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大学是一种怎样的认识?

拆那小哥哥


你好,首先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大学对我的感觉就是会给你很多充裕的时间,看你自己怎么利用这个时间,如果自己有很喜欢的事情,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还能遇到很多和你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跟他们一起,甚至还能做出一些成就出来,这都是很不错的,但如果你对你闲暇的时间没有充分的利用,只是在追剧打游戏的话可能就会觉得更加的盲目,对自己没有很大的想法。还有就是在大学,你能遇到很多优秀的同学学长和老师们,他们在一些方面能给你很大的帮助,所以可以多多请教一下前辈的经验,让自己变得更好,还有就是大学可以可以丰富自己的技能。大学的知识也会比高中学的更加的系统全面,程度更深,也能拓宽你的视野,在大学的时候可以偶尔跑出去看看其他的风景再回来,感觉也不错,其实大学生活无限多彩,好好让自己在舞台上展示一下自己。所以不管怎么样,在哪一个方面都需要自身素质的提升,做一个有素质的人,能力的提升也好,为人处事的方式的磨砺也好,都要讲究一个会字.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谢谢!


十三的日记


我被大学上过,但不后悔!


杜新治


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在2020年初疫情的到来彻底打乱了我的生活。在我的印象里大学是美好的,可以认识新的同学朋友,参加学生会锻炼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我的大学是一个拜年院校,绿色做的非常的好,随处可见鸟类和小松鼠,我爱我的大学,就像爱我的小学初中高中一样。






狮子座小呵呵


大学,并不像高中的各个老师所说的,大学很轻松,很快乐(那是给学弟学妹们画大饼,画未来,当然也不能怪老师,学校要求升学率和重点本科率,老师不得不做出这样的思想工作),大学属于一个半社会半学校型的教育机构,在里面你可以见到比高中初中以来更多种多样的人群和现象,就好比一个木桶中最短的那一块木板(木板的高低取决于校园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外边进来的,有里边出去的,木桶里面有源源不断的清水不断涌入,而外面社会上充满各种元素的水也不断涌进来。大学里,你可以迅速的适应即将在社会上的该去适应的东西,可以让自己很快融入社会。也可以参加各种有趣的社团,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在出到社会之后非常重要,可以影响到你的职业规划),当然,这取决于你是在什么样属性的一所学校。大学是实现梦想最初的地方,在里面你可以联想,可以实践,可以开展发展你的社交,读好大学,还可以巩固你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这么一位领导者告诉过我;学历并不是说没用,你就学历证明了你在职位上的基础知识是否丰富。个人并不赞同很多人所说的学历没用,通俗的说说这些的人一般都是学历不够,胸襟不够,自信不够,的多数一群人。总结;个人对大学是敬畏的,如果有机会,本人还是愿意回归本母校去继续深造。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看法,不作他用。


那年村头的帅小伙


,大学很轻松,很快乐(那是给学弟学妹们画大饼,画未来,当然也不能怪老师,学校要求升学率和重点本科率,老师不得不做出这样的思想工作),大学属于一个半社会半学校型的教育机构,在里面你可以见到比高中初中以来更多种多样的人群和现象,就好比一个木桶中最短的那一块木板(木板的高低取决于校园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外边进来的,有里边出去的,木桶里面有源源不断的清水不断涌入,而外面社会上充满各种元素的水也不断涌进来。大学里,你可以迅速的适应即将在社会上的该去适应的东西,可以让自己很快融入社会。也可以参加各种有趣的社团,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在出到社会之后非常重要,可以影响到你的职业规划),当然,这取决于你是在什么样属性的一所学校。大学是实现梦想最初的地方,在里面你可以联想,可以实践,可以开展发展你的社交,读好大学,还可以巩固你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这么一位领导者告诉过我;学历并不是说没用,你就学历证明了你在职位上的基础知识是否丰富。个人并不赞同很多人所说的学历没用,通俗的说说这些的人一般都是学历不够,胸襟不够,自信不够,的多数一群人。总结;个人对大学是敬畏的,如果有机会,本人还是愿意回归本母校去继续深造。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看法,不作他用。


淼三水啊


说说我的故事吧!

