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為何會戰敗?又是為何成為了千古悲劇人物?

神鹿222595934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項羽是毫無疑問的戰神,他創造了中國甚至世界軍事歷史上的很多記錄。

以彭城之戰為例,項羽在極度不利,幾乎註定要失敗的情況下,出奇兵。

他使用3萬鐵騎(當年還沒有馬鐙),突襲彭城劉邦56萬大軍。

在我們看來,雙方兵力相差十多倍,必然是項羽被劉邦打敗,碎屍萬段。

然而,項羽卻以閃電戰術和軍隊極其強悍的戰鬥力,擊潰劉邦56萬大軍,斬殺30多萬。

大家算算,項羽只有3萬騎兵,斬殺30多萬相當於每個騎兵要殺10個人。這是什麼概念?


正常來說,1個士兵對付10各地人,就算你是葉問、李小龍也早被砍成肉醬了。

可見,項羽是個卓越的軍事家,尤其擅長打具體的戰役。

可惜,項羽卻是一個蹩腳的軍事戰略家,更是一個對政治一竅不通的外行。

這種人註定不可能成為中國的統治者!

實際上,項羽的失敗主要不是軍事,而是政治上。

政治上有兩個要素,第一是要爭取盟友,聯手對付敵人;第二是要儘量爭取民心,哪怕欺騙人民也罷,從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然而,項羽在這兩方面做的都非常爛。

很多人認為,項羽壓根沒有政治能力,完全依靠范增等人在支撐。

在盟友上,項羽幾乎沒有什麼可靠的盟友,主要是他不懂得捨棄利益給盟友好處。最終,幾乎是整個中國的軍閥聯手對付項羽,他想要不輸都是很難。

比如項羽平定三齊,剛打掛田榮,田橫又反叛。項羽在山東殺得熱火朝天,後方劉邦暗度陳倉,輕鬆佔領當時富得流油的三秦大地,又趁勢把項羽的老巢彭城都端掉了。


要不是項羽以超人的軍事能力打了彭城之戰,當時就完了蛋!

後來項羽又趕走了范增,幾乎就沒有政治能力,等於被全國吊打,失敗也就是必然的。

就民心上,項羽殺戮太重,對於秦軍都動輒活埋屠殺,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對於老百姓也橫徵暴斂,控制區內的人民害怕他、厭惡他。

相反,劉邦則懂得收買人心,妥善管理控制區,受到老百姓的支持。


另外,項羽善於打一個個戰役,但軍費優秀的軍事戰略家。

在和劉邦決戰的那麼多年,劉邦雖然具體戰役不是項羽對象,但戰略上絕對是把握主動地。

比如劉邦和韓信的兩支大軍,一南一北,互相照應。項羽單純打敗一支是沒有問題的,但無法對付兩路敵人,顧此失彼,最終慘敗。

彭城之戰後,項羽本來有千載難逢的機會,可以在滎陽包圍劉邦的主力,韓信在北方一時救援不及,跟來可以徹底打垮劉邦這路軍隊,導致劉邦軍事戰略破產。

然而,關鍵時候又被劉邦和陳平的離間計搞亂,項羽趕走了范增,導致合圍失敗,失去了唯一勝利的機會。


薩沙


從我個人來看來,西楚霸王從未戰敗過,就算是垓下之戰也只能是算是戰略的失敗,而非戰役的失敗。我分幾個方面來回答題主的問題吧。

一、西楚霸王是軍事上的強者,真正意義上的軍神。

項羽作為楚國貴族的後裔,在全國反暴秦的起義軍中,作為楚國的中堅力量,前期可以說是支撐起了整個對抗秦軍的重任,項家三代作為楚國的軍事柱石,從這點來看,項羽的軍事能力是無可非議的。無論是破釜沉舟,鉅鹿破秦,還是陳軍灞上,入關東,進咸陽,收章邯,降子嬰,橫掃天下,機會沒有一次軍事上的失敗。以致於和劉邦的幾年對峙中,也是完全的佔據上風的。

單單從軍事戰役角度來講,在冷兵器時代,項羽可以說是具備第一戰神的形象出現的,遠比三國時期的關羽關雲長要厲害得多。如果不是遇到“既生瑜,何生亮”的秦末漢初版,有個同樣是戰役之神的韓信存在,項羽是完全有可能完成帝王霸業的。項羽不但短暫的完成過全國的大一統,而且還威震眾多諸侯,讓天下得到了暫時的和平,只是項羽在政治上沒有雄才大略,這才落得了烏江自刎的下場,這也是我要下面分析關於題主說的他為什麼失敗。

