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勝利為什麼《道德經》提倡“戰勝以喪禮處之”?

大上造17613938


這只是個例子,一貫是抱陽守陰的思想。單從予盾論上講,事物發展到高潮定會向反面轉化,打了勝仗本就驕氣橫溢,若大肆慶祝,極易使事態轉向反面。若從更高的中庸仁德思想看,每一次勝利,將伴隨大量的人員牲畜死亡,大量的物資消耗,本身並不值的喜慶,故以喪待之,有仁之功,也有守勝之效。


張呵呵2


這句話出自第三十一章,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但凡兵器,都是用來征討殺伐的,所以是不祥之器,因此為眾生所厭棄,為有道之君所恥為之。君道貴生,為喜,為吉;兵道致死,為喪,為兇。

唐太宗李世民說:

君子以道德為材器,不貴兵謀。夷狄內侵,故不得已。善勝不爭,是恬淡為上。他說,不管戰爭勝負,都會死人,大戰大傷,小戰小傷。殺人,必哀之,天下人同類,殺生害命不為美。但若以勝為美者,是樂於殺人,樂多殺人,以喪為美,以兇為吉,天下人必不趨附之。當國家受到外敵侵入,那是不得己而為之,但以制止為上,不以殺伐為上,此即為取勝。

老子說,君子以右為陽、為尊,以左為陰、為卑。但處理喪事的時候,則正好相反。打仗時也是按照處理喪事的方式安排的,因為不管戰爭的結局如何,都意味著死亡。因此,上將軍居左,為卑,為陰;偏將軍居右,為尊,為陰。

所以,儘管是勝利方,也要按照喪事的處理方式對待戰爭,


問道黃老



有很多士兵,在經過長年累月的戰爭生涯之後,已經很難再重新迴歸正常生活,甚至患上了“戰場綜合症”這樣的疾病。因為戰場和生活,是兩種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大環境。

治國和用兵,其宗旨也是完全相反的:一個是要生產,一個是要毀滅;一個是要建設,一個是要破壞;一個是要養生保命,一個是要取人性命。所以二者使用的方法也完全不同,老子概括為“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老子說:“清靜為天下正”。“以正治國”,正是以清靜臨天下,以無為之道治國。如此,則“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但用兵卻完全相反,多使詭詐之術,提倡令行禁止,推崇制敵取勝。

《孫子兵法》說:“兵者,詭道也。”用兵作戰,講究的是千變萬化、出其不意,運用種種方法欺騙和打擊敵人。所以,明明能征善戰,面對敵人時卻裝作軟弱無能;本來準備用兵,卻偽裝成不準備打仗;要攻打近處的目標,卻給敵人造成攻擊遠處的假象;要攻打遠處的目標,卻裝作要在近處攻擊。

敵人貪心就用小利來引誘他上當;敵人混亂就乘機攻取他;敵人實力雄厚就要謹慎防備;敵人強大就暫時避開其鋒芒;敵人容易衝動發怒,就設法挑逗他,使其失去理智。對於小心謹慎的敵人,要千方百計驕縱他,使其喪失警惕;敵人安逸就設法騷擾他,搞得他疲勞不堪;內部團結的敵人,要設法離間他,讓他分裂。

可以看出,用兵作戰的宗旨,是運用各種智巧手段打擊和瓦解敵人。兵法本身就是為鬥爭、為傷害他人而生的一門藝術。

《戰國策》記載:鄭同北上見趙王,談到兵法的時候,趙王說:“我不喜歡兵法。”鄭同聽了這話頓時拍手仰天大笑。

他說:“兵法本來就是天下最狡詐的人喜歡的東西,我原來就猜想大王您不喜歡它。我早先也曾用兵法遊說過魏昭王,昭王也說不喜歡,我就說:‘大王的行為能比得上許由嗎?許由並沒有被世俗的名利牽累,所以不接受堯的禪讓。可是現在大王已經接受了先王遺留下的江山,您想要保持祖先的靈魂不受侵擾嗎?’”

“魏昭王說:‘那是當然的。’我又說,現在如果有人帶著隨侯之珠,持丘出產的美玉,揣著萬金之財,一個人獨自在野外露宿。本身沒有孟賁那樣的威武、荊慶那樣的果斷,身邊也沒有強弓利箭來防禦,那麼不超過一個晚上,就會被人害死的。”

“現在有強大貪婪的國家進逼大王的邊境,向大王索取疆土,曉之以理、動之以義,它們都不會聽從。在這種情況下,大王您如果沒有爭戰之國所具有的防禦裝備,又將用什麼去抵禦它們呢?大王您如果不講求用兵的策略,那麼鄰國的野心就會得逞了。”趙王說:“寡人請求你多加指教。”

