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昊河曲之戰中大勝遼軍,為什麼還要與遼結盟?

安安說歷史NX


這個問題其實還是要看一下當時的局勢。

說實在話,雖然西夏都曾經大勝過遼和北宋,但是問題是,西夏能否一直大勝遼和北宋呢?顯然這是不現實和不可能的。因為這三國之中,西夏地處西北,面積最小,國力也是最弱。即便是李元昊打仗有些水平,他也不能一直保持勝利。

而且,當時三國中,北宋是最有可能成為另外兩者合作對付的對象,也就是說本來遼和西夏就有很大可能合作。這是因為北宋經濟發達而軍事出了問題,在此情況下,遼和西夏結盟對彼此都是好事。

我們知道,西夏最終是被蒙古滅掉的,也就是即便遼被金朝取代,西夏也能夠在西北存活,這也就證明西夏政策的成功和正確。


張傑談史


從西夏偏居河西 國力有限進行分析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黨項人在中國西北建立的政權,位據河西走廊 ,是從北宋慢慢割據出去的,其自國力,經濟,農業,土地,人口都無法與強大的遼朝做持久性抗衡

從三大政權對立局面分析

當時中國存在三大對立政權,北宋,遼,西夏,若以軍事實力進行對比,遼大於北宋大於西夏,若以經濟實力對比,北宋,遼,西夏,依上述可知,西夏最弱

從西夏立國綏靖政策進行分析

西夏立國之初,就多次與遼,北宋進行戰爭,戰後西夏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損傷,因而戰後馬上結盟,就是為了討些好處,緩解國內經濟矛盾。

總結 因而李元昊河曲之戰後馬上與遼結盟,就是為了緩解國內壓力。


景粼玖序


決定一場戰場的勝負,可以是統帥的才華、將士的英勇丶武器的優良等因素。決定整個大戰局的勝負,就必須仰仗綜合國力了。通常綜合國力不行,戰爭的最終結果也好不到哪裡去。

如果綜合國力不行,又想獲得戰爭的最終勝利,那就只有一條路了,那就必須“以戰養戰”,以奪取到的敵方財物來支撐己方的軍事行動,這就是《孫子兵法》所稱的“因糧於敵”。對付悍敵“以戰養戰"的策略,自古只有一招,那就是“堅壁清野”。

西夏綜合國力遠不如遼,若久戰,西夏必亡。遼的實力十分雄厚,打幾場大敗戰,遼國承受得起。然而,西夏若戰敗,那對西夏是致命的打擊。即便是西夏打了幾場勝仗,由於西夏國小力弱,戰爭對西夏造成的同比例傷害,也會遠大於遼國。

西夏與遼國接壤之處,多為遼國的不毛之地,百姓多為遊牧民。一旦西夏進入遼國境內,遼國遷走百姓,搞“堅壁清野”就行了,遼國這麼做的代價不大,容易實現。西夏伐遼不可能實行“以戰養戰”。如此一來,西夏與遼的爭鬥,就會變成遼國一有機會就會出兵伐西夏。這樣下去,西夏會受不了,輕則國力大衰,重則亡國。

西夏之主李元昊也是一代雄主,他有遠見卓識,自然能看清大局。因此西夏在“河曲大戰”中,戰勝遼軍後,西夏馬上向遼求和,與遼結盟,名義上向遼俯首稱臣!


鬼影147951010


李元昊是一位很有軍事才能的政治家,率領党項建立西夏,但是當時西夏始終處於全面戰爭中。在與遼的河曲決戰雖然戰勝遼,但是自身傷亡非常巨大,只能說慘勝。

李元昊生不逢時,正好處於遼的鼎盛期,又處於北宋比較強大時期。党項人口太少,這種傷亡最終承受不起,最終選擇與遼的媾和那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管庸書舍


李元昊的爺爺李繼遷的發家史就是合縱連橫的結果。這是西夏能幾百年不滅的原因,找到對自己最有利的,相互利用,互相牽制。


阿爾卑斯山雄鷹


河曲之戰,雖然西夏取得了勝利。但是靠的是堅壁清野,殺敵1000,自損900。西夏的國力遠遠不如遼國。趁著大好局面儘快簽訂城下之盟才是最好的理智選擇。


糖蒜a粉絲號打假專員


以戰促和,遼國也是個窮主沒啥油水,他們有共同的敵人就是大宋。同時蒙古帝國正在崛起,西夏和遼國不得不防備北面蒙古國的入侵。最終還是被蒙古滅國![打臉][打臉][打臉][打臉][打臉]


尉藍星空


主要還是實力問題,雖然贏了,但打下去肯定西夏承受不起了!


當時花開


綜合國力不夠,國土小,還有宋朝在一邊虎視眈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