03.06 甲午海战,清军不堪一击,历史是真的吗?

用户68996591


如果说之前清朝经历的战争中,清朝都还有一线生机自救的话,那么甲午中日战争清朝的战败就宣告清朝已经无药可救了。虽然北洋水师最后全军覆没,但是这并不代表清军真的是不堪一击,这场仗在军事装备上已经败了一成,但是清军真正输在了政治体制上,输在了政治腐败上。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了,这本来是一次清朝自救的改革活动,并且在洋务运动进行的过程中,清朝在工业,经济,军事等方面也的确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成果之一就是北洋水师,北洋水师从1875年开始筹办,到1888年正式成立,北洋水师购置了16艘主力舰艇,18艘鱼雷艇。

北洋水师在建立之后,一度成为了亚洲最强的水师,但是也从建立开始就没有再添置过一艘新的舰船。我们反观日本,日本发起明治维新其实还在中国的洋务运动之后,当时清朝在综合国力,经济实力上,日本是完全无法和清朝相提并论的,但是在日本开始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可以说是上下齐心,全力的追赶满清。

日本海军到了1890年时,实力基本上和北洋水师持平了,并且还在不断的购入新的海军舰艇,到了甲午海战前夕,日本海军的实力基本上完全赶超了北洋水师,北洋水师的舰艇主要构成基本上是德国货,少部分的是英国货,而日本海军舰艇主要是英国,德国,法国建造的,日本的主力舰艇吉野号排水量4150吨,北洋水师定远舰排水量7220吨。虽然主力舰艇吨位北洋水师是比日本舰艇要大的,但是从射速和航速来说,日本舰队更占优势。

1894年7月,黄海海战爆发了,日本海军对北洋水师发动了突然袭击,战争是在8月1日正式爆发的,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在黄海展开了激烈的交战,北洋水师不善于使用鱼雷艇作战,在交战过程中虽然重创了日本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五艘战舰,日方伤亡239人,但北洋水师也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五艘战舰,八百多名官兵伤亡。

这个战绩看上去,可以说是惨败,但是在清军多次的对外战争中,装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还能和敌军持续作战五个多小时,并重创敌军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战绩了,而在清政府内部,李鸿章作为北洋水师的直接领导者,让北洋水师消极迎战是有很大责任的,但是真正害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是翁同龢,慈禧这群人,翁同龢任职户部,他和李鸿章不和,北洋水师拨不到钱买炮火,没炮火打什么仗?

北洋水师可以说是李鸿章最重要的心血,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又怎会选一条死路?他以为缩在港口之内,和陆军配合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但是陆军的尿性再次害了北洋水师,叶志超、黄仕林战前临阵脱逃,陆军溃败,北洋水师就注定将走向覆灭,也许李鸿章让北洋水师全数出击,这样最后多半也是全军覆没的结局,但是北洋水师死得也会更加悲壮一些,自己也能少担一些骂名。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不是了。

其中黄海海战虽然是一边倒,但已经是1840年以后清军,打过最好的战斗之一。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六百余人;

日本舰队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4舰受重伤,死伤官兵近300人。

其实仅仅激战5个小时这一点,就很了不起。陆战中,清军见到洋人基本就是闻风而逃。

当时陆军在朝鲜平壤是实力很接近的情况下,仅仅坚持了不到2天,就放弃平壤溃逃,连逃500公里,跑到鸭绿江。

我军被击沉的5艘军舰中,超勇、扬威、广甲均是打酱油的小军舰,损失与否影响不大。

但致远、经远则是主力舰,尤其经远是仅次于2艘铁甲舰的铁甲巡洋舰。经远被击沉,对于北洋水师损失很大。

由此,我军还剩下7艘军舰,但也基本都有伤。比如定远号、致远号两艘铁甲舰,都中弹100发以上。

但日本损失更小,赤城、西京丸都是很垃圾的小军舰和代用舰,无足轻重。比睿号则是老式铁甲舰,也算不了什么。

只有松岛号是主力舰,又是旗舰,它的重伤影响很大。


客观来说,北洋水师打的还可以。我们看看日军受损情况。

日本联合舰队损伤相当严重,共中弹134发,死亡90人、负伤208人。

其中松岛号中弹13发,死伤113人,修理了1个月才恢复。

北洋水师惨败,主要是装备有差距。

1894年中日对比是200毫米以上火炮:31/15,200毫米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机关炮244/294,鱼雷管39/43,航速11.48/12.84,铁甲舰2/0,装甲巡洋舰3/1,防护巡洋舰3/8。

