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篇壓全唐的唐朝詩人張若虛,是個什麼樣的人?

仁勇校尉


張若虛可不是“孤篇壓全唐”,這說法很不靠譜

先來說一說,所謂的“孤篇壓全唐”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張若虛,生於唐初,生卒年沒有考證準確,曾擔任過兗州兵曹,江蘇揚州人,是一位重要的初唐詩人,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到開元年間尚在世,文辭馳名京城。

但毫無疑問,活著的時候,他的身份並不像王勃、李白、白居易等一樣馳名遠播,也因此整個《全唐詩》也僅留下他2首詩而已,最早輯錄《春江花月夜》的詩集是宋代郭茂倩的《樂府詩集》,而在《唐文萃》、《唐百家詩選》、《唐詩記事》這些專業著述中均沒有他的作品,可見他在當時沒有名氣。

清末,王闓運潛心研究前人詩詞,曾留下評語“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這個評語,第一次將張若虛的地位提高到空前高度,僅靠一篇詩就能被稱為“大家”,這是很罕見的。

但是,請注意,人家也沒說“孤篇壓全唐”,而只是肯定他是“大家”而已,是後面被人神化了。

附上情思如月華、月出東海、光徹環宇的名篇,追思開一帶詩風的前輩: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亦文亦物


說“孤篇壓全唐”就是胡說八道!他是唐初人,如果他那詩很有名,為什麼唐宋都不認(不要以為唐及宋人不懂詩詞)?很簡單,那東西太長太亂(我分析那東西不是一人所為,有可能是後人所為)。再從技術角度說說,唐朝很時興格律詩,並要求四句一對仗,而他的詩裡九個四聯句很少有對仗對偶句,古詩這麼寫就沒有意思了。簡單說詩詞首先應當是精煉的語言,集中的情感釋放,迷人的易懂易認外顯精悍與蒼老通達。就他那東西朗誦幾句還行,誰都念下來自己最後都洩氣了是不是?不相信你就唸一遍看看最後效果如何?另外它太長中心思想也不易表達,最後你都不知道它在說什麼呀!如果那東西不是一人所為就更成問題了;因為詩詞是服務於個人情感的,讓它服務於社會?怎樣表達?不矛盾才怪。








大峰上雨


《全唐詩》說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曾任袞州兵曹。他的詩在《全唐詩》中僅存兩首。一首是《代答閨夢還》,另一首就是《春江花月夜》。聞一多曾評價《春江花月夜》詩“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對於這個評價,我是不敢全部保持贊同的,會有個人的主觀因素在裡面。但不可否認,這首詩的確是精品。把對個人的生命經驗上升到了宇宙意識的哲學思考上。

我想說的是,關於他的一個故事。唐中宗年間,張若虛在上元節這天,邂逅了名門閨秀辛夷,一見鍾情,還未來的及傾訴愛意,就被小鬼無常錯捕帶到了地府。他在地府裡堅持不肯投胎,成了閻羅殿裡的“釘子戶”,堅持要求見一面辛夷。多虧得道成仙的曹娥幫忙,27歲的張若虛死而復生,同66歲的辛夷在明月橋下相見了,吟出了《春江花月夜》,


趣味學語文


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於《全唐詩》中。從詩歌的內容和收集情況可以看出張若虛命運是坎坷的。還有“孤篇蓋全唐”的美譽是幾百年後清末學人王闓運評論的。也從另一面反映了張在唐朝懷才不遇的境況,畢竟盛唐人才濟濟。


鹽煮白粥


呆板,死寂,重複,囉嗦。一反初唐高吭,張揚,熱烈,自信。歷史上沒有讓這三流不入的形式主義壓全唐。李白最好的詩是古風,樂府。格律捆綁,韻味全無。張若虛這首與張打油差不多,歸為一體。


一日之計在於晨china


要把春江花月夜說成怎麼特別地好,估計能夠同意的不多。一首還算過得去的唐詩,怎麼就成了孤篇壓全唐了。不懂。這詩寫得囉嗦,同義反復的句子很多。詩歌貴在言簡意賅,少少許勝多多許,而這詩也太長了點吧。怎麼就蓋全唐了。不服的肯定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