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哪些戰爭堪稱“詭異”?

首席鏟史官


華夏五千年的文明中,創造了無數經典戰役,那麼在這些戰役中,那些戰役堪稱“詭異”?小姐姐個人認為:松山戰役堪稱“詭異”。

下面,小姐姐來給大家講講關於這場堪稱“詭異”的戰爭。



一、松山戰役

松山戰役,又被稱為松山會戰,是關於中國抗日戰爭滇西緬北戰役中重要組成部分,揭開了中國抗戰反攻的序幕。



1942年,緬北戰局失利,英國在緬甸節節敗退,中國遠征軍在首次遠征緬甸,救出被圍困的七千英軍。由於英軍未通知我方遠征軍就私自撤退,導致遠征軍側翼被日軍合為,遠征軍入緬作戰第一次慘敗而歸。1944年,6月,我國20w遠征軍第二次遠征滇西緬北,1944年5月,遠征軍為打通滇緬公路,開始進行松山戰役,松山松山的戰略地位尤其重要,它扼守著滇西進入怒江東岸的交通咽喉。緊靠怒江惠通橋,松山突兀於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橋頭堡,扼滇緬公路要衝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裡江面。



由於第一次遠征滇西緬北戰役失敗,日軍切斷了滇緬公路,國際對華援助抗戰物資被中斷,日軍就已經意識到滇緬公路的重要性,於是與1942年,開始在滇西緬北大量修建防禦要塞,松山是其中防禦要塞重要一個節點。

日軍幾乎把松山整個山體掏空,以松山“子高地”為戰略最高點,修建了滾龍坡、松山、小松山、大寨、黃家水井、黃土坡、大埡口馬鹿塘編成7個據點群,每個山體碉堡為中心,四周修建數個子碉堡,形成交叉射擊,無死角,整個松山山體大小碉堡多達上百座,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日軍修建的每個堡壘幾乎都是修建在山體中,每個碉堡都是分為上下三層,最上層作為射擊用的,中間層作為彈藥儲備,最下層是生活、睡覺、家屬場所。而在碉堡的最上層覆蓋厚厚防禦層,先是以幾十釐米粗口的圓木橫豎覆蓋幾層,然後在圓木上鋪上30毫米的鋼板數層,在鋼板之上在鋪上泥土1米多,堡壘內部也是,每一層都是由圓木與鋼板之間進行隔層,155毫米的巨型榴彈炮對防禦層都奈何不了。日軍各個堡壘之間地下都是相互通的,整個松山地下都是四通八達的。無論是美軍飛機空中轟炸還是地面榴彈炮群進行不停輪番炮轟都無可奈何。




由於戰前遠征軍沒有仔細偵仔,加上日軍偽裝防禦嚴密,遠征軍在進攻松山時期付出傷亡極大,幾乎每前進一步,都是用戰士的屍體步步往前推進,先後對松山進行十次攻擊,採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策略,一個一個的堡壘進行攻克,松山戰役前後歷時95天,遠征軍傷亡近8000人,日軍在松山僅留守半個步兵聯隊不多1300多人,遠征軍前後10個團2w人輪流參戰,參戰松山戰役的遠征軍很多一個團打的僅剩幾十個人,可見松山戰役打的極為慘烈,日軍1300餘人幾乎全部戰死,傷亡比例幾乎為1:7。




松山戰役由於日軍修建環碉堡群,偽裝良好,遠征軍在偵查不清楚的情況下,打的極為慘烈,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最堪稱“詭異”的一戰之一。

因為戰爭,我們更加珍愛和平。


小姐姐講史


有一種說法,人類有記載以來,80%的時間都是在戰爭中度過的,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當中,雖然不乏經典之戰,但奇葩詭異的戰爭同樣不少。

解放戰爭中的詭異戰役

解放戰爭期間,就曾發生過不止一次詭異的戰役,在這些詭異的戰役之中,解放軍贏得莫名其妙,國民黨輸的也是奇妙莫名。簡單列舉三個戰例:

1、萊蕪戰役:國民黨如鴨子。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於1947年2月,僅用時63個小時,便以傷亡6000餘人的代價,便全殲了國軍的73軍,其中被俘4萬多人。陳誠在戰後說了一句極為經典的話:就是放五萬只鴨子讓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

