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疫情蔓延增加外貿風險 出口信用保險送上“護身符”

隨著境外疫情擴散,我國進出口企業的外貿風險陡增。據商務部外貿司司長李興乾介紹,受疫情影響,企業面臨著訂單被取消、拒收拒付等風險,這些風險是明顯上升的,亟須加大出口信用保險的支持。

出口信用保險是應對出口業務可能面臨的拖欠貨款、拒絕付款等風險的一種對沖工具,是維持外貿企業經營穩定的重要手段,目前主要由國有政策性保險公司中國信保承保。

“我們準備復工生產,但現在資金週轉不開。”上海一家從事農產品生產的小微企業,在春節期間遇到買方拖欠貨款,資金流轉壓力驟增。瞭解到相關情況後,中國信保迅速完成案件審核,向該企業支付賠款3.5萬美元,切實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助力企業實現復工。

疫情期間,中國信保處理了很多類似的案例。李興乾此前在商務部線上新聞發佈會上披露,新冠疫情發生後,商務部面向7000多家外貿企業的調查表明,90%以上企業存在出運和收匯被迫推遲的情況,面臨較大的買方取消訂單、拒收拒付風險。

針對這些情況,商務部會同中國信保開展深入研究,會同中國信保聯合發佈了《關於做好2020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險相關工作 全力支持外貿企業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通知》,引導外貿企業用好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有效保障出口收匯風險,同時通過保單獲得銀行融資支持。

據悉,中國信保陸續推出了多項專項措施,為小微出口企業提供從政策諮詢、風險預警,到資信調查、保險保障的全流程風險管理服務。以山東省為例,中國信保主動配合山東省商務廳等部門,為山東省超2000家小微外貿企業提供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化解了疫情導致的收匯風險。

疫情發生後,面對國內激增的防護物資需求,國外賣方普遍要求國內進口企業支付大額預付款,預付款收不回的風險增高。為了解除企業後顧之憂,中國信保緊急出臺進口預付款保險專項政策,幫助天津、江蘇、浙江、廣東等21個省市的醫藥進口企業及時採購防疫物資,承保金額超過1000萬美元。

此外,針對疫情期間不良商家的詐騙行為,中國信保還利用其覆蓋全球所有國別和地區的資信信息渠道,幫助小微企業識別“李鬼”。疫情發生後,上海市對外貿易浦東有限公司接到韓國供應商可提供100萬美元防疫物資、但需貨款全額預付的消息。中國信保上海分公司得知後立即展開資信調查,發現該供應商規模小、主營業務不符、處於資不抵債的狀態。在中國信保上海分公司的建議下,該筆交易最終終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