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格局生變:民間股神林園高調復出,華爲前項目經理一戰成名!

上一篇文中,老六分別和大家說了目前國內業績前五甲的5傢俬募基金,分別是:希瓦資產、湧津投資、優波資本、東方港灣投資和鴻凱投資。

可以看到,這裡面有成立時間不滿5年的私募新秀,比如希瓦資產、優波資本,也有馳騁沙場10多年的老牌私募,比如東方港灣。在投資這個江湖,英雄從來不問出處,有本事的“小孩”,同樣可以一拳打死老師傅。

這恐怕也是投資這個行當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了吧。

今天老六繼續和大家說5傢俬募基金,篩選標準是老六認為最有特色,最值得一說的。不過在篩選過程中,老六發現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這些敢於打敗自己的人,總是能擊敗他們的對手。

注意,老六此處絕非在為任何一家打廣告什麼的,熟悉老六的人都知道:我只是想把複雜的信息簡單化——金融的原理其實一點也不復雜,但是經過某些別有用心的人之手,一下子變得彷彿晦澀難懂了。

老六希望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讀著不費腦,讀完有收穫,那我就心滿意足了。


同犇投資

私募格局生變:民間股神林園高調復出,華為前項目經理一戰成名!

上海同犇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一家成立於2014年1月的陽光私募。

年輕不是他們的最大特點,由金牌新財富分析師組建才是。

他們的核心人物是誰?

正是當年最具影響力的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金牌分析師童馴!

私募格局生變:民間股神林園高調復出,華為前項目經理一戰成名!

童馴,1977年生人,現任同犇投資的總經理、投資總監,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碩士,2002年加入申萬研究,一待便是12年,從2008年開始,便連續5年霸榜新財富食品飲料行業分析師榜單,一口氣拿了5年最佳分析師,拿到第五年估計也覺得是時候了,就果斷奔私,創設同犇投資至今。

由多年新財富最佳分析師組建,這樣的私募基金在市場上並不多見。

說起來,童先生此舉還是有些冒險了。最開始還有人調侃他是“跳級”了。

因為在業內,有所謂的“賣方研究所”——“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跳槽軌跡”。

按照尋常理解,這個軌跡有其合理的地方,畢竟在研究所是不直接做投資的,通過公募基金的歷練,去到更市場化的私募基金,方不至於手忙腳亂。(業內還有不少從券商投資顧問直接轉做投資的例子,但基本都是虧多賺少。)

但童馴和他的小夥伴偏偏不走尋常路。這是因為他對自己有著清晰的認知:在券商研究所工作期間6年的行業比較研究經驗,使得他的大局觀和行業配置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訓練。

如今4年過去了,時間暫時證明了他是對的:2014年的兩隻產品均收穫200%以上的總收益,2015年、2016、2017發行的產品均有不俗的表現。

在2017年,因為踩對了“大消費”的關鍵節奏,同犇投資的產品平均收益率殺入了全國前十。

帶有分析師基因的私募基金有它獨特的地方,比如對研究的重視,善於自上而下選股,對調研尤其是草根調研的重視。

在一次媒體交流中,童馴袒露了自己的投資心經:

“我們持倉比例較多的股票,公司在經銷商、合作方等相關產業鏈上的人脈通常在20人以上。”

“我們長期看好消費板塊,未來經濟會偏向靠消費拉動,而且消費品也更適合價值投資,穩定性比較強。巴菲特之所以如此成功,除了堅守價值投資之外,也與他偏好消費品有關。”

“當然,我們做投資時並不是只投大消費,在2015年大消費沒機會時,我們也會從其他領域去尋找投資機會。”


林園投資

私募格局生變:民間股神林園高調復出,華為前項目經理一戰成名!

敲下這四個字的時候,老六就在想,該怎麼來展開這段陳說呢?

在中國,只要有些經歷的投資者朋友,對“林園”這個名字能沒點感覺?

