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蒙古国内宣传的匈奴是蒙古祖先?

龙乔珍


如何看待蒙古国宣传的匈奴是蒙古祖先?其实这个问题,大可不必太认真对待,因为蒙古国对北亚历史的观点其实并不代表国际主流观点,而某个国家对某个历史问题的非主流看法其实也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在这方面可以参考韩国人的某些史观。而匈奴虽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却因为消失的年代过早,所以留下了很多谜团。最基本的,现代人连它究竟是什么民族都无法确定。而且关于匈奴的族属,有兴趣沾边的其实不光是蒙古国,还有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国家,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现代关于匈奴族源探寻。


为什么说匈奴民族属性成谜?

其实匈奴民族属性成谜可以说是一个国际共识,而且也曾经成为过国际历史学界的热点议题,因为匈奴不仅是涉及到中国古代历史乃至东亚古代史的一个族群,它和后来出现在欧洲的匈人之间可能也有关(相关内容桃花石杂谈写过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所以匈奴的民族属性其实可能还是一个对欧洲历史产生过根本影响的问题,因此从19世纪开始,一直到今天,都有无数欧洲历史学家对匈奴的民族属性进行过深入研究。

鼎盛时匈奴的大致活动区域

而除了学术方面的研究之外,有至少两个国家还因为民族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将匈奴视为自己的祖先,或是有关联的先祖。首先当然是蒙古国,这个原因当然也挺简单,因为匈奴活动的地域和后来蒙古民族活动的地域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而且根据历史记载,匈奴人在一些文化和习俗方面也和后来的蒙古族有类似的地方。桃花石杂谈觉得蒙古民族和匈奴有一些历史渊源基本没有疑问,但说是一个民族则是过于武断了。因为本身在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正式成型时,其内部的民族性都还不统一,像塔塔儿和克烈等部族都还是说突厥语的,蒙古族真正统一的民族性形成其实差不多要到13世纪中叶才实现。所以在此之前的草原部落族属复杂,本身就根本不是一个民族。而且匈奴人的民族属性争议之大,其实远远超过普通人的想像,以严谨的态度来看,任何一个民族和匈奴之间的关联都是不可能确定的。

汉匈对峙形势

而另一个自认为和匈奴有渊源的国家就是韩国了。因为朝鲜半岛有史籍记载说公元7世纪时朝鲜半岛新罗国的文武王金法敏来自一个匈奴部落,或者说有匈奴血统。而有韩国历史学家认为,这个部落是一个说朝鲜语的部落,他们曾是匈奴的一部分,后来匈奴衰落之后回到了朝鲜半岛,通过通婚成了新罗的王室。所以在他们看来,匈奴和朝鲜民族的渊源,那也是不是一般的深滴。当然,这个观点桃花石杂谈就不评论了,韩国这个国家某些非主流史学家的史观大家也都知道,今天这个信息也就是给大家增加一些谈资吧。

学术界对匈奴族源的认真探讨

前面提到,因为匈奴和匈人之间可能的渊源,所以匈奴的族源其实在国际学术界也一直是个热门的议题,所以相关学术研究的数量也很多。但因为历史资料的稀缺,大量的研究并没有使匈奴的民族属性得到澄清,相反却使它成为了一个完全没法定论的悬案。

南(South)北(North)匈奴与汉朝的形势

在这里还是简单地跟大家介绍一下现在这些历史学家都是怎么研究匈奴民族属性的。当然可能很多朋友最先想到的是基因研究,但因为年代极其久远以及古代游牧民族本身生活习性的影响,这种基因研究其实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而且基本上是每个研究得出的结果都不一样,所以基本上只是能帮助人们倾向于确认匈奴可能是黄种人,再具体一些的结果就不可能得出来了。而其它一些考古研究,包括对古墓葬头骨的研究和墓葬器物的研究,也只是能确定它大概和哪些后世民族比较接近,而接近的民族又很多,因此也很难确定匈奴这样的古游牧族群的具体族属。

