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張若虛僅憑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能“孤篇壓全唐”?這首詩特別在哪裡?

古堡王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一生僅有的兩首作品之一,膾炙人口,乃千古絕唱。

清末學者王闓運評價其“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近代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對《春江花月夜》也推崇有加,在《宮體詩的自贖》一文中稱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這首252字的詩到底有什麼魅力,能夠得到古今大師如此一致的美譽?

從無人欣賞到曠世傑作

張若虛因寫詩的數量特別少,因此在唐宋時期並不著名,各家詩評很少關注此《春江花月夜》一詩,自然也無人承認它是曠世傑作了。

張若虛

自明代以後的唐詩開始收錄這首詩,明代鍾惺在《唐詩歸》中評價道:“淺淺說去,節節相生,使人傷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讀,讀不能厭,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春江花月夜》在明代以前並沒有人真正地重視它,很長一段時間內,它被歸入初唐四傑一類,後隨四傑地位的提高,才得到人們的重視。這首詩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範水的景物詩,感時傷逝的哲理詩,抒兒女離情別緒的愛情詩。

近代學者聞一多先生對此詩給以極熱情的和高度的評價。他說:“如果劉希夷是盧駱的狂風暴雨後寧靜爽朗的黃昏,張若虛便是風雨後更寧靜更爽朗的月夜。……”

聞一多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在描述“江”上,連續運用“春江”、“江流”、“江畔”、“江月”、“江水”、“江潭”、“江樹”,這些繁華似錦的景物,把春江烘托得象仙境一般。

《春江花月夜》中最好的一句

詩人立於江畔,仰望明月,不禁產生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問。

宇宙永恆,明月常在;而人生呢,就個體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類整體而言,則代代相傳,無窮無盡,因而能與明月共存。所以雖然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但從“初照”以後,照過一代人,又照一代人。詩人對比明月的永恆,對人生的匆匆換代不無感慨,然而想到人類生生不已,自己也被明月照耀,又油然而生欣慰感。

這種設問方式做詩在張若虛之前就有了,偉大的詩人屈原曾有過《天問》,表現了人類對自然宇宙的不息探索,一千多年後的張若虛也發出了對宇宙的疑問,這充分體現了中國詩人所特有的宇宙意識。以這種方式做詩也常被後世詩人所仿效,唐代李白的《把酒問月》和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最好的例證。

《把酒問月》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當然,《春江花月夜》中句句都好,都值得細品,只是我認為沒了這個“偉大的疑問”,整首詩會缺一些思辨的色彩。

《春江花月夜》引發的思考

在我們品味過這些美好的意象之後,會有進一步的思索,“他顯示的是少年時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種輕煙般的惆悵和哀怨。”“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時代對人生、宇宙的初醒的‘自我意識’:對廣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視,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無可奈何的感傷、惆悵和留戀。”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對後人創作影響,亦是深遠的。曹雪芹在他的鉅作《紅樓夢》中,表現了林黛玉寄人籬下、悲嘆自己的遭遇和孤寂的身世、最能夠傾瀉她肺腑中的悲悽痛苦、莫過於是那幾首:《葬花詩》、《桃花行》……諸篇。更在《風雨夕悶作風雨詞》一章裡言黛王“擬春江花月夜”之格,寫了“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悽楚纏綿,催人淚下,可見《春江花月夜》對後人影響之大。

詩中的頂峰,偉大的詩!