而此次海战中,200毫米以上火炮表现不佳,重炮被证明只适合对付铁甲舰,对于普通军舰的破坏力有限,射速太慢。

相反,200毫米以下中口径速射火炮,却能够摧毁除了铁甲舰以外所有军舰,也可以重创铁甲舰。

日本中口径速射炮71门,北洋舰队仅有2门,其余都是非速射炮。

速射炮和非速射炮,射速相差四五倍。

战后统计过,日军炮弹发射量是北洋水师20倍。即便日本炮击命中率低一些,击中北洋水师的炮弹数量是至少10倍以上。

想不赢都难。

所以,北洋水师在装备如此悬殊下,打出这种战绩算不错了。

可以说,北洋水师的黄海海战,应该是1949年之前中国打的最好的海战。


萨沙


甲午黄海海战,北洋海军没有给国人丢脸。甲午战争的溃败,是李鸿章和陆军掉链子了。这么说吧,黄海海战,算是1840年到清朝灭亡,这70多年里最荡气回肠的一战。

黄海海战,虽然我方比日方损失大,但,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一边倒。

看看黄海海战战前形势:

  • 【日本联合舰队】军舰16艘,总排水量40840,火炮268门,鱼雷发射架568,平均航速14.5节。

  • 【北洋水师】军舰13艘,另有小炮舰加鱼雷艇6艘,总排水量32100,火炮195门,鱼雷发射架556,平均航速10.2节。

另外,日本联合舰队普遍列装速射炮,而北洋几乎没有速射炮,火力密度相当3倍差距。以吉野号为首的“第一游击队”,都是战争前不久下水的新型巡洋舰,平均航速高达19.4节。

军舰上差距明显,但北洋海军不孬。

【1】海战开始一小时

很多人说北洋海军的雁形战术不好,实际来看,北洋并没有因为战术吃亏。敌方侧向可以使用更多火炮,但是却把船腹露了出来。

开战后,日本联合舰队鱼贯纵阵,绕功北洋右翼弱舰。北洋海军以定远、镇远为居中犄角雁行队列,攻击日方后侧弱舰。双方都是先捡对方软柿子捏。北洋超勇、扬威受到重创,日方比睿、赤城也失去战斗力。海战开始一小时,北洋不落下风。

【2】第二阶段

前期北洋旗舰定远受损,丁汝昌受伤,无法指挥战斗,导致各舰各自为战,日方指挥其实也是一团糟。不过,日军“第一游击队”新型巡洋舰速度优势,开始体现出来。“第一游击队”绕到北洋舰队后方,对形成北洋舰队夹击之势。

北洋舰队开始落入被动,但是整体上还是临危不惧、奋勇还击,超勇、致远号都是战斗到船毁人亡,以死报国,一个个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北洋舰队沉没4艘,逃遁两艘。日本联合舰队3艘失去战斗力,退出战场。战场上还在战斗的主力舰,北洋4艘,日方9艘,北洋转为全面防御。

【3】北洋没有战斗力了吗?

虽然,北洋舰队拿日本舰队的快速巡洋舰没办法;但是,日方对北洋的定远、镇远铁甲舰也没办法。北定远、镇远与在5艘日舰围攻下,仍然缠斗一个小时,死战不退。

等到稍作修复的靖远、来远两舰和几艘鱼雷艇回援,靖远舰代替旗舰,升旗集队,还要继续再战。

北洋舰队没有丢脸,虽受重创,不死不退。是日舰先怂了,日本联合舰队首先撤出战场。

【4】战后盘点

北洋舰队沉没5艘,死伤1000人左右;日本联合舰队重创5舰,死伤官兵600人左右。相比之下,北洋舰队损失更惨重。北洋舰队就是吃亏在了火炮上面,日本舰队,打出的炮弹量是北洋的20倍。

