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千古一詩,品味不窮。你覺得其中最感人的是什麼?

佳思佑玩爆語文


《春江花月夜》被稱為孤篇壓全唐,在中國詩壇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最感人的地方主要是,詩人把個人的情感和離別愁緒,全部寄託在明月之中,給人以無限暇想、無限愁悵,引起世人的共鳴。所以,這首才有生命力,才能成為千古絕唱。


草堂信步慢行靜思


問題: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千古一詩,品味無窮。你覺得其中最感人的是什麼?


關於此詩,歷來評價非常多,也非常高。

王夫之評:句句翻新,千條一縷,以動古今人心脾,靈愚共感。其自然獨絕處,則在順手積去,宛爾成章,令淺人言格局,言提唱,言關鎖者,總元下口分在。 ——《唐詩選評》

王闓運評: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論唐詩諸家源流》

聞一多評: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讚歎是饒舌,幾乎是褻瀆。……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宮體詩的自贖》


名家的評價中肯而精簡,而我讀此詩時,總有一種莫名的感傷。

《春江花月夜》的感人至深處就是這種:濃郁而空靈、眉頭而心頭、淺表而哲思的悠悠感傷 。

  • 生命無垠,讓人感傷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漫漫人類長河連綿不斷,如江水連綿不盡,江月夜夜照人,不由想到了蘇東坡在《赤壁賦》中的感傷:“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何其相似啊!生命這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引發了古往今來多少人的愁思啊,我們都遊離在永恆與短瞬之間,徜徉於天地江月的無窮無盡中無法自拔。

生命苦短,愈發感傷

天地永存,生命永存。可是,我們的個體生命卻何其短暫,轉瞬即逝。詩人張若虛淌遊在揚州江邊,抬頭望月,“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他生出了濃郁的愁思,這與蘇東坡在黃州見到這江上之月的思慮極其相似:“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生命的無常,是每一個文化人揮之不去的夢魘,舉杯邀月,千年不散。

人生長離,更加感傷

《春江花月夜》本是吳地民歌,被引入宮廷後成為宮體詩的主要詩題之一,據傳為陳後主所作。張若虛也沒有完全跳出豔情的窠白,這首《春江花月夜》,也有思婦之愁怨,“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月來,你未來,春過,你也過 。

雖然是淺淺說去,卻也節節相生。人類的情思,具有超越時代的共性和延展,現在的我們,同樣在細細體驗聚少離多,在體驗離愁別恨。

距張若虛寫《春江花月夜》的時代,已是千年。千年來,江月依舊圓缺,江水依舊漲落,親人依舊離合,只是,詩人已不在,太白、東坡亦不在,百年後,你我皆不在。

最後,還是想附上這首詩: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詩經語


這首詩被聞一多先生列譽為:“詩中的詩 頂峰上的頂峰”(《唐詩雜論•宮體詩的自贖》),千百年來,有無數的讀者為之傾倒。它之所也一直令後人傳頌不已,主要是因為它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麗畫圖,表現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

對我來說,這首詩意境美,哲理美,人情美三美俱全,又何處不透著一個“情”字呢?可謂是處處美妙,處處絕倫,處處精緻,處處感動…

• 背景知識

作者張若虛,生卒年不詳,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唐中宗神龍年間與賀知章等吳越文士揚名京都。開元初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稱“吳中四士”。春江花月夜,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

對此詩的創作地點則有三種說法:

1.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韋明鏵認為,詩人是站在揚州南郊曲江邊賞月觀潮,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詩,表現的是唐代曲江一帶的景色;

2.長期從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認為,此詩作於瓜洲,表現的是千年古鎮瓜洲江畔清幽如詩的意境之美;

3.長期從事大橋文史研究的學者顧仁認為,此詩作於揚子江畔,其地在今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南部。

• 原文欣賞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 字字皆動情,簡要分析(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從詩題看,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都足以讓人產生特別美好的想象,而它們又交織、融匯在一起,更構成了奇妙醉人的畫境,吸引著我們置身其中,感受濃郁的畫意詩情。

從整體上看,全詩可分為前後兩大部分。從開頭到“但見長江送流水”,主要是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繪,引發出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詩歌一開篇就破題,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一個“共”字,強調了春江與明月天然的詩意聯繫;一個“生”字,則又賦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潑潑的生命熱情。此情此景之中,詩人佇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退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種對於宇宙生成、人類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為人類恆久探討的哲當命題。