一往文學


自己也很喜歡這首詩。

記得16年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中國詩詞大會》這個節目,自己很是喜歡,斷斷續續看過一段時間。之後就開始了自己的詩詞背誦。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也是在一次偶然間被我發現的,雖然作者“名氣不大,著述甚少”,可這首詩還是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很快就將它誦背熟練。


這首詩從題目《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詩的內容主要集中於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人間美景,由這五種景色依次在景、情、理中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作者而發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思婦遊子的離別愁緒。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這是一幅“江潮連海,月潮共生”的美景。一個“生”字賦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潑的生命,月光照耀著春江,波浪一瀉千里,畫面如此壯觀!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這是一幅月光下朦朧的美景圖。江水曲曲折折繞過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著,月色似霜,使得周圍的景物模糊不可辨,一種朦朧的美!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這是一幅明月高懸的圖景。明月高懸,照亮了周圍的一切,即使細小的纖塵也是一清二楚。

接著,作者發出了感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時,作者由景入思,開始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奧妙!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句承接了上句“望相似”。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此時,整個詩篇由大自然美景轉入人生圖景。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這兩句寫了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用物寓情,形象地牽出了兩地的離別愁緒。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這四句寫的是思婦對遊子的懷念。作者沒有直說,卻用景物來烘托。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最後這八句寫的是遊子。作者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鄉之情。

這首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卻以月貫通全篇,描寫了月在一夜之間的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全過程。在這一系列過程中作者很巧妙地敘述了月下景物的變化、對人生及宇宙的思考、思婦與遊子的離別愁緒。作者這一高深的敘述技巧讓這篇詩作“以孤篇壓倒全唐”,也被聞一多評價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作為一名古詩詞愛好者,並不能從專業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評價,只是大概訴說了一下這首詩的大致意思。還望大家多多賜教!




安妮家的小兔子


張若虛是初唐詩人,其作品留存至今只有兩首,《春江花月夜》便是其中一首,在唐朝詩歌人才輩出的年代,上有“初唐四傑”,中有“李杜”,晚有“韓愈、白居易”,個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這首詩何德何能被後人冠以“孤篇壓全唐”,我先簡要的說一下這首詩的特點。


一是章法變化多端,大量的排比、對偶和流水對,上下銜接,整個節奏的把握相當到位,難度之大位居唐詩之首。二是格律優美,詞藻華麗。該詩明快而不拖沓,華麗而不豔麗,色彩清新而不入俗,對後來的唐詩風格起了指導作用。三是春、江、花、月、夜,尤其對月的描寫,無論唐朝還是其它年代無出其左右,而且上升到了對宇宙、人生認知的高度,其深刻的哲理內涵冠絕唐詩之首。

下面奉上《春江花月夜》全篇,我們分段進行賞析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起篇春江、潮、海、明月交錯疊加,神奇而又美妙,彷彿緩緩展開了一副畫卷,開啟了整篇的序幕,同時最後落腳江月,點出主題。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這部分我認為是全篇的核心思想部分,作者由緩緩升起的明月,開始深刻感悟人生哲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邊是什麼人最先看到的月亮,“江月何年初照人”江上的月亮是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這個連我們現代人都無法弄清楚的道理,卻出於一千多年的古人之口,何其雄哉?我已哽咽無語,只有深深的膜拜。然而作者話鋒一轉,“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生一代代無窮無盡,而江月年年總是相像,不知道江月在等待何人,只是看到長江的滾滾流水,雖然人在月亮面前生命短暫,但是人一代又一代,與月亮相依相守,生命不息,代代相傳,表達了對人生積極進取的態度,由宇宙感嘆人生,道出天與人的和諧相處,該部分月的疊加、人的疊加以及江的疊加,清俊雄偉,絲絲入扣,無不令人拍案叫絕!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場景轉換,作者開始轉向白雲,落到扁舟和明月樓臺,開始帶出婦人的相思之愁,回到了人的細微情感。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明月樓臺的婦人徘徊惆悵,連鏡臺都懶的用明月映在簾和砧上,捲簾不去、手拂不開,遠行的人兒只能思念,多想像這月光一樣和他一路跟隨,即使鴻雁高飛、魚兒潛躍也不能相見。我們可能不瞭解古人的相思之苦,古代的男人離家,不是去服兵役就是為生計奔波,可能一別就是兩世相隔,怎能不愁,這裡句句都說到了人的內心,同時以“雁”“魚”不能相見,更加烘托了相思之愁,無不讓人感同身受,潸然淚下。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裡又將思緒轉到遠方的遊子,回家的日子遙遙無期,江水奔流不息,彷彿要把這春天帶走,明月已經快要落下,不知多少人在家,而我只能獨守,思念著遠方的親人,“落月搖情滿江樹”,人間的離情隨著落月在樹上搖曳、瀰漫,在這充滿情魂的意境裡全篇結束……餘音繞耳,令人回味悠長。


