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的詩,究竟誰的更好?

半壕煙花


春潮聯波泛舟冥,海角浮月生明星。瀲灩天光魚鱗𤀽,瀟湘夜色宇內同。晚風漫卷雕天柱,無限愁絲入懷生。浪拍蒼岸散潮雨,華躍湧滔生針松。鷗跡潛匿暗汐作,龍蹤如舒濃霜月。初時金盤影綽約,俄而白璧懸玉奪。寒氣襲人衣滷透,野荻蕭瑟白頭槎。獨坐碣亭轉寰宇,縹緲蒼茫一雲鶴。目盡殘雲無歸客,攬收故寺亦蹉跎。天地渾成團如幻,猶憐葦露合珠玥。若虛偶張天幕網,如實奇卷海床缺。魂入月魄零霜華,六瓣不出是桂節。千古多人同此刻,一輪頻託相思磨。玉樹欄杆瓊花閣,彼岸花葉渡鴉啄。二十四橋簫何教?不是依人蘭香舌。三生三世寒宮殿,願奉蜃珠參蕊閣!怎言隋家風流子,猶懷麗花陳國色。良辰美景須辜負,讖語江南龍舟多。……


用戶渤海潮生


世人都說唐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是″孤篇橫絕″之作,沒有人動搖過它的詩壇地位。 最近,翻閱郭茂倩的《樂府詩集》,發現錄有《春江花月夜》數首,其中現存最早的楊廣兩首,我看就能撼動張若虛地位了。詩文如下:



《春江花月夜》一 隋. 楊廣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春江花月夜》二 隋.楊廣

夜露含花氣,春潭漾月暉。

漢水逢遊女,湘川值兩妃。

讀了之後,不禁覺得張若虛詩有抄襲楊廣之嫌。當然,這裡抄襲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景色和情感,就彷彿楊廣是陳壽寫了《三國志》,而張若虛是羅貫中寫了《三國演義》。不信,請看: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是不是感覺跟楊廣詩境如出一轍啊?!

楊廣的《春江花月夜》創作時間比張若虛早許多年,他的這幾首詩意境非常獨特,活脫地表達了帝王心中那份獨有的孤寂和情愫,詩意纏綿而不膩,詩境空靈而不虛。情在靜水深流中流淌,情在兩岸江花濃豔處綻放,情在月落星稀里孤寂。心之淨,容天地之靜;心之獨,忍星漢之孤。這是帝王詩人獨有的“動則九天之上,靜則九地之下”的孤傲與霸氣的意境,非常人所能及,也是模仿不來的。

難怪他能在另一首《野望》中寫得出″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暗消魂″的花言妙語。其中詩句甚至被蘇軾拿來為自己貼金,確為佳品中的精品,實來不易。如果不看作者,不少人肯定認為這詩是王維或孟浩然所作,很難想到是出自一位千古暴君之手。大家可能跟我一樣都很奇怪,楊廣作為一代帝王,家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為什麼心裡還如此孤寂?寂寞得殘暴,寂寞得要殺人。

有人說他弒父,也有人說他殺兄,不管怎麼說,楊廣的性格殘暴是無疑的了。現在,我才頓悟,楊廣殘暴的性格可能緣於他的孤寂。撇除他的不好,從他的詩中,我看到了一個″心靈聰慧,心思縝密,善討人歡″的孤僻少年。

我想也許正是這些優點害了他。他聰慧,所以想謀權,他謀權,所以不擇手段,他不擇手段,所以就會殺人;他細心而有慾望,所以會察言觀色,討母后獨孤伽羅歡心;他壓抑,所以心比常人孤獨。但是,一旦幸登皇位,他往日的慾望、孤獨、壓抑,羞辱就會通過血腥和殺戮一股腦地釋放出來,如魔鬼洪獸一般,荼毒生靈。



傳說,宮廷中有姓侯的美女,因長期見不到楊廣心灰意冷,投繯自盡。死後,宮人不敢隱瞞,把她的遺詩呈給了他。他邊讀邊泣,喪心至極,深感痛失一位多才多情的美人。一怒之下,他竟然殺了瀆職的宦官,並追封美女為夫人。可見,他愛江山更愛美人。沒有這情這意,怎麼寫得出″漢水逢遊女,湘川值兩妃″的深情似海的麗句?又怎麼能寫得出″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那種對人生逝如潮水的無奈和對日月星辰週而復始的竊喜之情呢?

所以,楊廣的詩細膩,情深,灑脫,曠達,日月星辰,星漢浩淼盡出其中,情景交融,一點不比張若虛差,而且在詩的禪意和真情實感上更是勝出一籌。

謝謝大家品閱!