首先要先努力进入一个好大学,为什么?因为一个好大学环境设施以及各方面都特别好,就这样说吧,清华的计算机系哪怕你觉得你是最后一名,也比一个普通本一的或者专科的学生技术强的多,在这并不是所有人,因为任何人只要肯努力都有可能成功!你上一个大学只能说明你大学之前的阶段还凑合,是一种优势上的积累!

再说进入大学,第一天晚上,我就赶上了舞会,动感的阿拉伯之夜一群正值青年的同学在这里互不认识,却一起跳起了舞,好欢快,那也是一种高中抽离之后的放纵!再加上大学课程不是很紧密,尤其是晚上肯定是自我安排的,再加上周六日,那家伙,空余时间简直不要太完美,有女友,有舍友,总有人陪你玩!但是我错了,我以为可以释放了,原来上大学还有好多人在努力,而我忙着谈恋爱,忙着兼职挣钱!到后来才知道高中好多不如我的都考研了。在这不是说考研多么好,尤其是一般学校,只要稍微努力还是很好考的,但是咱不是心高气傲嘛,后来还是悲剧了!

在这,我再次强调什么阶段干什么阶段的事,即使是大学,还是应该多积蓄力量,多规划!厚积才能薄发


教育行业一朵花


好久不写回答,来写一个吧。

我也不知道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大学,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规划,所以就说说看我自己吧。

我本科上的算是一所很不错的专业院校,考上这个学校也是付出了不少努力的。但是年轻人心不定,大部分人沉不下心学习,尤其是在国内的考试制度下,进入大学就像被压住的弹簧突然撤了力,感觉要上天了。

大一大二的时候无脑瞎玩儿,谈恋爱,逃课,等等,各种挂科重修,成绩一塌糊涂,而且还发胖。

大三之后觉得玩儿的也没什么意思了,开始稍微用功一点的学习,但也仅限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

大四突然觉得学习挺重要的,并且打算出国深造。奈何之前惨淡的成绩单和空空如也的大脑都让我无比焦虑 好在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所以用了一年的时间努力提高绩点,学英语,做毕业设计和申请研究生的作品集,还减了肥,考了驾照。感觉找回了高考前的那种充实感,很久都没有那种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感觉了。

目前在国外读硕士课程,这个期间慢慢在调成自己的状态,虽然之前那种忙碌充实的感觉很好,但是现在很向往从容淡定,有条不紊的状态。

总而言之,对大学的态度就是,学校给你提供的,主要还是一个学习的环境,各种免费的教学资源,相对专注的学习氛围,老师的指导等等,这些是离开学校以后很难再有的,所以要懂得利用这些条件。我现在就很后悔之前没有好好学习,有些当时没有及时吸收的知识,现在想补回来会难很多。还是要好好学习呀,个人认为,学习主要不是为了取得文聘,获得社会的认可,而且受教育能使人变聪明,能让人认清自己,看清这个世界。我觉得一个人懂的越多,活的越通透。

所以,大学应该是一个做学问的地方,我不否定有人认为大学是交友,积累资源,恋爱的地方,但是首先它应该是一个做学问的地方,我们读大学,最重要的也是学习


墨腾四海



本人2005级本科学生,当初上大学之前挺迷茫的,不知道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以至于到大学之后什么都不懂,错过了很多机会,非常可惜。所以希望这篇回答对即将上大学的学生有所帮助。(以厦门大学为例,可能和有些学校不一样,但是都大同小异)

大学生活我想分两个方面来说:1.大学日常生活及课程设置 2.大学生活应该怎样过。

1.大学日常生活和课程设置

先纠正两个观点

(1)初中老师曾对我们说过,熬过这几年,大学就是过神仙般的日子。这对某些人想在大学混日子的人而言可能是对的,但是对于一个希望从事 大学所学专业对应工作 的人来说,这绝对是错的。

(2)有人说,大学时可以经常出去玩,这个观点应该说是相对于高中比较多,但也不多,一般也只是在周末或放假才能出去,或者是平时某天课少偶尔出去,有时会和同学去校外餐厅吃吃饭。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宿舍。一般也就是几点一线,宿舍,部门活动和开会或做志愿者,图书馆,餐厅。这些基本上占据了周一到周五和大部分周末(因为部门活动一般在周末才能保证大家都有时间)。