2、延安保衛戰:胡宗南當導演。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調集集結於西北地區的34個旅25萬多人,企圖包圍殲滅陝北解放軍。然而,解放軍採取先誘敵深入,適時放棄延安,在延安以北的山區創造戰機,逐步消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的方式,成功完成了掩護黨中央、中央軍委機關及群眾轉移的任務。然而,當胡宗南佔據延安這座“空城”之後,竟然吹噓取得了“俘虜敵5萬”的“重大勝利”,而為了證明自己的“大勝”,他拼命地湊齊了幾萬群眾充當“戰俘”,結果他還真被授予了二等大綬雲麾勳章。

3、天津戰役:老蔣氣的大罵。1949年1月,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在參謀長劉亞樓的指揮下,以5個縱隊22個師和特種兵司令部之炮兵、坦克、工兵等共34萬人奪取天津,以2萬多人的代價,共消滅了13萬國軍,其中斃傷1.1萬,俘虜11.9萬,僅用了29個小時,便解放了天津。蔣介石聞訊後,大怒道,“放共軍進城,給他們當導遊,29小時也不夠啊”。

白溝河之戰:帥旗斷裂導致大敗

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鄭壩村戰敗之後,在建文帝的支持下,李景隆重整大軍,率領60萬軍隊浩浩蕩蕩的再度北上,進抵白溝河。燕王朱棣聞訊,率馬步軍20萬迎戰。

四月二十四日,燕師自蘇家橋(今河北保定東北)循河而進,遭到平安部萬餘人的伏擊,先鋒官平安和大都督翟能父子督師奮戰,所向披靡,燕軍只能被迫後退。而郭英部卻早已在燕軍的撤退路線上埋了地雷,導致燕軍在撤退中損失慘重。

次日,朱棣再度渡河求戰,平安部擊敗燕後軍將領房寬部,降將陳亨中傷而逃。朱棣率精銳數千冒矢突入陣中,殺傷敵軍無數。然而,李景隆突然揮師繞出燕師背後,實施前後夾擊。燕王三易其馬,矢盡揮劍作戰,差點被平安、翟能所傷。無奈之下,朱棣來到河堤上,舉起馬鞭,假裝招呼援兵,李景隆見狀果然生疑,攻勢減緩;朱高煦此時也來援救,戰事暫時緩和。

不久,翟能再次引軍殺來,大呼“滅燕”,形勢再次對燕軍不利。然而就在這危急時刻,突然一陣大風颳來,竟然吹斷了李景隆的帥旗,朱允炆大軍陷入大亂(帥旗倒下要麼主帥戰死,要麼主帥投降)。朱棣抓住機會,繞到李景隆後方放火。南軍大敗,瞿能父子被朱高煦陣斬。郭英等向西撤退,李景隆向南撤退,輜重全部扔下,投降十萬餘人。李景隆撤回德州。

這次戰役堪稱靖難之役的轉折點,正因這次的慘敗,導致朱允炆出現了兵力空虛,不得不從守衛南京的京營中抽調兵馬上前線,從而導致南京空虛,給了朱棣偷襲南京的機會。

應州大捷:十餘萬人激戰四天,雙方竟然只傷亡六十八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一直想要像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那樣立下赫赫戰功的正德帝朱厚照,不顧大臣們的規勸、教訓和威脅,親自駕臨明朝抵禦北方蒙古軍隊的第一線——宣府。同年十月,韃靼小王子率軍五萬進犯大同。

大同總兵一聽敵人來犯,連忙勸朱厚照回京避難,而朱厚照非但不走,反而親臨前線,沉著冷靜的調集各方軍隊,應對蒙古的進犯。十月甲辰日,戰鬥在陝西應州展開,王勳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命令全軍決一死戰,下令猛衝猛打,最終因寡不敵眾而趁大霧逃入應州城,並與尾隨蒙古軍隊的副總兵朱巒所部會合。

次日,王勳在得知各路援軍已經相繼抵達後,再度率軍對蒙軍發動猛攻,明軍雖然處在前後夾擊的有利位置,但因總兵力處在下風,久戰之下再度陷入危局。第三日,就在王勳陷入絕望的關鍵時刻,正德帝親率援軍趕到,並立即對蒙古軍隊發動了進攻,蒙軍猝不及防,被迫全線撤退。第四日,雙方決戰爆發,朱厚照不僅來回狂奔為士兵打氣,甚至多次衝到一線和敵人直接拼命。在皇帝的鼓舞之下,明軍士氣大振,激戰至下午,只撐不住的小王子只得率軍撤退。

△何炅飾演的正德帝

根據《武宗實錄》的記載,這場雙方投入十餘萬軍隊,激戰數日的戰爭,竟然只取得了“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的戰果,從傷亡數字來看,明軍甚至更像是戰敗的一方。當然,這種記載無法令人信服,顯然是文臣有意為之。


香茗史館


戰爭史上最詭異的一幕,孫元良兵團八九萬人竟然一夜之間煙消雲散!