林園,這個聲譽與爭議同樣大的草根股民,“8000元變1000萬元”、“民間巴菲特”、“中國第一股民”、“大忽悠”、“大騙子”……各種帽子扣在他腦袋上,堆積如山。

為什麼老六這個時候要談他?

因為他的公司在2017年業績非常突出,重倉茅臺等大消費類標的,讓他再次笑傲江湖,也因為號稱歸隱江湖多年的他,近期又高調復出了。

深圳市林園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林園在2006年註冊成立的一傢俬募基金,註冊資本1000萬元,成立後在2007年發行過3只產品,沉寂10年後,從2016年又陸陸續續開始發產品,其中2017年比較密集,合計有22只之多。

根據已公開信息,林園投資旗下這20多隻產品基本實現正收益,一隻微跌0.1%(今年剛成立),一隻超300%,四隻超100%,表現出與其散戶投資時不一樣的穩健風格。

2017年開始,林園更加頻繁地出現在公眾視野,就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3月15號,林園還發表了一次公開演講,發出“我未來的投資標的只有醫藥股”的刷屏之語。

私募格局生變:民間股神林園高調復出,華為前項目經理一戰成名!

林園喊出買醫藥股這個口號並不稀奇,因為他就是學醫出身,也因為他基於在茅臺等白酒股上的勝利,對“成癮性”產品的重視。

林園,1963年生人,老家陝西漢中,大專學歷,讀的是衛校,曾在深圳紅十字會醫院及深圳博物館工作,1989年以8000元進入股市,2006年10月底,林園持有股票市值達到20億元。

2007年那次牛熊交替,是林園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因為所管理產品近乎腰斬,林園成為廣大投資者口誅筆伐的“大忽悠”,更有傳言說光是他的司機,年薪都要2000萬!

當然,這些都是陳年往事了,因為那一批產品如今又都漲回來了。

只是林園自此沉寂江湖,據他自稱是這段時間過著半退隱的生活,每個月都會在不同城市生活,瞭解當地的風土民情,還做了些海外資產配置,在8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配置了一些個人資產。

近段時間,在和媒體溝通中,林園強調自己的投資計劃:

“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估計比較,國外的醫藥公司市值很大,動不動幾萬億市值,佔GDP比重在14-15%左右,而中國最大的恆瑞、白藥才一千多億市值,整體醫藥行業才佔3-4%。不要只看PE,也要看市值。

世界上成癮性的東西的公司PE都很高,一般大於37倍市盈率,當時買入茅臺是9倍市盈率,依然是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估計比較。醫藥也是成癮性的。看PE也要看過去幾年平均的PE水平,來比較股價是不是貴。”

不知道這次,“老股王”的復出,能否重演20多年前的奇蹟?老樹開新花,老六和大家一起拭目以待。


福建滾雪球投資

私募格局生變:民間股神林園高調復出,華為前項目經理一戰成名!

滾雪球投資和它的名字一樣,經典、老練。

這家正式成立於2011年的私募基金,由三位親姐弟傾力打造。

姐姐林軍,1987年福州高考理科第一名。廈門大學經濟學學士,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金融專業MBA。

二弟林波,公司總經理,20年金融投資經驗,善於技術面研究,股指期貨實戰高手。

三弟林濤,20年金融投資經驗,主要負責政策面研究,在國內宏觀經濟研究、重大政策解讀上具有敏銳的判斷力和獨到之處。

雖然年輕,但已經穩紮穩打,逐漸成為資本市場一株“準常青樹”了。

在滾雪球投資的官網,他們也非常自豪地把過往的業績表現陳列出來:

2010年

以4個月300%左右收益率獲“ 興證期貨實盤大賽”重量組全國冠軍

2010.04.21-2011.05.05

股東自營賬戶獲利13倍左右

2011年

以4個月140%左右收益率獲“全國期貨實盤大賽”重量組全國冠軍

2014年

股票私募產品以270%左右收益率獲全國亞軍

打破了中國基金業年度最高收益率歷史紀錄

2016年

股票私募產品以34%收益率獲(十億以上級別)全國第七名。

2017年

股票私募產品以70%收益率獲(二十億以上級別)全國亞軍。

看得出來,這隻雪球是在“越滾越大”,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那麼說,滾雪球投資何以這些年來能不斷“滾雪球”把自己滾到這麼大呢?

