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所轄各村名的來歷及村史演變——鮑溝篇

一座現代化城市經久的魅力,不僅僅體現在城鐵、高架橋、摩天大廈、商業圈,更重要的是給後人留下多少這座城市特有文化延伸出的記憶和地理符號以及懷舊的印記。如同滕州的西門裡、書院街,接官巷,儘管這些老街在繁華如夢的年代顯得滄桑和落寞,但依然是這座城市懷舊情感的依附,溫暖的記憶的所在,是後人尋找這座古城歷史風貌的根系,是懷念和感慨的駐足之地。

村名是代表聚落實體的一種語言符號,同時也蘊涵著濃厚歷史文化和複雜的民俗傳承,與居民、民居和居住民俗都有相當大的關係。在聚落形成的過程中,人口由少變多,漸成村莊。1990年前後滕州市地名委員會在各村村頭立了村名碑,村名碑的背面都刻有村子的歷史演變和村名的來歷,小編費盡周折整理出滕州各鄉鎮、村莊名字的由來;即日起,陸續推送每個街道(鄉鎮)的村落名稱來歷。謹願給滕州留下記憶的符號,給滕州留住回憶的痕跡。

滕州所轄各村名的來歷及村史演變——鮑溝篇

鮑溝鎮

鮑溝一村

位於滕州南13.5公里,篤山口至西崗公路穿村而過,系鎮政府駐地。此地原有村莊,名陳許村。宋代中期(1066—1172年),鮑氏來此建村,因瀕臨郭水,溝渠相連,更村名鮑家溝;1949年與閔樓、街後、倪莊合併,統稱鮑溝,1950年分置4個行政村,本村稱鮑溝一。

鮑溝二村

位於滕州南13.5公里,篤山口至西崗公路穿村而過。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閔氏遷至鮑家溝村西南定居,隨稱鮑家溝;清末(1875—1911年),另立村名為西閔樓, 1949年與鮑溝、街後、倪莊合併,統稱鮑溝,1950年分置4個行政村,本村稱鮑溝二。

鮑溝三村

位於滕州南13.5公里,篤山口至西崗公路穿村而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趙氏由山西洪洞縣遷至鮑家溝村北定居,隨稱鮑家溝;清末(1875—1911年),另立村名為街後, 1949年與鮑溝、街後、倪莊合併,統稱鮑溝,1950年分置4個行政村,本村稱鮑溝三。

鮑溝四村

位於滕州南13.5公里,篤山口至西崗公路穿村而過。宋代中期(1066—1172年),鮑家溝建村後倪氏遷來,於村東北定居,隨稱鮑家溝,延至清代,另立村名為倪樓,後與近鄰郭莊、家道二村並稱倪莊,1949年與鮑溝、街後、閔樓合併,統稱鮑溝,1950年分置4個行政村,本村稱鮑溝四。

大楊樓

位於鮑溝南1公里。此處元呂坡呂氏之佃戶村,名呂家莊,明末(1628—1644年),楊氏有楊阿村遷此定居,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改村名為楊家樓,1982年因重名,更為大楊樓。

前黃甫

位於鮑溝東2.5公里,京福公路西側。此處原有村莊,因跨郭河南北兩岸,名新郭村,明中期(1460—1552年),皇甫氏遷來定居,易名為黃甫村,清初(1644—1661年),以河為界析立二村,本村居河南,名為前皇甫。

華莊

位於鮑溝東北2.8公里,京福公路東側。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華氏由朱姬莊遷來建村,以姓氏取名為華莊。

圈裡

位於鮑溝北偏東0.5公里,篤山口至西崗公路北側。明初(1368—1398年),姬氏遷此建村,因郭河繞村而過,故取村名為姬圈裡;宣德年間(1426—1435年),陳氏遷入,改為圈裡,沿用至今。

東寧

位於鮑溝東偏北2.5公里。原名東方前村,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鄧氏由鄧集遷此建村,繼有寧氏家族遷來定居,至清代中期,寧氏家族較大,改村名為寧村,1984年析立兩村,本村位於東部,取名東寧村。

西寧

位於鮑溝東偏北2.5公里。原名東方前村,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鄧氏由鄧集遷此建村,繼有寧氏家族遷來定居,至清代中期,寧氏家族較大,改村名為寧村,1984年析立兩村,本村位於西部,取名西寧村。

薛巖

位於鮑溝東0.5公里,篤山口至西崗公路南側。相傳,此處為戰國時薛國之菜戶村,相氏居此,名薛園,後由園諧音為巖,村名演為薛巖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氏由山西洪洞縣曲亭鎮遷入,仍名薛巖,沿用至今。