所以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明知道大軍過處,赤地千里,打起仗來對雙方百姓都沒有好處;明知道戰爭帶來的是傷害,那為什麼還要打仗?因為不得已,因為要保護自己,因為要守衛家園。

所以君子行兵事,“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達到作戰的目的就可以停止了,而不要好戰、好殺人、好以武力逞強、好以軍事取勝。

戰爭只是不得已而為之,不要去喜歡它,不要去讚美推崇它,更不要去依賴它,“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軍士鬥志旺盛,手執利器則無往而不勝;但如果百姓都像士兵一樣手執利器,鬥志旺盛,國家就會混亂。領導者個人意志貫徹得越徹底,軍隊就越發令行禁止;但如果國家也這樣去治理,往往就容易發生大的禍患。

用兵崇尚智巧,以智作戰則百戰百勝;但百姓之間詭詐欺騙的智巧越多,群體中各種不可思議的奸邪之事就會層出不窮。軍令繁多而精細,則軍紀嚴明;但國家的禁忌、約束越多,百姓就越貧苦,盜賊就會越多。

因此老子說“以智治國,國之賊也”,又說“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以此來表明作戰與民生之間的差別。正因為治國與治軍的宗旨完全相反,所以當軍閥頭子當政,用管理軍隊的方法來治理百姓時,往往就會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

戰國時,秦國使用嚴峻的律法來治理國家,富國強兵而橫掃六國,最終一統天下建立了秦王朝。但如此強大的秦王朝卻僅存十多年,二世而滅。

西漢賈宜在《過秦論》中總結道:“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朝為什麼這麼快就滅亡,正是因為沒有重視“攻守之勢異也”。秦國統一天下之前,是為了攻取天下,所以治國以征戰為目的,一切為戰爭服務,實施“軍事管制”更能保證效率與秩序。而統一天下之後,則是為了守牧天下,攻守之勢已經發生轉換,就需要轉換治國方式,以民生為要務,“以正治國”了。

而我們現在,卻又恰好反過來,推崇戰場上的“弱肉強食”,發揚“狼性文化”,人與人之間相互敵對攻伐,不信任關係越來越緊張,競爭態勢越來越激烈。我們的生存環境為什麼會被大家默認為叢林?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陽明悟行學宮


因為戰爭就會有人傷亡,無論是勝利方,還選失敗方都有大量的士兵犧牲。而每個士兵都有父母,天下每一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每一個父母失去自己的孩子都心如刀割。所以老子提倡戰勝以喪禮處之。這也是老子(李耳)跟他失散多年的兒子李宗相見時,李宗已經是大將軍,李宗打勝仗後在軍營擺慶功宴。他父親老子(李耳)看到後,跟李宗說的道理。後來李宗領悟了父親的教誨,把慶功宴改為喪禮。失敗方得知後,深受感動,主動來出休戰和平。推薦大家多看《道德經》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陳廣俊



正因文化


老子為何強調戰爭勝利的一方,要以喪禮處之。若想準確領會老子的思想,至少應通讀《道德經》第三十一章,全文為: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這段話放在今天的語境下來理解,大概意思是這樣:

再好的武器裝備,都是非常不吉祥的東西,讓眾生萬物都很厭惡,有道者並不願意使用。

君子(尊道而行的國家領袖)日常以左為貴(左為陽,陽代表坦誠開放),用兵時則以右為貴(右為陰,陰代表奇計陰謀)。

因為戰爭實在不吉祥,並非君子喜歡的事,是迫不得已才會使用的手段。

戰事過程要崇尚無私慾不洩憤,獲勝不能自美,認為戰爭是美差之人都是喜歡殘殺的人,這些殘暴者,絕無可能得志於天下。

吉祥之事最好在左(陽),兇惡之事最好於右(陰)。因此副司令居左,總司令居右。參戰各方都應懷著辦喪事的態度來對待戰爭。

殺人太多的話,更要以哀傷、悲憫和涕泣來表達人道關懷,戰勝歸來最好用喪禮迎候(意即不不可歡慶勝利)。

這就是老子的理念,戰爭是不得已的事,獲得勝利也不值得慶賀,因為眾生同源,皆出於道(即宇宙時空)。何況人類的戰爭,就好比家庭成員的內鬥,誰死了都不是好事。所以大抵讀過老子的人,真正讀懂老子的人,無不佩服老子的眼界、胸懷及格局,都會發自內心拜老子為師。隨著對老子的解讀日漸客觀化、通俗化、平民化,老子對人類的影響,必將日益深遠。建議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及早通讀一遍,早讀早受益。全文不過區區五千字,一個小時就能通讀一遍,每讀一遍,懂或不懂其實並不不重要,因為讀著讀著,正氣會充沛於身,能量會鼓舞於心,不明白的事,逐漸會想明白;想不通的事,漸漸順暢通達,人會變得越來越通透,越來越豁達。


劉怯之


戰勝以喪禮處之,才有可能擺脫爭鬥,否則,終究是戰死沙場,因為無常勝將軍!老子最後的目標還是無爭:不奪利,不爭名,不論理。我們偏偏是在這三座大山重壓之下!


