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业:场景消费终是硬核

<table> 酒店业:场景消费终是硬核

/<table><table>

作为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

旅游业复工复产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如何在疫情后踏上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

/<table>

疫情的影响让住宿行业的客流量大幅减少,面对基本费用入不敷出、消费需求持续低迷等问题,酒店业该如何应对及挖掘新的增长点?疫情又会对行业发展趋势带来怎样的影响?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广东省旅游规划与营销协会,与酒店行业组织、酒店业高管展开对话,探讨酒店行业的复苏和发展路径。

○嘉宾:

广东省酒店行业协会会长、白天鹅宾馆首席运营官 张添

广州地区酒店行业协会秘书长 郑穗宁

广州岭南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 束菊萍

●聚焦1:疫情对酒店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预计持续多久?

张添:末端低质产品的淘汰将加速

短期来看,酒店产品的不可储存性和时效性直接导致了疫情期间酒店收益的缺失,经营活动中止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就是酒店现金流中断。从长期看,酒店行业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还需要经历一个不短的周期。而从需求端看,消费者对质的追求逐步取代了对量的要求,这对整个酒店行业来说是一剂很好的催化剂,将加速末端低质产品的淘汰速度,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产品品质和市场集中度。

郑穗宁:疫情对酒店业的影响至少半年

根据广州市防疫要求,从1月下旬开始所有酒店逐渐关闭人群聚集的配套设施,酒店的各类营业收入也大幅减少。根据协会追踪收集的经营情况报告,每天都有酒店收到退订客房、会议、餐饮、宴会等诉求,甚至3月份展会和4月份交易会都将受到严重影响。虽然3月12日国家卫健委表示我国本轮疫情高峰已过,但全球疫情形势仍需慎重处理,本次疫情对酒店业的影响估计至少有半年。

束菊萍:酒店业回暖需等国内流动性全面放开

随着各酒店所处的城市响应级别调整,岭南集团旗下各酒店也在政策的指导下有序复工复业。但目前整体的流动性尚未完全放开,酒店的经营也未曾有太大的起色,随着全国各个省份流动性全面放开,酒店经营才可能逐步回暖。

●聚焦2:疫情过后,酒店在业务模式上有哪些创新空间,酒店如何提高竞争力留住核心客户?

郑穗宁:内外兼修,挖掘新的营收增长点

酒店应积极提升企业基础建设,对外做好企业形象、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和影响,做好客户关系维护,同时挖掘新的营收增长点;此外还可以制定设计更多能拓展客户和针对核心客户的服务产品和消费模式(如放心健康防疫功能的餐饮食品菜单、居家式酒店服务等)。

束菊萍:酒店业的常态发展获得不少启发

这次挑战对酒店行业常态发展有不少启发。第一,星级酒店可以通过餐饮的线上运营渠道,拓宽对周边及本地的市场。第二,在疫情期间推出的“无接触服务”加强了技术在酒店业的使用,未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工成本。此外,疫情后人们对健康养生类型产品的关注及需求也将有所提高,对此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相关产品的结构和类型。

张添:需要发挥线上线下的协同效应

明确自身的客源定位和市场定位是酒店留住核心客户的前提,再有所为有所不为。高端品牌酒店应针对现有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同时提前做好部署。

酒店的一切创新都需要围绕需求端展开。疫情虽然凸显了线上消费的优越性,但优质的服务体验、精准的消费场景等还是线上的痛点,需要线下才能承接。如何实现线上销售线下转换,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是引发行业创新的思考点。

●聚焦3:小型酒店抗风险能力弱,这次疫情是否会加速连锁化进程?

张添:连锁化进程势必加速

疫情将让一部分弱小酒店退出舞台及限制新进入者的步伐,但同时也会加强头部企业的话语权。连锁酒店集团的抗风险能力、品质监控管理、集采销售成本等是单体酒店或缺的。根据中国饭店协会统计,国内酒店行业的连锁化仅为23%,相较国外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郑穗宁:连锁化不足以解决小微企业面临的相关风险

疫情从今年第一个黄金周开始就影响了很多行业的正常经营,尤其是旅游业损失更大。产业有链条,有上下游,这不是抗风险能力弱的小微企业连锁化就能解决的问题。

●聚焦4:未来酒店行业还有哪些新机遇和增长点?

束菊萍:打造差异化产品满足差旅和本地客群

在传统业绩收入基础上,酒店的餐饮除了宴会、会议、酒店客人之外,周边居民的聚餐、外卖等则是新的增长点。此外,酒店的洗衣服务、保洁服务、健身康乐服务等都可以在满足差旅客户的同时延伸至本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之中。

郑穗宁:“科技+旅游”将有新的发展机遇

针对当下市场需求及潜在消费导向,旅游行业的科技会有进一步的发展机遇,如无接触的自助办理入住或退房一体机、机器人送物到房、客房智能控制系统等。另外疫情期间,很多酒店会调整营销策略,通过在线上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拓宽线上业务、预售等,都是很好的发展方向。此外,随着文旅融合的加强,酒店业的发展也将更多元化,产品与服务会更为丰富,越来越多的酒店经营者为产品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做创新性产品研发尝试,这些都将是行业的新机遇和增长点。

南方日报记者 郑洁琳

实习生 严方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