淮海戰役,毫無疑問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極其難得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從解放軍方面來說,不管是圍殲黃百韜兵團、黃維兵團和杜聿明三個兵團,亦或者是徐東阻擊戰、宿縣攻堅戰,都可圈可點。反觀國軍方面,幾乎是整體上系統崩潰,完全沒有統一的戰略規劃,即使有零散的規劃,也因為各作戰兵團各懷鬼胎內訌嚴重而付諸東流。

淮海戰役中最詭異的一幕便是,孫元良十六兵團一夜之間煙消雲散,引發了後人無盡的遐想。

在孫元良自述的版本中,他身先士卒,冒死突圍,最終九死一生脫離戰場回到南京。當然,這也是蔣總裁和一眾果粉相信的觀點。在這個版本中,孫元良兵團重創解放軍,才獲得了突圍逃生的機會。

在更多網友的版本中,孫元良帶著三個軍突圍,自己先脫離戰場,遠遠逃離,而三個軍群龍無首發生營嘯,國軍士兵自己人打自己人,有一夜之間從8萬人縮減到了400人。

真實情況到底怎麼樣呢?聽我給你仔細說說。

孫元良兵團於1948年9月成立,轄47軍、41軍和99軍,雖說是孫元良叔叔孫震川軍的老底子,卻也是一水的美式裝備,雖然比不上黃維邱清泉那樣的主力兵團,卻絲毫不亞於黃百韜和李彌這樣的一般兵團。不過,這個兵團既然落到了孫元良手裡,自然就是凶多吉少了。

淮海戰役五大兵團,黃維兵團(原胡璉兵團)和邱清泉兵團,一直就是爭奪中原的主力兵團。黃百韜更是在解放戰爭以來功勳卓著,尤其是豫東的帝丘店戰役一舉擊潰華野重圍,相當神勇。李彌雖然是第八軍的,卻也在臨朐戰役實現中央突破,重創華野,功勞不小。只有孫元良,是靠著裙帶關係上來的。

淮海戰役中國後期,黃百韜在碾莊被全殲,黃維在雙堆集也是命懸一線,徐州已經成為孤城,於是杜聿明帶著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三個兵團向西南方向撤退,保全國軍最後一支主力部隊。當撤到河南永城附近時,蔣介石忽然命令轉向東南,去雙堆集營救黃維。就這樣,杜聿明三個兵團30萬人就被華野十幾個縱隊圍在了陳官莊。

12月6日,華野已經完成了對杜聿明集團的包圍。為了保住這30萬大軍,杜聿明與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三人商討突圍部署。會議最終決定放棄南突解救黃維的作戰計劃,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分別從西面、東北和西北突破。孫元良終於拿到了分散逃跑的命令,於是部署手下的軍長和師長,“迅速脫離共軍包圍,轉移到淮河北岸,與共軍決戰。今晚開始突圍,一舉脫離戰場,到阜陽集中。”

突圍前,孫元良命令手下數萬大軍將重型武器和裝甲運輸車輛及笨重行李全部破壞,炮兵牽引騾馬改為騎兵乘馬。可是,當大軍即將出發時,孫元良忽然接到杜聿明派來的聯絡官,要求停止突圍。孫元良哪裡肯聽,不僅打發了聯絡官,還命令通信營把所有電話線截斷,電臺也停止發報,即使是杜聿明指揮部發來的電報,也一概不收。

你以為孫元良是突圍嗎?你想的太簡單了。孫元良認為,一旦自己突圍,邱清泉和李彌不可能無動於衷,一定也會一起行動。於是,孫元良的部隊居然直接繞到了邱清泉的陣地上,想跟在邱清泉屁股後面混出去。沒想到,邱清泉命令部隊死守陣地,不許亂動,孫元良兵團直接越過邱清泉第二兵團陣地,衝到瞭解放軍的阻擊陣地上。

這些丟掉了重武器的十六兵團士兵,自然無法攻破解放軍防線,一觸即潰。解放軍趁勢發起追擊,十六兵團只好往回逃,進了第二兵團陣地。就這樣,解放軍、第二兵團、第十六兵團三方開始了一夜的大混戰。最慘的,自然是既沒有防禦工事也沒有重武器的孫元良兵團了,一夜之間全部崩潰。