匈奴时代的长弓

所以相对来说要发现匈奴民族属性,最精确的工具其实还是通过对匈奴的语言进行分析,但问题是匈奴自己没有文字,因此匈奴的语言唯一的记录其实就是古代中原汉文史籍一些只言片语的记载了,而其中大部分还是一些匈奴人名、官名和地名。但因为这些记录的数量并不算多,而且再考虑到汉语本身的语音变化,所以到现在为止,无论是按照哪种假说去研究,得出的结果都很不令人满意。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具体说说不同学者研究出的可能结论都有哪些。其实和很多人想像的不一样的是,关于匈奴的民族属性,一个相对主流的结论竟然认为匈奴人可能是一个说伊朗语族语言的族群。比如在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出版的《中亚文明史》一书里,其编者雅诺斯•哈勒马塔曾这样说道:

匈奴的贵族部落和首领都有着伊朗语族的名字,所有汉文史料记载的匈奴名字都可以用斯基泰语(一种东伊朗语族的语言)来解释,因此很明显,多数匈奴部落都是说东伊朗语族语言。

斯基泰语族分布区域(黄色),下方红色区域是今天的伊朗(波斯)地区

所以这是基于语言分析之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当然他的这种说法也是一家之言,很多人并不认同。而另外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蒙古语族的民族了。因为汉文史籍里记载的某些词汇和蒙古语族里的词汇也有类似的地方,而且有些史料里曾提到成吉思汗铁木真曾将冒顿单于称为远祖。而另外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匈奴人是一个说突厥语族语言的族群,这种说法除了一些语言学的分析之外,还基于《北史》和《周书》等史料里的一些线索,以及中亚粟特人的一些石刻文字记载。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匈奴人可能是说一种叫叶尼塞语系的语言,这个语系主要是西伯利亚地区一些土著民族的语言。因此可能匈奴人和这些民族有一定的亲缘关系。这些学者认为像腾格里(上天)和可汗等词汇虽然在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里现在也都有,但最早是来自叶尼塞语系。

叶尼塞语系分布区域

因为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而且哪个结论都不能让人满意,因此从公元19世纪开始,就有一些西方学者提出所谓匈奴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不同族群的联合体,匈奴人可能不但没有统一的语言,而且可能连人种都差异很大。不过同时,还有一些学者又提出了一种假说,即匈奴人是说一种现代已经灭绝,而且和现在其它语系都不一样的语言,所以才会出现现代用哪种语系对匈奴语进行分析结果都不理想的结果。如果按照这个理论,那么匈奴恐怕和现在的所有民族都是有一定差别的。



所以总体来说,匈奴的族属在现代是个无解的难题,哪个民族宣称本民族和匈奴是同一个民族其实都缺乏过硬的证据,也不可能得到普遍的认可,这一点无论是蒙古国还是韩国怎么说其实都产生不了太多影响。匈奴族属的确定,恐怕还要寄希望于未来出现突破性的考古发现,或者有突破性的历史研究方法出现了。


桃花石杂谈


蒙古自认匈奴后裔,自认黄帝后裔都是没有问题的。

从考古看,O3系的M117基因就存在于匈奴墓里。M117就是北三苗羌系的一个基因分支,在汉族以及西部民族里都有存在,蒙古族里也有。

蒙古由两大基因构成,一是比例很大的C系,二是比例处于第二位的O3系。其余还有N系乌拉尔基因,k系新几内亚基因、白种R1a系阿尔泰基因等等。但是通过文化破解发现,蒙古一词其实是苗族的芒勾一词,也是泰国曼谷一词,在缅北还有一个锰古,芒勾在泰语里是龙的意思。这就说明蒙古文化的主体是由羌系北三苗缔造的。蒙古注重3、9、13这三个数字也符合内陆支苗蛮系特点,首先13是汉苗最重要的数理,苗族头上银饰也是以13根银条为主,很多节日都附会13。汉族也明显,古筝是十三弦,古代贵族玉腰带很多是十三截的,尤其隋唐。南方也一样,广东地区各种关于十三的文化,明朝一朝笃信十三。再看汉族主体基因O3来源的山西陶寺遗址,明显发现十三根观星柱。正月十三杨公祭人们已经不知道是为什么了,我推测很可能是因为十三代表内陆支老三群体苗蛮,同时更代表去西部牧羊的北三苗。蒙古重3、9、13很明显,苗蛮属于老三支系,原本也是九黎,是后来被抛弃出九黎的群体,后来复仇阉割了沿海支炎帝冥神系的生殖器,于是由冥神数理14减1成了数理13。当然还有别的附会这里不细说了。