二、政治低能導致軍事戰敗,落得烏江自刎。

項羽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天才軍事戰將,這一點幾乎無可厚非,但又恰恰是軍事的高能掩蓋了他政治的低能,導致了他在軍事戰役上失敗,而這唯一的軍事失敗,卻讓他輸掉了所有。

項羽集團在人才組合上完全不輸劉邦陣營的,無論是謀有范增,武有英布、龍且、季布、鍾離味、欒布、英布等等,這樣的組合在當時而言,也只有劉邦的後期團隊才能與之相比的。但項羽有比劉邦更大的優勢,那就是政治優勢,項羽不但在楚國處於絕對的政治、軍事地位,更在所有反秦諸侯國中處於絕對的領導地位,這是劉邦沒有的,而劉邦只是項羽分封的一個諸侯王而已。

三、手握一對鬼四個二,卻一直喊過

項羽是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項羽在從早期起兵反秦,直到滅了秦軍主力,籠絡、降服了眾多諸侯的時候,他的政治低能完全的表現出來了,最著名的就是在鴻門宴放走了已經佔領咸陽的劉邦;分封諸侯的時候雖然打壓劉邦,封他去了漢中,留下了章邯、司馬欣守著他,卻掉以輕心。

其實,項羽最弱智的地方在於入咸陽後,沒有直接進行登基稱帝,卻大搞諸侯國分封,自己一把火燒了咸陽回彭城做他的西楚霸王去了,從這一點來看,項羽真正的只算得上是個戰無不勝的將軍而已,毫無政治家的格局和胸懷。

果然,不過幾年時間,劉邦就暗度陳倉,反出關中和項羽來一爭天下了。雖然前期還是被項羽打得滿天下到處跑,東躲西藏的,但慢慢的到了後期,項羽由於缺乏足夠的戰略思想,被逐步的壓縮,蠶食,直到垓下被圍,烏江自刎。其實,在垓下被圍的時候,他都還是有機會的,比如在韓信未到垓下之前與他聯繫,做政治交換,憑韓信在那個時候想反不反的猶豫檔口,項羽還是有機會聯合韓信滅了劉邦的。可惜,西楚霸王太過自信和自負了。

四、人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千古悲情人物

項羽為什麼幾千年來被後人一直懷念和憑弔,這有文化原因的。歷史上失敗的悲情英雄多了,為什麼單單項羽得到了如此高的禮遇呢?這個原因恰恰就在於項羽是一個單單純純的軍事戰神,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英雄形象,雖然他失敗了。我們中國人都是比較含蓄的,由於文化的原因,我們講究中庸,善於謀劃,但我們的骨子裡還是企盼個人英雄的,希望有那麼一個強大的人物出現,項羽就是那樣的英雄。

而我們中國人對待英雄如同國畫,喜歡留白和殘缺,悲情的,缺失的更能引發我們所有人的同情和惋惜,項羽的經歷同樣達到了這點文化的淚點。於是西楚霸王就是中國歷史長河裡非常耀眼的一顆文化之星。


沉墨I方之城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今江蘇宿遷人,中國歷史著名軍事家,猶以個人勇武著稱,正如李晚芳所言,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項羽是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而且其叔父項梁戰死後,秦國聲勢復甦的情況下成為楚國主將和五路諸侯聯軍主帥的,其以過人的才氣,決死的決心,激勵士卒,最終滅了秦軍主力,推翻秦國的。滅秦後,與劉邦逐鹿中原兵敗,自刎安徽烏江。其個人神勇與在推翻爆秦中的貢獻,與其悲慘結局,形成極大反差,常讓世人扼腕嘆息!其失敗原因有有一下幾點:


♥其一,戰略上犯了三個致命錯誤,河南滎陽鴻門宴,突然放棄與范增、項莊等謀臣、大將議定的誅殺劉邦的計劃,放走劉邦,勝似放虎歸山;阻斷劉邦糧道,劉邦乞降,項羽允諾,劃鴻溝分治天下,劉邦只不過是為贏得喘息機會,而項羽卻當真了,又一次給了劉邦生的機會;定都徐州,山東及其西部都是劉邦的勢力,對徐州威脅很大,就在鴻溝協定項羽東歸的時候,韓信等人已經攻破徐州,率大軍南下西進,與劉邦東進追擊的部隊,對項羽造成西、北、東三面合圍之勢,使其一敗再敗。