這首《春江花月夜》,反覆的讀,反覆的悟,前期看到的是景,中間看到的是情,而最後看到的是宇宙蒼生。

張若虛的這首詩他會不會想到,一千多年過去,無人再能把這一輪江月渲染的如此悽美動人,春江花月夜不愧是不朽之傑作,“孤篇壓全唐”名不虛傳!

落花流水而江月依舊!

這就是我對春江花月夜的淺薄認知,請指正!


平民對對話詩詞


《春江花月夜》被喻為“孤篇壓全唐”,又被聞一多喻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我認為,這絕對不是什麼吹捧之大話,如果我們認真朗讀品味這首空前絕後的極品之詩,或許就有如此之感嘆,人生得一此詩足矣!

有人可能會問,這首詩到底特別在哪裡,為什麼竟獲如此高的評價和如此多的追捧?

首先,《春江花月夜》音樂感特強,讀起來很爽。

在中國古代,唐詩宋詞不是拿來讀的,而是拿來唱的,只不過我們現代很多人不會唱了而已。既然唐詩是拿來唱的,那就必須講音樂感了。而這首詩的首要特點就是押韻,讓千年以後的今天我們讀來,仍然朗朗上口。

《春江花月夜》押韻的字有“生和明”,“霰和見”,“愁和樓”,“臺和來”,“家和斜”這個“斜”古字讀“xia”;“路和樹”等等。

有人可能會反駁了,幾乎所有的唐詩都講究押韻,《春江花月夜》這點押韻算什麼特別呢?

人無我有,這才叫特別嘛。說的也對,那我們再往下面看。

其次,《春江花月夜》結構設計極為巧妙,簡直到了出神入化之地步。

春、江、花、月、夜,這五個意象猶如五個人物出場,到底誰才是主角呢?

月!月!月!

整首詩都是圍繞著“月”來寫的,詩由月而起,又由月而結束。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寫了“月生”;然後一句“月照花林皆似霰”寫了“月升”;轉而“皎皎空中孤月輪”寫了“月至中天”;所謂物盛則衰,月至中天了自然要西落,於是“江潭落月復西斜”,然後又 “斜月沉沉藏海霧”,都寫到了明月西斜過程,最後一句結尾“落月搖情滿江樹”,寫到了月落。

總結起來就是:月生——月升——月中——月斜——月落。

詩因月而生,詩因月落而收,多麼完美的結構設計。

再次,《春江花月夜》豐富的內容超越唐代所有詩歌,成就了一代傑作。

熟悉唐詩,我們感受最鮮明的就是情景結合。幾乎唐詩在表達情感方面,都是借景抒情,然而《春江花月夜》這道唐詩的好菜裡,不僅有世間最美的景,世間最動人的情,還有世間最玄妙的哲理。

那麼,在唐詩裡最美的景,最動人的情,最玄妙的哲理又是什麼呢?

有人用大數據的方法統計出,唐詩裡關於季節出現概率最高的竟然不是秋天,而是春天。

春暖花開,自然春天景色是最美的了。

同樣是大數據統計,唐詩裡關於情感出現概率最高的不是喜,而是“悲”和“愁”。

悲愁之情,無非就是遊子與思婦之間的相思之情。

所謂玄妙的哲理,無非兩個:宇宙之理及人生道理。

請問,在所有的唐詩裡面,哪一首詩將春天美景,遊子思婦之情,宇宙之道及人生道理全部融合為一體?