北洋海军不孬。将近5个小时的鏖战,整个晚晴就没有比这更顽强的战斗了——虽败犹荣。

【李鸿章和淮军葬送了北洋舰队】

虽然,北洋舰队损失惨重,但是仍然有一战之力。

但是,李鸿章只是把北洋舰队,当做他升官发财的工具。一招“弃战保舰”,直接把军舰放港里在当做陆军炮台使用。

平壤之战,主帅叶志超不战而逃,甲午陆战大转折。

旅顺战役,黄仕林不战而逃,旅顺炮台落入敌手。

号称固若金汤的旅顺要塞,坚持了2小时。看好了,叶志超、黄仕林都是李鸿章的淮军合肥老乡。

甲午战争刚开始,李鸿章力主避战求和,准备拿起笔杆子签卖国条约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他为啥不敢一战?

他欺上瞒下,在慈禧跟前吹嘘北洋多厉害。他内心当然明白他的洋务,就是纸糊的形象工程。还有人给他辩护苦苦什么支撑,实际上是辛苦捞油水。这样的人要不是卖国贼?汪兆铭都不服了。


尔朱少帅


甲午海战的时候,北洋水师其实基本没有获胜的可能,能够在五个小时的海战中没有被打成全军覆没已经是打的非常好了,其实战争的胜负在战前就已经决定了。

从时间上来看,北洋水师是在1878年开始建立的,而日本的海军在1889年才成军,虽然日本比清朝晚发展了一些年,但是很快就后来居上,其实清朝当时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认真地学习西方近代海军相关技术,一切的学习其实只是停留在表面,可以说是不削于去学习西方,才导致了甲午海战的失败。

“师夷长技以制夷”与明治维新

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晚清获得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和平发展期,在当时来说也有“同治中兴”的说法。甲午战争之前,清朝在西方列强眼里仍是一个大国强国,虽然技术落后,但毕竟领土面积和人口摆在那里,就东亚地区来说也是绝对的霸主。

▲就面积和人口来说,清朝是绝对碾压周边国家的

而经营海军的理念,是在当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说白了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切都讲究实用的情况下,李鸿章李中堂的经营理念就是买上最好的军舰,配上最好的人员,就是最为强大的舰队。

北洋水师是在1878年开始,李中堂陆续买了20多艘战舰后成军的,其实在1883年之后,北洋水师就再也没更新过装备,所以到了甲午海战的1894年的时候,即便在刚成军的时候装备技术属于先进行列,但到了10多年之后,当时的先进也已变成了落后了。

而日本则完全不同,日本人的特点是如果要学习对方,日本人会非常认真地学习,该怎么搞就怎么搞,该怎么经营就怎么经营,也不是完全照搬照抄,而是从骨子里去学习对方的精髓。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日本的近代海军也是完全按照西方的模式和理念经营的,其装备长期保持更新,所以交战的时候,装备上的代差就立马见了高低,五个多小时的海战,北洋水师打出了2000多发炮弹,日军打出了4万多发炮弹,命中率来说,北洋水师被击沉的5艘战舰中弹都在200发以上,没被击沉的除了逃走的济远号外,其余中弹都在100发以上。日本海军基本中弹数都是个位数。所以在火力和命中率方面,双方的差距本身也是很明显的。

这一切的差距,缘于双方经营海军的理念不同。

管理层对海军的认识

李中堂其实对西方的海军从来都是不削一顾的,认为对方只是武器先进而已。李中堂的智商我认为应该不容置疑,肯定是个智商很高的人,如果认真学习一个东西,也没有学不会的。但是在甲午战争的时候,他的表现就是,对海军一窍不通。战争要开始了他才想到要通过购买军舰来提升战力,他以为军舰买过来就能形成战斗力,其实这本身就体现了他对近代海军知识的匮乏,可怜他经营了20多年的海军还会犯这种低级失误。

▲李中堂对近代海军满脸的不削,最后自食其果

他在致电欧洲相关人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电报上看出,李中堂不知道什么是巡洋舰,什么是猎雷舰,什么是驱逐舰,所以被人一通瞎忽悠,最后钱是花了很多,军舰倒是一艘也没买回来。换了个对海军稍微有点认识的人,也不至于会对海军白痴到这种程度。