蒙古文化还有挂左弓的习惯,符合内陆支尚左。其至今戴着的一个帽子在中东能发现原型,就是中东巴力神所戴的帽子。巴力神的故事完全符合羌人祖先苗蛮的历史经历,与姜子牙故事也是切合的。也符合羌人是东归以色列的推定。羌人是由中东返回,除了各种文化证据,也有实物证据。比如羌族头戴的六瓣花与犹太六瓣花一致,羌式建筑至今在中东还能找到,并且因为会在屋顶四角堆砌突起可以锁定那是在继承中国式建筑的四角飞檐,也是黄种核心图腾鱼钩和蝎子。


蒙古文化大部分是由核心群体北三苗O3缔造的,今天基因检测发现黄金家族也是与汉族一样的北三苗O3基因。所以可以断定最初的蒙古是北三苗,后来兼并东胡通古斯才使得C系占了多数。北三苗是匈奴里重要的一支,匈奴融入鲜卑,成了室韦,实际是十韦的意思,对应犹太名称九维氏。刚好符合犹太基础文化为含米特原沿海支九黎黄白联盟缔造,而内陆支黄白联盟属于闪米特自认第十族。比如西戎牧羊人的戎为十戈,也是老三群体变为十三数理的一个附会方面。古文化就是大量附会的文化,比如三苗的皋陶是制五刑的,就是刑天。其与饕餮和蚩尤一样都是无头,刚好沿海支存在猎头文化。皋陶也叫庭坚,就是听见的意思。英语里几十用提来表示,而十几就用庭来表示。提就是狄的意思,指白种第十族,庭是庭坚就是指被抛弃出九黎的内陆支追根溯源自认本人,意思原本也是白人,也是皋字的原意。

匈奴其实是被大禹发配到西部的北三苗和白种以扫族为核心的群体,湖南话三一如六指的是老三苗蛮O2O3、老大乌拉尔N系加白种以扫族R1a母系认同的6。同时也是带有闪电的羊形象撒旦666的来源。汉匈战争明显反应老大支系乌拉尔N远走,白匈奴离开。只有与汉族一致的北三苗盘踞周围不肯离去。

匈奴其实就是与有熊氏有关,与楚人一致。比如湖南叫熊湘,楚国姓熊。羌系彝族有楚雄,楚雄有大姚、姚安、南华,内陆支就是帝尧后裔华婿氏。西藏的象雄文明一听就与湖南熊湘一致。匈奴名称叫浑和鸿尼,符合帝鸿氏混沌,也符合北三苗被发配地点敦煌的反念。帝鸿氏设下的鸿门宴毒杀了仇家沿海支,并阉割了其生殖器,在古埃及文化、犹太文化里都有。中东巴力神将对手剁成肉泥,也是天葬和馄饨的来源。就是说帝鸿氏混沌与缙云氏饕餮都代表内陆支,也是惊鸿一瞥的原型,因为一撇正是八字左边那一笔。

匈奴里黄的是O3和N系,白的是以扫族R1a,还有各族里都存在的Q系印第安。为何俄罗斯的斯大林格勒的格勒与蒙古锡林郭勒的郭勒一致,就是因为分别是黄白匈奴。格勒就是羌系彝族古拉、尼古拉一词,也是苗族汉族的拉鼓一词,正是黄帝的轩辕拉鼓。蒙古为何对待印度、中国比对待中亚突厥系以及金好一些,因为印度是白匈奴入侵后的结果,汉族也是北三苗。而突厥系和女真属于沿海支。在契丹时代和蒙元时代其实他们是知道一些民族源流的。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其实是秦灭导致匈奴统一,双方对峙后自家人打了自家人。司马迁杜撰出匈奴是沿海支夏人后裔只是政治需要。实际上汉族自己就属于匈奴系。蒙古也不例外。


國病


蒙古国是我们的邻国,且位于我国与俄罗斯之间,国际存在感不高。在我们国内的主流历史中,一般都认为蒙古族出自于东胡。但是,蒙古国内却有一部分人认为汉时的匈奴才是他们的祖先。要知道,匈奴和东胡并不是同一支游牧民族。