西皇甫

位於鮑溝北偏東3.2公里,京福公路西側。此處原有村莊,因跨郭河南、北兩岸,名新郭村;明中期(1460—1552年),皇甫氏遷來定居,易名為皇甫村;清初(1644——1661年),以河為界析立二村,本村稱后皇甫,嗣經發展,后皇甫於1958年再分三村,本村居西,稱西皇甫。

東皇甫

位於鮑溝北偏東3.2公里,京福公路西側。此處原有村莊,因跨郭河南、北兩岸,名新郭村;明中期(1460—1552年),皇甫氏遷來定居,易名為皇甫村;清初(1644——1661年),以河為界析立二村,本村稱后皇甫,嗣經發展,后皇甫於1958年再分三村,本村居東,稱東皇甫。

侯樓

位於鮑溝東北4公里,東隔京滬鐵路與南沙河街為鄰。此處原有村莊,名新郭村,明中期(1460——1552年),侯氏由洪村遷入,沿用原名,清末(1875—1911年),為護衛家院,侯氏建起炮樓一座,隨改村名為侯家樓,今稱侯樓。

北朱莊

位於鮑溝北2公里,朱氏由東皇甫遷此建村,因村前臨渡口,故取村名為朱河口。1958年改稱朱莊,後因重名,更為北朱莊。

楊村

位於鮑溝北3.5公里,京福公路西側,北隔郭河與洪緒鎮東張樓相望。明洪武二年(1369年),楊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名楊家村,今稱楊村。

中皇甫

位於鮑溝北偏東3.2公里,京福公路穿村而過。此處原有村莊,因跨郭河南、北兩岸,名新郭村;明中期(1460—1552年),皇甫氏遷來定居,易名為皇甫村;清初(1644——1661年),以河為界析立二村,本村稱后皇甫,嗣經發展,后皇甫於1958年再分三村,本村居中,稱中皇甫。

壩窩

位於鮑溝北2.5公里,郭河支流北岸。清初(1644—1661年),張、楊兩姓由皇甫遷此建村,因村址近壩,名為皇甫壩,後壩廢夷平,村名漸演為壩窩。

劉坡

位於鮑溝北3公里,郭河及其支流匯於村西。相傳,戰國時期,薛王劉充曾於此築圍駐兵,稱兵權鎮,後廢;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劉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取村名為劉坡。

南譚

位於鮑溝南4公里,南與張汪鎮後寨子村為鄰。明初(1368—1398年),薄、譚、楊三氏至此,薄氏於西部建村,名薄家崗,譚、楊二氏於東部建村,名譚家莊,繼有姜、劉、閆、張、許、宗、郝、李、王等氏遷入,二村逐漸合為一體,1950年共議村名為譚家莊,1982年因重名,更稱南譚村。

郝寨

位於鮑溝南2公里。明初(1368—1398年),郝氏由山西洪洞縣經楊阿村(即琉璃廟)建村,取名大郝莊;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於村圍築牆為寨,村取名郝家寨,後有付、張、王、劉、宋、趙、關、鍾、侯、胡、範、喬、尚、卜、生等姓相繼遷入,沿用原名,今稱郝寨。

張埠

位於鮑溝東南3.8公里,京福公路西側。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張氏由小李樓遷此建村,初名寄莊,後改稱張莊,1982年因重名,更為張埠。

姜店

位於鮑溝南偏東4.2公里,京福公路西側。明初(1368—1398年),姜、紀二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並與村中夥開店鋪,取村名為姜紀店;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紀氏抽股外徙,村名隨改為姜家店,今稱姜店。

南吳莊

位於鮑溝南偏東5公里,京福公路西側。明初(1368—1398年),吳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名吳家莊,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張氏遷入,仍用原名,1982年因重名,更為南吳莊。

閻廟

位於鮑溝南部偏東2.5公里。此處原有三聖堂廟宇一座,傳為元末路姓所建,明初(1368—1398年),閻氏由山西省遷此建村,重修廟宇,取名閻廟。

河崖

位於鮑溝東南4公里,京福公路西側。明末(1628——1661年),李氏由界河遷此建村,時村周有小河環繞,初名小河圈;清初(1644——1661年),以村名不吉,更名興隆莊,清末,小河改道繞流村東,俗呼河崖村,今稱河崖。

琉璃廟

位於鮑溝東南2公里,京福公路西側。此處原有村莊名陽河,明初(1368—1398年),楊、郝二氏由山西省遷此定居,清代中期(1733—1822年)郝氏於村內創建三教堂廟宇一座,釉瓦明脊,光彩奪目,俗稱琉璃廟,村名亦漸為廟名所代。

郝莊

位於鮑溝南部3.3公里。此處原有村莊名任家汪;明末(1628—1646年),郝氏由陽阿村徙居於此,後任姓外遷,該村名為郝家莊,今稱郝莊。

馬口

位於鮑溝西北3公里。此處原有村莊,名丁屯鎮;明成化四年(1468年),馬氏由堌城遷來定居,因村鄰古河道,故村名馬家河口,1949年改稱馬莊,1982年因重名,更為馬口。