大学课程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2节 8:00-9:40

3 4节 10:10-11:50

5 6节 2:30-4:10

7 8节 4:40-6:20

9 10 11节 7:10-9:45

大学的班级和高中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你们学院120人,入学时会分成每班60人,不是这个班一起上的课。学校比如会安排两个老师上这门课,每班60人,是这120人自己去选自己要哪个老师教,选的老师不一样,课的时间地点可能不一样。学校最初分的班只是刚入学分班好管理,且通知事情方便,一般有什么通知都是这个班的qq群通知的。

上课的时候就是看自己的课表,什么时候有课什么时候去教学楼(学校里有几个专门用来上课的楼)上,没课的时间一般待在宿舍或有的同学去图书馆或教学楼没人上课的教室自习。待在宿舍可能会玩游戏、看视频、学习、聊天等。

看看上面的课表,你算一算时间,会发现你的工作日剩余时间其实并不多,不过不同专业的课表不同,有的专业课很少很轻松,但是如果选上了医学、建筑这样的专业,课就比较多。有的还修双学位,就是周末还要上课。你还要完成作业,所以你的课余时间并不多。(上面课表中每天都是前面有课,后面没课,实际上不一定是这样的,可能12有课,34没课,56再有课这样跳着的)

大学上课每次课都是新课,差不多每次课讲一节,只有到期中或期末有的课会有习题课,有的课有期中考试,有的没有,期末考试一天最多考一门,课多的话可能一周天天有考试,所以那段时间叫考试周。因为讲课进度很快,所以很难学的像高中那么精,所以考试题也不会考那么深,一般把书后习题弄懂就能应付考试了,考试周每天才考最多2个小时,所以复习时间还是很充裕的,可以找学长学姐要往年考试的卷子,做几套就好了,还有较大几率碰到原题,除非老师推荐,一般不需要自己再找题做,也没有那么多时间。

大学刚开始学校可能会通知到这到那拿东西、听宣讲会等琐碎的事,一些生活必需品也逐渐买全,还要办宽带、熟悉校园等。宣讲会除了讲注意事项等生活问题,也可能会讲关于留学的一些计划,所以你应提早决定是否要出国,选择要不要报名一些项目。

有的宿舍比较团结,什么事都一起做,也有的宿舍人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圈子。

刚开学会有一些学生会部门在招募,还有各个球队招新生,还有搞一些众筹之类的活动的,这些就看你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参加。最好还是报几个,以后可能会举办一些活动以免大学生活太单调,一般也就这个时候会大举招募,以后想进机会就少了。

我们是基本上每门课都要留作业,一般是书后习题的,定时交上去,老师的助教会打abcd等级,这个成绩按比例算入总成绩,但是你只要交了,答案没太大问题就能a,即使是完全照搬答案也是a,助教虽然每道题都看,但也不会管你。(书后习题答案有的要自己买那本答案书,有的学长学姐会发电子版的给你们)

开学时有个英语分级考试,我们学校是根据这个成绩来将学生分成1234级,1级要上4个学期的英语课,2级三个,以此类推,挂科除外。尽量考好一些吧,大学英语课老师虽然大都用英文讲话,但是用的词都比较简单,不存在听不懂的问题。如果课多的院,每学期多出这一节课也是差很多的,如果老师再严格一点,就相当于多一节专业课了。而且如果英语不是很好,成绩不高也会把自己整体绩点往下拉,上的学期越多,拉的越多。

60分及格,不到的就是挂科,要用其他学期来重修。其实大学挂科也不是很容易,因为老师会尽量让你不挂,能给的分都给你,因为老师的班挂科率对他自己有影响,这个空间是很大的,因此挂科的只有那种分特别低的,没办法。

有的老师上课会点名,有的从不点,点到没去n(各个学校可能不一样,我们是3次)次直接挂科,没去也会扣期末成绩,选课时那么可以问学长学姐那个老师教的好,哪个老师不点名。

