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

龙飞凤舞初中函数学习


无为而治起源于无为无不为。

无为无不为,从道法自然而得,在自然界,各种动植物都按自身的生命进程而生生不息,宇宙并没有用强制的方式,给那一部分多一点或少一点,春发,夏华,秋实,冬藏,四季轮回,欣欣向荣。

社会也是同理,各行各业各按所需而发展,不多干预,规范秩序就可以了。

秩序者,喻指自然之环境是也。和谐相处,和平相处。


用户远志


我是颜小二,我来回答。

“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经典思想,主要是老子通过观察发现,“道”虽然“无为”,但是多亏这个“无为”,万物才能在最好的状态下生长。由此,老子从“道”的“无为”特点,以及“无为”达到的“天下得治”之效果,继而在治国方面,提出了“无为而治”。

而将道的“无为”放在治国上,这里的“无为”,就是告诫手握权力的君主,不要随心所欲因为个人的私欲和得失去干预百姓。

君主应该做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通过减损“为”里面的“私欲”达到“道”之“无为”效果。

而百姓因为没了为上者出于私欲的干涉,自然在最大程度上能够自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了。所以“无为而治”思想在逻辑上也有其合理性。

当然,老子的思想十分精妙,老子观察“道”所发现的一些规律,也可以放在为人处世上应用。从“无为而治”中,我们能够体悟到减损“私欲”下的“不强求”之智慧。毕竟强求源于私欲,私欲大了,便会误事,许多时候,尽力而为下的不强求,反而能够成就自己。

1、“无为而无不为”与“无为而治”在逻辑上的合理性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理解道之“无为而无不为”,来理解“无为而治”在逻辑上的合理性。为什么说道可以“无为”而“无所不为”呢?

如果“道”不是“无为”的,那就不是“道”了。

我们观察日常生活就会发现,这世间的万物十分精妙,这世间的生命,也十分神奇,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色,让自己得以在这天地间繁衍生息,这是因为“道”在发挥着作用。“道”的作为,是让万物在最适合的状态下生长,而并非是让万物在“道”最喜欢的状态下生长,也正是因为如此,万物才能获得各自得天独厚的“特点”或者说“本领”。

也就是说,在“私”这个概念上,“道”的“作为”,是类似顺势而为的存在,是“无为”的。这句话值得大家体味。

那么,“无为而无不为”理解了,“无为而治”就很好理解了。

因为道“无偏私”的“为”,也就是“无为”,所以万物能够在最适合的状态下生长,这种最适合的状态,可不就是所谓“大治”的一种表现吗?

2、“无为而治”在治国上的体现

在《老子》,也就是《道德经》中有这么一句话: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相信通过上述对道之“无为而无不为”的解释,我们大抵能够理解“无为而治”的合理性,而从治国思想来理解“无为而治”,我们也能得到深刻的启示。老子这是在告诉我们,为上者若无私,去“无为”、“好静”、“无事”、“无欲”,那么天下百姓就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说白了,老子这是在批评为上者因为个人的“贪欲”、“虚荣”、“好胜心”等等去介入百姓生活,继而用各种形式让百姓替自己的“私欲”买单,这种行为无疑会阻碍百姓安居乐业,严重了,会让百姓坠入“水深火热”之中。

其实老子之“无为而治”,也是迎合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老子所处的时代,周天子凋敝,各诸侯王明争暗斗。为了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对内,诸侯王少不了对百姓进行一些不合理的徭役收税;对外,诸侯王与诸侯王之间,也因为土地、资源等互相争斗。

因此,老子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看出了下层百姓生活不幸福多是君主因为个人的“私欲”作为太多、内心不静、挑起事端、欲望过剩等等造成的。于是,通过对“道”之无为的体悟,老子继而也总结出了“无为而治”的智慧。

3、“无为而治”的处世智慧

而“无为而治”里面同样蕴含着处世智慧,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会给领导者控制个人私欲上加上一个警戒线,继而启发领导,想要团队更好发展,在自己的指挥中,就不能有太多的私欲。

但是,团队里面有领导,对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同样是管理我们自身事物的领导,也就是说,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的主人。