相对而言,日本的联合舰队第一位司令官,也就是指挥甲午海战的日军舰队司令伊东右亨,十分精通英文,与各国海军将领之间私交甚厚,随时都掌握了海军发展的第一动态。

一个闭目塞听,妄自尊大,一个谦虚谨慎,热心学习,彼此之间的差距,高下立判。

军队人员之间的差距

就北洋水师来说,其提督是丁汝昌,骑兵出身,对西文一窍不通,当年也是在欧洲转了一圈,什么也没学到,回来后就不知道干什么去了。

总兵刘步蟾和林泰曾,在北洋水师里搞起了帮派,以留洋和福建籍为标准,连广东籍和美留洋的邓世昌也被他们排挤。

北洋的三位主要指挥官,丁汝昌、刘步蟾和林泰曾到了战场上都要带上鸦片烟,都要抽两口大烟,整个军队是个什么样子呢?就不得而知了。比如根据当时北洋水师在日本长崎停靠时期日本人的记录,北洋水师内部抽大烟、赌博的大有人在,士兵长期疏于训练,军中奢靡之风盛行,这样的军队又怎能有战斗力呢?

▲北洋水师的战败,刘步蟾“功不可没”

相反日本海军则是长期高强度的训练,士兵中不要说抽大烟、赌博这种情况,就连稍微违反军纪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这样的两支军队交手,一个长期不好好练,一个长期严格训练,结果如何不用说也能知道。

就好比你要大考了,你平时不好好学习不做功课,就想着考试的时候靠着运气去考到一个好成绩,怎么可能呢?

对西方近代海军的态度截然不同

就日本海军来说,他们非常重视对西方海军的学习,当时但凡西方海军出了期刊日本人就会马上翻译过来,并认真加以学习,这就好比你不知道怎么去经营海军,然后有了经营海军的攻略,你好好看看学习一下总能有所提高。

问题在于当时的北洋水师平时不好好训练,也不更新装备,这些都算了,连本攻略都不削于去买。当时日本的地位远不及中国,日本能搞到攻略,以北洋水师当时的影响力来说搞本攻略也不是什么难事,结果没人做这个事情。所以当时世界海军发展了多年,北洋水师的水平还停滞不前。

▲北洋水师要是让人家英国老头子好好调教,也不至于会惨败

这些都也就罢了,有段时间北洋请了英国海军上校琅威理来训练北洋水师,本来训练的好好的,人家英国老头子教的也非常认真而且敬业,就如当时海关的英国人赫德,在敬业精神这方面,英国人还是很值得尊敬的。

问题在于,训练了一段时间,李中堂看训练的不错了,就怠慢了琅威理,当时军中刘步蟾等人也在排挤琅威理,不听从他的命令,最后气走了琅威理,李中堂也没挽留。到了后来甲午战败了,才知道人家是认真帮你训练海军的,想请人家过来可惜人家也老了,根本走不动了,而且被你伤了心了。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领导层对近代海军经营理念上的不削、装备的差距、人员的差距、训练的差距、对近代海军观念上的差距,等等的差距,在每个方面都做的不如日本,这些加在一起造成了北洋水师的惨败,当时被日本打了个5比0,北洋沉没了5艘战舰,日本1艘也没有被击沉,五个多小时的海战,没被打成全军覆没就已经是运气了。

所以北洋水师当时确实是不堪一击。


老威观史


甲午战争,日本叫日清战争。在甲午海战中,清军并非不堪一击,最后战败,非参战清军战之过,而是满清政府的腐败和满清家天下的统治造成的。



战斗开始于1894年9月15日上午,参战的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刚护送了4000名入朝授军后返航到达大连湾这个地方遭遇了日军,战斗随即爆发。丁汝昌沉着应战,命整个水师舰队在行进中由双纵阵改为横阵,定远号担当旗舰位于中央,其余各舰在其左、右依次展开,舰队呈楔形梯队。并发布命令:"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首先从清军军人的战斗来说,海战中的军人的战斗



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定远舰炮塔起火,指挥官被烧伤却拒绝躲入船舱在甲板上继续指挥;超勇号被击中沉没,管带黄建勋拒绝救援,从容赴死与舰上大部官兵一起壮烈牺牲;致远舰将沉时冲向敌舰,除7名船员被救外,其余将士全为国捐躯;整个海战历经5小时,除极少人临阵脱逃外,600多名清军将士血洒黄海。从这些可以看出,清军将士们并非贪生怕死,不堪一击之军人。我们应该记住他们为国家所抛洒的鲜血。可是,战斗终是败了,而且败给了一个小小岛国日本。