必修课是你一定要上的,选修课是给你一堆,你挑感兴趣的上,4年下来要修满一定的量。

个人认为大学教材比高中教材好很多,基本上老师讲的内容书上都有,有的老师就是在照着书念,所以完全靠看书自学是完全行得通的,这是在您能完全看懂书的情况下。如果不行还是听一听老师的课比较好,行不行以会不会做书后习题为准。

大学老师也不是像一些人说的那样上完课就走没影了,如果你在他出去之前去问他,他还是很乐意为你解答的,你也可以在一次大课的中间十分钟去问他。实在不行,他会留邮箱,你可以私信他。

上大学之前听说大学上课不固定座位,需要抢座。当时以为比别人晚到会没位置坐,非常忧虑。但上了大学才知道根本不需要忧虑,因为选这个老师的学生的数目会设置在比教室空位小的值上,所以晚到充其量只是坐在后排,看黑板可能会不太清楚,但听课是没有问题的。

有人说大学食堂很多,达到二三十个。这可能是真的,厦大如果两个校区都算上餐厅十几个是有的。但是你要清楚,这么多食堂意味着学校面积大,而你经常活动的范围是很小的一个区域,一般是几个学院会集中活动于一个区域,所以离你近的食堂也就两三个,而你最经常去的只有一个,最顺道的那个或者最喜欢吃的那个。我们这些食堂的菜不完全相同,有的是完全不同,个人对食堂的菜还是比较满意的。而且食堂饭菜都比外面便宜很多。

2.大学生活应该怎样过 (大学是要来学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的)

1)多读书 刚到宿舍看到舍友们书架上各自摆着几本与专业有关的书,想到自己假期浪过去了,顿时感觉压力山大,其实他们提前读那些书对大一影响不大,所以没有必要感到压力。学业上的成绩和课外看的书应该没有太大关系,但多看有关本专业的书对你以后肯定是有很大帮助的。

不止要多读本专业的书,其他方面感兴趣的也多读一些,我就是大学之前很少读书,因此到了大学感觉什么都不知道,对事物的见解低下,表达能力低下。如果没有阅读习惯,建议去图书馆里,找到自己喜欢的部分,你会发现你的看书欲望瞬间高涨,会觉得哪本都想读,只可惜时间不够,这样就能踏出你的第一步,至少我是这样的,可能会原来不喜欢的也有点想读了。

大学期间可以多去了解了解其他专业的内容,这样对各行各业有一定的了解,对以后也有好处。读书是系统的学习,知识更加根深蒂固,虽然看知乎也能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但都是一知半解,很快就忘记了,尤其是漫无目的地刷,而有目的性地去找答案、对比总结还是有帮助的。

读的基础上要思考,决不能为了完成一个量而草草地过。多写文章,写下生活的感悟,这些你以后再翻看时会很享受。读过的书的精华写出来就会理解得更深一层,因为只有理解了才能写出来,尽量写给别人看,因为人往往喜欢糊弄自己,对自己不求精益求精,但如果是给别人看的话就会斟酌字句,将逻辑弄的更加完美以防别人的围攻,在斟酌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许多原来没想到的漏洞,这样会加深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2)参加几个学生会或社团、部门,两三个就行,不要太多。加进去之后要积极做事,否则就相当于没有进,在这里,你可以学到一些技能比如写策划、推广微信平台等。如果你想进宣传部,可能你要先学会ps或者做视频,这两个在大学投部门简历时是很吃香的,也有的部门你进去后会给你培训这些。

你参加了几个部门,任什么职务,会哪些技能,这些至少在大学里投简历时都是可以给你添彩的,大学中你以后会有很多投简历的时候,为了增加被录用的概率,这方面还是多学一些比较好,简历上一般会有技能和工作经历这两栏,总不能什么都不填吧。

参加学生会要面试,不要惧怕,反而要抱着这样的心:就算我不想进也去面试一下,多面试为以后工作面试做准备,不能一味逃避。有的同学那段时间忙完这个面试忙那个,这是非常有心的同学,反正面试也没人认识你,在这里失败总比在职场失败好。

