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聚焦:我的大姨李秀兰

莱阳聚焦:我的大姨李秀兰

文 / 孙 红

“对不起大家!我要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我家老太太17:08在青岛中心医院过世了,享年92岁……”

2019年11月23日傍晚,我们一家刚要吃晚饭,忽然被表哥的讣告搅乱了心,我立即放下手中碗筷,沉重、郁闷的心情一起瞬间涌入心头。

“大姨一辈子奉献自己,燃烧自己,耗尽最后一滴油,把光给了别人,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大姨一路走好,天堂里和姊妹相聚……”

我把这段文字放在亲戚微信朋友圈里,算是对大姨的缅怀。

之后,移居加拿大的大表哥通知大家说,“仙姑驾鹤西游去,落叶归根孕新生,太上老君奉召仙游去了!确定11月24号上午11:00在青岛殡仪馆惠民厅为老太太举行追悼会,冀望亲朋好友前往,为老太太送最后一程。谨此!敬请!”

莱阳聚焦:我的大姨李秀兰


火化的那天,正是星期日,也不用请假,我们几个表姐妹来到殡仪馆。大家都说,大姨不愿意麻烦大家,特意找个周末走了。

梳理大姨的一生,当老师的表弟孙雷说的最好:“大姨一生写照:一生坎坷,一世传奇;一辈子付出,从无怨言。众姊妹的好大姐,咱小辈的好榜样。虽已逝去,仍令人时刻感念。老辈已去,吾辈当坚强。”……

菊作为傲霜之花,品德优秀,隽永高洁,它一直为诗人所偏爱。菊花也是对逝者最好纪念,所以我们都给大姨送来菊花。

送走了大姨,在回家的路上,大姨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生前的音容笑貌,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在脑子里回放。

莱阳聚焦:我的大姨李秀兰


大姨叫李秀兰,1928年出生在莱阳市穴坊镇东蒲村一个贫困农家。

老爷李登忠是个木匠,患有癫痫病,四十多岁一直未娶。

1927年从躬家庄乡杜林头村出来逃荒要饭的20多岁李赵氏,来到东蒲村讨饭时,被好心的姥爷收留她,然后俩人结了婚。

莱阳聚焦:我的大姨李秀兰


过去农村,家里没有个男的顶梁,是让人瞧不起的。

姥姥就想给姥爷生个儿子传宗接代,然而,接下来的大姨、二姨、三姨、妈妈的降临,让五十多岁的姥爷腰杆子一直挺不起来,经常遭到别人奚落。

后来,我的舅舅出生,我姥爷腰杆这才直了起来。

莱阳聚焦:我的大姨李秀兰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945年的一天,刚满16岁的大姨,和14岁的二姨、12岁的三姨把姥爷背到地头,姥爷亲自传授耕地技术。我妈妈当时9岁。

大姨扶犁,三姨牵牛,妈妈播种,二姨在后面埋种子。

“吁吁”……“呜呜”……握犁用右手,牵绳左手;如果让牛掉头,往左就喊“吁吁”,往右就喊“呜呜”……。

莱阳聚焦:我的大姨李秀兰


趴在地头的姥爷一边呻吟,一边师范吆喝如何驾驭牛的口令。

大姨很能干,很快掌握了耕地技术,还到在互助组帮助别人耕地。

提起李秀兰来,在三里五村,人们都竖起大拇指。

1948年解放胶东那年,思想好、品德好的大姨成为村里第一个党员。

后来青岛过来招工,经过群众推荐,村干部评议,大姨又是第一个被推荐到青岛国棉八厂的人,当了全村一名纺织女工。

莱阳聚焦:我的大姨李秀兰


刚进厂,大姨不懂就问,谦虚好学,一块进厂的新工人都没有掌握纺织技术,大姨就早早掌握,传授给姐妹们。

大姨对人友善,和蔼可亲,忘我工作,每天都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一辈子都是先进,模范,过去家里过去的奖章、荣誉证书上百个。在青岛劳模功勋薄上,现在也能查到李秀兰的名字。还有老侄子李坤义的名字,俩人都是东蒲村的骄傲。

莱阳聚焦:我的大姨李秀兰


在国棉八厂,大姨是出了名的能干,她也被提拔为组长,车间干部,经常出席青岛市劳模会,与国棉六厂郝建秀一起参加劳模会。

我姥姥58岁早早去世,姥爷走的更早,大姨就义无反顾挑起家庭重担。

她把幼小的舅舅接到青岛,功他读书,直到上完中专参加工作。

后来舅舅在针织一厂当技术科长,经常代表青岛纺织业出国考察。

莱阳聚焦:我的大姨李秀兰


有一次舅舅到德国考察,回来后为大姨捎几本国外纺织方面的专业书籍。德国纺织业世界领军,通过翻译后告诉大姨如何借鉴学习国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大姨如获至宝。

大姨一边辛勤工作,一边悉心抚养教育三个孩子,给孩子确立人生方向目标,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

1977年恢复高考,表哥不负众望,以化学满分(青岛化学第一),总分第三的好成绩,考上国内一所名牌大学,如今博士毕业后移居加拿大。

莱阳聚焦:我的大姨李秀兰


表姐也是级部学霸,精通俄、法、英、西班牙四国语言,是青岛著名中医针灸大师,如今在美国有一家中医针灸推拿院。

唯一留在留在大姨身边的儿子,从小患有婴儿瘫。没想到,大姨晚年却得了小儿子的济。

大姨退休后得了老年痴呆症,吃喝拉撒全靠小儿子伺候。

小儿子他为大姨洗衣服、剪指甲、洗脸刷牙、洗脚等,本来该闺女做的事,小儿子和儿媳妇轮流伺候。

莱阳聚焦:我的大姨李秀兰


记得我母亲生前常说,闹饥荒的五十年代末,我大姨从牙缝里省出半袋麸糠,周末的时候,从青岛沧口坐上一辆送货的马车,从早晨走到晚上,才回到穴坊东蒲,回家把东西送给姊妹们吃,第二天早晨天不亮,又坐马车回到沧口。

问母亲为何大姨不坐汽车,母亲说,她一是晕车厉害,二是为了节省车费。

七十年代,大姨经常把表哥、表姐倒下来的衣服拿回莱阳,让我哥哥和我穿。

记得小学时候,我穿一件表姐穿的花格衣裳,班级淘气的男同学直说我浪,如今回忆起来,还真有点可笑。

大姨不仅是一位青岛劳动模范,而且是道德模范,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莱阳聚焦:我的大姨李秀兰


【作者简介:孙红,中专文化,文学爱好者,有多篇散文见于网络。现在交通银行青岛分行工作。籍贯青岛,姥娘莱阳穴坊镇东蒲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