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那些事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文人墨客那些事之辛弃疾

在中国烂若星河的历史名人中,有强烈爱国热情、又文武全才、又公认民族英雄、又取得非凡艺术成就的人,恐怕只有一人辛弃疾。

辛弃疾生于金熙宗天眷三年的济南,按现在人的看法,他是个土生土长的金国人。但金人的残酷统治,加上祖父的影响,使辛弃疾从小就树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原的宏伟志向,大有问义不惧死,慷慨赴国难,危机现忠义,有难身赴死的豪杰之风。

文人墨客那些事之辛弃疾

“登高望远,指画山河”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就当上了“带头大哥”,拉起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队伍,并最终加入了北方最大的抵抗力量耿京的部队,任掌印加对宋联络部长。“壮岁旌旗涌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騄,汉箭朝飞金仆姑”有担当、有勇气、有能力的辛弃疾率50人夜袭敌营,在万人群中活捉了叛徒,并连夜狂奔千里,将其押解到临安正法。这样的凛然杀气,万丈豪情在历史上怕也是独一份。(小说神吹的不算)

文人墨客那些事之辛弃疾

豪杰需要的是战场,南下加入体制后,英雄就无用武之地了。在整个南宋朝从皇帝到普通百姓,人人称赞他的英勇;他的平贼方略人人传诵。但朝庭对北伐没多少兴致,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在官场多年,任职多地后,四十一岁的辛弃疾在南昌为官时萌生退意。“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尽管秋风吹,像季鹰不归?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全词字里行间浸透着辛弃疾的抑郁苦闷的心境和诚挚无私的爱国之情,感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

文人墨客那些事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梦是岁月的玩笑,梦是人间的历练。在辛弃疾郁郁寡欢中,在乡间田园倒找到了人生乐趣。虽然我们感叹他的壮志未酬,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难道不也是一种美好么?

文人墨客那些事之辛弃疾

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秋,六十八岁的辛弃疾大呼着“杀贼!杀贼!”在江西铅山去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