根据我国的史书记载来看,匈奴是我国古代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崛起于战国后期。秦朝时期,强大的匈奴骑兵打败了东胡,成了漠北最大的势力。东汉以后,匈奴人的实力逐渐瓦解。其中一部往中亚地区迁移,从此不知所踪;另一部逐渐南迁进入汉地,与汉人、鲜卑人、羌人杂居。

五胡十六国时期,南迁的这支匈奴人曾经建立过前赵、大夏国两个割据政权,但终究还是没有翻起什么大风大浪,很快就被另一支更强大的民族鲜卑人征服了。自那以后,匈奴人在中国史书中的记载就基本消失了。

可是,匈奴人的历史距离蒙古国非常遥远,期间差不多相隔了千年的时间。

现代的蒙古国(外蒙古)是三大蒙古中“喀尔喀蒙古人”的后裔,他们虽然也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但距离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血统已经十分遥远了。

清王朝为了管理这些喀尔喀蒙古人,曾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将军(清朝的十四大驻防将军之一)。

不过遗憾的是,由于晚清时期国力衰落,外蒙古逐渐被沙俄控制。1912年清朝灭亡后,沙俄趁机煽动外蒙古脱离了中华民国,后来才逐渐形成了蒙古国。

可以说,历史上的蒙古族本身就是一个吸收了众多草原民族的民族,因为蒙古族最初兴起时只有一个乞颜部。在蒙古形成的历史中,很可能会杂有其他民族的血统,但要说蒙古是匈奴的后裔,这一观点还是缺少证据的。

结合史书记载来看,蒙古人的主体是东胡的分支民族,即东胡系,与匈奴人没有太多关系;而蒙古国内却有人宣称自己是匈奴的后裔,可能是出于一种虚荣心作祟,这就像土耳其并不是突厥直系后裔(突厥的核心是阿史那部落,而土耳其只是突厥旁系的乌古斯人与中亚民族的后裔),却宣称自己是突厥后裔一样。


世界人文通史


蒙古国内宣传蒙古国的祖先是匈奴,这在现在考古学遗传学上有一定依据,但是还不是学术界所公认的事实。

那为什么蒙古会宣传蒙古的祖先是匈奴呢?原因如下:

一:历史记载。

中国在远古时代的文化主体生活在黄河平原地带,称为天下的中心,文化的中心。

然后中原生活的汉人对各个方向的游牧民族则没有固定的称呼,只是模糊的称为东胡、西戎、南蛮、北狄。

而蒙古族人则属于东胡族系,在史籍中记载匈奴就是被称为胡人。而之所以称蒙古人为东胡,是因为蒙古人生活在匈奴地区的东边。

在加上匈奴在历史主要生活在蒙古草原地带,在这片地区中,没有大规模的移民迁入。所以从历史谱系上来讲,蒙古的祖先很有可能是匈奴。

二:现代科学考察,基因确定。

在现代科学考察之中,对匈奴人和蒙古人进行基因鉴定,虽然匈奴人与蒙古高原中部地区血缘更加相似,但是仍然无法阻止蒙古人确定匈奴是其祖先的狂热。


再加上匈奴人的体质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相似,更加加深了蒙古人确定匈奴人是他们祖先的信心。

三:重建民族认同,确定文化自信的必要。

蒙古的建国比较晚,完全是因为政治需要而被外部势力从中国独立出去,加上蒙古人还有一大部分生活在中国境内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于是导致蒙古国政治感觉到了文化危机的威胁。

于是,为了提高蒙古国民的文化自信心,起到凝聚国家的作用,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响,需要提出一个可以与古代中国文明相抗衡的祖先。

虽然蒙古高原产生了一系列的游牧民族势力,但是要么被中国文明所击败、要么则被中国文明所同化,除了匈奴。

只有匈奴被中国文明灭了。但是,匈奴是一只时时刻刻都在与中国作战的民族,虽然下场凄惨,但是可以满足蒙古的政治需要。

所以,在满足蒙古确定文化自信、重建民族凝聚力的条件之下,匈奴人便成了蒙古宣传的祖先的首要选项。


小司马迁论史


蒙古人基因主要分两部分

一个是O3基因,这个是来源于匈奴,来源于匈奴中的西羌,就是三苗,成吉思汗家族就是这个基因,苗族中有50~60%是这个基因,汉人中有60%是这个基因。

一个是C3基因,这个来源于是东胡,来源于室韦或鲜卑,外蒙古这个基因占55%,汉人中有11%是这个基因。

另外还有少量的其他基因,如O1、R1a、Q1b等等。


随和高雅



蒙古国内宣传匈奴是自己祖先是有原因的,肯定会拿出铁的证据,而却不承认中国学者眼中东胡是他的祖先。东胡在什么位置,在秦汉时,一直是东北地区代表性的势力,其范围覆盖了几乎辽河到黑龙江一带,秦朝时还把其当做一大隐患,后来匈奴崛起后,东胡基本上消停了,势力范围被压缩。

