笺释:张东荪致后学 韦力撰

笺释:张东荪致后学  韦力撰

释 文


屡奉良书,得大欢喜。执事求学之殷,实堪敬服。惟荪①学谫才薄,不足引重,每蒙下问,更复增惭。然学问之道不外持之有恒,多看多读则不患下笔无文。好之既笃,虽极艰深之理,亦可迎刃而解。专心于此,不事他事,则未有不成者也。以为然否?匆匆敬复,天寒惟

为学自爱。

东荪合十

钤:景郑持赠


笺释:张东荪致后学  韦力撰

题记:

张东荪手札一通,未署上款,内容似为勉励后学勤奋之辞。考东荪字圣心,曾留学日本,历任《大共和日报》、《庸言》杂志、《大中华》杂志及《正谊》杂志主笔,《时事新报》总编辑,中国公学学长兼代校长、国立政治大学教授、东北大学哲学教授,所著有《哲学与科学》《道德哲学》《新哲学论丛》,又译有《创化论》《物质与记忆》等书,盖四十年前教育家之知名人物。其弟孟劬②有史才,并擅文学,抗战前曾通尺素,并乞题词,距今四十年,已成梦影。东荪固未识之,今孟劬遗札已久失去。此帧亦卅年前偶而获诸冷摊上,幸存丛残中。兹检奉逸翁以备近代学人之补。翁于当日掌故了如指掌,定多补其遗闻耳。

庚申五月,潘景郑识

乡梦在,片羽亦芳菲。录鬼簿添文士笔,茑萝漫话旧尘泥。旅绪总凄迷。

调寄《忆江南》。并呈

逸翁前辈斧正。

寄沤词人呈稿

钤:景郑题记、景郑填词、庚申七四老人

小 注

① 张东荪(1886—1973),原名万田,字圣心,笔名东荪,晚号独宜老人,浙江杭州人。现代哲学家、报人,先后执教于多间大学,曾担任中国民盟中央常委、秘书长。著有《哲学与科学》《新哲学论丛》等。

② 张尔田(1874—1945),原名采田,字孟劬,号遁堪、遁庵、许村樵人,浙江杭州人。近代历史学家、词人。清末曾官刑部主事,入民国后任清史馆纂修,先后于多间大学执教。著有《史微》《槐后唱和》《钱大昕学案》等。

笺 释

张东荪原名张万田,“田”为字辈,“东荪”为其自取名,意为东甫公之孙,以示对祖父张之杲的敬仰。张之杲曾任泰州知州,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来攻,因守城积劳成疾,死于任上。

张东荪很早就对宗教和哲学有了兴趣,他在《新哲学论丛》的自序中称:“我是十八岁读《楞言经》便起了哲学的兴趣。平素尝有一种痴心妄想:以为非窥探宇宙的秘密、万物的根元不可。”可能是回忆太过久远,对于具体的时间记忆模糊,他在《思想与社会》序论中又写道:“著者有哲学兴趣是在十六岁的时候。当时得读佛书《大乘起信论》与《楞严经》,不禁手舞足蹈。”

后来张东荪留学日本,很快接受了西方自然科学与西方哲学,并为之折服,开始怀疑佛教所谓的解脱或涅槃的境界是否是一种心理的变态。求学归来后,张东荪广泛参与社会运动,发表大量政论文章,对于佛教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民国十一年(1922),张东荪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其中写道:“但我对佛家思想向来有一个怀疑,因为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曾信仰过佛学,后来却一天一天怀起疑来了。我以为照这样做工夫(我以为不做工夫而谭佛理便不是真佛学),一个人证得真如以后怎么呢?”

此札未署“东荪合十”,尚是自认佛子的署款,兼以用词、语气观之,当是张东荪早年笃信佛教,尚未涉足时政时所书。而其总结自己的一生时,曾自称:“以哲学兴趣为主,而又不能忘情于政治。”

潘老札中称“其弟孟劬”为笔误,孟劬为张尔田,长东荪十二岁。母亲陈氏去世时,张东荪年仅八岁,照顾及教导之责任遂由长兄张尔田负责。夏循垍《张先生孟劬传》称:“先生幼而失恃,介弟东荪,年在辔觳,庭训之余,抚教并施,友于至笃。迨其授室,雍睦之称,遍于戚党。……阃门内外,迄无间言。其刑于之化,孰能及之。至若接人以诚,苟属知交,咸生敬慕。其启迪后进,孜孜不倦。平生寡嗜欲,自奉约而与人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