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和王勃的《滕王閣序》?

雨後冬季


一、關於《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這首詩在近現代得到了極高的讚譽,也引起廣大人民群眾對此詩之美和價值的重新審視,並蓋以“孤篇壓全唐”之稱。當然,之所以出現這個論斷,跟下面兩位學者的評論有關。

清末學者王闓運評其曰:“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近代的聞一多先生在《宮體詩的自贖》一書中稱它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其實,王闓運的“孤篇橫絕”,不是指橫絕整個唐詩,而是相對於齊梁以來流行的宮體詩。

而聞一多的“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也是指相對於齊梁隋唐以來的宮體詩。

其實他後面還有一句:

至於那一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下的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淨了嗎?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

其實聞一多對《春江花月夜》的點評非常精確獨到,其實完全可以充當這個問題的回答了。我節選一部分,以資品鑑。

如下: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瀲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讚歎是饒舌,幾乎是褻瀆。它超過了一切的宮體詩有多少路程的距離,讀者們自己也知道。我認為用得著一點詮明的倒是下面這幾句: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更敻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恆前面,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



所以,雖然古往今來很多學者給予這首詩很高的評價,但“孤篇壓倒全唐”其實是種謬論,是很多人斷章取義的誤解和吹捧。

當然,“春江花月夜”的確一首藝術性極高的詩歌。我們都知道,詩歌是語言的藝術,那麼一首詩,首先它語言要優美,其次要有內在的生命力。生命力就是它有意境和境界,有深度的思想和美的內涵,或者誠摯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在語言上自不必說,它超出了優美這個範疇,是比優美更美一個維度的語言。既華美流麗,又絢爛多彩,讓人目眩神迷。

在意境上也呈現出多種面貌,既有“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浩渺,也有“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幽美朦朧;既有“空裡流霜不覺飛”的明逸

;也有“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的空靈,可與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頡頏。

事實上,他營造的意境,除了美學上的,還有哲思上的。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這句詩,有著超越本體的宇宙意識,掙脫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

而且這句詩,不像同類詩句那樣,要麼悲傷,要麼頹靡,要麼孤寂,它沒有消極色彩,是以一種淡然、恬靜、從容的心態面對“時空事物”的變幻和更迭。

總之:

《春江花月夜》在群星閃耀的唐詩裡面是一顆明珠,但不是最亮那一顆。

這就是我對春江花月夜的評價。




二、關於王勃的《滕王閣序》

之前我已經回答過關於《滕王閣序》的問題,我把原答案再複述一遍。

如下:

我們都知道王勃只在世上活了26年(650~676),《滕王閣序》是他在省父途中路過洪州(江西南昌)時,在都督閻伯璵於滕王閣舉辦的宴席上即席而作的,全名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在寫下了這篇不朽之作後,因渡南海而溺水,雖然被救了上來,但因驚嚇過度,而不幸夭亡。

《滕王閣序》不僅是王勃的絕筆之文,也是有著幾百年歷史的駢文最後的絕世輓歌。

所以在談《滕王閣序》的文學成就時,我們必須要搞清楚,所謂的文學成就是相對於“整個中國古典文學史”而言,還是相對於“駢文史”而言?或者單就這篇文章本身而言?

1、相對於整個中國古典文學

中國的古典文學史,包容太廣大了,內容也極其豐富,優秀的作品燦若星辰。上至先秦,下至明清。涵蓋四書五經,詩歌,辭賦,駢文,散文,曲子詞,小說等等。不說屈原的《天問》這樣被譽為“千古萬古至奇之作”的跨時代作品,亦不說莊子的《逍遙遊》,單說《離騷》對中國文學發展和影響,也是《滕王閣序》不能比的。

在通俗讀本《古文觀止》裡,還有許多名垂不朽的其他文章,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其藝術和思想性上,都可與之頡頏。

如其寫景之名句: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范仲淹· 《岳陽樓記》

這段寫洞庭湖,寫得很有氣勢。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范仲淹· 《岳陽樓記》

論辭采的流麗,亦不輸於勃之作。

當然,討論到這,很多人都拿“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來說事,這的確是千古寫景絕句,無可比擬。不過這句是站在前人肩膀,化自庾信的《華林園馬射賦》“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

而《滕王閣序》這一篇文章,放在輝煌燦爛,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學史裡,算得上是其中的一顆耀眼明珠。只不過駢文發展到王勃的那個時代,已經是式微了,強弩之末。王勃生於六朝文風漸微的時代,為駢文的落幕劃上了一個完美的篇章。


2、相對於駢文史而言

我們都知道,駢文起源於六朝,發展到唐朝時,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遵循盛極而衰的規律,駢文也是如此。到隋朝的時候,文壇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魏晉以來的文風存在著“浮靡綺麗”的弊端,開始改革,提倡質樸的文風。

如李諤的《上隋高祖革文華書》曰:

“魏之三祖,更尚文詞,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蟲之小藝。下之從上,有同影響,競騁文華,遂成風俗。江左齊、梁,其弊彌甚,貴賤賢愚,唯務吟詠。遂復遺理存異,尋虛逐微,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據茲擢士。祿利之路既開,愛尚之情愈篤......”

到唐朝中期,韓愈發起了“古文”運動,將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辭藻、 排偶的駢文視為俗下文字。但即便韓愈反對浮靡的駢儷文,也對王勃的《滕王閣序》另眼有加,對其很是推崇。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王勃對六朝文風的改變有重要貢獻,不僅擴大了詩文的題材範圍,使其不再侷限於宮廷,還使六朝以來頹廢淫靡的文風開始向清新剛健轉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屬《滕王閣序》。

這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按照駢文的規則形式,無論是用典、辭藻、聲韻、對偶,都可與巔峰時期的駢文相媲美,最最關鍵的是此文讀來暢快淋漓,氣勢奔放而又流暢自然,比六朝駢文多了一份清新剛健。

如: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又如: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慚。”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整個駢文史裡,《滕王閣序》是其中的完美之作,不朽經典!

也是駢文的代表作之一,更是駢文的輓歌。正如王勃的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樣,留給我們的,是絕世之響。


3、單論本身的文學成就

前面已經講過了,再補充一下。

我們在談一部文章的文學成就時,不僅要看它的藝術性、思想性,還要看其中的精神,到底是否經得住歷史的考驗?

王勃的《滕王閣序》整篇文章一氣讀來,有凌雲之氣,挾風雷之聲,讀之令人奮發!裡面很多名言,在這個時代,仍然震耳發聵,仍具有啟迪人心,引導人們積極向上的理論,仍能引起這個時代很多人的共鳴,在這一點上,是其他很多古文所不具備的。

比如“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告誡人們,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堅持,永遠別放棄心中的理想。

這篇文章的語言藝術上,辭采華麗流暢、清健高華,如彩雲排空、長虹貫日,精彩名句迭出,更何況還有“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的千古佳句。單論辭藻,後世文章,莫有與之抗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