在大一下学期要换届,即你们有机会成为部长,报名竞选,其实很容易就当上了,因为竞选的人很少,有很多想退出的,也有很多不敢的。当上部长之后你会得到更好的锻炼。

列几个基本部门的职能吧 (只列举了想到的,严重不全)

(1)外联部——打电话联系人,拉赞助等跟人打交道的,比较锻炼人,不要不敢参加,迈出第一步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很简单,有很多就是套话,记住了跟谁都这么问。

(2)宣传部——技术活,设计海报、宣传单、推广微信等帮一些合作的单位宣传

(3)体育中心——组织学校的一些体育比赛,有时要在现场观看,听说很费时间

(4)自律中心——卫生检查,组织和宿舍有关的活动,事比较少

(5)青年志愿者协会——为活动招募志愿者,记录管理工时。

注:我们学校没有一定量的工时是评不了奖学金的,所以很多学生周末的很多时间都献在志愿者上了。当志愿者要报名,经过筛选(内部筛选,不用面试),之后有的要培训一下就上岗。多参加培训还是有好处的。志愿者就是参与一些活动,帮帮忙,比如整理失物招领里的失物、把乱停的自行车整理整齐、还有新生到校时的搭帐篷迎新这类的。

社团大部分是兴趣社团,也有一些公益社团,这种和部门要做的事差不多,但有很多会有工时,而且是内部人员给你,会翻倍,所以在这种社团里是不愁工时的,如果参加暑期支教的话,每天都会有8个工时,去一周就56个了,这是别人一学期辛辛苦苦都赚不到的。

其实部门和社团的事都很少,一学期就一两件大事,小事可参加可不参加,只会占用你一点点的时间,完全不冲击学业,就算赶在一起了,可以练练抗压能力,其实多少任务你都终究能完成,以后工作初期可能也会有很多工作压力,现在适应一下也没什么坏处。

3)练习盲打,这是个看起来高大上,实则非常容易学的技能,坚持不到一个月保证练成。因为以后会经常要打字,比如写论文(有很多水课的期末考核就是写论文,几千字,但不要求水平,不跑题写出来就行,其实很简单,应该说比卷子简单),打得快能节省不少时间。

具体方法是:先查各个手指控制哪些键,之后按26个字母顺序打,很多遍之后,试着不看键盘练。之后你可以下一个打字软件或打一些自己想打的文章,每天中午打一个小时,总体不到一个月就完全可以盲打了。练习打字时先看着键盘打很多之后,手指就会自己形成肌肉记忆,不看键盘时就会自己移动,此时不要用大脑控制手,因为这样反而会更慢,就让手自己移动,有时会打错,单删了就好,越练就会越不错了,不用刻意保证正确。这是本人自己练习的方法,你也可以去找更科学的训练方法。

这里要提一种思想,就是凡事先打下基础,无论是否深挖,都是非常有利的。比如还不会盲打的时候,记住了手指的摆位,之后每次打字都按照这个规范的姿势来打,可能最开始打字比较慢,但是每次打字都不自觉地朝目标走进了一步。即使你不专门花时间练,久了就会越来越快,最后自然就能盲打。而没有章法地打字,速度永远是那样,打多少都不会有进步。这在其他方面也是一样,花少量时间把一个领域的基础框架掌握了,之后的每一次接触都是在向这个框架中添枝加叶;而没有建立框架的人接触的知识都孤零零地悬挂在那里,不久就全忘了。我想这是厉害的人可以在很多方面都非常厉害的一个原因。

4)成绩要好(尤其是专业课,非常重要),尤其是大一,以后也要保持,因为大一下学期可能会推出一些人才培养方案,加进那个团体会得到特殊培养。想被选进去,成绩要名列前茅,而且成绩还涉及到大一下分专业和以后的保研等。不要以为大学成绩过了就行,依然要拼到前面,否则等机会来了的时候,你后悔已经晚了,本人亲身经历,深有体会。

5)好好学英语,即使你不出国。因为现在很多好的资料都是外国的,而且中国也在与国际接轨,英语格外重要。要是你真的认为学英语真是太难了,那你就争取把单词背好,听力和口语实在搞不定的话先放一放,先保证读英语文章没问题。关于学英语的知乎上有很多好回答确实不错,可以借鉴。