唯有《春江花月夜》

詩中開筆就寫“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直到“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都是寫景。這個景由江上的月和月下的江兩者融合,讓人產生一種夢幻之感。

當夢幻感產生以後,就是對宇宙人生的追問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江畔上什麼人開始看見月亮,江上的明月哪一年第一次照著人?這明顯就是對人類本源的一種追問。而“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卻是對生命短暫及宇宙永恆的一種對比及感嘆了。

唐詩多是觸景生情,張若虛一反常態,觸景問理,然後再轉而追情。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誰家的遊子今夜浪跡天涯,有家不得歸?誰有的思婦站在西樓之上,望月思念著遠方的遊子?

遊子思婦,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儘管愁思滿滿,然而格調卻如此和諧。

試問,世間還有什麼情是比得上彼此相思的呢?

總之,整首詩中,由情入理生情,景理情三者融而為一,創造了一箇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空前優美動人意境,留下了千古難忘的回眸。這就是為什麼張若虛僅憑《春江花月夜》一首詩,猶如練得了世間最厲害的招式,將整個唐朝詩壇江湖高手通通打趴,贏得了這句“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的美譽!


月望看歷史


《春江花月夜》,被捧上神壇,有“孤篇壓全唐”的美譽,其優點如下:

1、韻律到位,閱讀朗朗上口


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都自成一個小節,每個小節皆有韻律,每個韻律皆有韻腳。讀之,朗朗上口,描寫自然景觀渾然天成,可見一斑。 全詩變化複雜,九個韻腳,隨之平仄變化,有平韻,有仄韻。平仄韻反覆穿插,整體聲調整齊,如同歌曲般和諧而不呆板。

2、描寫細節美


全詩好幾個主題,每一組都變化位置,景色美得讓人覺得自然之外,還覺得寫得實在到位。全文部分情節,短短數句,便描寫出了整個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這種描寫方式,確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3、推動了唐朝的詩風

這首詩除了本身的藝術性之外,還推動了唐朝詩風的轉變,促進了唐朝新詩格律發展。《春江花月夜》全詩,成功運用新詩格律,用七言詩的四句一小節,為敘述長詩的技巧,給後代詩人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典範。此詩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格律詩的興盛,所以才被後來無數崇拜者,反覆吟唱,成為膾炙人口的律詩了。

這首詩不管從結構上,還是美學上,流傳上都是無人能比的名篇,所以值得推崇出來。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能夠以“孤篇壓全唐”之名流傳至今,完全是個意外。現在讀到《春江花月夜》的人恐怕無一不會被其華麗澎湃的氣勢所震懾,進而會認為這樣的詩句理應自創作以來就享有盛名,然而事實上卻是,《春江花月夜》自唐朝之後便淹沒在茫茫的唐詩之海中,直到明朝正德年間“後七子”的領袖人物李攀龍編撰《古今詩刪》時才首次選收了這首詩,《春江花月夜》這才真正流向民間。

李攀龍之後,胡應麟的《詩藪》、王夫之的《唐詩評選》等詩集均將《春江花月夜》選入,這首詩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在明清兩朝詩評大家們的集體讚頌下,《春江花月夜》的名頭越來越響,於是成為書法與樂曲界的寵兒。唐寅、董其昌等書法大家均有相應書法傳世,琵琶、箏、琴等也都有了以《春江花月夜》的新曲,於是《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的文化定型也就定了型。

要怪只能怪唐詩太多,《春江花月夜》作為樂府,在以絕句、律詩為主的唐詩中實在不算出挑,如果不是應了明清兩代詩家的審美,很可能就真的泯滅下去了。明清民國之間,古文被白話文取代,中國人對詩詞的鑑賞基本定型,可想而知,那些還沒有被“正名”的好詩,就這樣被淹沒在唐詩之海中,再也不會名揚天下了。


隱語


說起這首詩,便是這句極高評語,聞一多先生譽為“孤篇壓倒全唐”,也一樣出名了,然放眼整個盛唐,這句評語顯然過高,但這首詩優秀得還是無人可及。

特別在哪裡?