♥在個人性格方面,犯了四個錯誤。項羽逢戰必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從來就沒認真想過運籌帷幄的事,無形中把自己僅僅只當做將軍,常置身於險境,沒有君王思想意識;在人才配置方面,文臣只有范增一人堪稱大用,再沒有可圈可點的文臣謀士,嚴重武強文弱,到後來連僅有的一位謀臣范增也賭氣出走了;在三次有機會誅殺劉邦的時候,卻為了避免負“不義”之名,放劉邦逃走,正如毛爺所言,”不可沽名學霸王”,嚴重的”沽名”和“婦人之仁”,為自己掘了墳墓;看到楚漢之爭造成天下黎民苦不堪言,繼續戰鬥的意志削弱了,不忍“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急於與劉邦決戰,還天下黎民一個安穩生活,這樣,就忽略了戰略與戰術。


♥項羽雖然敗了,然其“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因愧於“與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寧遠自殺也不投降的氣節,20多歲就能成為聯軍統帥的卓越軍事才能,給後世留下深深的烙印!


靈山禪師


項羽成為悲情人物,純屬是被造出來的,他不悲,悲的是死在他手下那些冤魂!其實,有人可能會回懟我,哪個軍政人物不殺人呢,為什麼偏偏指責項羽?對了,就要指責他,就好比開車,男司機出的事故肯定比女司機多,可是為什麼女司機成了一個馬路殺手而代名詞?原因無他,因為女司機的開車的錯誤匪夷所思罷了,男司機因為開車喝酒、飆車等等原因出了很多事故,而女司機呢,沒有任何原因出了不少事故。。。

看似跑題了,其實沒有,項羽就是這樣一個女司機……匪夷所思這事情辦的太多了:會稽太守殷通說:秦朝氣數已盡,我們一起造反把。項羽說好吧,然後把殷通殺了!!這就好比蕭何對劉邦說我們造反吧,然後劉邦先把蕭何殺了再造反,能成功嗎?之後項羽殺宋義殺義帝楚懷王殺秦朝降卒,逼死唯一的謀臣忠臣范增,大致都是匪夷所思之舉,這種人人心喪盡,毫無政治頭腦,如何不失敗!

不過他偏偏放過了自己的掘墓人:鴻門宴放過了劉邦,而且始終把項伯這個劉邦臥底放在身邊,還信任有加,能不失敗嗎?

司馬遷對他的評價還是公正的,你自己的問題,還怨天尤人,甚至怨烏騅馬,公平嗎,一介莽夫,不敗何待!


磨史作鏡


欲成大事,格局者也。昔齊桓公問管仲何得霸業。曰:毋貪,毋忿,毋急。

一、貪則忘義。項羽貪名,號西楚霸王,為榮歸故里,遷都彭城,棄咸陽王霸之地。

二、忿則無謀。項羽坑殺20萬秦兵,已然失北方民心。火燒咸陽,阿房宮,博屠夫惡名。鴻門宴劉邦卑躬屈膝,項羽只為一時之氣,氣消縱敵。

三、急則多亂。劉邦十面埋伏,項羽頓覺天下盡失,慌不擇路。若沉心思定,或可一戰。


隨字了得


講真。西楚霸王項羽完全就是歷史傳記中可憐他。實際上從他人生的作為,完全看不出其霸王之名,如果勇武也算霸王的話。

對待劉邦,其亞父范增督促他殺掉。沒有,婦人之仁。

蕭何、韓信都曾經是他部下,結果擁戴劉邦。這是其無容人之量。

推翻秦朝,卻只想衣錦還鄉。這是目光短淺。

最後,《史記》中對他評價這麼高,可能只是為了反面襯托劉邦?畢竟劉邦建立漢朝說實話沒什麼可寫的。把漢高祖劉邦的對手寫的強大,才能側面證明劉邦。


樊城寵物秀


脾性定成敗!看西楚霸王最後一句話就知道了。“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可他忘了他是怎麼氣走亞父的,他也不記得是怎麼失去韓信的。甚至他的剛愎自用,他的優柔寡斷,他勝利後捨不得給部下分肉吃等等,都是失敗的原因。


至於悲劇。魯迅先生說,悲劇的力量在於毀滅的美震撼人心。

自從項羽起兵,大小七十餘戰,未曾一敗。更是完成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預言,可以說,西楚霸王就是一個神話!

但是最後落得烏江自刎,就在神話的光環下顯得無比淒涼。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何等悲涼悽美?!