而蒙古国宣传的中匈奴,其范围在今内外蒙古一带,早在战国时就兴起,一度威胁着当时诸侯的北大门,于是就有赵国把长城修到河套以北,御匈奴,赵国为了复兴和列国争雄,赵武灵王一度上演起了胡服骑射,想藉此学习匈奴那样民风彪悍,披坚执锐的军威,示好不一定是主要,但同时赵国也在防,大将李牧一直是镇守北方边陲的名将,匈奴克星。后来赵国被秦国所灭,接管了赵国大部北方边境,于是大秦成了匈奴的邻居,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设郡县制,秦朝北部匈奴这时也悄然崛起,甚至占领了原秦故土河套,于是就有后来的秦始皇派蒙恬北伐匈奴的这些事。



在秦汉交际匈奴势力达到了极盛,出了一个冒顿单于,尽而发展成与以南秦汉帝国可以匹敌的北方强大政权。在汉朝向外拓展以外无不受匈奴牵制,匈奴汗国直接与西汉帝国形成了对立,不相上下,除蒙古高原和周边各部以外,匈奴在文景之治时已将势力伸向河西走廊和西域,直接将西汉通往西域的道路给隔绝,这也就有后来为什么张骞打通西域几度被匈奴俘获的事。

可见在丝绸之路没开通以前,匈奴拿得是控制东西方贸易的主动权,直到汉武帝时,这种僵局被打破。面对之前汉高祖白登城之围,和匈奴咄咄逼人态势,本来汉政府屈辱向匈奴纳贡,和亲,经历高祖图志,文景之治,休养生息后,汉武帝时,帝国钱粮积蓄已放不下,武备充足,开始集中力量对付匈奴,匈奴由主动变成被动。正如汉武帝所言:“攻守易形了,寇可往,我亦可往。”于是就有汉军出塞远征匈奴的壮举,著名大将霍去病所言:“不灭匈奴,何以家还。”匈奴败于漠北和河西走廊两地,畏惧汉军天威,霍去病的势气,就有这样的口头谚语: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综上可知匈奴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困扰着秦汉两大王朝,是个不屈不挠,死而不僵的北方草原政权,它可以算和秦汉一同崛起,与千古一帝秦始皇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争过天下,最后一直把汉武帝拖到老也没有被消灭,可见匈奴当时还是很强大的,这也就有今天蒙古国为什么这样独钟于匈奴是他祖先的原因。



他认为匈奴是蒙古高原第一个政权,就相当于我们的秦朝,而且匈奴崛起的地方也处于蒙古高原核心地带,信奉昆仑神,相当于萨满,民风和蒙古几近相似,而且是匈奴民族覆盖整个蒙古高原。后来虽有迁徙,可还有后代在此放牧,由于匈奴名声大,当时不但困扰着中原地区,敢于挑战秦汉强大帝国,还威胁欧洲罗马帝国出了一个阿提拉,匈奴要比以后其他部族有影响的多,所以蒙古国这样推崇他。他不推崇突厥,原因是突厥在西亚,中亚包括世界各地地区根深蒂固,范围很广。唯匈奴仍还在其他西方国家找不到痕迹,至于匈牙利还得历史考证。所以从民族和历史渊源上,他还是承认匈奴为他的祖先。人家这样说肯定有他的道理,蒙古虽然处于东胡后代,唐末室韦延伸,蒙兀室韦向西迁徙,可是在原蒙古高原还有其他原住部落,他们仍守候着这片广袤的草原,至今蒙古国还是以其本土为主,并未说他们祖先是从中国东北迁徙而来。