所以,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切忌因为自己内在的“虚荣心”、“好胜心”、“求利心”等等过剩,而导致自己思想偏执、行事偏激、目光狭隘。

在太强的利己排他之功利心指导下去为人处世,虽然许多时候可能会获得一时的好处,但是这种好处也会将自己推向危难。毕竟“利己排他”,所排的那个对立面,不仅是一个隐患不说,在利己排他中自己内心那头名叫“欲望”的野兽,也将变得强大,渐渐难以掌控。

所以,无为而治如果当成一种处世智慧,则是告诫我们,处世要有一个清醒理性的头脑,不要让欲望成为我们行为的主导,针对问题的处理,不要有太多的个人情感,尽力让事情朝着其应有且适合的方向发展。这虽然很难,但是能够朝此努力,在心境上,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4、小结

最后来个简单的小结,所谓的“无为而治”,可以结合道之“无为而无不为”的特点理解,其实所谓的“无为”,便是排斥“有私欲”的为,而“无为而治”也是在排斥私欲。如果从治国上理解“无为而治”,就君主统治臣民来说,君主行事,更多应看百姓、天下之利,而非自己,如此,君主的作为大抵不会出于个人私欲,而是下达最合适的政令,这个时候,天下在最合适的状态下生存,自然大治。

将“无为而治”作为处世智慧的话,则是告诫人们要注意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不要让“虚荣”、“好利”等充满私欲的情绪成了自己行为的主导,为人处世需尽力做到理性客观,这样往往能让自己在“最适合”的轨迹下发展。



颜小二述哲文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的理念。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

同时他又提出:“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念,无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为,是不妄为、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适于统治者。而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规范,倾向于不妄为,适于每一个人。二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这一点值得注意。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研究无为而治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所谓无为而治,就是通过无为而达到天下大治。什么是无为?从字面上看,无为似乎是无所作为、消极无为的意思,其实这是望文生义。老子所说的无为,绝不是什么也不做。他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里的“必作”利‘为’呜“治”都是有为的意思。“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而有为。

老子所说的“无为”约束的对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他要求各级官员不要干涉老百姓的权利,不要做违背客观规律的妄为之事,要轻徭薄赋、节俭民力。西汉初年“文景之治”的取得,主要就是遵循黄老哲学基础上取得的。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对立统一的,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有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面,也有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面。黄老哲学的治国理念,是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的代表,这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只能是一种“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在自然界中不会存在,在位年数遇到战争、灾难时,就会显现出统治者动员社会力量弱的现象。因此说,对于任何一种理论都必须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生搬硬套。





笑看古今来往客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

老子告诉统治者,应该遵循无为的治国理念。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认为,无论是大自然界还是社会,管理一个国家,都应该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人民的生活本来是什么样,你就要保持这种自然的状态,不要去干扰他,去强迫他。

老子认为,社会有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而不是靠外来的力量去改变。统治者采取无为的政策,那么老百姓就会自我成长自我管理,统治者清心寡欲,老百姓就会走上正确的道路,统治者不去打扰社会生活,老百姓自我发展,就会更富强,统治者减少欲望,老百姓自然民心淳朴。这就是无为的理念。

但老子又担心统治者误解了无为的理念,真的变成做吃等死无所事事的懒政,所以老子进一步强调,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用无为的理念,才能做成一切的事情。

在道德经的第三十七章,老子说的更加清楚,详解解读了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那么,这是否是矛盾的呢?无为如何才能无所不为,如何才能做成一切的事情呢?

这就涉及到我们上面所说的道法自然的理念。也就是说,无为要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你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的精神成长的发展规律,去管理国家,才能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

所以,老子认为,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要过一种减法的生活,这样才是自然而然的规律。老子明确告诉我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总之,“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梅心清骨


“无为而治”出自中华“万经之王”《道德经》的语录,由圣人之师老子李耳先生提出,这一段的原句是: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一段话,其实是老子劝诫君王,如何去做一个好的君王,如何去管理一个国家,如何做到国强而民富。

这个词的含义并不是什么都不去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要充分的去发挥万民的创作力,做到自我实现。

如果要一个比喻的话,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没有皇帝高高在上,干预一切,全民发挥自己的能力,让国家变得更好。

其实在我看来,无为而治放在今天,依然经典。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君子当以无为而有为。

做事情不要过多的去干预,不妄自乱动。当然,无为而治不是让你什么都不管,而是去遵循规律,做事情公平公正,不偏激,。

什么都可以做,但是需要遵循道理,遵循规律。这就是无为!