6)多交朋友,包括本院、外院、学长、学弟。你一般是在上课的时候认识本院学生,在部门、志愿者的时候也可以,还可以认识学长。在社团或校级学生会里可以认识外院学生。跟老师搞好关系也是很重要的,课下去问问题、在office hour多去找老师讨论等方式。因为以后可能真的会有机会需要老师帮忙的,比如有些活动要找指导老师、申请项目需要推荐信等。这时找的老师如果不认识你,虽然很多时候他也会帮你,但是就没有认识的那么方便。

7)锻炼身体也很重要,你一定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应付将来工作的艰辛,这应该不用多说。

最后一句忠告,当你步入社会,会面临各种压力,你将很难再静下心来学习了,所以好好把握好大学的时光,尽早进入状态,以免以后后悔。想一想,有多少人后悔过没有好好学习,有多少人后悔年轻时没有好好浪,对比一下人数就知道你该选择哪一条路。


先谈一谈自行车的事。

刚刚到大学可能觉得大学更大了,自行车是必备之物,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买一辆再说,答主当时就是这样,刚来大学没几天就和舍友们每人买了一辆,但是后来才发现没必要。我们走路从宿舍到教学楼只要10分钟,所以骑车加上解锁上锁的时间,真的不快多少。

所以如果不是校园非常大,或者有时候必须骑车去什么比较远的地方,建议不要买自行车,因为买了可能一直放在那里基本不骑。一般去上课下课都是要跟同学一起去吃饭或者回宿舍的,如果大部分人没有自行车,你的自行车也要推行。

下面说一说如果真的要买怎么买。

宁可买二手好的,不要买一手差的!!!

答主最开始买的是一辆350元的变速车,很快变速器就用不了了,接下来骑车无比费力,实在不堪回首……而且经常出故障,比如轮胎爆了,修一次50,小毛病几次下来都赶上再买一辆了。

如果想买便宜的,建议不要买变速的,应该还可以。

第二年我买了一辆600的样品车,就是放在店里让人试骑的,网上卖1000左右,店主保养的非常好,骑起来很舒服,一年了,一点毛病都没有。

如果买一手的新车,有时千元以上的比较好的车,光鲜亮丽,容易被人偷,我有一个同学就是这样,买了没几天,就被偷了。所以如果是那种非常爱车的,非要买这么好的,还是注意停到监控摄像下面,晚上拉回宿舍吧。

下面说一说大二一年学习方面的感受(可能不对所有人都适合,认为扯淡的就跳过)

到了大二才知道大一根本不算累,大三估计会更累。到了期末考试,基本上是每一科只有一天的时间复习,每一科都是一本像《三国演义》那么厚的书,难度也比较大(因为内容太多),真是压力山大。对我来说,每一门的重要的考试,压力都能和高考媲美,甚至犹有过之,因为这些成绩不像高中的期中期末,而是会决定你将来的人生走向。所以我这学期基本上所有业余时间都在图书馆度过,也就是除了上课、学生会和社团等活动,都在学习或者看书,除了课程要求还会自学一些软件。每天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回宿舍,中午也不休息。这学期手机也不怎么看了,知乎里的知识太过零碎,我也不太会去首页里刷,而是去查找自己想知道的。(只是打一个预防针,让和我处于类似处境的同学做好心理准备,与诸君共勉吧!)(我的生活可能有点偏极端,可能大部分人没有办法达到这种程度,所以请当做我的自白,没有让所有人都这么做的意思,希望少喷!)