經過一夜的混戰,孫元良兵團只剩下不到一萬的殘兵敗將,十六兵團的副參謀長熊順義彙報,“第十六兵團在突圍前根本未偵察突圍路線,也未打突破口,沒到黃昏就把重武器破壞,希望鑽空子出去或靠第5軍打出去。不料第5軍沒突圍。我同孫元良乘吉普車一出火線,就遭敵人機槍掃射,大家滾下車,失了聯繫。現在許多官兵在第5軍後方,被扣押起來了,請示處置辦法。”

杜聿明覺得,這場突圍本來就是孫元良坑了邱清泉,就乾脆把十六兵團的一萬殘兵給了邱清泉。

作為兵團司令的孫元良化裝成中尉副官,混在亂軍之中,和師長陳仕俊等一些人逃至河南夏邑西南附近。孫元良所帶的大部分士兵如驚弓之鳥,戰戰兢兢,大都主動向解放軍和民兵繳械。但孫元良躲匿在農民床下,躲過了解放軍的搜查。爾後又化裝成農民,輾轉12天,於18日逃到了河南信陽。

更搞笑的是,孫元良逃到南京,對蔣介石談起自己如何大殺四方、奮勇突圍、機智脫險。蔣介石對孫元良的機智十分讚賞,於是派他到四川重建第十六兵團。可是,孫元良重建了十六兵團不多久,這個兵團就集體向解放軍繳械投降了。

事後,孫元良回憶這場戰鬥,非常生氣地埋怨邱清泉,“邱清泉自己不突圍,反而還命令第五軍組織我軍突圍,讓十六兵團被解放軍和第二兵團兩面夾擊,最終覆亡。邱清泉實在是黨國罪人!”

令人無語的是,孫元良一直活了103歲,成為黃埔一期將領中最後一個去世的。造了那麼大的孽,還有這樣的福氣,真是老天無眼啊!


歷史知事


中國歷史上詭異的戰爭有點多,比如淝水之戰有人還說是清朝時期洋槍隊穿越過去開戰,還有朱厚照與蒙古人一戰,雙方數十萬大軍激戰十幾個小時,傷亡一共68人,差點把人嚇死。不過我們今天不說這兩個戰役,而是說一說另外一場詭異戰爭昆陽之戰。


一、戰役經過

昆陽之戰是號稱“穿越者”的王莽與劉秀之戰,兩人當時決一死戰,或者說是王莽打算把劉秀滅掉。王莽帶領號稱百萬大軍(實際有43萬)與劉秀的17000餘人大戰,實力懸殊可不是一丟丟。


一開始劉秀畏手畏腳,擔心被團滅,只能悄悄在外圍突襲一下王莽,以求自保,後來突然天象大變,天落隕石,隕石將王莽的士兵一部分打死,剩下的看到陣勢十分害怕,紛紛伏倒在地,不敢前進,害怕被隕石打死。

就在這時,劉秀卻帶領大軍英勇前進,衝進王莽大軍之中,殺出一條血路。上天就是要幫助劉秀,不僅下隕石,還狂風四起,電閃雷鳴,暴雨交加,讓王莽軍隊看不到前進方向,並且洪水驟起,將王莽軍隊衝散,讓劉秀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勝利,實在詭異至極。

關於這場戰役,史書是這樣記載的:

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云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


單從史書記載來看,就覺得十分詭異,恰似朱厚照與蒙古人數十萬大軍的戰爭一樣,最後記載竟然是“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是後歲犯邊,然不敢深入”,幾十萬大軍激戰十幾個小時,最後死了68人,說了誰會相信?


二、事件分析

這場戰役被描述得如此神奇,其實意思就是天助劉秀,這就是最主要的目的,要說當時戰爭真的那麼詭異麼?我們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真假,要是真的天降隕石,洪水氾濫,為何只對王莽的軍隊形成傷害,對劉秀的卻沒有傷害呢?

這完全有違科學常識,都是一樣的人,面對天災,會不一樣?難道上天真的會眷顧劉秀?完全就是無稽之談,再者而言,要是真的天降隕石,不是兩軍直接被隕石擊滅了?還能繼續戰爭?


歷史一般都是後人所寫,難免有添油加醋的成分,比如上邊說的朱厚照與蒙古人戰鬥,史書是清朝時期才寫的,清朝人推翻了明朝,對前朝的態度可想而知,自然刻意抹黑一些東西,兩軍數十萬交戰十幾個小時,按照常理而言除非只是站在那裡談判,要不然怎麼可能死傷那麼少,關鍵是蒙古人從此不敢侵犯明朝,要是蒙古僅僅死了十六個人,就被打怕了,你相信麼?

