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的部落是如何發展成國家的?

用戶106798560838


關於“原始社會的部落如何發展成國家”,有兩個值得關注的理論。

第一個理論,是美國人類學家埃爾曼.塞維斯於上世紀60年代,在《國家與文明的起源》一書中提出的。

他認為,人群,由小到大,從鬆散結構發展為國家,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遊團(bands,或譯為“群隊”)—部落(tribe)—酋邦(chiefdom)—國家(state)。

塞維斯之前,在西方,一直是19世紀的美國民族學家摩爾根於《古代社會》中提出的關於人類發展的學說,被看做是經典理論。

摩爾根認為,人類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矇昧社會、野蠻社會和文明社會。在這三個階段中,由氏族到部落,由部落到部落聯盟,再由部落聯盟到國家。

塞維斯的學說,遊團(或群隊)時期,是比氏族更早的階段;酋邦代替了摩爾根的部落聯盟。當然,他的理論也有其自己的依據和分析。因此,在西方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第二個理論,是中國的考古學泰斗蘇秉琦先生提出的。

蘇先生認為,中國的遠古歷史涉及兩個重大問題——一是從猿到人,二是從氏族到國家。這是世界範圍的課題,也是中國遠古史研究的課題。

蘇先生從事考古事業六十多年。在上世紀80年代,他根據自己豐富的考古實踐,提出了中國“從氏族到國家”的理論。

他認為,就中國來說,從氏族發展到國家,有一條典型的道路,即“古文化—古城—古國”。

蘇先生說的“古文化”,是指原始文化;“古城”,指城鄉最初分化意義上的城和鎮,而不是後來普通含義的城市;“古國”,指高於部落的、穩定的、獨立的政治實體。

關於遼西的“古文化”,是指興隆窪-查海、趙寶溝文化等,考古界稱之為前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極盛期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考古過程中,發現了公元前3000多年的石砌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考古界以“壇、廟、冢”簡稱之。

“壇、廟、冢”遺址群所在的建平、喀左、凌源三縣交界的數十平方公里範圍內,沒有發現日常生活居址,顯然這是某個較大社會實體的宗教活動中心。

有“積石冢”,說明有了階級、階層的分化;有祭壇和神廟,必然會有神職人員;在遺址發現大量真玉製作的禮器、神器,證明當時已經有專業玉匠;同時發現的冶銅遺蹟,也顯示從採礦、冶煉到澆鑄這一系列複雜的工藝過程中,必然存在有組織的協作勞動。

這一切,都說明,遼西地區的古文化到紅山文化時期出現了新的勞動領域,更新了技術,促進了社會分工及專業化。

這種社會分化,包括出現貴族、軍事首領,以及出現祭司或巫師。

當社會分工與分化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導致“城”的出現。

“城”,是一種表示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程度的概念,不一定必須有“垣”,就是城牆。比如,商代殷墟遺址,至今也未發現曾經建有城牆。

蘇先生認為,遼西這個擁有“壇、廟、冢”祭祀中心場所的社會實體,應該已是凌駕於氏族之上的、有高一級社會組織形式了——與大面積宗教活動場所相應的生活聚落,想必也會表現出相當程度的分化,應具“古城”性質,甚至可能已是一個原始的國家——“古國”了。

蘇先生將這種公元前3000年的紅山文化中的“古國”,歸類為“原生型文明”。

而且,這是中華大地上最早的原生文明,所以又稱之為“中華文明的曙光”。

他認為,有人說,中國文明始自商代,且是近東兩河流域成熟了的文明的再現與發展,這種說法,不符合中國考古的事實——他說,“璀璨的中華文明有自己的個性、風格和特徵”,有自己的淵源。


一老沈一


我從個人理解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學者的分析可以自行查找本文不贅述)。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部落,什麼是國家。只有明白這個才能理解二者的區別與聯繫。

在原始社會那種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環境下,人類與各種獸類相比力量顯得非常渺小,這樣就必然要求人類必須聯合起來進行捕獵(說白了就是填飽肚子,因為也沒有其他的需求),這就是最開始的‘部落’;

‘國家’又是什麼呢?馬克思說過,‘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那什麼是‘階級’呢?通俗來說,由於早期人類聯合捕獵的效率大大提高,並且認識到近親結婚的劣勢,人類的數量顯著上升,在形成眾多人口的部落中,必然會產生由於‘財產’(主要就是食物)的分配問題,因為捕獵是全體去的,打回來的食物肯定會有富餘的情況,那麼誰應該拿的多,誰應該拿得少就會有矛盾。人都是自私的,誰也不會因為顧及公平而平均分配,因此此時就會有一個強有力的人出來維護部落的穩定,一般就是部落裡最強壯的男性(因為捕獵主要是男性的工作),這就產生了最原始的部落首領。在小群體的部落中,可能只需要一個首領就足以維護穩定,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多,部落人口數量極速上升,一個人可能管理上就力不從心了,就好比現在一個幾百人的公司甚至幾千人的公司,如果只有一個總經理從上管到下,不太現實吧?所以,這個最開始的部落首領就會再繼續選擇其他人來協助維護部落的穩定,這就產生了最開始的‘階級’,特別是特權階級。因為人口增多,打獵也好,種地也好,不需要那麼多人,這些管理者也就脫離了直接的生產勞動,變成掌握權力的特權階級。國家的原始形態就產生了。

隨後就好理解了,人口繼續增加,部落繼續分裂,管理的人員持續增多,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管理者,例如管理祭祀的,管理天氣的,解決矛盾的等等,隨著這種不同階級的產生,國家慢慢就形成了,在國家的形成過程中,各種行業也隨之產生。

以上就是我從個人理解的國家產生的方式,歸根結底,還是由於兩個原因:1,就是人口。2,就是生產力的發展。


陳一禕


1.在奴隸社會,戰俘不再被殺掉而成為從事生產的奴隸,客觀上保存了勞動力;

2.在奴隸社會,青銅器代替磨製石器被廣泛使用,冶煉技術提高,生產工具出現巨大的進步;

3.在奴隸社會,一部分奴隸主成為腦力勞動者,腦力和體力分離,文字的產生,哲學的發展,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