到了大二,大家都开始准备是要保研还是出国。想要出国的不像想保研的那么看中学习成绩,但是也不能落下;想出国的话,雅思托福可能大一就要开始准备,这样不会错过一些本科的出国机会或者交流机会。

想保研的就会刷成绩,到了大二,分数普遍比大一高,很多课程都能满绩(90分以上),所以竞争更加激烈,不容得有一丝疏忽,这也是更让人紧张的一个原因。考试卷子里的题目是往年原题的现象更加严重,所以做往年试卷是很重要的。现在大类招生,如果想保研,最好选专业的时候,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选专业时,可能会遇到是选偏理论型的还是偏应用型的的问题,在上大学之前,由于我不想搞理论研究,于是比较排斥偏理论型的专业,但是大学两年内,经老师的耳濡目染,我才知道,本科选择理论型的更好。因为本科理论学好了,应用可以留到研究生时就赶趟,而如果本科就偏向应用,没有打好理论的基础,将来的选择方向就会偏窄。

举一个例子,经济学院分专业时,金融学专业是最热门的,要求名次也最高,其他专业的门槛不明显。当时我的分数可以进入金融,但是一定会垫底,纠结之下,我选的是统计专业。因为垫底意味着将来奖学金没有你,保研名额没有你,出国也面临较大困难,只能选择艰苦的考研之路。于是我选择到统计来当“鸡头”,现在我很庆幸我当时的选择。

金融属于偏应用型,统计属于理论型。经济领域对数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有的证券公司招人时,甚至不要有经济学背景的,而要有数学或统计学背景的人才。而且在将来选择研究生方向时,本科是金融专业的,基本上读研也要走这个方向,而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读统计也行,读金融也很受欢迎,经济类的院校对数学院的学生也是比较欢迎的。本科课程其实统计和金融差不太多,必修课只有少数课不一样,但是就是这部分课程,我们学的是更深的数学,他们学的是金融投资的专业知识,他们的课程我们以后想补是很容易的,但是数学这种课程有老师引导是很重要的。还有一个差别是院系选修课,他们提供的也是金融投资方向的,而我们是数据分析的课程,这样一来这个本科学下来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学校一般都有暑期社会实践,这需要你提前组队,否则等到快报名的时候再组可能拉不到厉害的人,有的提前一学期就开始组了。组好队要想好调研的课题,还要找指导老师,可以从上过自己课的老师里找,给他发邮箱约一下。实在想不到课题可以问问老师有没有课题,老师建议还是很好的。然后就是提交策划,暑假八九个人找个时间去某个省市调查,比如当地的民生状况,教育状况等),发放问卷或者走访政府企业。


小神算阿门


大学是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现代的大学通常包括授予学士学位的一个本科生院,下设不同学院及学系,以及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院或研究所。

大学作为一种服务机构与教育研究中心,主要功能是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提供强且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促进改革创新,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往往内化为大学的操守与观念,外化为培养人的实践与大学的社会贡献。长期形成的大学精神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褪色,相反,时间越久,就越根深柢固、底蕴丰厚。

东亚大学的源头在春秋战国时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精神的起源,也是东亚大学精神的起源。《大学》开篇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士志于道”,是东亚大学精神的千年根基,是东亚大学精神万变中的不变;自主与他主,是东亚大学精神兴衰、显隐的主要根源;明道、变道、弘道,是东亚大学精神发展的走向。在中国历代大学中,“士”是个关键概念。“士志于道”即“士”追求“道”。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多样性的“士”,通过“士各有志”的多样性的“志”共同指向外在一致而内在多样性的“道”。这便是东亚古代大学精神的基本原理。

在西方历史上,德国哲学家康德首次提出了近代理性化大学理念,他在《学部冲突》一书中表明:“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它的品性是独立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为现代大学的科学探索与人文理性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洪堡的大学理念实际上是康德大学理念的实践,洪堡大学创建了现代大学制度,确立了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两大职能,并把科研看作是大学的生活方式。这就是现代大学精神的一个来源,即把自由地探求未知和养成人们探求未知的习惯作为大学的生活方式。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两块基石,它们解决了大学和公权力、大学和教授之间的关系。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质是排斥不法干预,鼓励教授与学生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自由、自主、自律地追求真理与探究学术,以形成大大小小的自治体。19世纪,英国国教会牛津运动领导人约翰·亨利·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提出了通识教育和智育是大学之本质的理念。20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贾斯珀,首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以存在哲学为基础的大学理念,其最突显之处在于强调大学应实现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的整体性。二战后的美国在大学理念上颇有建树,虽声调不一,但总体上是力求实现人的发展,其指导思想是现代人文主义。


自由学英语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6ab4047fbd1f4dfcb4420d1443e0211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