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陽聚焦:我的大姨李秀蘭

萊陽聚焦:我的大姨李秀蘭

文 / 孫 紅

“對不起大家!我要告訴大家一個不幸的消息:我家老太太17:08在青島中心醫院過世了,享年92歲……”

2019年11月23日傍晚,我們一家剛要吃晚飯,忽然被表哥的訃告攪亂了心,我立即放下手中碗筷,沉重、鬱悶的心情一起瞬間湧入心頭。

“大姨一輩子奉獻自己,燃燒自己,耗盡最後一滴油,把光給了別人,是一個偉大的母親。大姨一路走好,天堂裡和姊妹相聚……”

我把這段文字放在親戚微信朋友圈裡,算是對大姨的緬懷。

之後,移居加拿大的大表哥通知大家說,“仙姑駕鶴西遊去,落葉歸根孕新生,太上老君奉召仙遊去了!確定11月24號上午11:00在青島殯儀館惠民廳為老太太舉行追悼會,冀望親朋好友前往,為老太太送最後一程。謹此!敬請!”

萊陽聚焦:我的大姨李秀蘭


火化的那天,正是星期日,也不用請假,我們幾個表姐妹來到殯儀館。大家都說,大姨不願意麻煩大家,特意找個週末走了。

梳理大姨的一生,當老師的表弟孫雷說的最好:“大姨一生寫照:一生坎坷,一世傳奇;一輩子付出,從無怨言。眾姊妹的好大姐,咱小輩的好榜樣。雖已逝去,仍令人時刻感念。老輩已去,吾輩當堅強。”……

菊作為傲霜之花,品德優秀,雋永高潔,它一直為詩人所偏愛。菊花也是對逝者最好紀念,所以我們都給大姨送來菊花。

送走了大姨,在回家的路上,大姨的絲絲縷縷,點點滴滴,生前的音容笑貌,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在腦子裡回放。

萊陽聚焦:我的大姨李秀蘭


大姨叫李秀蘭,1928年出生在萊陽市穴坊鎮東蒲村一個貧困農家。

老爺李登忠是個木匠,患有癲癇病,四十多歲一直未娶。

1927年從躬家莊鄉杜林頭村出來逃荒要飯的20多歲李趙氏,來到東蒲村討飯時,被好心的姥爺收留她,然後倆人結了婚。

萊陽聚焦:我的大姨李秀蘭


過去農村,家裡沒有個男的頂梁,是讓人瞧不起的。

姥姥就想給姥爺生個兒子傳宗接代,然而,接下來的大姨、二姨、三姨、媽媽的降臨,讓五十多歲的姥爺腰桿子一直挺不起來,經常遭到別人奚落。

後來,我的舅舅出生,我姥爺腰桿這才直了起來。

萊陽聚焦:我的大姨李秀蘭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1945年的一天,剛滿16歲的大姨,和14歲的二姨、12歲的三姨把姥爺背到地頭,姥爺親自傳授耕地技術。我媽媽當時9歲。

大姨扶犁,三姨牽牛,媽媽播種,二姨在後面埋種子。

“吁吁”……“嗚嗚”……握犁用右手,牽繩左手;如果讓牛掉頭,往左就喊“吁吁”,往右就喊“嗚嗚”……。

萊陽聚焦:我的大姨李秀蘭


趴在地頭的姥爺一邊呻吟,一邊師範吆喝如何駕馭牛的口令。

大姨很能幹,很快掌握了耕地技術,還到在互助組幫助別人耕地。

提起李秀蘭來,在三里五村,人們都豎起大拇指。

1948年解放膠東那年,思想好、品德好的大姨成為村裡第一個黨員。

後來青島過來招工,經過群眾推薦,村幹部評議,大姨又是第一個被推薦到青島國棉八廠的人,當了全村一名紡織女工。

萊陽聚焦:我的大姨李秀蘭


剛進廠,大姨不懂就問,謙虛好學,一塊進廠的新工人都沒有掌握紡織技術,大姨就早早掌握,傳授給姐妹們。

大姨對人友善,和藹可親,忘我工作,每天都是第一個上班,最後一個下班,一輩子都是先進,模範,過去家裡過去的獎章、榮譽證書上百個。在青島勞模功勳薄上,現在也能查到李秀蘭的名字。還有老侄子李坤義的名字,倆人都是東蒲村的驕傲。

萊陽聚焦:我的大姨李秀蘭


在國棉八廠,大姨是出了名的能幹,她也被提拔為組長,車間幹部,經常出席青島市勞模會,與國棉六廠郝建秀一起參加勞模會。

我姥姥58歲早早去世,姥爺走的更早,大姨就義無反顧挑起家庭重擔。

她把幼小的舅舅接到青島,功他讀書,直到上完中專參加工作。

後來舅舅在針織一廠當技術科長,經常代表青島紡織業出國考察。

萊陽聚焦:我的大姨李秀蘭


有一次舅舅到德國考察,回來後為大姨捎幾本國外紡織方面的專業書籍。德國紡織業世界領軍,通過翻譯後告訴大姨如何借鑑學習國外技術,提高工作效率。大姨如獲至寶。

大姨一邊辛勤工作,一邊悉心撫養教育三個孩子,給孩子確立人生方向目標,好好學習,將來報效國家。

1977年恢復高考,表哥不負眾望,以化學滿分(青島化學第一),總分第三的好成績,考上國內一所名牌大學,如今博士畢業後移居加拿大。

萊陽聚焦:我的大姨李秀蘭


表姐也是級部學霸,精通俄、法、英、西班牙四國語言,是青島著名中醫針灸大師,如今在美國有一家中醫針灸推拿院。

唯一留在留在大姨身邊的兒子,從小患有嬰兒癱。沒想到,大姨晚年卻得了小兒子的濟。

大姨退休後得了老年痴呆症,吃喝拉撒全靠小兒子伺候。

小兒子他為大姨洗衣服、剪指甲、洗臉刷牙、洗腳等,本來該閨女做的事,小兒子和兒媳婦輪流伺候。

萊陽聚焦:我的大姨李秀蘭


記得我母親生前常說,鬧饑荒的五十年代末,我大姨從牙縫裡省出半袋麩糠,週末的時候,從青島滄口坐上一輛送貨的馬車,從早晨走到晚上,才回到穴坊東蒲,回家把東西送給姊妹們吃,第二天早晨天不亮,又坐馬車回到滄口。

問母親為何大姨不坐汽車,母親說,她一是暈車厲害,二是為了節省車費。

七十年代,大姨經常把表哥、表姐倒下來的衣服拿回萊陽,讓我哥哥和我穿。

記得小學時候,我穿一件表姐穿的花格衣裳,班級淘氣的男同學直說我浪,如今回憶起來,還真有點可笑。

大姨不僅是一位青島勞動模範,而且是道德模範,留給我們的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萊陽聚焦:我的大姨李秀蘭


【作者簡介:孫紅,中專文化,文學愛好者,有多篇散文見於網絡。現在交通銀行青島分行工作。籍貫青島,姥娘萊陽穴坊鎮東蒲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