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倉"現象接連曝光,總經理即將換人,泰信基金或將變換新跑道

近年來,在公募基金治理越來越規範乃至大數據撒網捕“鼠”下,被曝光出的基金“老鼠倉”現象越來越少,就在投資人基本淡忘“老鼠倉”這一名詞時,有一家排名比較靠後的小基金公司在近半年時間中卻連續兩次被曝光存在“老鼠倉”現象,而且都是出自權益團隊中的女基金經理之手,這讓整個公募基金圈相當震驚。

去年9月,裁判文書網揭露,泰信基金原基金經理袁某夥同券商研究員,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雙雙獲刑。近期,裁判文書網又披露,泰信基金原基金經理柳某夥同某私募基金創始人,違反規定,共同利用柳某擔任基金公司從業人員職務便利獲取的未公開信息,從事相關證券交易活動,非法獲利近5000萬元。目前,此案當事雙方已被拘捕,均已獲刑。對照WIND的資料,這兩位原泰信基金經理皆為女性,分別是袁園和柳菁。目前,泰信基金的基金經理僅有11人。

泰信基金公司規模連續多個季度位列百名開外

Wind資訊數據顯示,泰信基金成立於2003年的5月23日,雖然在內地的公募基金中成立時間較早,但近幾年在內地公募基金公司規模排名中卻節節後退:2017年1季度時,泰信基金的公募資產管理規模尚且有54.7億,排在了內地115家基金公司中的第88位,但此後無論是規模還是排名均出現節節後退趨勢,截至2019年4季度末,泰信基金的資產規模下滑到28.6億元,在內地的公募基金公司規模中排名第112位。

《紅週刊》記者注意到,與多數規模排名靠後的基金公司注重發展債券型基金不同,泰信基金實際上是少數中小型基金公司中注重發展權益類基金的代表。Wind數據表明,公司旗下現有14只混合型基金和2只股票型基金,但同時還有4只債基和1只貨幣基金,權益類基金佔據了明顯的優勢。仔細分析可發現,公司旗下的兩隻股票型基金均為被動指數型產品,而14只混合型基金的整體規模也僅有22.13億,平均每隻規模約為1.5億,基本處於袖珍化的生存狀態。

進一步從權益類產品的成立時間來看,幾隻被動股票型基金基本成立於2011年和2012年,同時混合型基金成立的時間週期橫跨2004年~2018年,最後一隻公司混基成立於2018年5月;換而言之,在去年迄今權益類產品風起雲湧的大背景下,泰信基金新發產品一直保持著零的紀錄。

因此,新發產品對泰信基金的規模沒有做出貢獻。同時,公司的債基和貨基在去年也沒有新產品出爐。2019年四季度末,公司的公募資產管理規模約為28.6億,這一數值較半年末的28.7億還縮水了0.1億,規模排名也從半年末的第109位後退了三名。

具體從14只混合型基金的情況來看,結合基金四季報的數據,除去泰信先行策略的規模接近10億、泰信優質生活和泰信保本的規模在3~4億的區間內以外,其餘混合型基金在去年四季度末的規模都頗為袖珍,特別是泰信智選成長的最新規模僅為0.49億,在公司的一眾混合型基金中規模排名墊底。

對於泰信基金旗下產品規模不濟的原因,《紅週刊》記者注意到,這或許很大程度上這還是跟基金的業績乏善可陳有直接的關係。如,成立於2016年12月21日的泰信智選成長,最新的2019年年化收益僅為-8.34%,這一水平在萬得同類的1204只基金排名中僅位列第1190位。在此前的2017年和2018年,該基金的同類排名接近於墊底的位置,2019年雖然有所提升至同類基金中游,但是基金規模依然沒有得到明顯提升。或因規模的不濟,導致基金經理很難放開手腳去配置心儀的股票,如此情況也就形成了一個怪圈:由於配置重倉股比例有限,即使基金的重倉股短期漲幅可觀,對於基金淨值的改善實際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以去年四個季度都在十大重倉行列的浪潮信息為例,該股去年全年的漲幅達到了89.07%,同時該股在泰信智選成長這隻基金中的重倉位次也是從去年一季度中的第七大重倉股逐季提升至四季度末的第二大重倉股,但即便如此,四季度末,其佔基金資產的淨值比也僅為3.06%,對於整體組合的貢獻水平微乎其微(泰信智選成長四季度末的股票倉位為83.73%,浪潮信息對組合的貢獻大約為2.56%)。

新任總經理或出身固收 泰信基金髮展思路或存變數

正是接連兩起被裁判文書網曝光的老鼠倉事件,讓這家很長時間淡出人們視野的泰信基金重回大眾視線。作為信託系公募的一員,它的發展不順也折射出信託系基金在內地的日益沒落。不過,這兩起老鼠倉發生的時間已經久遠,根據天天基金網的數據,基金經理袁園在2017年8月30日後,就未曾管理過基金了;而另一位女將柳菁卸任的時間更早,她於2015年9月25日之後就未曾管理過產品。如今曝光的老鼠倉案件,其實也就是昔日問題的結案陳詞。

儘管過去的問題不能映射到如今的權益團隊中來,但是公司權益類產品數量較多卻亮點寥寥則是不爭的事實,例如上文提到的泰信智選成長的基金經理之一,就是公司現任的投資總監朱志權。而與智選成長這類成立時間不長的次新產品相比,即便是公司旗下成立多個年頭的權益產品,如今的發展也不太順利,例如權益類基金中成立時間最早的泰信先行策略,這隻成立於2004年中期的基金,目前是公司權益陣營中規模最大的單隻產品,但依據Wind數據,其最新的年化收益僅為7.39%,在同類的35只基金中排在了最後一位。

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公司第二隻成立的權益基金泰信優質生活身上,該產品成立於2006年年底,或許是時間消磨了銳氣,其年化收益也同樣接近於墊底。WIND資訊數據表明,該基金最新的年化收益約為2.55%,其在萬得同類的123只基金中排在了第121位。

在權益發展不順且有老鼠倉“前科”的前提下,作為規模有限的小基金公司,選擇變道走側重固收之路似乎在情理之中,而這實際也是內地多數中小公募基金公司曾經選擇過的發展之路。種種跡象顯示,泰信基金似乎也在朝這個方向轉變。

根據券商中國的消息,原光大證券金融市場部總經理將赴泰信基金擔任總經理。高宇剛從光大證券離職不久,他作為“中國債券市場第一代交易員”,在光大證券任職期間,曾親歷“烏龍指”事件。《紅週刊》記者為此查閱泰信基金公司網站,目前公司還未正式發佈新任總經理任職公告,或許是新任人選仍處在靜默期。目前,萬得數據顯示的總經理還是葛航。未來,隨著換帥一事塵埃落定,長期規模落後的泰信基金在新總經理帶領下很可能會朝著債券之路狂奔下去!

(獲取更多精彩文章,關注證券市場紅週刊官方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