半壕煙花


問題: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的詩,究竟誰的更好?


前言

《春江花月夜》的詩題原為陳後主(叔寶)所創,原詞早已失傳。 所謂樂府古體詩,隋煬帝、張若虛、溫庭筠等人都有詩作傳世。


關於張若虛和楊廣的《春江花月夜》,簡單來說,一個被現代人抬得太高,一個又不為現代人所知。


一、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不知什麼人杜撰出來的“孤篇壓全唐”

一說起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總是被現代人用“孤篇壓全唐”或者“孤篇蓋全唐”來稱讚。但是卻沒有人能夠說的清,這五個字是哪位大師說的?

從張若虛這首《春江花月夜》的經歷來看,此詩從長時期的默默無聞到今天的如雷貫耳經歷了一段相當曲折的過程。

張若虛的這首詩之所以沒有失傳,是因為被郭茂倩收錄入了《樂府詩集》。

程千帆先生在《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的被理解和被誤解》中做了詳細的考證,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在漫長的唐宋元明時代裡,被眾多文獻所忽視,只是僥倖地因為它是一篇樂府而被《樂府詩集》所收錄。編者郭茂倩是北宋人,他收錄此詩的原因並不是他認為這首詩很優秀,而是因為這首詩是一首樂府詩而已。

這首《春江花月夜》直到明朝才開始漸漸被人重視,明朝高棅在《唐詩品彙》中收錄此詩,但是在其另一本著作《唐詩正聲》中又消失了。 後來從李攀龍的《古今詩刪》開始,不斷被各種唐詩選本所收錄。可以說"後七子"的領袖人物李攀龍是張若虛的第一個貴人。隨後比李攀龍稍微年輕幾十歲的胡應麟在其名著《詩藪》中也提到了這首詩,這是第一次在詩話被發現。

明代前七子搞復古運動: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但是後來其中的文壇領袖何景明觀念變了,認為老杜詩不如初唐四傑 ,不惜與李夢龍反目而開始推崇初唐四傑。於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被認為與初唐四傑詩風相似的張若虛這首詩被明清人所重視和研究,一直延續到今天。

這首被後人評價為“孤篇壓全唐”或者“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根本沒有入得了唐宋元諸代詩人和評論家的法眼,是從明朝才開始被人所認識。

而且也沒有古人說過“孤篇壓全唐”或者“孤篇蓋全唐”這五個字。估計是現代人曲解了王闓運《論唐詩諸家源流(答陳完夫問)》中的“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的“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之評價,也僅限於在宮體詩的範疇以內。

二、埋沒了的明珠 楊廣《春江花月夜》

隋煬帝楊廣在歷史中是一個昏君和暴君,歷史書是否真實可靠不需要去討論。但是年輕時的楊廣和後來的李世民相似,文可揮毫寫詩文,武能領軍平天下,為了隋朝統一大江南北立下了不少功勳。

隋朝最偉大的兩個詩人,一個是薛道衡,一個是楊廣。據說薛道衡還因為自己的佳句“空梁落燕泥”受到楊廣的嫉恨、惹來殺身之禍。這個故事有一點像宋之問因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而害死劉希夷差不多。

楊廣和宋之問一樣,自己也是一個優秀的詩人,會不會因為想佔有一句詩而害死他人值得懷疑。

我們先看一下楊廣的《春江花月夜》二首: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夜露含花氣,春潭漾月暉。漢水逢遊女,湘川值二妃。

把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與楊廣 《春江花月夜》相比,可清楚看出張若虛受到了楊廣的啟示或者影響: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三、兩位宮體詩詩人的貢獻

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價隋煬帝:

“能作雅正語,比陳後主勝之”。

陳後主的宮體詩豔情之風,到了隋煬帝手裡變得雅正。聞一多認為這種宮體詩經過了:

一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淨了嗎?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隋煬帝和張若虛對於宮體詩的淨化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是在很多現代人的認識中,張若虛被抬得過高,而隋煬帝卻被埋沒了。

結束語

喜歡秦少游的讀者一定知道這首《滿庭芳·山抹微雲》

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熟讀古詩的人讀到:“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一定會想起隋煬帝的一首詩,不錯,秦觀正是化用了楊廣的這首絕句《野望》

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消魂。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帶潮生。”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怎麼“抄“,怎麼“襲”?

書生寫的是什麼“景色”?皇上說了什麼“情感”?