史書原本應該以一種客觀理性的角度去編寫,就像我們寫歷史一樣,應該理智面對這些東西,不應該被自己的個人感情所影響,而捏造一些不存在的東西出來。劉秀與王莽一戰,顯然是劉秀採用什麼戰術以少勝多,頂多能說明劉秀軍事才能不一般,非要把那些神奇的東西加進來,也許在當時人們還會相信,但是後世又會怎麼看待他們呢?



結語

沒有什麼詭異的戰役,要說人們吹噓的那些詭異戰役,有的就是年代久遠,人們無法研究當時為何以少勝多,就編撰一些神奇理由來進行解釋,雖然解釋的有頭有尾,可是卻也讓後人覺得有些可笑可悲!



嗔痴歷史觀


1947年2月21日夜裡,黃埔一期的李仙洲終於決定突圍了,因為小小的萊蕪城根本裝不下兩個整編師50000多人馬,吃的喝的住的以及彈藥補充都太成問題。在此之前,老道的李仙洲並不想突圍,認為野戰於已不利,反不如堅守待援,但是他拗不過頂頭上司王耀武。

(韓練成將軍)

李仙洲這個臨時兵團有三個整編師(軍)70000多人,即整編第73師、整編第46師和整編第12師。他與整73師韓浚是黃埔一期同學,但是畢業後就沒有共過事,而與整46師韓練成和整12師霍守義乾脆就不熟,按國軍的內部習慣,李仙洲根本指揮不動手下部隊,作戰指揮基本聽憑濟南王耀武的遙控。

當李仙洲發覺周圍出現華東野戰軍主力部隊時,曾急電王耀武派兵增援,後者親自乘飛機趕往戰場觀察,也發現華野正在向李兵團兩翼運動包抄。王耀武判斷:第一,萊蕪城太小,糧彈兩缺,而李兵團每天需要200噸的物資,靠空投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第二,濟南已非常空虛,短時間內無力組織有力部隊增援。



(韓練成將軍)

於是王耀武下令李仙洲立即撤退,同時派副參謀長飛往南京彙報,蔣某人認為此時撤退非常不利,但既然王耀武撤退命令已經下達,為避免軍令混亂,只能予以追認。2月21日晚間,李仙洲召集韓浚、韓練成、作戰處長陶富業等人開會,商討撤退的時間和行軍方案(整12師在後方維持交通線)。

韓浚認為兵貴神速,應於次日凌晨開始行動,有望在包圍圈沒有合攏前逃出生天,韓練成堅決不同意,說明現在各部建制混亂,怎麼也得需要一天時間整頓,建議2月23日上午出發。李仙洲最終同意了韓練成的意見,下令以整73師為左路、整46師為右路,23日凌晨6時一起突圍,兵團部隨整46師行動。

(李仙洲)

1947年2月23日早晨六時,李仙洲與韓練成一起來到東門外集合地,韓練成突然說有一個團沒有通知到,需要親自去一下,李仙洲說派個傳令兵就可以了,韓練成堅持自己前往。於是解放戰爭史上最詭異的一幕出現了,韓練成這一去就沒了蹤影,李仙洲等到八時也不見人來,急得跳腳大罵:“TMD,46軍胡鬧,這是搞的什麼鬼”!

韓浚等不及了派人來催,李仙洲於是下令部隊出發,還特地從整73師調來一個團保衛兵團部。原擬攻堅的華野司令部根據戰場情況,趁勢下達了在野戰中全殲該敵的命令,已經到達預定位置的五個縱隊和6縱18師,從兩翼向敵人壓來,無人指揮的整46師20000多人在華野4縱、8縱的衝擊下,迅速向西潰退。

(原型韓浚的葉立三)

這20000潰兵又立馬沖垮了整73師的行軍隊列,導致韓浚與手下旅長、團長全部失去聯繫,兩個整編師50000多人開始競相逃命,這才叫兵敗如山倒,除白崇禧外甥海競強的旅稍有抵抗之外,整個李仙洲兵團全部亂了套,戰至下午17時,華野全殲當面之敵,生俘李仙洲和韓浚等人。

在戰場上空觀戰的王耀武痛不欲生,急令整12師立即調頭逃回濟南,致使我軍未能擴大戰果全殲該兵團,是役共斃傷敵軍10000餘人,俘虜46805人,繳獲各種口徑火炮414門和子彈30餘萬發,以及大批軍用物資,並乘勝收復縣城13座,成為華野空前的一次重大勝利。