九尾講故事


項羽之敗,敗在其性格:衣錦還鄉的目光短淺,善待劉邦的婦人之仁,閉塞言路的剛愎自用,滎陽對峙的急於求成,多方樹敵的盲目自大,戰場周旋的的有勇無謀。

至於項羽成為悲劇人物的原因:一是其悲劇的本質是性格悲劇,適宜文藝作品來表現;二是其滅秦主力軍的豐功偉績和劉邦的無賴嘴臉強化了人們對項羽的同情;三是作為美女的虞姬的悲劇和虞姬項羽的愛情博取了後人的大量眼淚。


董元奔古典情懷


失敗的原因很多,比如雖有同情心但卻很摳門,也就是韓信說的婦人之仁;有人才卻不能用,文有範曾武有英布;放棄關中而返回徐州……但最關鍵最重要的是心中沒有百姓這個根本,考慮問題從不顧及民心。這樣的統帥再強悍也跟勝利無緣。


老圃


自古以來,成王敗寇,西楚霸王項羽雖然沒能成就霸業,可是後人給了他足夠的尊重,沒有將他列入草寇一類,也是夠寬容的了。說真的,敢於爭天下、勇於闖天下的男人不多,

可是像項羽那樣單純的政治理想和野心,且又想憑一身真本事,不借助任何陰謀詭計取得天下的人,沒有。歷史上為了爬上龍位的人,哪個不是踩著血淋淋的人頭上去的,哪個不是靠著陰謀一手殺人一手打平天下。何謂平天下?踏平,踩平,

誰擋住前進的腳步就要剷平誰。項羽只懂踏、踩、鏟,他不懂其中的過程,或者說他懂得但不屑於蠅營狗苟的過程。他要創造歷史,他要憑藉真的功夫、硬的本事躍上龍位,他以為憑藉高貴的出身和人格魅力戰勝流氓和小人易如反掌,可惜他錯了。

一直不能夠理解如張良、韓信、蕭何這樣一些有真才實學的人怎麼會依附在劉邦的身邊,他們的本事與人格都比劉邦強許多,可是他們還是真心實意地為那樣一個人牽馬拽蹬,一幫人格高尚者幫助人格低下者打敗了與他們同樣有高尚人格的項羽。這是一位大丈夫壯志未酬身先亡的悲憤與無奈。而他的對手劉邦坐上龍位後衣錦歸鄉也留下了一首詩: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這是帝王之氣,

不是誰都能夠敢這樣去潑墨的。項羽又是何許人也,說是有勇無謀也沒有虧著他,說是大丈夫寧折不彎也行,總之,項羽是歷史上的另類。從做人上說,他是人格的榜樣,可是如果是政治人物,則陰陽不合了。他的戰略是要得天下,他的戰術則要與天下人為敵,他又怎能夠得了天下。得天下,僅有人格魅力不夠,只有野心不夠,只有民心不夠,太不夠了。

劉邦的志向是爭天下,得天下,除了武力,還要有陰謀,有手段,有迂迴,還有許多可以做不可說的道道。而西楚霸王崇尚的是君子鬥在明處,殺個天昏地暗,鬼哭狼嚎,好漢死在刀下,願為鬼雄,當他與劉邦約定誰先進關中誰為王之後,

他的所作所為便已註定他江山毀也。既然目標已定,達到目的是第一位的,這才是真君子所為。可是,霸王在攻城拔寨時,只圖大丈夫的英雄氣概,只圖個人一時壯舉,忘了兵法上兵伐謀的道理。一味地殺,一味地砍,一味地莽,結果勇則勇了,過足了一時英雄癮,失去了入關的最佳時機。鴻門宴上,他丈夫氣十足,他很君子,

可是又能怎麼樣呢,丟掉了最後一個剷除對手的機會,留下一個婦人之仁的名聲。歷史絕不允許這樣一個僅憑藉個人力量就能坐得龍位的人當帝王,真的不允許。而霸王想做一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帝王,同樣是淚灑烏江,

命絕烏江,歷史連給他抹眼淚的機會都沒有。後人只能怒其不陰,哀其太硬。他的謀士項父,有勇有謀,多有韜略,可惜只是個擺設。在霸王看來,以謀士相佐得天下,失了英雄的顏面,虧了霸王的霸氣。霸是霸了,兵敗自刎於烏江只能讓人唏噓老天不公。誰辜負了霸王,烏江無語,我亦無語,天下之人皆無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