我沒有那個學識去評判,依我所學,淺斟拙見。
1 以“月”為主寫相思,篇幅之長,意境之美,文采華章,難也!

縱觀唐詩篇幅長且有名的,

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然敘事詩,言之有物,而《春江》抒情兼說理,抽象虛化,實屬不易。

李白《蜀道難》《將進酒》抒情詩,大氣豪放,卻沒有唯美的意境。

再看唐詩以月寫情懷且有名的,

李白《靜夜思》,張九齡《望月懷遠》,杜甫《月夜》等等,絕句或律詩,情懷有餘,篇幅不及。

《春江》全詩共36句,每句七字,四句一組,四句一換韻,共九韻,高低音節相間,層出翻新,優美得無與倫比。

以“月”直接入詩的有14句,剩下22句,是月下清輝中的江,花,人,幾乎句句有月,卻角度不同,時空轉換,景緻迷人,宛如淡雅水墨畫。

篇長,句整,音雅,境美,乃形式上之巧妙!

2 相思之題材傳統,於傳統中感悟自然生命之理,寓新奇,愈深刻。

唐詩中寫相思且有名的詩有很多,

溫庭筠《楊柳枝》“入骨相思知不知”,

王維《相思》“願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李白《長相思》“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等等等等,纏綿悱惻得眼花繚亂,

然《春江》可貴之處,由景生情且入理,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自然永恆,個體渺微,生命無窮延續,說理已形而上,在唐代文人的世界觀中,絕無僅有,難得可貴。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春江,月夜,花,氣象萬千,聲光色影,斑斕炫目,遊子,離婦,兩地相思,哀婉纏綿,明月,江水,澄澈明淨,永恆亙古,景中有情,情中融理,理由景生,乃內容上之精深。3 張若虛,生平如其名。

“若虛”二字,深藏不露,虛懷若谷,謙虛內斂,容納萬千。

初唐詩人,生活在李杜白還沒存在的時代,資料更是少之又少,《舊唐書·賀知章傳》中稍帶,一生僅存詩兩首,一首《春江》,一首《代答閨夢還》,一首出名得眾人皆知,千古傳誦,一首冷清得連詩名都陌生。

兩個極端集於一人,不得不說,張若虛僥倖至極,神奇得可以。

“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此名不虛傳!

對張若虛的好奇,無疑使《春江》更加神秘。4 不足,此詩更像一首抒情的歌。

是唐詩中最像流行歌的,語意淺顯流暢,音律婉轉悠揚,空靈邈遠,像小提琴上演奏的小夜曲或者夢幻曲,樂府詩中的頂峰。


相對於詩的短小精悍與意味深遠,《春江》有所不足。

無論如何讚譽,任憑時光流轉,歷史變遷,只要有詩的存在,就有《春江》藝術魁力的傳承和不可動搖的地位,就有人們不可救要的喜歡。


一綠浮芳


“春江花月夜”是隋代樂府詩的固定題目。唐初詩人張若虛以樂府舊題寫了一首長詩《春江花月夜》,被後人贊為孤品壓全唐。

樂府詩的舊題誰都可以拿來寫,張若虛寫的這首內容也不過是思婦遊子的情懷。之所以被贊為孤篇橫絕全在意境、格調。

我總感覺這一首詩讀起來要配著華麗的古箏曲,而且是要有節奏感的那種,比如《漁舟唱晚》。開闊處如寫月下春江之壯麗;輪指間如嘆人生悲歡之激盪;最後情景交融的悵然感又漸漸歸於平靜,留下韻味無窮。