詩人自然也沒有找到答案,於是又轉入對人類在宇宙間生存狀態的思考:字宙永恆,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個體而言,何其短暫;就整個人類而言,則又是代代相傳,無窮無盡,與明月共存於妖地之間!這樣看來,又是多麼令人欣慰!這幾句詩中,詩人的情緒“哀而不傷”,我們聽到的不是哀怨和絕望,而是青春、熱情的盛唐之音在詩人心中的迴響。

江水滾滾東流,只有一輪“孤月”永懸天上,難道她是在等待意中人? “孤月”尚且待人”,何沉遊子、思婦?詩人於是馳騁想象,將我們引入一個情恩更為濃郁的詩境,感受遊子、思婦的兩地相望、相思之情。

這是一個經過“青楓浦”的“扁舟子”,正觀賞著天空中“白雲一片去悠悠”的美景,勾起的愁思,隨著這月光飛向遠方的“明月樓”。那遠方的“明月樓”上的妻子,此時應該也在望月懷人。月兆使人更增愁怨,又使她可以遙寄相思。她願隨著月光照在夫君的身跑旁。而這又怎麼可能?遂憑空又添幾重愁怨!

接下來,詩人的筆觸又從思婦回到遊子身上,想象著他會在夢中神遊故鄉:花落月潭,春光將盡,身在天涯,不能乘月回家,情何以堪!

詩歌結尾處,遊子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了江邊的樹林…情思曳,動人心魄。

通讀全詩後,我們可以看出,這篇作品既不像南朝山水詩那樣著力模山範水,也不像玄言詩那樣枯燥說理,更不是一首單單抒發兒女離情別緒的愛情詩,而是將多種詩情合為一體。作者憑藉著對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繪,盡情讚頌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擴展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結合在一起,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優美深邃的意境。

另外在誦讀、吟詠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感受詩中的感情旋律。這旋律既不是哀絲幽竹,也不是繁弦急管,而像是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蓄、雋永。詩的內在感情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迴旋。從月之初上時的迷離、美妙(高亢),到月光下詩人的退思冥想(平緩),到樓上思婦的愁情(低迴),再到遊子的夢迴故鄉(衰怨),最後是夢醒後的更加孤寂(悠長),聲情與文情諧和,宛轉優美。我們在誦讀時,要因聲求氣,涵泳詩韻,完美地再現和品味這一情、景、理、聲交融美的美妙詩境。

讓我們在春江花月夜下,再去誦讀一遍,用心體會詩中細膩的感動吧!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孤山杜康酒


《春江花月夜》,作者唐代詩人張若虛,這首詩被世人高度評價:“孤篇壓全唐”、“盛唐第一詩”。這首詩被現代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簡直可以說是千古絕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讀來意境優美,賞心悅目,感人至深!

1.全詩詩情畫意,洋洋灑灑,可謂鴻篇鉅製。

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通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語言雋永,韻律宛轉,描繪出四幅圖畫:春江花月圖,月下沉思圖,思婦懷遠圖,遊子思歸圖。詩歌融入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間的情。

2.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春潮高漲,江水連接大海,江海不分。明月初升,似從浪潮中湧出。一瀉千里的月光隨著波潮不停閃爍著,春天的江上哪個地方沒有明亮的月光呢。

3.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流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耀著開滿鮮花的樹木就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發光。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察覺不到了,白色的月光和白沙連成一片,分不清彼此。

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極富動感、有(水)聲有(月)色、由遠及近、由上而下的立體畫。為我們繪出一幅春江潮漲、江海難分、明月冉冉上升而華光萬里的圖景。

4.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面對良辰美景,引發了作者什麼樣的遐想?人生代代無窮無盡,江月永恆卻年年相似。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流水。年年歲歲,月是亙古不變的,而對月之人卻代代更替。宇宙無限,而人生有限,由無數個有限人生組成的人類如長江水長流不逝,而個體的人生卻如流水匆匆而逝,這明月就永恆地注視著一切,默默不語,它在期待何人呢?從描寫景色轉向觀照人生,抒發了人生短暫而宇宙無窮的惆悵之情。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

5.《春江花月夜》意境優美含蓄。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雲、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唐朝是一個詩歌高度繁榮發達的時代,優秀詩人人才輩出,優秀作品層出不窮,而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以壓倒性的優勢獲得世人的高度評價和讚揚,屹立在詩歌界傳頌至今,感動著千萬個讀者。


十里春風喜相逢


說起《春江花月夜》,兒時背它千百遍。常引名句寫文章,未得其中妙滋味。

今日悟空問答,《春聯花月夜》千古一詩,最感人的是什麼?

