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正史和野史之分,怎麼個分法呢?

信敏498


野史,與正史相對,補正史之缺。

所謂正史,其實就是官修史書,以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鑑為代表。


所謂野史,“野”有兩層含義:

第一,與在朝相對,就是在野。

所以,野史就是沒有經過官方審定的史書,或者說是官方禁止流傳的史書。

第二,正史文雅、野史通俗

野史就是沒有經過人為修飾的,更多的是原始的史料,雖然顯得粗鄙,但具有原始性。

所謂稗官野史,稗官就是小官,非官方之意。


因此,野史不一定就不真實,正史也可能粉飾太多。


心向青山


所謂正史,就是對中原封建王朝官方修史。一般本朝都會有記史官專門負責記錄,一般是編寫當朝皇帝起居錄,這皇帝去世後,就編寫成實錄。這個朝代結束了,後一個朝代官方出面組織來修前一個朝代的歷史。目前是從司馬遷的《史記》一直到清朝修的《明史》,總共為二十四史。進入民國,只搞了《清史稿》。目前新中國還在組織人力進行官方修《清史》。在《清史》未正式出臺前,還有清朝當時編寫的各皇帝實錄,以及官方檔案,這些也可以算是正史。

因為這些歷史,是官方組織修的,所以叫正史。從以前慣例,後一朝修史找的人,往往要一些所謂前朝遺老,他們態度傾向於前朝,他們比較熟悉前朝,而且觀點也是同情前朝。這樣後一朝代也表現出寬宏大量,以表示對修史的公正,不會去有意醜化前朝。關鍵修史依據的也是前朝官方記錄。所以一般來說,正史可信程度要大。

除了上邊說的算正史,非官方的,也就個人寫的,還有歷史繼續中,有的人寫的筆記等。還有一些不是書寫者親身經歷,而是民間傳聞,道聽途說等,自己收集編寫的。因為這些書均出自於非官方,所以叫野史。

野史很難保存,為了證實是真正的野史,一般還要考察這些私人寫書傳承關係,避免是後人偽造。因為要是真的野史,還是有一定歷史分析價值。要是後人偽造假的野史,就是沒有明確的傳承記錄,一般就判斷是假的野史。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