甲午战争的惨败失利对清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此后北洋水师逐渐衰败,中日之间的海军实力对面出现了逆转,日本在东亚开始逐渐后来居上。日本方面对黄河大捷更是大肆渲染,举国同欢。明治天皇颁布敕令嘉奖有功官兵,还亲自谱写军歌《黄海的大捷》,还在歌中唱道:“忠勇义烈之战,大破敌之气势,使我国旗高照黄海之波涛。”甲午战争爆发17年后,腐朽的没落的家天下的统治清朝也走向了灭亡。


历史的循环


每每看到甲午海战一段的近代史,我都非常痛苦,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无数人殚精竭虑,办厂、开矿、筹备海军、改革制度、培养人才,已经看到一丝希望,却在短短四个半小时的海战中,丧失殆尽,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被一个刚刚打开国门30年,国力远远不及的日本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平心而论,双方之间的差距没有想象那么大,比之今日中国男足与日本男足差距小很多,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战场之上,差一线就是天壤之别,更何况,日本已经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而我们依旧抱残守缺,即便甲午海战赢了,也无法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朝。

先来看看力量对比:1894年9月17日抵达大东沟北洋水师参战舰艇共计18艘,除去炮艇鱼雷艇,主力战舰约为10艘。

其中,定远(丁汝昌就在定远舰)镇远两艘主力舰,排水量过7000吨,各有14英寸巨炮4门,12英寸巨炮四门,时速14.5海里。这两艘军舰即使放在今日的中国海军依然是巨舰,在当时可谓巨无霸一样的存在,是日本海军的主要对手。

致远、济远、靖远、来远、经远等巡洋舰5艘,排水量2-3000吨不等,时速大概15-18海里。

超勇、杨威、广甲等三艘较大炮艇,排水量1300吨,时速15海里。

日军主力舰12艘,其中3000吨左右巡洋舰7艘,包括吉野舰(看到这两个字就刺眼,所以我从来不去吉野家吃饭),秋津洲、松岛(日本舰队旗舰)、千代田、严岛、桥立、赤城等,这几艘都是1888年以后下水的新式军舰。

吨位和数量看起来差距不大,但北洋水师却存在两个致命弱点:

第一:1888年以后再无新舰服役。1888年到1894年,只有六年,按照今天的标准,军舰刚刚具备战斗力,但当时却是军事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新装备层出不穷,如同今天的智能手机一般,几年时间,就是巨大的技术差距。

第二:缺乏速射炮,虽然抢购了12门,但还没有来得及安装。

在舰炮对轰时代,速度和射速十分重要,速度快,意味着可以快速躲避,快速出击,射速快,意味着同样时间,可以多打出几发炮弹。

定远舰主炮从装弹到发射,约要五分钟,而日本最新速射炮,一分钟可以打五弹。

李鸿章当然知道其中的厉害,他曾多次上书希望添置新舰,但都遭到了主管户部的翁同龢阻拦,作为帝师,翁同龢八股文的水平高不可攀,但治国理政,却是个老帮菜,不仅不懂现代战争理论,还公报私仇。

当时民间有谚语: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前一句说李鸿章腐败,后一句说的就是翁同龢。

翁同龢生于北京,祖上是江苏常熟人,作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他的人品学识毋庸置疑,但对李鸿章,却完全是另外一副嘴脸。

两人的恩怨说来话长,除了帝党、后党之争,私下有传言,当年平定太平天国的时候,李鸿章曾代笔曾国藩弹劾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此事是真是假有待考证,但两人的关系的确非常糟糕。

在翁同龢看来,李鸿章挟洋自肥,贪污腐败,那么多军费花出去了,连个日本小邦都搞不定,还天天嚷着要买新舰,就是中饱私囊。

有翁同龢这道拦路虎,新舰买不成,但添置快炮总可以,无奈赶上慈禧60大寿,海军军费被挪用修园子去了。

据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考证,慈禧的私房钱差不多有两万万两,修十个园子也够了,但这个老妖婆是个财迷,到死都不愿意花自己一分钱。

有这两个恶鬼在前,北洋水师就是个有名无实的空壳子,深知底细的李鸿章极力避战,寄望于欧美调停,但年轻气盛的光绪和满口道德文章的翁同龢却不想放过他,接二连三下旨开战。

不仅仅是他俩,几乎所有人都希望李鸿章开战。

这些人里,有些是不懂军事,有些是算政治账,但大部分,都是随大流,甚至希望看到李鸿章失败。

在他们看来,北洋失败就是李鸿章的失败,就能趁机把李鸿章扳倒。至于江山社稷,管个毛线。输一场算什么,我天朝上国,输得起!