(韓練成中將)

第二天夜裡,微操大師秘密飛赴濟南,在機場把王耀武罵了個狗血淋頭,由於擔心濟南不夠安全,連城都沒進即於次日天明飛離。王耀武被罵得不敢言語,只好把一腔怒火發洩在被俘的李仙洲頭上,憤罵不止,這就是“五萬頭豬”的由來,其實只有“46000餘頭”。

而韓練成究竟去了哪裡,李仙洲始終不得而知,後來又聽說韓練成隻身逃回了南京,更加百思不得其解,戰場上出現的這個詭異事件整整困擾了他13年。



(戰場上的韓練成)

直到1960年李仙洲被特赦後,曾得到了周公的親切接見,李仙洲執弟子禮甚為恭敬,但仍然忍不住問到:“當年萊蕪戰役,我率60000大軍殺不出一條路,韓練成將軍是如何孤身突出重圍的呢”?

周公含笑答曰:“韓練成同志就在北京,你們可以相見”,這一聲同志,李仙洲登時秒懂,萊蕪戰役那詭異的一幕,在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想了十幾年的問題,此刻終於有了答案,所以最終李仙洲也沒有見韓練成,而一直到韓練成將軍逝世,這段歷史才被完全公開。

(王耀武劇照)


度度狼gg


當數解放戰爭時期的孟良崮之戰了,

戰後,毛主席見粟裕時說;有兩個人沒想到你還活著,一個是蔣某人,另一個便是主席本人了。

因為在此次戰役中,國共雙方都認定這個局是死局,當時,國軍不僅在武器上,人數上佔絕對優勢,而且又好幾層把我軍包圍在孟良崮這個口袋裡了。然而,誰知在漆黑的夜裡往外撤時,同往裡行進的國軍是肩擦肩相遇的,對方居然發現不了。試想下,如有一個國軍喊聲“口令",那麼後果不堪設想,更令人想象不到的是粟裕撤出後又把敵人反包圍消滅掉了。

有人風趣地形容:誰能想到死鳥能上活樹,而且死鳥又把活鳥咬死!



否極是我


必須說說1988年的南沙海戰!

在這場戰鬥中,我軍以優勢兵力完勝侵犯我主權的越軍。最終,我軍以1人受傷的代價,擊沉越船2艘,重創越船1艘(後來也沉沒了),斃傷越軍300多人。可以說,此戰中,我軍是一邊倒的碾壓了越軍。

不過,今天我要說的重點不是戰鬥結果,而是戰鬥開始前的“衝突”。

在雙方對峙的時候,越軍首先派出43名士兵登上我赤瓜礁,並在赤瓜礁北側插上2面越南國旗。我軍當然不能忍,在用軍艦上的高音喇叭喊話的同時,我軍先後派出58名解放軍戰士登上赤瓜礁和越軍對峙。這個赤瓜礁雖然礁盤長約4.4公里,寬約2.6公里,但是,絕大部分都在水面以下。當時,雙方一百來人對峙的區域只有210米長。基本上就是臉貼臉,槍抵槍的對峙。

可是,由於雙方都接到了上面的指示:“不能開第一槍”。誰先開槍,誰就等於理虧了。所以,我軍和越軍只能打嘴仗。

而此時,我軍是佔據優勢的,只100毫米炮就有11門。我海軍出動艦艇三艘護衛艦:

502號"南充"艦,裝備3門100毫米口徑炮、4座雙聯37毫米口徑炮、2挺雙聯14.5毫米口徑機槍。

531號"鷹潭"艦,裝備2座雙聯對空型導彈發射器、2座雙聯100毫米口徑炮、4座雙聯37毫米口徑炮。

556號"湘潭"艦,裝備2座雙聯對海型導彈發射器、2座雙聯100毫米口徑炮、4座雙聯37毫米口徑炮。

越軍處於劣勢,最大口徑炮是40毫米的:

HQ505登陸艦,裝備4座雙聯40毫米口徑炮。

HQ604武裝運輸船,僅裝備14.5毫米口徑機槍。

HQ605武裝運輸船,僅裝備14.5毫米口徑機槍、

但是,由於遠離我軍基地,拖得時間越長的話,對我軍越不利。光動嘴不行,要動手,逼越軍打第一槍!我海上指揮所發出命令:"把他們擠出礁盤。"於是,在不動槍的前提下,解放軍痛揍越軍。越軍技不如人,各個被打的鼻青臉腫。一個越軍打紅了眼,拿起槍打傷我軍一名戰士。我軍趕緊一邊往船上撤退,一邊還擊。

據說,我軍船上的戰士看到越軍開第一槍的時候,憤(gao)怒(興)的說:打了!打了!

