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背誦唐詩《春江花月夜》嗎?瞭解什麼和這首著名詩歌有關的愛情故事嗎?

知味大觀


這首是我最喜歡的詩!個人感覺沒有能和它比肩的詩!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詩作。此詩沿用陳隋樂府舊題,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現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境界。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通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悠揚,洗淨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原文: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裡,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檯。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閒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裡,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此詩題目,以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整首詩由景、情、理依次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由此產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

我們在詩篇中看到江與月這兩個主題中的主題被反覆拓展,不斷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樹這紛繁的形與景,和著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覆雜的光與色,並通過與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一幅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詩人沒有侷限於一輪江月,而是把一種複雜的人類情感貫穿始終.無論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潔還是斜月與落月的迷離纏綿,抑或樓頭月的徘徊、鏡中月的清影、簾內月的傾注、砧上月的流照,無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輪明月寫到如此清雅且奪人心魄的地步,就不僅僅是傳世之作、而應該是曠世之作了。

自《詩經》至張若虛,其間一千幾百年,沒人把一輪江月寫得如此悽美多情.在詩歌的表現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齊梁聲律學,經過多年的醞釀發展,到了張若虛手裡,恍如金丹煉成突現奇光,語言聲律與形式技巧以及描篇佈局,被那樣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詩歌發展還找不到前進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輪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詩國的燦爛.而張若虛之後,又是一千多年過去了,仍然無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這般淋漓盡致,歷盡滄桑變幻,詩篇不朽而江月依舊

春江花月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筆寶貴的文學財富,深邃幽美,讀來令人蕩氣迴腸,情思搖曳,不愧是有著“孤篇壓全唐”之譽的初唐詩!“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蜜蜂文學


我現在正在背這首詩,已背過二十四句了,已背了二個多月了,每天早上去跑步時,就背上一句,有時一句背三天才能記住。

我是背過一句,再說下一句,現在背到此時相望不想聞了,還有十二句,還得一個多月吧。

何處相思明月樓,是關於愛情吧,也沒理解多少。

覺得非常喜歡,沒當背過一句,都是很高興。

每天在跑步的路上,都是從第一句,背到剛背會的那一句。

那句要是忘了,回家就背100邊,直到記住為止。


範本娜


這首《春江花月夜》我是比較喜歡的一首詩歌: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晈晈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留存兩首詩的一首,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膾炙人口。一共36句、252字,傳誦至今,它不僅以主題沉潛空轉強烈地感染著讀者,而且還在語句結構上獨具特色。全詩僅用252字以有限的語句展示了:生命與愛情的雙重悲劇。

該詩以陳後主陳叔寶沉迷美色為題材而創作的。據說是陳後主寫了一些"全無心幹"的豔詞,陳後主寫了些什麼,現已無從察考。

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據傳當時的太平公主,想見一個美男子叫崔湜的人,崔湜不想見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為了想要見到崔湜,打算將武豔許配給崔滌,這樣至少可以見到崔湜。

太平公主的大女兒武豔,卻愛上了另外一個人,這個人是太平公主為兩個女兒請的私塾先生,就是這位詩作者一一張若虛。

當時的張若虛已越五十多歲了,但武豔傾情於先生的博學與才華,愛上先生不能自拔,也就有了這一段蕩氣迴腸的師生戀!

武豔得知太平公主要把她許配給崔滌,便向先生訴衷腸。而太平公主也來到書院,問詢兩個女兒武豔和武麗的學習情況。一番觀察後,她們將太平公主送走後,先生也意識到了些什麼,便決定離開這裡。

他們離開前,便偷吃了禁果。張若虛便離開了。

武豔嫁人後,崔滌已知武豔不是處女,便向太平公主告狀說武豔已不是處女之身。太平公主要找張若虛算帳,張若虛便躲起來。太平公主也就再沒有去追究張若虛了。

張若虛在逃走前,便把這首巜春江花月夜》送了武豔。這首詩便流傳了下來!