而无知的慈禧太后,也认为北洋水师胜算很大,既然能赢,为什么不打!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北洋几乎全军覆没。

除了临阵脱逃的方伯谦,其他将士可谓三军用命,拼死一战,无奈装备差距太大,就如同今天的足球比赛一般,场上九十分钟个个拼命,但如果拼命就能战胜对手,那么人家前期那么多的青训投入不是白搭了。

最搞笑的是,北洋水师携带了大量穿甲弹,缺乏爆炸弹,而日军战舰讲究快速,装甲并不厚实,日舰西京丸被打了四个孔都没有爆炸。

除此以外,北洋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由于历史原因,北洋将官多出自福建,广东番禺的邓世昌不可避免的遭到排挤,有研究认为他执意与舰共存亡就是源于此事。

北洋水师的指挥也在受到指摘,有个在北洋服役的英国混混泰勒尔曾在事后著书大言不惭诽谤刘步蟾,认为他刚愎自用,以雁形阵迎战,指挥不利。

其实这个泰勒尔只是个小学都没有毕业的混混,英文写作水平还不如留英的刘步蟾,哪里懂得海战知识,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究其原因,还是北洋装备及后勤保障太差,加之仓促迎战准备不足,让日本人一击得手。

但这场海战的失败却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大清国虽屡屡被西洋人羞辱,但西洋诸国强盛日久,失败不足为奇,而日本不过是新晋崛起的小邦,短短三十年就超越天朝上国,迈入强国行列,极大刺激了中国人,这才有了后来的“戊戌变法”。

可惜,变法依旧失败了,还引来了更加屈辱的辛丑年。



日慕乡关


实际上,并不是说清军不堪一击,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李鸿章一心寄希望于西方列强的同情,迫使日本和平解决事端,所以就没有充分的准备战争;也有清廷和清军各层级官员贪污腐败横行,注定了中国劳而无功的命运;更有权责不明,指挥不统一,未能动员全国力量等等。

下面我讲讲战争的经过,看看清军在战争的表现:

事实上在战争开始的初期,李鸿章的第一想法居然是决心寻求外交解决, 他希望争取得到西方列强的同情,迫使日本和平解决事端。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Cassini)曾向他保证,圣彼得堡会代表中国出面干涉。但俄国政府未能行动, 因为它得到其驻日公使警告,若俄国支持中国,英国可能支持日本。



李鸿章转而请求英国调停,英国建议中日双方同时撤军:中国向北,日本向南,在中部环朝鲜首都周围留下一块中立地带。 日本拒绝了这一提议,但向英国保证,将在战争中保证上海的中立,并尊重英国在华商业利益。

李鸿章的外交不仅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成效,而且延误了军事准备工作。直到外交解决的希望全告破灭时,他才同意袁世凯的紧急请求,派兵增援。清廷租用三艘英国汽船,在三艘中国战舰护航下向朝鲜运兵。1894 年 7 月 25 日,日本海军在朝鲜湾将汽船『高升号』击沉,950 名中国士兵落水而死。



8 月 1 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 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在陆上,日本在平壤将李鸿章的淮军打得落花流水,随后成立了以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府,并宣布朝鲜独立。 在海上,中国的境况更为悲惨。



尽管中国海军吹嘘有 65 艘军舰, 相比之下日本只有 32 艘;尽管中国海军力量在世界排名第 8,而 日本只排名第 11 位,但是中方并没有将所有船舰都动员起来作 战,只有李鸿章的北洋舰队与日方交战, 南洋舰队以及另外两支舰队 (广东水师与福建水师)则保持『中立』 , 以图自保。