8點47分10秒,我軍指揮部下令還擊。

我軍502艦用9分鐘,擊沉敵604船,船上越軍舉白旗投降。

與此同時,越南505登陸艦用40毫米炮打我軍531艦。531艦用7發100毫炮彈把敵軍505船打著火。燃燒了五天後,敵軍505成了廢鐵。

我軍556艦對越605船開火約20分鐘,將其打殘,並與當晚沉沒。

總之,越軍率先打了第一槍後。越軍的三艘船被我軍全部擊沉。這一槍的代價,真是不低。其實,說到底,還是越軍軍事素養不如我解放軍!如果,越軍打得過解放軍,我軍真有可能白挨一頓打。幸好,越軍打架不行,動了槍。我軍趁機光明正大的,將其全部殲滅。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10萬大軍互相砍殺10小時,結果死了就68人

明武宗朱厚照(年號正德),明朝的第10位皇帝,也是一位很有個性的皇帝,給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貪玩,代表作是建立豹房。 其實朱厚照除了貪玩外,還有著過人的“軍事才能”,單從他的諡號“武宗”,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能征善戰,崇尚武功的皇帝。 朱厚照從小的夢想就是像祖先朱元璋、朱棣那樣騎著馬,南征北戰,大敗天下無敵手,只是由於環境的原因一直沒有實現自己兒時的夢想。 時間到了公元1517年,朱厚照接到邊關急報:蒙古王子率5萬大軍來犯,朱厚照聽到消息後,不是驚慌失措,而是喜出望外,因為他終於等到一展宏圖的機會了。 當群臣聽到皇帝要御駕親征的消息後,嚴厲拒絕了皇帝的要求。 當然大臣們是替皇帝的安全著想。 要知道,距離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才過去了70多年,明朝大臣們現在心裡還有陰影呢,所以一萬個不願意讓皇帝御駕親征。 朱厚照呢是鐵了心的要出去,於是在手下江彬的幫助下,順利的出了居庸關,然後來到了宣府。 朱厚照想要打仗,以皇帝的身份是不行的,他自己給自己封了一個官: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同時還定了級別和俸祿,看起來像模像樣的。 1517年10月份,蒙古小王子的5萬大軍準備攻打大同,邊關守將和下人們都急了,苦口婆心的勸皇帝趕快回北京,無奈朱厚照已經下定決心,要和蒙古軍一決雌雄。 朱厚照不慌不忙,調兵遣將,從容應戰。 前幾次都是小規模的接觸戰,未分出勝負。 明軍和蒙古軍真正的較量是在應州城,蒙古軍負責攻城,明軍則是守城。 戰鬥從早上天不亮一直持續到下午日落,蒙古軍撐不住了,小王子只好下令退兵。 史稱“應州大捷”(戰鬥的過程大捷自行腦補一下哈)。 值得表揚的是朱厚照自己還親手殺死了一名蒙古兵。 奇怪的是朱厚照死後,大臣們寫的《武宗實錄》,裡面卻記載了很詭異的結果: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 我們知道,當時蒙古軍是5-6萬人,明軍比蒙古軍還要多一些,雙方加起來10萬多人,在一塊火拼了十幾個小時,最後竟然死了這麼幾個人,顯然是有問題的。 只能說明一個結果,大臣們在黑朱厚照,畢竟這位皇帝玩世不恭,貪玩,自然不受到大臣們的待見。 另外從史書來看,從此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蒙古韃靼部再也沒有敢侵犯明朝,這得給蒙古人留下多大的心理陰影,才不敢來犯呢? 如果僅僅只是死了幾十個人,就不敢侵犯,這也太不符合蒙古的血統了。 顯而易見,應州之戰,蒙古軍傷亡慘重,被打怕了。


悠然哦


有一次戰爭,不僅詭異,還很可悲。

清道光二十年,英國人堅船利炮來到廣東,意圖入侵。廢物琦善一番弱智懦弱操作,讓英國人節節勝利,攻破了虎門等炮臺,局勢非常危急。道光帝無奈,只得罷免琦善,派伊犁將軍奕山出戰。湖南提督楊芳作為參贊,緊急帶領人馬前往救援。

當時,所有人都是對楊芳寄予厚望的,“奕山等不知兵,惟倚芳”。而楊芳確實“戰功赫赫”,他鎮壓過湘黔地區的起義,打擊過四川地區的白蓮教,而且在喀什平叛中葉立下了大功勞,算是當時難得猛將了。當時廣州的老百姓聽說楊芳來了,都非常高興,認為此戰必勝。

但是,楊芳面對洋人的堅船利炮,陷入了沉思。

當時的清軍並非普通人想象的,還是靠騎馬射箭。清軍也裝備了火槍和火炮,而且作為防守方佔據有利地勢,按理說不該敗的這麼慘啊!為什麼,洋人的炮能打的這麼準?

