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歸》:父親的迴歸,帶著只可意會的深意。

生活總會有問題的答案,它不是在眼前,就是在有時候的一瞬間。


我老公一直指責我教育孩子的方式女性化,容易妥協。我的這種教育方式只能造就更多沒有男子氣概的媽寶男。

我一度特反感他的說法,也覺得他對孩子的處理方式太暴力。

《迴歸》:父親的迴歸,帶著只可意會的深意。


有一次,我卻動搖了。我家大寶和親戚家孩子同時做了一個小手術。平時溫順的親戚家孩子因為疼,就一直哭,不吃飯。

我家調皮搗蛋的大寶卻一直默默忍著,乖乖吃飯。我老公感慨被教育成太溫順的孩子,他經歷不了大風浪。

我第一反應是覺得他的觀點是偏面的。可想到狼把自己的孩子,從母狼的懷裡驅趕走,才成就狼的精神圖騰。親戚家孩子平日與生病表現大大不同,也讓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

《迴歸》:父親的迴歸,帶著只可意會的深意。


這部《迴歸》電影開始背景就是母親發現自己孩子,由於父親的缺失表現出來一些問題。比如孩子少了男子氣概,怕高,不敢冒險。

電影的開始是父親時隔十二年迴歸,他帶著兩個兒子開啟一段旅行。

《迴歸》:父親的迴歸,帶著只可意會的深意。


單從電影的故事情節上來看,它講了一個家庭父親對於男孩的教育。不過,有的人評價這部電影是暗示著俄羅斯合併歷史的電影。

不過我覺得人的教育本來就來包含社會文化背景,環境教育和家庭教育。它們相互影響,又彼此有交集。兩種說法都對,只不過角度不同。讓我感悟更深的是一個父親對於男孩的教育意義。

《迴歸》:父親的迴歸,帶著只可意會的深意。


媽媽,你遺忘了孩子的規則感

電影中的母親像現實生活中的母親一樣,對孩子仁慈。當小兒子不敢從高欄上跳下來的時候,母親讓孩子偷偷爬下來,不讓別人看見就行了。


母親溺愛孩子害怕他受到傷害,不講究遊戲的規則。這樣的做法卻讓孩子在社會上被同伴嘲笑,孩子的內心沒辦法原諒自己。

《迴歸》:父親的迴歸,帶著只可意會的深意。


規則感的作用是為了讓我們和他人更好地相處。一味忽視,只會讓孩子在社會被人排斥。我們孩子的三觀還沒有建立起來,他們需要別人的認同。否則,孩子只會被孤立,自卑。


我結婚三年才有我家大寶,對於大寶有一點溺愛。平時吃飯,大寶喜歡吃什麼菜,就放在他面前讓他吃。偶爾老公夾一點,我還會責備他和小孩搶。

這樣導致一去吃席,孩子就嚷著把菜放在自己面前,不讓別人吃。我尷尬不已,孩子被一桌人指責,他也難過,不知道如何是好。


就像自律是最大的自由,有規則感,才能享受心靈的自由。人無法脫離這個社會,有了規則感,才能免於不被別人的語言和身體傷害。

《迴歸》:父親的迴歸,帶著只可意會的深意。


媽寶男的世界,少了生存的獨立性

母親承擔著養育的責任,照顧孩子的吃穿住行。幾年的重複養育,她們早已養成了習慣。但是她們忘記了孩子長大了,有能力獨立做事情了。她們一味地付出,也在控制和佔有孩子。


因為孫楊被國際禁賽,孫楊的媽媽一直在媒體面前訴苦。可是隨著孫楊媽媽多次報道,我們看到的是孫楊所缺少的獨立性。

孫楊會因為媽媽不在就不訓練,當自己遇到問題,站出來解決的也是媽媽。


很多人活成媽寶男,無法獨立生活,這何嘗不是我們現如今“喪偶式育兒”導致的呢?

《迴歸》:父親的迴歸,帶著只可意會的深意。


電影中的父親帶著兩個兒子來到孤島上生活。一步一步教會孩子怎麼樣獨立生活。


你的制止裡,藏著探索的勇氣


我們經常聽有些寶媽抱怨:男孩好動,調皮搗蛋。而作為母親的女性好靜。男女的不同,這導致母親不能理解男孩的行為,進而制止。

可男孩的好動,其實是以他的方式去探索世界。多次被母親制止或者威脅的孩子,他們也早早失去了探索的勇氣。


電影中的男孩在和父親吃飯的時候,連基本的叫餐都不會。父親沒有像母親一樣幫他們叫餐,而是讓他們去嘗試。


在孤島生活的時候,大兒子在父親的鼓勵下,開始慢慢探索生活。而小兒子一直保持著對母親的依賴。整個電影中,他一直在和父親對抗。這也導致了父親因意外身亡。

《迴歸》:父親的迴歸,帶著只可意會的深意。


父親的教育,給予我們是獨立、規則感、勇氣。母親給予我們是如陽光的溫暖和接納。

我想這兩種教育方式沒有對錯,只有平衡與否。我相信好的教育方式是父母共同的努力,平衡發展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