以无为治理有为,当世为也


歪叔随笔


读道家的思想,绕不过《老子》这本书,读《老子》这本书,绐终绕不过“无为而治”这一最重要的主题。

那么如何理解“无为”呢?

所谓的“无为”指的是什么?难道无所作为就能够治理天下?要真是这么容易的话,那傻子也能够治国平天下了,那努力和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很显然,“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什么都不做。它所强调的有以下几点:

一、“无为”所强调的是不要过分的干扰或影响正常的事物或社会形态的平稳运营,进一步的说是让人们或引导人们不要违背事物本来的发展规律来做事情。顺应规律,就能接近于“道”这一境界。如春种秋收这一自然规律,违反了就没办法达到秋收的目标。当然现代科技发展了,有反季节和种植这一概念,但需要配套的东西也会更加复杂,其效果也不如顺应自然规律种出来的好。

二、“无为”还强调因循这一做法,也就是让事物延着固定的脉络轨迹运行,但因循并不等于守旧,也不是对传统或习惯的盲目遵循,而是在传统或习惯的基础上顺势而动,因此所谓的因循之道并不否定改革或变革,它更强调的是对于传统或习惯等约定俗成的东西进行修复,使之更适用于现实,更符合于自然规律的运营法则。

三、另一方面,“无为”还强调“修复”不宜用力过猛,因为传统或习惯本身就具有具大的惯性和存在的价值。用力过猛只会导致事情有更加复杂化,导致无法收拾。就像撑舵一样,用力过度,往往会有翻船的危险。

如何理解“治”呢?

“治”就是治国,老子本人就是贵族,属于统治阶层。他写这本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统治者治理国家。但道家治国的目的更强调的是让人们安居乐业、各有所得而不是富国强兵。

道家治国本质上是实现社会的渐进改良,而这种改良本身并不是要推翻旧的社会形态,而是在其旧的基础上渐渐的增加新的东西,以达到治国的目的,它更强调的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如我们现在用的手机、微信、支付终端、汽车等,当我们发现这些改变时,我们早已习已为常,也就是说道家所说的“治”,讲究的是不知不觉中让人们主动接受新的东西和观念,而旧的事物也会在无形当中逐渐陶汰。

用西方的话来说,就是“看不见的手”,让事情延着自然之道去运作和发展。我想这也是“领导”这两个字的精髓吧!

所以对于国家的治理或者企业的管控,所谓的“无为”并不是放任自由发展,毫无建树。而是要求领导人要最大限度减少有自己的想法。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找到趋势,顺治而为,才会事半功倍。

所谓的治理,首先要相信人身上就有“独立自主,创生万物”的本性。因为信任,所以不乱干预;因为信任,所以放权让利;因为信任,所以认为唯有当每个人独立自主,才能释放出天然的创生能力和平衡的能力。正是因为对人性本质和人际自然关系的极度信任,所以老子认为,在政府减少干预和管制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的“自然”得以释放,就会实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朴”的结果。

因此往往以自由为基础建立的社会会更加富强,而不自由的社会,都是建立在对人性的蔑视和不信任的基础上。一个领导人缺少信任能力的组织,是缺少竞争活力的组织,一个不建立在信任为基础的社会,是扭曲人性的社会。信任能力,对个人来说是个人财富,对社会来说是公共财富,一个上下左右缺少信任的社会,是运行成本高和低效率的社会,是缺少恒心的危险社会。

