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方言莱阳地瓜话之踢蹬

【踢蹬】 指物品糟蹋;浪费;损坏;伤害。

胶东方言莱阳地瓜话之踢蹬

胶东也可以说,这盘菜踢蹬了吗?

同学毕业三十年聚会,微信群中讨论的不亦乐乎。昔日懵懂少年天南海北,一时说不尽的青葱过往,打不尽的笔战嘴仗,有翠红同学每每有同学语出惊人时最爱嗔怪:真叫你踢蹬了!她一开始“踢蹬”时我还没反应过来,“踢蹬”来“踢蹬”去,终于把我这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踢蹬”明白了。

“踢蹬”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有六个意项:1闲荡;散步;2又踢又蹬;3折腾;使人受折磨;4形容伸腿挣扎而死;5亦作踢登。胡乱用钱;挥霍;亦指花费;6清理;处理。此六个意项与胶东方言均不太贴切,莱阳地瓜话“踢蹬”有“糟蹋;浪费;损坏;伤害”之义。如:“真叫你踢蹬了”,套用另一句莱阳地瓜话就是“真叫你伤了”;说天气高温“真让它热踢蹬了”,就是真让它热坏了;说亲家要彩礼太多“可待把我这把老骨头踢蹬了”,这是要命啊;夏天饭坏了说“好好儿一钵子(食古)儿汤踢蹬了”,这是食物变质糟蹋了。借用民国版《莱阳县志》释方言的格式释之:“物坏曰踢蹬”。

胶东方言莱阳地瓜话之踢蹬

这就是(食古)儿汤,疙瘩汤也。

节假日在厨房里满头大汗手忙脚乱一通忙活,闺女蜻蜓点水般钳两筷子,言不由衷表扬两句老爸做得不错,余下的只好“自做自受”了,再剩下的不割舍倒掉想着熥了再吃,往往是熥了放放了再熥,“踢蹬”了就只好撂了。实际上,我们的老祖宗对各种“踢蹬”了,在方言中都是有讲究的。比如:夏天饽饽高温变质一掰扯丝曰燍sīnǎo了;蒜泥隔夜略败曰葫(酉冬)tóng了;水饺坨了曰(面巠)xìng了;打卤面条糗了曰囊了;酱油生白霉曰长醭bú了;有汤食物变质发出酸臭味曰馊了;粥由稠变稀曰澥漓了;长果儿油坏了吃起来的味道曰发胩;豆腐初长毛曰长饐yì毛了;萝卜失去水分漮了曰纰了;食物因不通风发霉曰捂包了;粮食招虫留有小孔曰虫跑眼;布糟烂曰乏了;饮食过量不消化积滞曰吃伤食了。你看,这各种“踢蹬”真是蔚为大观啊!

胶东方言莱阳地瓜话之踢蹬

这就是燍sīnǎo的nao字。

鼓捣方言,有时真感觉有点在古董中穿行的味道,拿着一把洛阳铲,这翻翻那探探,大多的时候是无功而返,偶尔可能“一词三年得”。但也像民国《莱阳县志》中所言:“今弗自揣,冒然有作,即于无可寻绎,亦必因声求义,因义求字,然未敢云尽合也。”特别是社会在发展,语言在进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旧有的描绘事物现象的词汇逐渐地远离我们而去,有幸者被录入县志、方言志、方言词典等得以幸存下来,更多的已然作古无迹可寻,传承下来遗留在民间的“方言土语”有的也弄得外人不知所云本地人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民国《莱阳县志》饮食篇:“食餲aì曰坏。馊曰饐yì毛。鱼馁曰糜。酒醇曰酽,不酽曰寡,味酸曰焦。”1933年编纂的民国《莱阳县志》距今不到百年,我们却已不知“焦”为“味酸”了,只遗留“焦酸”一词了。再如成书于战国与两汉之间的《尔雅》释器第六:“餀hǎi谓之餯huì,食饐谓之餲。抟tuán者谓之糷làn,米者谓之糪bò,肉谓之败,鱼谓之馁。”你看,《尔雅》中形容食物腐败变臭、因受温热而腐臭、因受潮而变质发臭、粘在一起的饭、半生不熟的饭、肉变质、鱼类腐烂等等的词,现代汉语沿用的恐怕仅有“败”了。莱阳地瓜话中的各种“踢蹬”,我父亲还会说“长饐毛”了,我们已经不知所云了;在农村生活过的我和我侄子,各种“踢蹬”基本还会说也能听,在城市出生城市成长的我姑娘也只知“囊”和“馊”了。

胶东方言莱阳地瓜话之踢蹬

这醋的味道,用莱阳地瓜来说,就是焦酸。

所以,对于后人来说,这些“土得掉渣”的方言土语读音是什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用什么样的标准汉字书写,这恐怕是专业的语言工作者和方言爱好者鼓捣方言的意义所在了吧!思及此,心下稍慰。

《汉语大词典》

《莱阳县志》

《尔雅》

论文《莱阳石河头方言初探》(栾瑞波)

《日用俗字》蒲松龄

《平度方言志》

《银川方言词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