對啊,為什麼人家的炮打的又遠又準呢?很簡單,因為人家的製造工藝已經大為進步,提高了射程和精度。


當然,楊芳沒有這麼想,他通過認真總結,認為洋人一定是懂“妖術”。

也就是說,洋人的炮被施了妖法,所以才這麼厲害。如果想戰勝,就必須破除這種妖術。

怎麼破呢?火藥屬陽,陰陽相剋,所以要找至陰之物。

於是楊芳在廣州城貼告示,派兵四處收集婦女用過的馬桶,然後將這些馬桶綁在木筏上,桶口衝著前面洋人的軍艦……對面的洋人一樣看懵了,這是什麼戰術?這是什麼秘密武器?

於是,洋人軍艦一輪齊射,竹筏和馬桶漫天翻飛,一時間天昏地暗、屎尿如雨……廣州老百姓也看傻了,居然是這樣的結果,於是大家開始編段子:“糞桶尚言施妙計,穢聲傳遍粵城中”。

這種靠“妖術”對戰洋人的事情,不止一次發生,早就證明毫無作用。但是,大清官員們依然樂在其中。


1841年英軍第二次北上的時候,道光帝看局勢緊張,就派出了吏部尚書奕經迎戰。

奕經是典型的草包,帶兵躲在蘇州不敢去打仗,花天酒地了兩個月,實在說過不去了才繼續往前走。到了杭州之後,他趕緊去關帝廟求籤,結果簽上有“虎頭人”這幾個字。奕經百般領悟也無法解釋。結果,他看到了藏族援軍身穿虎皮裝束,立刻醍醐灌頂!

虎克羊!老虎才是洋人的剋星啊!

於是,奕經讓生肖屬虎的總兵帶隊,士兵們穿上虎皮裝束,選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寅為虎)——五虎滅羊!

結果,洋人們又看傻了。一個英國人寫道:“他們的帽子具有一種特別不普通的樣子,是用老虎的面部皮製的,附有老虎的尾巴垂在他們的身後……”

結果,英軍一頓火槍招呼,老虎們落荒而逃。

當然,面對洋人,還有更奇葩的“陰門陣”(這裡就不寫了,有興趣的自己查),天雷滾滾的尷尬和詭異……

詭異,更多的是可悲。


七追風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戰爭大概有:

1、長平之戰:戰國時期,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2年-前260年,最後秦國獲勝。此戰秦將白起坑殺趙國降卒45萬,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2、鉅鹿之戰:發生在秦朝末年的鉅鹿,起義軍中的楚國項羽【五萬士兵】同秦國的王離、章邯【共四十萬】發生的戰爭。此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少勝多,最後擊敗王離,章邯投降。戰後項羽坑殺秦軍降卒20餘萬。

3、彭城之戰:發生在楚漢相爭時期的彭城,項羽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眾,殲滅劉邦主力。最後劉邦僅帶10餘名騎兵突圍而逃。其父、其妻被楚軍俘獲。

4、昆陽之戰:發生在新朝末年的昆陽,當時王莽篡漢。雙方兵力是:新軍43萬,劉秀指揮的綠林軍17000。昆陽之戰中,身為偏將軍的劉秀一戰而天下聞名,昆陽之戰不但是劉秀擊敗王莽的關鍵一戰,同時也為劉秀日後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

5、官渡之戰: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雙方兵力約為袁紹軍約110000人,曹操軍約20000人。

6、赤壁之戰:發生在東漢末年的赤壁、烏林,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兵力上孫劉聯軍5萬,曹軍20餘萬(稱80萬),從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7、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之後的戰爭就沒有前面那些出名了,比如秦滅楚之戰等,隋滅南陳之戰,三徵高麗,唐滅東突厥之戰,岳飛北伐,戚繼光抗倭,山海關大戰等,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有這些戰爭,但知名度都沒上面的那麼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