这就是我对于老子“无为而治”的理解。





promise新德


无为而治”是老子最重要的政治思想,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治”,“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为”,“为无为,则无不教”。我们从老子关于“无为”的各种阐述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即无为的真正目的是“无不为”,即有为。无为只是手段、方略。封建统治者的“无为而治”是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我们党在农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政策,也有“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无为而治”的思想之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就在于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这个“道”,充分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经济进行自我调节,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预。只有在市场失灵和市场缺失时,政府才站在前台。如果说计划经济是“有为经济”的话,市场经济就是“无为经济”。“无为”则治国如烹小鲜,“无为”则可达到“无所不为”。






贵良飘香


“无为”是老庄的核心理论之一。“无为而治”(出于《庄子》的“为无为,则无不治”)是道家的政治理想。老子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是说,圣人效法天地之道,把百姓看作是用草札成的供祭祀用的狗。这不是蔑视、糟蹋百姓,只是说,圣人治国,不以整治百姓为念,不去特别地关爱他们,也不去拘束、干涉他们。让百姓不失其本性、本德,顺从自然的法则,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治而治才是真正的大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统治者应以“道”为法,清静而无为,休养生息,让民众各尽其能,各享其乐。

道家这种说法一般人是难以接受的。按常理而论,统治者治理一个国家,岂能无所作为?老子当时这么说,和他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的理想有关。那是个战争频仍,诸侯王公乱作为的乱世。老子的理想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时代。所以老子说“无为”,前面还有段话,就是说还有个前提:“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百姓们能有食物吃,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有知识也没有什么欲望,没有战乱和纷争。为此,老子还提出“不尚贤”的主张。不标榜贤人,不树立标兵模范,这样才能“使民不争”。人们行为端正,却不知是合乎礼义;彼此和睦,却不认为是仁爱;待人诚实,不觉得是忠信。



度度看看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很多意义深远,影响巨大的思想。老子的“无为而治”就在其中,老子的思想像一盏灯塔,指引着历代的王侯将相,文臣武将的思想,是修身养性,治国安邦之道。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时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无为而治本意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中国上下五千的文明历史,有着无数的太平盛世、宏图大业,都是在“无为而治”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而实现的。。

“无为而治”现实意义

  • 治理国家

依靠自然规律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依靠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不要去限制思维,打破思维,勇于创新。充分信任和依靠下机官员,让他们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己的任务是寻找“千里马”。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达到“君逸臣劳国必兴,君劳臣逸国必衰”的管理目的

  • 企业管理

公司高管从日常小事中脱离出来,主要抓好企业发展战略和识人用人的工作,至于具体的研发、技术、生产、销售等各级工作,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员工的力量和智慧。以开放性的思维去更好的解决问题。

教育领域

孩子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释放自己的天性和思维,老师和家长要懂得适当放手,只要不是违法乱纪的原则性问题,就让孩子亲力而为、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困难挫折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最终不断的走向新的高度。

我觉得“无为而治”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思想,每个人都应该理性的,正确的认识和学习“无为而治”的思想,并应用到实践中,得以事物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对于国家,它是治国理政,兴国安邦之道;对于企业,它是不断进步,繁荣发展之道;对于个人,它是打破传统,开拓创新之道。


春夏秋冬L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最初是道家观点,当然你可以从多重角度去理解,总结而言参考以下几点:

一、政治哲学观点,这是最直接的理解,五十七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简单理解就是对于民众的统治要减少人为色彩、制度色彩和器物色彩,天下为什么会产生贫困、混乱呢?老子人为就是因为人为外在强加的因素太多了,统治者有好恶或者法令太明细都会带来应势而生的负面结果,所以要无为。

当然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势而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顺哪个势呢?就是天道,或者自然规律,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想让大德树立,一方面要提升君王的修为,另一方面就要顺民自然。

二、管理哲学,这是结合现代人、现代思维的新观点,当然也是在道德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实践中逐渐引申出来的,与西方管理智慧有所不同,中国管理学更贴近自身文化特点,更注重被管理者自身内涵及潜力的开发,相比于制度,管理更倾向于领导者自身的统御能力和领导智慧,无为而治恰恰是结合了这种文化环境产生的。

三、人生智慧,无欲无求的度过人生,这是相较于个人修身旨归而言的,老子人为得道成圣首先要做到清静无为、简朴而自足,简而言之就是无欲无求,做到回归内心和不贪恋外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