再讀”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禁不住又想起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細細品味,回味無窮。行雲流水,異曲同工。善哉妙哉,詩人心境不盡同,卻此時海上明月共潮生。

再讀”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又嘆”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讀《春江花月夜》最感人的是,此情永不改,此景夢相通……



李一非


聞一多先生曾給這首詩以極高的評價:“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讚歎是饒舌,幾乎是瀆褻。”又說“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說張若虛與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可估計的。”

古今中外很多名家都評析過這首詩。我只說一下個人的看法:

第一,《春江花月夜》在寫作手法上上不僅僅是有物有景,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樹這紛繁的形與景,和著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覆雜的光與色,並通過與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一幅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主要是這首詩虛實完美交融、情與景完美契合,通篇不見雕琢,一切那麼的自然,“麗質天成”。如出水之芙蓉,不蔓不枝,清漣而不妖,悅目而不耀,符合“美”的適可而止,減不得一分,增不得一寸。沒有收、放之慮,無過與不及之憾!

第二,《春江花月夜》不僅僅是詩,更是繼《離騷》之餘韻,發《天問》之哲思。“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一些西方哲學的擁躉總說中國古代沒有哲學,其實純粹是掩耳盜鈴,這些詩句便是在追問人生啊。“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更是和孔子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完美的一致。

第三,《春江花月夜》雖然映目皆景,可是全都圍繞著一個“靜”境展開。所識所見無論濃淡、所思所感無論鬱疏,所欲所釋無論強弱都於無聲中歸於“虛靜”。這本身就合於古人推崇的“物我合一、天人無二”的道境。

《春江花月夜》不僅僅是詩,更是詩中的《聖經》。它雖然承魏晉以來的麗藻文風,但同時做到了哲理與境界的“隨風潛入夜”般的融入,讓人讀來如沐“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最好的教化不是宣示,不是綁架,不是悲憫,不是煽情,而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般的“就這樣被你征服”!

(圖片和視頻來自網絡,非本人繪製,如有侵權,請及時通知我)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4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e950001dca923345526\

久住青山Lee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詩人張若虛傑作,全詩如下: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

何處春江無月明。

在這首詩詞裡,江水一色,天清氣朗,流淌著遼闊、溫潤、明朗的氣韻,讀後感覺如臨其境,同享春江美好的景色,共生心潮起伏的詩意。

聞一多在《宮體詩的自贖》曾對這首詩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讚歎是饒舌,幾乎是褻瀆。……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這首詩,寫盡了春天、大海、明月給人帶來的所有悲喜思念,寄情於景,乃是人間佳作。





唐朝寅公子


該詩是張若虛的代表作,全詩可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寫景,後一部分抒情。但不論是景還是情,都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景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春潮浩蕩,與海相連,明月升起,擁潮共湧,月光春江,花草叢生,樹林細密,如霜月色。如此美景,引人感嘆: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在增加些“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之感的同時,很好的轉折了全篇感情基調。

(二)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遊子如白雲,一去留婦思,漂流的小船,月光下無盡的相思,鴻雁寄相思,魚龍水跳躍,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裡,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離別相思情自古都不會缺少,春江花月也可年年月月的重複,只是物是人非擺了。生命的替換,註定是來不及感慨的。





五秒魚


我認為詩的上半部分是最感人的: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裡,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eb60002e3805a76b196\

新鮮時刻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詩人張若虛傑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作者把春天的江水景色一筆就把春天美好景色帶入了高潮,讀後感覺如臨其境,同享著春江美好的景色。此詩不同於現代詩人按照平仄格律侷限。(唐朝前期沒有平仄格律一說,自唐玄宗後期才漸漸的有了格律),盡能讓讀者留戀往返,回味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