旭翔雙桂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稱為“孤篇蓋全唐”。是初唐詩歌的頂峰。此詩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通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悠揚,洗淨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關於和這首詩有關的愛情故事是:據說太平公主當時很想見一個叫崔湜大美男,可惜美男卻不肯來見太平公主。於是,太平公主打算將將武豔許配給崔滌,招崔滌為女婿,這樣至少也可以多見幾面。 而當時太平公主的大女兒,武豔(當時大概16歲左右),卻愛上了另一個人,就是我們的張若虛先生,也就是太平公主給她的兩個女兒武豔和武麗請的私塾先生。當時的張若虛五十多歲了,但武豔傾服於張老先生的博學與才氣,就是愛上張老先生了,於是兩個人來了段蕩氣迴腸的師生戀。 得知消息,武豔向張老先生訴苦,太平公主也前來書院詢問兩個女兒讀書情況。 一番視察之後,將太平公主送出門後,張若虛也意識到了些什麼,忙著收拾整理他的詩稿,決定離開武豔,結束這段沒有結果的感情。 但在離開之前,兩個人就偷吃禁果了,第二天張若虛捲鋪蓋逃走。 等到武豔新婚過後,崔滌來向太平公主告狀,說武豔已經不是一個女孩子了。太平公主準備找張若虛算賬時,張若虛早已溜到揚州躲起來了。 離開前,張若虛將這首《春江花月夜》留給了武豔。太平公主後來再沒去追究。追究起來殺了張若虛又怎樣,豈不是“一缸屎不臭攪起來臭?”轉而又想,崔滌因此必對武豔有所冷淡,豈不可以乘隙而入?




振興中華81570676


平生第一首會背誦的長詩

《春江花月夜》集春、江、花、月、夜五種人間景物,合在一起又是世上最動人的良辰美景,以前上初中的時候專門背誦過。

記得,當時的語文老師“不務正業”,經常給我們灌輸詩詞知識,每每遇到一篇好詩,都手舞足蹈地在課堂上背誦給我們聽。

這首《春江花月夜》之所以會背誦,正是因為聽他說這一首“孤篇壓盛唐”,這也是我平生第一首會背誦的長詩,全詩252字。

事隔幾十年,如今雖然忘了些,但記憶猶新,依舊能背誦出來。

詩的藝術構架及隱藏的秘密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範水的景物詩。同時也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吸引著無數的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張若虛參照《西洲曲》另僻溪徑,用一個文者所特有的心靈觸角去感知詩章,把“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付之於別人難以透視的素材背景內,並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

全詩藉著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把詩人的情感體驗,拓展演繹成為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

全詩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寫春江美景,第二部分寫因美景聯想到的宇宙思索,第三部分寫思婦之相思,第四部分寫遊子。其中,思婦部分尤其突兀,令人不得不聯想這首詩背後是否隱藏著神秘的愛情故事。

詩背後的愛情故事

張若虛是初唐時期的詩人,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在當時也比較出名。

後來,他被太平公主和武攸暨聘為女兒的西席先生,斯時,他比太平公主和武氏的大女兒武豔(有說是武靈覺)大二十多歲。

太平公主想把女兒嫁給當時的美男子崔湜(後來被玄宗所殺),但是,她萬萬沒想到十幾歲的女兒竟然愛慕上了張若虛。兩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在一起兩年多美好時光。

太平公主得知了此事,並沒有治張若虛的罪,而是網開一面放張若虛離開。臨走前,張若虛把這首《春江花月夜》送給了武豔。武豔嫁後,崔湜往見太平公主,說武豔不貞。太平公主不置可否,很快和崔湜混在一起。

再說武豔,張若虛的離開讓她很傷心,但她又不能作主自己的命運,再加上她看透了母親和丈夫之間的秘密,不久後就出家了。

再後來,玄宗上位,太平公主、崔湜、武氏等人被誅殺,唯獨武豔因出家而未被波及。

張若虛和武豔以後有沒有發生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首宮體詩本來不應為愛情而生,卻多了“思婦”這一情節,令人不得不聯想到張若虛這個遊子身上發生的愛情故事。