恐怕要從它的核心人物林波說起了。(姐姐林軍發揮著定海神針的作用,這兩年主要是林波在外,我們就主說林波。)

私募格局生變:民間股神林園高調復出,華為前項目經理一戰成名!

老實說,林波可能是老六所聽到過最接近“掃地僧”的專業投資者了。

林波的下屬曾多次抱怨,自己的老闆一方面看起來很愛錢,在資本市場每次搏殺都是上千萬上億的大資金,另一方面卻又一點都不愛花錢,一直到需要直面媒體的前幾年,還是以很隨意的衣服對外,平時還會搭公交車出行。

以至於有一次在車上和同事電話溝通交易的事,因為滿嘴的幾百萬幾千萬,還被同車的大爺大媽笑話了半路。

這種事情初聽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實則越想越合理,愛賺錢與不愛花錢,可能本質上都是一回事。賺錢是個人實現價值的一種途徑,而通過高度自律、高度理性賺來的錢,是不可能大手大腳花出去的。

遠的不說,我們大家最熟悉的巴菲特,其生活就非常規律、節儉。比如,巴菲特的早餐從來沒超過3.17美元,哪天股市行情不好,直接降到2.95美元,而且90%都是垃圾食品。

在滾雪球投資官網上,赫然幾個大字“價值投資在中國”,是個美好的願景。老六和大家一樣,希望價值投資在中國行的通。


嘉興卓凱投資

私募格局生變:民間股神林園高調復出,華為前項目經理一戰成名!

卓凱投資在屬性上與前一篇介紹過的希瓦資產頗為相似。

都是2015年“頂風”成立的私募基金,創始人都是非標準的投資者出身,創始人都是股票社區“雪球”裡的大V。

嘉興卓凱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10月08日,工作地點在深圳,法定代表人丁昊凱,註冊資金1000萬。

私募格局生變:民間股神林園高調復出,華為前項目經理一戰成名!

丁昊凱目前是卓凱投資的總經理及基金經理。他在雪球上非常活躍,ID叫“丁當他哥”,有34000多粉絲。

華中科大學計算機出身的他,曾經是華為的高級項目經理,從2011年開始做港美股投資,在2013-2015年獲得了7倍收益,2015年就索性自己幹了。

私募格局生變:民間股神林園高調復出,華為前項目經理一戰成名!

在雪球上,丁昊凱這樣介紹自己:量化抄作業後再主觀選股的夾頭基金經理。

在多次的對外路演中,他又自稱是一個“韭菜基金經理”。最近他又建立了一個量化基金叫做“卓凱抄作業”,可以說相當耿直了。

他的這份耿直,倒也換來了市場的優待,公開數據顯示,其代表作品卓凱三號,已經實現了總收益128%,去年2月份成立至今。卓凱投資整條產品線的平均業績,在2017年排到了全國第九。

但量化基金“卓凱抄作業”目前還虧損2.20%,估計也是剛開始,另外與量化的大環境很差有關。

丁昊凱曾這樣描述卓凱的投資理念,也頗有意思,老六分享給大家:

“先管理我們自己的自有資金,基本上有上億的自有資金,然後再去管理親戚朋友的錢,到現在我們在管理信任我們的這些朋友的錢。

我們的投資理念來說就是碼農量化建模的基礎上,用價值投資的理念去做一個主觀的選股投資,追求一個基金組合或者投資組合的安全邊際最大化。”

他們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最近的一次分享中,丁昊凱對外公佈了團隊自有資金在產品中的分佈情況:

