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宅”场景,抓住商业新需求

疫情下的“宅”场景,抓住商业新需求


新型肺炎疫情下的商业运营面临很多挑战。因为消费者生活娱乐场景的单一化,主要表现为“宅”的形态——既难以出行,商务活动、生活娱乐受限。也无法通过营销、服务让人群聚集。


这些造成消费者新鲜事物接触面的缩窄,需求刺激手段减少。加上疫情局面下经济大环境的“疲软”,可能导致消费者的消费欲望降低,以及市场总盘的缩小。


可买可不买的商品、可要可不要的服务,消费者可能就不要了,这些是未来主要的挑战。


但是,挑战之中,其实也不乏一些商业可能。


其中的关键还是那句话,以消费者为中心。


因为环境的变化也可能会带来新的刚需与表现形态,需要抓住这些需求。


需求


“宅”的形态,对个人、家庭的生活状态都“改造”,《商业观察家》总结了三点变化,抛砖引玉。


首先,是精神不振。


人如果长期待在家里,较少出门。精神状态一定不会太好。不够“饱满”,而容易“厌世”。


在没有外力的刺激与帮助下,习惯宅的人群,如果靠个人本身有时候也是比较难跨出来的。


可以有多个指标来评估精神状态。


比如,信息获取。


当一个人不再浏览关注新闻,微信朋友圈一段时间内的登录活跃度突然下降。


面上可能会说,这是因为新闻没有价值,朋友圈是个烂产品。但背后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这个人当下的生活、工作状态正处在一个相对不好的阶段。


“厌世”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对信息的关注度下降了。


所以,如果人们未来不得不把更多时间“宅”在家里。朋友社交、商务活动等的减少,那么,人们可能会面临精神状态不佳的问题,人们可能会憧憬一些“外力”,来帮助他改变生活、工作状态。


给生活一点希望。


这可能是当下一个商业、服务的提案方向。代表美好的东西都值得尝试。


鲜花可以是营销、服务的载体。内容则可能有好的发展时机。


商业则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营销与售卖,而应该是服务的整体提供。


“宅”的形态下,消费者生活娱乐场景的单一化,其实对于一些实体零售业态也是一个机遇。


比如超市,过去超市面临的问题是,年轻客流下降很快,年轻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都在线上购物了,年轻人又不是生鲜购买的主体人群(少了来线下的理由),中国当下主要还是中老年人买菜。同时,超市要通过到家业务,来抓住这些年轻客流,又面临业务推进成本比较高的问题。


所以,怎么赢得更多年轻顾客,一直是实体超市面临的很大挑战,尤其在一二线城市表现得比较明显。


现在,消费者生活娱乐场景的单一化,疫情环境下对卫生环境的高要求,不能外出到人群密集处就餐等。这给了很多超市接触到年轻顾客的机会。


不要浪费这样的机会。


商品售卖供应只是一方面,实体门店的服务优势可能要有所体现。


溜娃


对于一个有孩家庭来讲,溜娃是个辛苦活。


无疫情环境下,每到周末,一个家庭总是在努力寻找一个性价比的溜娃场地,以让自己更轻松。


有孩家庭的男主人,相当一部分人群的生活哲学是,可以出差就出差。


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呢?


疫情导致商务活动减少,较少出差了。也不能出门找人群聚集的地方去“溜娃”。


娃只能在家里溜了。


这是一件很辛苦、繁重的工作。因此,能帮助“溜娃”,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就是刚需。


那么,怎么能让小孩安心待在家里、还身心健康、“自娱自乐”、不玩手机游戏,从而让父母获得“安宁”,并“心无不安”?


这可能就是一个打包的主题性推荐了。教育、玩具、菜谱、健康、咨询、宝妈社交、社区内容等等。


根据“宅”场景构建服务。


信任


现在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二线城市,很多居住小区的进入都要测体温,要登记,进入小区的大门则仅保留一两座,其余都关闭。


消费者则也是“疑神疑鬼”,不愿与人接触,躲着走。面对面带着口罩说话,都担心“飞沫感染”,隔着距离。看到电梯有人进入,都不愿共同乘坐。


灾难加剧了社会的不安与不信任。与人的接触则大幅减少,面对面问候、说话都少了许多。


这种环境要如何做商业、做服务?


好像无解。


那么,只能换个角度看问题了。


就是,值得消费者信赖应该是标配,但更能凸显的或许是,我相信你。


通过更好的员工培训、肢体动作、氛围等来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