西山詩詞客


背誦也要講枝巧。背誦即記憶,,記憶分分瞬間記憶,短時記憶和長久記憶。瞬間記憶是指事物〈含文字)對人刺擊比較深刻留下的深刻記憶,這種記憶稱過目不忘。短時記憶是為,某種有目的活動而進行記憶,如中考,高考,或國考等進行的強制記憶。一般事後也就忘了。長時記憶又稱永久記憶,如入黨的誓詞,或對象《春江花月夜》《滕王閣賦》《岳陽樓》《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滿江紅》《雨霖霖》等優美的詩文,要進行記憶,一般應在已記得的基楚上反覆記憶七次。如才二月初一已記得。那連續七個月每個初一都重複一次。這就會形成永久記憶,終身不忘。1965年我已背得的詩詞如《嶽》《滿》《蜀》《春》等至今未忘。其中也要時時反覆溫習。這也與我做職業有關。


老釣叟74730334


唐代樂府詩《春江花月夜》是唐代的一首樂府詩,長36句,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美譽。三十年前,我剛參加工作時,背誦過《春江花月夜》,這麼多年過去了,已經不會背誦全詩了,但其中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白雲一片去悠悠,清風浦上不勝愁”等名句,還能張口就來。


據說,這首充滿離愁別恨、相思柔情的詩,是初唐詩人張若虛為太平公主的女兒武豔而寫。

張若虛這個人,歷史上沒有留下過多的記載,《全唐詩》說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可見他是個大才子。文詞俊秀、才華橫溢的張若虛曾在太平公主府中擔任私塾教師,教授太平公主的女兒武豔和武麗兩個人讀書。那時,張若虛雖人到中年,但學識淵博,風采俊逸,典型的中年大叔範兒。武豔呢,十六、七歲,正值情竇初開的年華,便喜歡上了張若虛。張若虛自然也很喜歡美麗聰慧的武豔。但現實是殘酷的,他們兩個人,一個是皇親國戚,一個是落魄的窮酸文人,年齡還相差了那麼多,張若虛知道,他們想走到一起,太難了,幾乎是不可能的。


當時,長安城有個美男子,名叫崔滌,被風流成性的太平公主看上了。為了接近崔滌,太平公主便想把武豔許配給崔滌。武豔知道後大驚失色,說:“我還不想嫁人。”太平公主便有點奇怪了,心道:“這崔滌如此英俊貌美,女兒怎麼會看不上他呢?這其中必有蹊蹺。”於是,太平公主就到書院去了,想探個究竟。在書院,太平公主見到了張若虛,詢問女兒的讀書情況。張若虛稱讚武豔和武麗天姿聰慧、超凡脫俗,尤其是對武豔更是褒獎有加,對武豔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太平公主看出了端倪,說話之間,就流露出想要辭退張若虛的意思。


太平公主離開書院後,武豔說了她母親要把她許配給崔滌的事,並直接向張若虛表白了自己的心跡。但張若虛卻拿出一卷詩送給武豔說:“你是公主的千金,而我只不過是一個窮酸讀書人,我們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你母親今天已表明要辭退我了,這是我為你寫的《春江花月夜》,現在送給你,留個紀念吧。”儘管武豔眼含熱淚,一再央求,張若虛還是毅然決然的離開了。不久,武豔嫁給了崔滌,而張若虛也回到了揚州老家。
日月如梭,斗轉星移,千年時光轉瞬即逝,張若虛、武豔、太平公主等人物早已消逝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但張若虛的曠世之作《春江花月夜》卻流傳到了今天。現在,我們誦讀和品味《春江花月夜》,似乎能理解到張若虛的離別之恨、相思之苦,也能聽到他面對歲月無情、人生易逝發出的無奈的感慨。


燈花物語


因喜歡而熱愛,本人會背誦盛唐張若虛這首號稱“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樂府詩集》是我們至今為止能夠看到的最早的收錄有張若虛詩文的書籍。從主題上來說,這是一首描寫離情別意的離別詩,抒發的是春日美景下游子思婦的哀哀怨怨。詩篇很美,從開篇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就能看出,詩篇的意境有如此之美!。它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在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盪漾,花影在西岸輕輕地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如此春江夜,白雲、月光、海潮,好一幅盛唐氣象!

後人研究發現,在《春江花月夜》之後湧現的許多唐詩宋詞名篇名句,有極大的“模仿借鑑”嫌疑。如: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很可能模仿了“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可能是由“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來;李白的“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有借鑑“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跡……也就是說,唐代的磅礴詩風,很可能是由《春江花月夜》開啟的!

