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石狗文化的起源和石狗崇拜的由来

导语:雷州半岛位于我国版图的最南端,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以来就属于当地文化和荆楚吴越文化、中原文化及海洋文明的交流汇集之地。雷州半岛的诸多文化因素中最为突出的当属石狗文化

。石狗文化也就是崇拜石狗的文化,这种文化起源很早,几乎是在新时期时代就已经产生了。所谓的石狗就是以雷州半岛当地常见的花岗岩石雕刻出简单的狗的形状,并且在石狗前举行各种祭祀仪式。石狗崇拜历经千年而丝毫不减弱,时至今日,人们也还经常在各种石狗雕像前举行各种仪式活动。不仅如此,人们对于石狗的崇拜来体现在方方面面,新生儿取名、各种狗形象的衣衫服饰、工艺品等都有体现。石狗崇拜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和文化基因。正是如此,了解雷州半岛石狗崇拜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雷州半岛的文化内涵及独特魅力。

自然地理环境与石狗崇拜

孟德斯鸠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环境决定一切的观点用来解释文化现象似乎过于绝对,但是也有其合理的一面。我们可以看到,身居东南沿海地区的百姓世代以海洋为生,并且由此发展起来来了妈祖信仰和龙王崇拜。

雷州半岛石狗文化的起源和石狗崇拜的由来

妈祖像

环境并不一定决定人类发展的全部,但是自然环境的极端复杂和恶劣同样可以视作是古代雷州半岛土著居民石狗文化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雷州半岛位于大陆的最南端,纬度低,三面临海,气候常年湿热多雨,河湖密布、丛林茂密,自然环境相对来说比较恶劣。司马迁曾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羮鱼,或火耕而水褥,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执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隋书·地理志》也载:"自岭已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厉,人尤夭折。"在这种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人们的生产生活都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面对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以狩猎采集为生的雷州半岛先民们需要借助狗的帮助来获取食物,而到了后来的农业社会狗也是人们看家护院的好助手。狗的嗅觉灵敏,它对气味的敏感程度远超人类,它能够帮助人们在陌生环境中识别危险,成功规避风险。此外,狗的运动神经非常发达,经过特殊训练的猎犬还能够帮助人们捕获猎物。可以说,狗的存在对于史前社会的先民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甚至关乎整个族群的延续和发展。在农业社会,自然条件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雷州半岛因为特殊的气候环境导致旱涝无常,且因为灌溉技术落后,农业发展十分缓慢,而狗历来被先民们视作是可以召唤雷神来为人间降雨的神兽。在各种宗教活动中,人们以狗为主进行祈求风调雨顺的祭祀活动。

雷州半岛石狗文化的起源和石狗崇拜的由来

雷州半岛

古代雷州半岛丛林茂密、危险四伏,因而狗又被人们当成是能够看护田宅、保护私产的守护神。人们将雕凿的石狗像房址在宅院附近,洗碗石狗能够起到镇守宅院的作用。在原始宗教观念中,狗更是被人们看作是指引人们从阴间世界走向天堂的引导者。可以想见,狗在古代雷州半岛先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不可替代的部分,也成为了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

图腾崇拜与石狗信仰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的遗留,当时各个部族之间为了能够和其他族群进行区分,就分别创造了属于自己部族的图腾徽记。图腾不仅可以标识语其他族群的关系,表明自己的所属,图腾同样可以作为本族的精神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载体。图腾崇拜是古代雷州半岛众多土著部族固有的传统,但是各个部族的图腾有很大的差异性,从它们的族名中就可以看出。《隋书·南蛮传》:"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獽、曰俚、曰獠、曰,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

。"《雷祖志》有云:"州(雷州府)旧有猺、獞、峒、獠与黎……",文献中所说的"蜒、獽、猺、獞、峒、獠"都是当时常见的动物,每个动物分别对应了不同的族群,"起初俚人以狸为图腾,僚人以獠为图腾,僮人以獞为图腾,傜人则以犬为图腾,所以过去他们的部族的名字'狸、獠、獞、猺'都加犬字旁,这就是他们图腾的标志。"

雷州半岛石狗文化的起源和石狗崇拜的由来

《隋书》

图腾崇拜的复杂性可见一斑,即使是石狗雕像,我们也能够很容易看出许多细部的差异。例如,早期的石狗雕像并不如我们今天所见的一般,早期石狗身上掺杂着多种动物特征,体现出"多兽形"的形象。现如今我们在四处散步的石狗雕像中,也能区分出"半猫半狗形、半青蛙半狗形、半猪半狗形,半牛半狗形"等不同,其背后传达出古代雷州先民们独特的精神文化信仰。也正是在这些朴素的信仰观念指导下,才会产生不同的图腾。

雷州半岛石狗文化的起源和石狗崇拜的由来

人面鱼纹图腾

事实上,除了狗以外,猫、青蛙、牛和猪等动物都曾作为当地先民们在某一时期内的图腾形象。在现金的雷祖古庙中仍然保留着一块据说是战国时期的石碑,石碑正面和背面都刻有图案,正面刻的是牛,背面刻的是鳄鱼。这种两个不同动物结合的方式也并不鲜见,比如说在四川盆地曾经发现的刻有鱼鸟图案的金杖、在河南伊川发现绘有鹳鹤鱼斧图像的陶缸等等,都被认为是反映几个部落联合的图像。

雷州半岛石狗文化的起源和石狗崇拜的由来

伊川缸

结合上述情况来看,这块石碑也应是如此。那么这反映的是哪些人群的结合呢?牧野在《雷州历史文化大观》一书中说:"公元前771年楚成王熊恽'受命镇粤'及公元前334年楚威王熊商灭越这两次重大历史事件成为中原部落南迁的社会背景……生活在扬子江的'鳄'部落南迁雷州。经过一段时间的民族冲突与交流,'牛'、'鳄'部落最终和解融合。此碑是两大部落'会盟'时的标志物。"