不必說“孤篇壓全唐”,不必說“洗淨豔詞罪孽”;就其本身,也是句句讓你感動,處處催人思考。——楊廣沒辦到。



塗之人995


讀了楊廣的《春江花月夜》,感覺楊廣其實有著一顆溫柔細膩的心,其實他和陳後主是有共通之處的,所以他們的結局也大抵相同。

如要評價楊廣和張若虛兩的《春江花月夜》誰的更好的話,只能說各領風騷。

楊廣的詩給人一種清奇雅緻的感覺,原創更是不易;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後來寫的,在意境上從楊廣的詩裡有借鑑,但是張若虛的詩寫得更寬廣一些,鋪陳得更開,即景寓情。

如果真要拿到一起比是非常有意思的:可以說楊廣的《春江花月夜》是精簡版,張若虛的更貼近白話文。楊廣的原創將意境定格,張若虛的疊句妙語不斷,都讓人人舒服,論誰高誰下確實很難。

當然,我想說的是楊廣的詩壇地位是嚴重被低估了的。


七色稻


楊廣和陳叔寶,以及後來的李煜趙佶的經歷說明:文學家藝術家不適合當皇帝,他們橫溢的才華,吃不了政治這碗飯。這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曹操傳位給曹丕而不是曹植。曹丕雖然也搞一些文學創作,但只是個很有才華的文學愛好者,更多才智表現在政治領域。曹植則全部才華都在文學上,成就極其顯著,但是在政治方面的表現,在曹操眼裡完全就是白痴。所以沒有傳王位給曹植,是對他最大的保護。同理,文學狂人政治白痴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歸,其實也是唐玄宗對他最大的保護。否則在長安的政治圈裡,李白將會死的很慘,而且還死的稀裡糊塗。


fj9745742368


每次提及張若虛,人們最先想起的是他的這首唐詩《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被近代學者讚譽為“孤篇蓋大唐”之作,張若虛本人更是因為這首詩吸引了不少為為之傾倒的數萬讀者。細讀此詩,能夠感受到詩歌中清新明媚的自然美景,能夠跟隨作者一起在自然中探索人生哲理,更能夠體會古人的遊子之情。當《春江花月夜》用藝術化的手法表現了“天人合一”的神秘意境之時,讀者似乎忘了,其實張若虛所做的這首詩是由隋煬帝楊廣所作之《春江花月夜》,誘發而得此詩。既然張若虛和楊廣,都寫過這首《春江花月夜》,為何楊廣之是被世人冷落、遺忘?而張若虛之詩竟然成了大家之作。他們二人的這首詩,究竟誰的更好呢?

楊廣之詩:值得稱讚的語言與意境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已經成為了中學課本中的必背經典之一,而隋煬帝楊廣的這首同名古詩,卻安靜地躺在歷史的塵封冊子中。因為楊廣在世人眼裡,大多時候都是以一個荒淫無度的暴君形象出現,楊廣作為皇帝的所作所為,直到今天仍然有人對他指責謾罵,所以從來不會有人去關注楊廣頗具才華的一面。既然前文已經提到,張若虛所寫的這首詩,是受到了楊廣的啟發,那麼讀者不妨一起來品味楊廣所做的這首詩: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整首詩僅有短短20字,與張若虛所寫之詩相比,縱然字數少之又少,楊廣仍然用最簡單的筆墨,描繪出了這幅開闊唯美的“春江花月夜”美景圖。據史料記載,楊廣登基後,曾三次前往江都,也就是今日的揚州遊玩。因此據史學家推測,此詩為隋煬帝楊廣遊戲江南途中所作,只是具體為何年何月就不得而知了。整首詩開篇,就描繪了春日夕陽下的平靜江水,此時正值春日,春天的花朵正開得燦爛。

在這個暮春之夜,詩人楊廣站立江邊,遠眺江水美景。目之所及處,平靜的江面水波不興,似乎將時間都凝固於其中;江邊有繁花似海,那些鮮豔無比的窗花,宛如燃燒的火團,點綴著春日最燦爛的顏色。不知不覺之間,夕陽落下江面,明月、繁星伴隨著流波潮水而來,給這幅春夜之景披上了一層銀色絲帶。就是這20個字的簡單筆墨,楊廣用不落俗套的文采,展現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空靈美貌之景。通讀整首詩,能感受到詩詞畫面之美,也能體會到隨著時間推移變化,詩人在不斷探尋美的真諦之心境。正是先有了這首詩,才讓張若虛深受啟發,從而寫下了千古絕唱。

張若虛之詩:難以比肩的生命與宇宙之美

或許也有讀者不承認這兩者之間存在關係,但是張若虛所作“春江潮水連海平”和“海上明月共潮生”,確實與楊廣詩中的“暮江平不動”、“潮水帶星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由此看來,唐代詩人張若虛之詩,確實是在楊廣這首簡短的小詩上逐步拓展延伸而來。那麼張若虛的這首詩能夠成為流傳百世“大家名篇”究竟又有何獨特之處呢?他為何能靠著這僅存的一首詩,成為聞一多先生口中所讚譽的:“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呢?