龙文说史


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书明确记载,匈奴是崛起于西部地区,而鲜卑族的前身是东胡,匈奴与东胡是敌体关系,而冒顿单于击败东胡后,东胡残余势力东逃大兴安岭山区鲜卑山,另外一小部分逃到辽西地区的乌桓山!东汉时期,窦宪击败的北匈奴后,南匈奴部族留居陕甘宁地区,北匈奴西逃!后来北匈奴的部族融入中亚地区民族,可能有一部分变成了上帝之鞭阿提拉。而鲜卑山里的东胡人就逐渐占据了空旷的匈奴高原,把大片地区变成了鲜卑利亚(西伯利亚)!乌桓人也依附汉朝再次兴旺。鲜卑入主中原后,留在草原的鲜卑人形成契丹,库莫奚,等民族,鲜卑大部汉化后,鲜卑人就剩下了契丹,奚族,吐谷浑,大理段氏,而原来大兴安岭剩下的部族,又再次填补鲜卑高原,成为室韦等部族,因为历史遭遇不同,契丹和室韦(蒙古)成为不同的民族,但是他们都是东胡系民族,至于后来蒙古帝国时期,大量的西部游牧民族被吸收融合入蒙古族,这就不可避免蒙古族掺杂了其他民族的血统。因此,匈奴人的血统有可能被某些蒙古人继承了,就像现代人普遍都有尼安德特人基因一样,但是现代人本身是晚期智人,而不是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蒙古人血统中的匈奴成分并不多,更何况文化和语言根本不同。

蒙古族的语言是阿尔泰语系,和满族,朝鲜族,和族是一个系统,而匈奴很大概率是汉藏语系民族,这里简单说就是语序不同,汉藏语系是主谓宾结构,阿尔泰语系是主宾谓结构!区别很大的!


朱哥人生路


你只能说有一部分蒙古国人在这么宣传。

但是不能说蒙古国所有人都是这么看的。在蒙古历史学界,普遍还是认为东胡才是蒙古的祖先。

世界上的所有民族主义,都在宣传自己的祖先万世一系。

这种情况在中国也有,相信黄帝这种神话人物存在,中国人都是黄帝后裔的人,不也是大有人在吗?

类似的情况在欧洲也存在——很多欧洲的右翼,主观上都在将自己追溯到不属于他们历史的“祖先”哪里去。


天下民族主义是一家,这个道理不可不谓之正确。

所以,有蒙古国人宣传自己上匈奴的后裔,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了。

但是,更多的蒙古学者还是坚守事实的。

  • 在强调蒙古的族源是东胡的前提下,认为东胡兼并、整合了匈奴的一些残部。这是其对待匈奴历史的基本态度。


关于蒙古族的族源,其实是直到1980年代才彻底搞清楚。

最终确定蒙古族的祖先是东胡的学者,是世界著名蒙古史学家亦邻真先生。

总而言之,这种问题太常见了。


HuiNanHistory


蒙古国历史说匈奴、鲜卑、突厥和柔然都是朝代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草原上聚集着很多操不同语言的部落。一个部落强大起来就会不断征服其他部落,衰败了统治部落会西遁逃亡中亚草原,而其他部落会留在草原继续生活,等着下一个部落的崛起。当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也一样。乞颜部落讲原始蒙古语,同样把克烈部、汪古部、乃蛮部等讲突厥语的部落统一到蒙古帝国的大旗下。

有人说现在突厥人是白种人长相其实也好理解,草原部落是“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数游猎是生涯”。试想,一个部落首领今天抢了一个汉族女人,生的儿子是中国人长相,明天跑到俄罗斯抢了一个白种女人又生了一个孩子,那孩子就是白种人长相。


雪珊格格


远古已成历史,任谁有天大的本事,也捋不清北方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远古当时没有文字记载,考古也考不清楚,特别是不能被国人信服与认可。《航天•追刺骨》的观点是,亚洲黄种人起源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中华文明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古人持续北迁广布至北冰洋以南地区,最早迁至最北的人,由于寒冷少阳光皮肤变白。北方众多族群之间的争斗,合并融合→分裂→再合并融合→再分裂,民族名称变化至今,其实,除少数人迁往西亚、欧洲外,人还是哪些人一代一代混血繁衍下来,人种并没有大变。曾经的众多北方少数民族的根都在华夏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