清代偉大的文學家曹雪芹,在他的名著《紅樓夢》中,曾多處創造性地化用了《春江花月夜》的境界:有一年秋天,天氣涼爽,林黛玉咳嗽的毛病又犯了,比往常嚴重,所以總不出門,只在自己房中休養。一天,薛寶釵來看望林黛玉,探問病情。林黛玉正悶得慌,見薛寶釵來了,正好聊聊天,說說話。過了一會兒,薛寶釵便離開了,黛玉喝了兩口稀粥,仍歪在床上。想不到在太陽沒有落山的時候,天就變了,淅淅瀝瀝下起雨來。天慢慢黑下來,雨滴落在竹梢上,發出一陣陣響聲。黛玉一人孤孤單單,感到很淒涼,又咳嗽睡不著,便在燈下隨便拿了一本書,是一本詩集,叫《樂府雜稿》,她信手翻翻,看到《秋閨怨》、《別離怨》兩詩,於是模仿著寫了一首《代別離》詩。突然,黛玉想起了《春江花月夜》來,心中有不少感觸,於是模仿《春江花月夜》的風格,寫了一首詞,名叫《秋窗風雨夕》,用來抒發自己的心情。從《紅樓夢》第二十七回、第七十回中黛玉所作的《葬花吟》、《桃花吟》兩詩,林黛玉最憐惜花,覺得花落以後埋在土裡最乾淨,說明她對美有獨特的見解。她寫了葬花詞,以花比喻自己,在《紅樓夢》中是最美麗的詩歌之一。賈寶玉和林黛玉在葬花的時候有一段對話,成為《紅樓夢》中一場情人之間解除誤會的絕唱。從《葬花吟》、《桃花吟》兩詩也可以看到《春江花月夜》的影響。

在人們的心目中,張若虛和他的這一首詩,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都擁有了極高的地位。《春江花月夜》既是一首典雅抒情的唐詩,又是一支意境優美的抒情樂曲。連根據古代名曲《夕陽簫鼓》改編的管絃樂曲,都被直接命名為“春江花月夜”,成為配套名曲。《夕陽簫鼓》它原先並不是由多種民族樂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這個曲名最早見於清朝姚燮晚期著作《今樂考證》一書中,被列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類。樂譜最早見於鞠士林的傳抄琵琶譜及1875年吳畹卿的手抄本。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樂社團將它改編成一首民樂合奏曲,並根據此樂曲詩情畫意的內容,給它取名為《春江花月夜》。

2008年8月8日的晚上,萬國矚目,盛況空前,在“春江花月夜”的悠揚樂聲中,唐代仕女圖的卷軸緩緩展開,崑曲小生開口便是一句 “春江潮水連海平~”……在那個瞬間,在那樣的場景,就這麼一句詩,便突然生出了擊中人心的力量。它讓人聯想起,一千兩百多年前的那個夜晚,那一輪明月也是這樣靜靜地,看著一個空前盛世正一點點揭開帷幕;而一千多年後,時光流轉,輝煌重現,在中華大地上,一個可以與大唐氣勢相媲美的昌盛時代已經開啟……它的意義已不僅僅是“孤篇壓全唐”,而更在於“明月迎盛世”,象徵著國家尊嚴和民族自信的榮耀迴歸。


陽光夥伴分享樂園


《春江花月夜》是張若虛的代表作,也是他“孤篇竟為大家”之作。關於張若虛的生平和其他記載非常之少,他的一生流傳下的詩作也只有兩首。一首就是被大家廣為熟知的春江花月夜,千萬讀者為之傾倒。另一首就是《代答閨夢還》。 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孤篇橫絕,壓倒全唐”。有人說張若虛是為夜色為生的人,創造唐代文學的奇蹟。


青梅煮酒讀歷史


最近迷上了唐詩,並且專門準備了一個快手號就為了背誦唐詩有個記錄。把自己浸染在唐詩中,背誦再領悟,自會感受唐詩的美妙。,正背誦的是韓愈的《調張籍》。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讀過幾遍:“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開篇就被這柔美、浩蕩的詞語吸引,在背誦的計劃中,希望很快成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