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以阿Q的悲劇為例,解析成長最大的阻力


《阿Q正傳》:以阿Q的悲劇為例,解析成長最大的阻力

《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小說主要講述的是,生活於辛亥革命前後期的落後僱農阿Q, 在大時代背景下他的命運走向。

阿Q是一個很有個性的農民形象,魯迅沒有給阿Q安排姓,也沒有按排戶籍,他屬於三無人員,他代表的是那個時期的農民形象:思想僵化、落後、迂腐。阿Q是一個自視甚高、自尊很強,並且很能幹活的人,但為什麼他過得並不好,最後還稀裡糊塗的成了替死鬼呢?

在我看來,阿Q的悲劇結局除了大時代的因素外,和他的性格也有很大的關係。接下來,我會在第一部份, 分析阿Q的悲劇源頭;在第二部分,分析阿Q為什麼會陷入悲劇命運 ;在第三部分,聊聊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帶給我們的兩點現實啟示。

一,偏見形成的心理定勢,是成長最大的阻力

看完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阿Q的自負和偏見。

阿Q深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影響,對女性有很深的偏見,對和自己認知不同的事物,抱著充排斥和批判的態度。

比如在鄉下被稱作板凳的凳子,到了城裡被稱為條凳。在鄉下煎魚切的蔥是很大一條,但到了城裡,卻切成細絲。阿Q認為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他一方面批判城裡人,一方面又嘲笑未莊的人沒有見過城裡人的煎魚。

我看來 阿Q的結局,拋開時代因素,他性格中的偏見導致的心理定勢,是影響他人生走向的關鍵因素。

心理定勢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對某一特定活動的準備狀態,它可以使我們在從事某些活動時能夠相當熱練,甚至達到自動化程度,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但,心理定勢的存在也會束縛我們的思維,使我們只會用常規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求用其他“捷徑”突破。

《阿Q正傳》:以阿Q的悲劇為例,解析成長最大的阻力

魯迅

阿Q的偏見,使他產生了心理定勢,所以他才會對有別於未莊的板凳叫法和煎魚方法,產生排斥。他對女性的偏見,使他認為:

“凡尼姑,一定與和尚私通;一個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誘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裡講話,一定要有勾當了。為懲治他們起見,所以他往往怒目而視,或者大聲說幾句“誅心”話,或者在冷僻處,朝他們扔小石頭。”

對女性的輕視,促使他調戲、嗟罵小尼姑。遇到小尼姑的咒罵:斷子絕孫的阿Q。

斷子絕孫這四個字刺激到了阿Q,他信奉舊觀念“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想斷子絕孫的他,想有一個女人,於是他才對吳媽說了一句騷擾的話。結果被當成作風不良的人,受到大家的排斥,不僅因此受罰,丟了一筆錢。還丟了工作,沒有人再請他做工。

阿Q只能離開未莊,去其他地方靠偷東西維生。因為有偷東西的前科,所以在趙舉人家遭人偷竊後,阿Q會被當成主謀判以死刑。

是阿Q的偏見,把他一步一步一步逼向了命運的漩渦,如果他對女性沒有偏見,就不會欺負小尼姑,遭到咒罵,從而想要一個女人,卻弄丟工作,被迫走上偷竊之路。

《阿Q正傳》:以阿Q的悲劇為例,解析成長最大的阻力

《阿Q正傳》劇照

二、阿Q的偏見是如何形成的?

那麼,阿Q的偏見是如何形成的呢?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01社會因素。

迅先生曾評價阿Q,說他: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們生活的環境,對我們有著深遠的影響。可以不誇張的說,環境可以塑造一個,環境也可以毀滅一個人。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在1921年所寫,背景是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當時的社會封建,保守,庸俗,腐敗 。像阿Q這樣的勞動人民,長期處於受戕害的狀態。人們普遍麻木 ,對他人的遭遇缺乏同情。

阿Q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深受當時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對女性存在嚴重的偏見,欺負弱者,畏懼強者。是導致他走向悲劇的原因之一。