日本人动员了 21 艘舰船, 其中 9 艘是 1889 年以后建造的,时速可达 23 海里。北洋舰队在 1888 年正式成立时有舰船 25 艘,其中两艘铁甲舰排水量为 7,000 吨,而日本最大的船舰排水量也不过 4,000 吨。但是中国船只的时速仅达 15 或 16 海里。总之,中国舰队庞大、陈旧且迟缓;日本舰队小巧,新颖且快捷。



两支舰队于 1894 年 9 月 17 日在鸭缘江口外的黄海海面上相遇。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 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而日本只损失了一艘军舰。中方未沉没的 7 艘军舰退至旅顺港进行修理,并于 10 月 18 日开至威海卫的海军基地。



11 月, 日军从陆路占领大连与旅顺,使该地要塞的许多大炮失去作用。 李鸿章曾为建筑这些海军基地耗资几百万两,却未能派上一点用场。1895 年 2 月,日方抄后路攻陷威海卫,并用要塞炮台转而轰击在港内的中国船舰,中国的惨败已成定局,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僚属纷纷投降,把 11 艘战船交给了日本。



进行了三十年时间的自强运动,中国在海、陆两方面却落得 这种耻辱的失败,使李鸿章面临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他辩解说, 单靠他的北洋舰队和淮军来对抗日本全国的力量, 自然无法取 胜。尽管如此,李鸿章还是遭到解职、贬谪,还被剥去了象征皇 帝恩宠的黄马褂。


常棣tandy


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海战距离我们并不算遥远,而且这段历史还有着不少的史料流传至今,我们通过前人的记述,探寻一下百年的那场大海战。

北洋水师始建于1888年,是著名的洋务派领袖李鸿章亲手操办,由于中国海域辽阔,所以按照海域,清政府一口气创建了四支近代海军舰队,其中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装备最精良,也曾被美国一度评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八舰队。


清政府当年创建的目的很简单,说好听点是保家卫国,说直白点就是维系统治,摆出一个大架势,不要轻易被西方人打进家门就可以了。所以北洋水师虽然在创建之初得到了财政支持,但在无战时期是并没有继续发展海军的,在后来的黄海海战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几年来不仅新舰船未增一艘,连炮弹也都是当年陈旧的压仓货。

清政府的海军虽然看起来规模庞大,但却是外强中干,外无战事磨砺,内也没钱维护,很快就出现了武备废弛、船舰老化等恶劣现象的发生。



而此时的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改革迅速崛起。不仅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扩张野心也昭然若揭,并通过多年战备积攒了可观的物质基础,便主动挑衅北洋水师,揭开了黄海海战序幕。

在这场海战中北洋水师已经表现不俗了,战争持续了五个多小时,北洋舰队以伤亡六艘战舰的代价重创了日军五艘军舰,这还是在北洋水师落后日军舰队三十多倍速射炮的情况下,还是在北洋水师船速不及日本船舰的情况下。

有不少人都认为海军败亡的原因是因为“雁形阵”阵法,其实不然。要知道北洋水师除了两艘铁甲舰外,其他舰船的移速都比较落后,一旦齐头并进不仅发挥不出铁甲舰的移速和攻击优势,还很有可能把周边小舰置于日军舰队主力的集中火力之下,无法形成舰群合力,反倒是雁形阵的掎角之势可以弥补船速慢的缺陷。

所以北洋水师之败并非是输在作战战略上,也不是因为指挥人员水平不够,而是落后在了武器装备上,尤其是速射炮和鱼雷方面,是近代海战的胜负关键。

北洋水师不堪一击完全是一个伪命题,逝去的北洋将士们已经用战争结果证明了一切。


纳兰谈史


甲午海战清军并不是不堪一击,虽然这场战争最后以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告终,在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同仇敌忾,给与日军巨大的杀伤,但是自身也是损失惨重。战争即将爆发时北洋海军无论是在火力还是在机动力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日本联合舰队,在战争准备上也因为受到李鸿章要求洋人调停中日战事受到影响,战争准备仓促,特别是炮弹准备严重不足,在黄海海战中由于缺乏弹药导致日本军舰一艘未沉自己反而付出了损失五艘军舰的惨重代价。