兩億自有資金在 卓凱一號1期;

1000萬自有資金在 私募工場(卓凱雷鋒);

100萬自有資金在 卓凱雷鋒二期;

100萬自有資金在 卓凱抄作業基金;

700萬美元自有資金在 卓凱全球基金。

……如果說在06、07年大批成立私募的人是為了搶佔牌照紅利發筆橫財,在這兩年成立私募,還願意投入自有資金一起扛的,老六認為,可以說是有理想了。

都是做生意,熱血青年的確往往會想得更長遠些。


景林資產

私募格局生變:民間股神林園高調復出,華為前項目經理一戰成名!

上海景林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景林資產還用多說嗎?

景林資產成立的時間就更早了,是在2004年6月。如果說中國一定要有幾家所謂“成功”的私募機構,無論怎樣篩選,景林資產是不可能被落下的。

公開數據顯示,景林資產目前管理資產規模約在350億元左右,不過去年機構行情向好,老六估計其肯定已遠不是這個數了。

景林資產在做機構客戶上非常出名,國內的比如“宇宙行”中國工商銀行總行、中國銀行總行、招商銀行總行等多家銀行和知名企業;國外的比如主權財富基金、大學基金、大型銀行、保險公司、跨國公司、養老金和家族基金等。

景林資產一直宣稱是“價值投資的踐行者”。其創始人蔣錦志有著大陸券商(國信證券)+香港私募+美國海歸的多重背景,強調以實業家和PE的心態做投資。

私募格局生變:民間股神林園高調復出,華為前項目經理一戰成名!

目前其管理的產品,收益平均保持在10%-20%之間,海外基金代表產品,年化收益約30%;代表產品景林金色中國,因為做空,也是蔣錦志直管,2004年至今總收益已經飆到了2174%,另一隻代表作品景林穩健,基金經理高雲程,2006年至今收益已達1232%!

都是槓槓的硬實力。

這裡老六補充說明一下景林資產的合夥人、總經理高雲程。

私募格局生變:民間股神林園高調復出,華為前項目經理一戰成名!

本科畢業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唸的是經濟專業,在英國埃塞克斯大學修的金融與商業經濟學碩士學位。

2001年加入中國證券市場,曾就職於泰信基金管理公司,任交易元、研究員。2006年加入QFII資產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的APS資產管理公司,歷任高級研究員、基金經理、董事,為全球大型機構投資者管理他們在A股市場的投資組合,具有管理超過20億美元QFII資產的經驗。

高雲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堅定投資-中-國”的公開演講,在投資圈傳播甚廣。眼下,隨著貿-易-戰的打響,我們又在面臨一次歷史拐點了。


好了,到這裡老六已經絮叨得差不多了,連帶上一篇,十傢俬募基金的故事,都是各有特色,但又各有相似。都說幸福是相似的,不幸卻各有各的不幸。

老六稍微改一下這個說法:牛X 都是相似的,慫X卻各有各樣的慫X。

其實投資就是在和時間做朋友,複利的美好一旦觸發將美不勝收,但是投資又是在和自己做對手,能夠戰勝自己的種種貪痴嗔怒怨,方可言在這個市場上長久生存,長久獲利。


十大私募的故事只是一次過去事的回顧,留下來最重要一句話恐怕就是:

有時候成功的模樣就是,你在戰勝自己的同時,順手打敗了對手!

老六祝各位今年都能做到這一點,同樣的祝福也送給我自己。祝安好。

私募格局生變:民間股神林園高調復出,華為前項目經理一戰成名!


OK,今天就到這兒,需要更多精彩的內容,老六的讀書筆記,以及偶爾分享的好書,都請關-注老六的同名公-眾-號“資管老六”,ID是ziguan666,搜索中文名或ID都可以。

關-注後回覆一個“6”字,有好禮相送。注意,不是在這兒回覆,是在公-眾-號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