《阿Q正傳》:以阿Q的悲劇為例,解析成長最大的阻力

《阿Q正傳》劇照


02固步自封。

書中描述阿Q的日常生活:“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看得出來,阿Q是一個勤快的人,他並不懶。但,他的思想卻是落後的,不接納新事物,但凡和認知不一樣的,就排斥,逃避現實,用精神勝利法自欺欺人。

也就是固步自封,看似自尊,其實是極度自卑的表現。雖然他想參加革命,但,他參加革命,其實是為了搶別人的錢財。幻想自己有了地位之後,可以欺負小D等和自己一樣地位的人。他沒有思想覺悟。

Q是辛亥革命時期,民眾的典型代表:思想落後,固步自封,深受封建等級制度的戕害。 這是形成他性格中偏見的主要因素。

《阿Q正傳》:以阿Q的悲劇為例,解析成長最大的阻力

三、《阿Q正傳》給我們的現實啟示:想要成長 ,必須打破固步自封,消除偏見。

Q一個原本能幹的年輕人,卻在命運的挾裹下,走向了不歸路,他的人生結局啟示我們:想要成長 ,必須打破固步自封,消除偏見。接下來,我會從兩方面談談如何消除偏見,打破固步自封。

01用成長型思維看待事物。

打破固步自封最好的方法就是,換一個思維方式,用成長型的思維看待問題。

長型思維是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提出的,她把思維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成長型思維,一種是固定型思維。固定型思維的人,用固定的眼光看待事物,成長型思維的人,會認為事物是發展、不斷變化的,他們會隨著事物的發展,不斷的調正自己的看法。

很顯然,阿Q屬於固定型思維,深受舊認知和舊制度的影響,會認為城裡的煎魚法和凳子的叫法都是錯的。當被人打了後,他用精神勝利法把想象自己是對方的老子,對方是自己的兒子。求得心理平衡。卻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會被打,如何避免?

之所以參加革命,並不是因為了解什麼是革命,他參加革命的目的,還是為了延續封建的剝削制度,想從受害者變成施害人,去壓迫他人。

從這些足以看出,阿Q是一個典型的固定型思維的人。固定型思維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影響我們的成長,以及對他人、對事物的看法會讓我們給外界打上固定的標籤,用固定的眼光看待世界,這顯然是很難得到成長的。

想要成長,我們必須打破固步自封,用成長型的思維來看待事物。不給事物打上固定的標籤。

《阿Q正傳》:以阿Q的悲劇為例,解析成長最大的阻力

02多換位思考,接納差異和多元化。

為什麼阿Q無法接受城裡的凳子叫條凳,煎魚把蔥切成絲呢?其實阿Q是無法接納差異。

消除偏見,我們就要接受差異化和多元化。允許事物有不同的面貌,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樣的一件事,用不同的角度去看,會看到不同的樣子。

不要用自己的角度批判他人的角度,接納不同,接納差異化和多元化的存在,這樣才能夠保證自己認知不偏頗。

《演員請就位》中,李成儒吐槽郭敬明的《小時代》無病呻吟,看得難受。郭敬明反駁李成儒時,引用過一段話,我覺得挺有道理:你可以永遠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請允許它存在。

時時提醒自己,遇到 差異,不認同的事情,多做換位思考,站在多元化的角度,看待一件事情,這樣才能更清事物的更多面,讓自己的思維有一個更寬廣的角度。

《阿Q正傳》:以阿Q的悲劇為例,解析成長最大的阻力

結語:

《阿Q正傳》中的阿Q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阿Q因為性格因素和時代因素,稀裡糊塗的成了替死鬼。他的人生結局值得我們警醒。

其實阿Q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很能幹活。但,他卻沒有過上好的生活,反而落的慘淡收場。除了時代不可扭轉的因素外。阿Q性格里的偏見形成的心理定勢,也對他的人生走向起了很大的作用。

麥基在《可怕的錯覺》中說:當一個人內心充滿某種情緒時,心裡就會帶上強烈的個人偏好暗示,繼而會導致主體從客體中去佐證。

阿Q受偏見的暗示,導致他的人生也偏離了正常的軌道。不明不白的死去。《阿Q正傳》讓我明白,想要成長,我們必須打破固步自封,消除偏見,擁抱差異,接受改變。相信你看了這本書,也會有不同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