近代中日第一次海上较量就是丰岛海战,这场海战规模不大参战的双方军舰只有五艘,日军三艘北洋海军两艘,但是就是这场规模不大的海战却进行了近7个小时。1894年7月25日吉野舰首先向济远舰开炮射击,随后济远舰还击,中日战争正式爆发,海战中济远舰打坏浪速舰的信号索具,机关炮则在空中向吉野舰疯狂扫射。广乙舰开炮又炸坏了浪速舰的锚机,但是自己也被日舰屡屡击中起火,不得不撤出战场,最后只留下济远舰独自和日舰鏖战,济远舰瞄准吉野舰巨炮炮弹击穿吉野舰左舷打坏发电机,炮弹穿过机舱防御装甲落入轮机舱,可惜并没有爆炸,这颗炮弹倘若爆炸吉野舰也就完了。海战最后济远舰用尾炮连开四炮击穿吉野舰舰艏水线,吉野舰舰艏大量进水开始变得头重脚轻,这才停止对济远舰的追击。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双方在距离5300米时定远舰305毫米巨炮首先开炮,揭开黄海海战的序幕,海战中日军旗舰松岛被定远舰榴弹击中剧烈的爆炸引燃松岛120毫米速射炮炮弹,又再次发生剧烈爆炸造成数百人死亡,松岛失去作战能力并放弃对整个舰队的指挥。日舰桥立号主炮被炸毁,造成四名军官死亡十数名士兵负伤,日舰比睿号被定远舰击中侧舷17名军官当场死亡,高千穗右舷被撕裂一道巨大伤口海水灌入退出战场自救,日舰赤城号被击成重伤,舰长坂元八郎太少尉候补生桥口广次郎分队长佐佐木阵亡,代理舰长受伤,,,,,,战至最后海面上北洋海军只有定远舰和镇远舰在和五艘日舰激战,伊东祐亨害怕天黑之后遭到鱼雷艇袭击率领舰队首先退出战场,随后经过损管处理后的其余四艘军舰对日舰展开追击,一边追击一边开炮射击。

1895年2月7号伊东祐亨向北洋海军发动总攻,第一游击队驶往刘公岛西口,第二,第三,第四游击队驶往刘公岛东口,本队向刘公岛正面进攻,在距离刘公岛5800米时刘公岛守军开炮击中松岛,炮弹贯穿烟囱炸伤军官三名,桥立,秋津洲,吉野和浪速先后被击中起火,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在威海卫保卫战的最后关头北洋海军和陆地炮兵相互配合抵御日舰的进攻,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但终究是敌众我寡最后惨遭失败,17日北洋海军向日本舰队投降,日军俘获北洋海军军舰10艘,其中就包括主力铁甲舰镇远,下午康济舰载着丁汝昌,刘步蟾,林泰增,戴宗骞,沈寿昌的尸体和一千多名官兵驶往烟台,北洋海军自此烟消云散。在战争中北洋官兵奋勇杀敌,毫无畏惧,并不是不堪一击,虽然最后失败但他们为了保卫祖国的海疆,抵御侵略付出自己的生命值得后人歌颂铭记。


微风书房


中日两国的甲午海战,对清朝来说,是耻辱。对清朝国民来说更是耻辱。甲午海战,说清军不堪一击,这不是历史,更不是历史的真相。战败的这口大锅不仅仅应该是由清军将士来背。

大清帝国在甲午战争以前,就拥有一支海军。而且装备有14英寸,配备有12英寸巨炮的7000吨主力舰两膄。巡洋舰,鱼雷艇各有数十膄。这支舰队还曾去过朝鲜,日本,新加坡。据当时世界军事年鉴统计,清朝海军排名在英,美,俄,德,法,西,意七大列强之后,排第八位。而日本海军全部吨位及海战潜力,都落后清朝海军。在世界排名仅仅是第十六位。

按资料分析,中日对阵,清朝海军应该完胜日本海军。可是甲午海战结果于清朝来说,简直惨不忍睹。清朝的主力舰,最后被拖回脚盆国,充当海边码头上的商用“趸船”。心口真疼,亦无能为力!

梁启超在论甲午战争时说,“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以一人而战一国,可见,清朝的腐败无能,任谁都会回天乏术。当然,甲午战争里的主角北洋水师自然少不了被口诛笔伐,毕竟锅还是需要人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