人生苦短、生死別離,這是永恆的主題,這首詩裡對生死別離的思考嘆而不悲,哀而不傷,寫得分寸感很好又不落斧鑿痕跡。一點匠氣沒有,好像渾然天成。

作者的文彩華麗而搖曳多姿,但一點也不浮華奢靡,充滿了讓人能共同感悟的親近,十分觸及人心。《春江花月夜》有種美而清新的意境,就是大唐格調的最好體現,高華而充滿生機。時過千年好像還能從這首詩裡感悟大唐。


沅汰


中國詩歌的鼎盛時期,非唐朝莫屬,優秀的詩人層出不窮,他們創作出無數詩篇。與“李白斗酒詩百篇”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張若虛,《全唐詩》中只有他的兩首詩,其一為《春江花月夜》,被捧上神壇,有“孤篇壓全唐”的美譽。

為何張若虛憑一首長詩就能技壓群雄,名垂千古?有書君認為原因主要有四。

01結構美

這首詩結構整齊而錯雜變化。

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可以看成一個小組,每個小組有三韻,比如第二組的“甸”、“霰”(xian)、“見”。

每一組的韻腳都不一樣,把九個小組單拎出來,像九首絕句。

合在一起,又高度統一,毫不突兀,渾然天成。此詩的整齊,可見一斑。

而詩的複雜變化,則體現在九個韻腳的平仄變化。

開頭第一、三組用平韻,第二、四組用仄韻,隨後第五、六、七、八組都用平韻,最後第九組用仄韻結束,錯落穿插,聲調整齊和諧而不呆板。

並且,縱觀全詩,“春”、“江”、“月”、“人”幾個主題詞貫穿其中,且在每一組中變化位置,再次凸顯整齊中的變化。

02景色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水曲曲折折,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迂迴流淌。

月光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月華如霜,所以白色的花飄落也無從覺察。

洲上的白沙和涼涼月色融合在一起,已看不分明。

短短四句,就寫出了月下沙洲的美麗,而這樣的寫景佳句在詩中有好幾處,共同描繪出一幅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

03韻律美

四句三韻,本就朗朗上口,極有音韻美。而詩人往復使用“江”、“月”、“人”三字,形成一種重疊的音節美。

譬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四句二十八字,“人”、“江”都出現了三次,且每次不同句。

這裡“人”的疊用,“江”的疊用,以及兩個“月”的疊用,產生有一種音節美、韻律美,斷而復續,給人一種“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

04推動詩風轉變

除開這首詩本身的藝術性,它還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唐朝詩風的轉變,促進唐初百年醞釀接近完成的新詩格律發展。

《春江花月夜》這個題目,隋煬帝寫了兩首詩,都是肉麻露骨的宮體詩。宮體詩從梁陳到隋唐百餘年間,主宰文壇,極盡詞藻寫豔情之事,文風浮糜,完全是荒淫生活中無聊的點綴。

為此,“初唐四傑”竭力打破宮體詩束縛,主張古詩向律詩發展。但受時勢所限,未能推廣開來。

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成功運用新詩格律,還首次探索了七言詩中以小組轉韻結合長篇的技巧,給之後的詩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範。

可以這樣說,他之後的格律詩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模仿過他,並且將格律詩推廣開來。

因此,這首詩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格律詩的興盛,才有後來無數膾炙人口的律詩。

這首詩本身的結構美、景色美、韻律美等藝術性,以及在律詩發展中的作用,都讓它區別於一般律詩。

這也讓張若虛僅憑這一首詩就“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為什麼人云亦云?難道聞一多的詩評是聖旨?難道聞一多比李攀龍,比楊慎懂詩?什麼叫孤篇壓全唐?歷史上稍有責任感的詩詞評論家都不會說出這句廢話。不可否認張若虛寫得好,詞藻華美,但華而不實,囉裡囉嗦,稱不上仙品。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大氣磅礴,雄冠千古,春江能比得上?這句就可寫死他了。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境界之開闊深邃,情感之真摯細膩,春江能比得上?看一下歷史上的評價吧。\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