全乙枝


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聖人不得已而為之。總的看,對於戰爭,老子是反對的。天道貴生不貴殺,戰爭必然是要殺人的,這不符合天道,故而不僅是戰勝,只要是戰爭老子皆認為應以喪禮處之(言以喪禮處之)!


雖然老子反對戰爭,但他從不放棄戰爭,道德經一書中老子多次談及兵事。總的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諸子百家在治國上各有不同:儒家主張用仁義禮,為無為而為,認為正確的就去做;墨家主張兼愛非攻;法家主張用法;道家認為應該“無為而治”,戰爭雖然不是各家治國的首選,但都把戰爭當成阻止戰爭的手段,以戰止戰是治國不可或缺的!

附註《道德經》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聖哲同學


道德經是宇宙人生真理的示現,是指導人們依道而為的寶典。萬物作而弗始,打破了時間的限制,直接切入當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直接天地人依道而生,共生共存,自然無我而道,不分你我而共為一體。

無中生有,真空妙有,一樣表達,一個真理。凡人有分別、見差別,見道開悟,無分別,見平等。分別差別的最高處,在世間顯示為戰爭。見道開悟不處戰爭,但以無分別和見平等的角度又不避戰爭,對戰爭也有勸導和教化。

道德經:“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作為有道者的老子當然不處兵,但是面對利益衝突、慾望膨脹,世間人也一定會用兵進行平衡的。當然老子也是知道,戰爭相對來說,一方是正義的,一方是非正義的。所以他剛開始是勸大家,現在是勸君子這一方。告訴君子這一方,兵者非君子之器,是不得已而用的,要適可而止。老子是最懂人心態,從剛開始不得已進入戰爭,到因戰爭而放大人的心性,會形成錯識的判斷。

因悟道的老子是菩薩心腸,觀照到眾生的相互殘殺,而對因戰而亡的眾生心生慈悲:“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這既是悲憫之心,也是勸告,人們啊,要醒悟了,都是一體的自己啊。

一場戰爭,殺紅了眼,喪失了本性,勝為王,敗為寇。為戰勝而歡呼雀躍,慶祝狂歡之時,老子還是不忘補上一句:“戰勝以喪禮處之。”勝了誰呀?勝了自己呀。同一個天地,同體的化身呀。即使是戰勝也是喪事,舉行喪禮進行反省吧!



易師鑑醒


反戰思想是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之一,結合其它章節可以更好的理解《道德經》的思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最高的智慧是慈悲,老子代表了人類最高的智慧。他是反對戰爭的,主張不主動攻擊別人,防禦作戰是可以的。在他看來戰爭就是人類之間互相殘殺,是很悲慘的一件事,故以喪禮處之。對方的士兵也是人,殺了很多人有什麼值得讚美和炫耀的呢?


琴劍主人


老子五千言,先有德經,後有道經。何謂道德?

道,為天地之母,生萬物,不可名狀之狀,老子說:強名之曰"大"。大,即最高存在。萬物生髮是大道的意志,不違背這個意志的行為稱為循道、合道、有道。

德,是用於形容萬物生髮演化狀態的量化之詞。萬物的生髮演化過程越自由、越自然、越無外力干涉,就越符合天道意志,完全符合則是圓滿無缺之德,故有玄德、上德、下德之謂。

道德經的綱要:崇尚純樸,讚美生命、讚美自然、讚美自由,讚美平等;反對人為干涉自然、反對人與人之間的算計;君主之職是辱非榮。

經雲: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先哲洞察人性,很清楚人類生存矛盾趨向劇烈衝突是人的本性所致,是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人類社會必然一步一步墮落。故有"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亂之始也"之言。這句話的意思是:當萬物自然生存的狀態被破壞,人們就只能要求所有人以對待家人般的公理相處(仁),如果這公理已有太多人不遵守,那以牙還牙就是所有人的選擇(義),如果以牙還牙已經有太多人沒能力實施,那就只能實行禮制(禮),只要用了禮制,說明天下已經開始亂了(禮制,即社會秩序制度,可視為等同於法律)。

兵者,不詳之器,不得已而為之。戰爭是人性的敗壞,是道德淪喪的表現,不管誰勝誰敗,都已經違背了天道生髮萬物的意志,所以聖人悲之,以喪禮處之——即把所有戰爭當作家人死去的喪事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