這是由於張若虛的這首“千古絕唱”,與楊廣之詩相比,其詩的意境更加廣闊,詩中的每個句子,每個不同的意境,不僅描寫的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詩人更從這種良辰美景之中,探索到宇宙意識與人生哲理。詩的開篇,張若虛用恢弘大氣的筆墨,寫下了江潮連海、潮湧明月的壯闊美景。就在詩人寫春江明月的同時,張若虛又將浩瀚無比的宇宙空間融入了詩句當中。接下來他又筆鋒一轉,用“江天一色”族“孤月”創造了一個不染塵埃的神話美景。同樣是寫美景,張若虛的思想意境已經飛至宇宙,而楊廣的思想意境,仍然停留在這塵世。

接下來的詩,進一步體現了張若虛對於人生的思考,而楊廣的詩早已經在思考人生之前戛然而止,這才是彰顯兩位詩人真正差距所在之處。張若虛看著那一輪孤月,他想到的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裡的“人與月”,其實是張若虛的感慨,人生短暫而宇宙無窮,對於這種無可奈何之感,對於世間萬物不更改的宇宙規律,他又做出了這樣的解答:“人生代代無窮盡,江月年年只相似”。

因此在這首詩的上半部分,張若虛看到了月落月升,年年不變的交替規律,在這樣的宇宙變化之中,他感受到了江水無情,體會到了“逝者如斯”。這種將宇宙規律和他對於人生哲理的感悟合二為一的寫法,自然要遠勝於楊廣所做之詩。楊廣筆下的暮春三月之夜色,只有物境之美,缺乏了對於時間變化的感慨和人生哲理的考量。因此當張若虛將宇宙自然融於詩詞之中,將人生變化融於物境之中,這種萬物與生命,過往與古今的對照,讓他的詩才得以流傳千古。

讀張若虛詩的後半部分,會發現他詩歌的感情更加飽滿。詩的前半部分明明還在寫對於宇宙、人生的感悟,然而在詩的後半部分,他就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了對於世間別離相思之情的刻畫。後半部分有許多寓意相思、離別的意象,比如“白雲、扁舟子、明月”這三種景物,經常用來代指人世間的愁苦離別之情。可是這些景物的出現並不突兀,因為當張若虛真正領悟到了生命的意義之後,他就用這些意向迴歸現實,延續了相思之情與遊子的思歸之情。

“相思離別”是古詩詞中璀璨又美麗的一種情感,這種情感縱然憂傷孤寂萬分,可是它卻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獨特體驗。在悲歡離合之中,人們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之美,這就與張若虛詩文前半部分所提到的人生之含義與宇宙之規律相呼應,讓整首詩一氣呵成,展現出光彩奪目的生命之美,宇宙之美。楊廣的詩缺乏了這種境界,他確實也看到了張若虛眼中的美景,可是他卻沒有將幅美景賦予更深的含義,所以他筆下的《春江花月夜》確實不及張若虛的好,這是毫無疑問的觀點。


(感謝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春江花月夜》

《宇宙意識與生命意識的完美結合——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

《意境壯美、語言清麗——說隋煬帝楊廣 〈春江花月夜〉》


藤樹先生


楊廣的《春江花月夜》短小精悍,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詩中長篇巨幅,氣勢恢宏、跌宕起伏、一氣呵成。每每以為曲盡樂終,卻出人意料之外,另生意境,妙句連連。意境深遠高古,寓平常平凡事之中。有人說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婦孺皆知,張若虛這首詩近似平時對話之語,婦孺皆願傳誦推崇。平常的語句引導後人去思考初月初人,發思高古原始之幽情,引起後人心中的共鳴,這可能是張若虛的巜春江花月夜》被廣泛傳誦的原因吧?這也是張詩略高於楊詩的地方吧?

近日,我寫了一首懷古的詩,不是寫張若虛而是寫楊廣的,詩名為《隋煬帝》:急功近利惹民憤,乘風破水赴揚州。橫屍行宮唾四濺,碧波至今泛漁舟。


士心湘人


我中學的時候就把春江花月夜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