雷州半岛石狗文化的起源和石狗崇拜的由来

楚成王

在连雷州半岛如此纷繁复杂的图腾信仰下,对于狗的信仰和崇拜来走向整合与统一必然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原部落不断南迁带来的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快,以及狗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及狗作为当时各地普遍流行的信仰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等几方面的原因,共同推动了雷州半岛的狗崇拜从单一部族走向了集体认同。尽管在现今社会,对于宗教崇拜的需求已经大大减弱,但是时至今日,雷州半岛上仍旧保留着对于狗的崇拜,这反映出在不断的发展和整合中,对于狗的崇拜早已经超越了其他崇拜,成为了雷州半岛先民们独特的文化印记。

人类起源与石狗崇拜

在岭南百越民族的传说和历代官方正史中都可以见到"槃瓠"的字样,所谓的"槃瓠"不仅是狗的祖先,而且也是百越民族的祖先。传说有言,槃瓠生百越,百越变南蛮,百越和南蛮就是对于我国南方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但是在不同时期稍有差别,先秦时期称之为百越,汉以后称之为南蛮。关于南蛮民族祖先的源流是槃瓠的说法,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

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贰负之尸在大行伯东。犬封国曰犬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进柸食。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乘之寿千岁。"无论是"犬封国"还是"犬戎国",应该都是指代的以狗作为图腾的少数部族。

雷州半岛石狗文化的起源和石狗崇拜的由来

《山海经》

根据历代古史传说记载,以狗为信仰的南方广大百越民族(南蛮)是黄帝的后裔,他们是远古炎黄部落下面的一个分支,主要生活在南方茂密的丛林大山之间,其民风彪悍、作战勇猛,无论是在服饰穿着还是语言习惯上都和中原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异。在魏晋时期,时人误以为只有长沙地区的少数民族居民才是槃瓠的后代,由此诞生了著名的"武陵蛮"典故。干宝在《晋纪》中记载:"武陵、长沙、庐江郡夷,槃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槃瓠凭山阻险,每每常为害。糅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槃瓠。俗称'赤髀横裙',即其子孙。"这一记载从侧面证明了"槃瓠生南蛮"的说法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广为流传。此后,槃瓠之种的范围已经可以指代到整个南方地区的百越民族,以至于在后世人眼中,南方百越尽为槃瓠之后。

雷州半岛石狗文化的起源和石狗崇拜的由来

干宝

关于槃瓠的神话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例如壮族有《龙王宝》、瑶族有《盘王哥》、苗族有《盘瓠与辛女》、黎族有《五指山传》和《狗和公主结婚》,这些少数民族都将"槃瓠"视为是它们民族的始祖,而到了后来的民族融合和大发展的时期,许多生活在内地的族群迁徙到雷州半岛上来,正因为如此,现在雷州半岛上的人民仍然保留着尊狗尚狗的风俗就不足为奇了。

雷祖神话与石狗崇拜

雷神文化和石狗崇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以至于在原来"槃瓠生百越"的基础上,更是进一步推动了狗崇拜的流传。雷州半岛因其三面临海,纬度低,气候炎热多雨等自然地理条件,通常在一年四季都会出现打雷的现象,当地产出一种类似石墨的陨石晶体,再加上当时流传已久的雷神始祖的故事,雷州半岛也被人们称之为"雷神的故乡"。

雷州半岛石狗文化的起源和石狗崇拜的由来

雷祖

狗与雷神之间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沈既济写的《雷民传》:"尝有雷民畜畋犬,其耳十二。每将猎必笞狗,以耳动为获数,未尝五动。一日,诸耳毕动。既猎,不复逐兽。至海旁,是中嗥鸣。郡人视之,得十二大卵以归。置于室中,后忽风雨若出自室。既霁就视,卵破而遗甲存焉。后郡人分其卵甲,岁时祀奠,至今以获得卵甲为豪族。"正是因为结合了雷祖诞生的神奇经历,这才为平日里普通寻常的"狗"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狗不仅成为了和雷祖关系甚密的神兽,也成为了当地百姓心目中的"灵兽","祥兽"和"瑞兽"。

雷州半岛石狗文化的起源和石狗崇拜的由来

雷州石狗

到了唐代以后,中央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雷州半岛上少数民族的控制,显示中央政府至高无上的权威,多次派人前往当地对雷祖陈文玉进行册封和加冕。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太宗皇帝封陈文玉为"雷震王";宋开宝二年(969年),太祖赵匡义封陈文玉为"灵震显明昭德王";元泰定二年(1325年),顺帝又封其为"神威刚应光化昭德王";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又封其为"宣威布德之神"。官方史书有过明确记载的,历代中央王朝对雷祖陈文玉的册封多达14次。正是因为朝廷对于雷祖的多次册封,使得狗作为神兽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民间对于石狗的崇拜也越演越烈。时至今日,雷祖庙旁树立石狗雕像已经成为了定制。由此可见,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正是因为雷祖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也促使了石狗文化的发展,并且经过漫长的历史融合,使得二者密不可分,成为了并存的文化记忆。

结语:石狗文化不仅是雷州半岛的本土文化,也是整个岭南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石狗文化重要支撑的石狗崇拜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正是因为这样丰富多彩的起源传说,使得我们鞥给透过历史的缝隙了解到雷州半岛的历史、自然地理环境、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透过石狗崇拜,我们还能够深入发掘出其背后的图腾崇拜和创世神话等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共同构成了雷州半岛居民们的历史记忆,成为了雷州文化,乃至于整个华夏文化中极其绚丽多彩的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