尚莊

位於鮑溝西部偏北2.5公里。明初(1368—1398年),彭、劉二姓墾田於此,取村名彭劉,後彭劉二姓外遷,清初(1644—1661年),尚姓自兗州滋陽縣遷入,以姓取名尚莊。

中石廟

位於鮑溝西北1.5公里,南近篤西公路。此處原有村莊,名丁存鎮;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村內用石料砌建廟宇一座,俗呼石廟,村名亦漸演為石廟,1955年析為三村,本村居中,稱中石廟。

呂坡

位於鮑溝西北3公里,村之東、北兩面為郭河所繞。此處原有村莊,名雲家樓;元初(1260—1294年),呂氏由萊蕪遷此建村,改稱坡裡村,後更為呂家坡,今稱呂坡。

西石廟

位於鮑溝西北2公里。此處原有村莊,名丁存鎮;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村內用石料砌建廟宇一座,俗呼石廟,村名亦漸演為石廟,1955年析為三村,本村居西,稱西石廟。

東石廟

位於鮑溝西北2公里。此處原有村莊,名丁存鎮;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村內用石料砌建廟宇一座,俗呼石廟,村名亦漸演為石廟,1955年析為三村,本村居東,稱東石廟。

漢宮

位於鮑溝西4公里,篤西公路北側。東漢建武年間(公元25—57年),光武帝東巡泰山、琅琊等郡經此,本地官員於此修建住宿、歇馬之所,稱望幸宮,後人遷來聚居成村,因望幸宮係為漢光武所建,故取村名為漢宮。

後漢宮

位於鮑溝西4.5公里。東漢建武年間(公元25—57年),光武帝東巡泰山、琅琊等郡經此,本地官員於此修建住宿、歇馬之所,稱望幸宮,後人遷來聚居成村,因望幸宮係為漢光武所建,故取村名為漢宮,後經發展,析立二村,本村居北,稱後漢宮。

於倉

位於鮑溝西北6公里,郭河南岸。清末,原為魯寨地主魯家的院屋,名魯場,駐有幾家佃戶,後魯家將此地賣給城東於崗大地主於紹堯,成為於家倉庫,故改名為於倉。

叢屯

位於鮑溝西4公里,北鄰郭河。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叢氏由鉅野遷此定居,稱叢屯,沿用至今。

西宋莊

位於鮑溝西2.5公里,篤西公路北側。明初(1368—1398年),彭劉二氏來此墾田,後有宋、賀、米等姓遷來,時因宋氏人口較多,共議村名為宋莊,1982年因重名,更為西宋莊。

徐村

位於鮑溝西3.5公里,篤西公路穿村而過。此處原有村莊,為李氏所建,名李家莊;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氏由魚臺縣遷此定居,後李氏別遷,馬氏於此建倉收租,該村名為馬家倉,1951年更為徐家莊,1982年因重名,更為徐村。

閔樓

位於鮑溝東南4.8公里,東隔京滬鐵路與官橋鎮倪樓村為鄰。南陳文帝天嘉五年(公元564年),閔氏由曲阜遷此建村,時有兩塹並行貫穿全村,故取村名為雙龍溝,後因村中間有樓房,更稱閔樓。

孫崗

位於鮑溝東南6.5公里,東與官橋鎮、南與張汪鎮接壤。明洪武六年(1373年),孫氏自登州遷此建村,因村處崗上,故名孫家崗,今稱孫崗。

裴樓

位於鮑溝南偏東6公里,南與張汪鎮北渠莊毗鄰。明初(1368——1398年),裴氏由西辛莊遷此建村,名裴家樓,今稱裴樓。

西荊林

位於鮑溝東南4.5公里。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姜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名姜家樓,後於村東塋地廣植紫荊樹,俗稱荊林,村名漸為所代,後經發展,析立兩村,本村居西,稱西荊林。

南朱莊

位於鮑溝東南3.5公里,東隔京滬鐵路與官橋鎮東磨莊為鄰。明末(1628—1644年),朱、路二氏先後來此定居,相鄰隔建一村,名朱莊和路家樓,後經發展,二村連成一體,共議村名為朱莊,1956年因重名,改稱南朱莊。

西磨莊

位於鮑溝東部偏南3公里,京滬鐵路西側。戰國時期(公元前480——222年),薛國曾在此設有石磨市場,俗稱磨市;明初(1368—1398年),丁氏遷入時已非交易之所,更村名為磨莊;明中期(1640—1552年),張氏遷此村東1.2公里處建村,亦名磨莊,清代因本村居西,改稱西磨莊。

大李樓

位於鮑溝南部偏東5公里,西近京福公路。元末(1333——1368年),邱、王兩姓來此建村,取名邱疃,後因洪水及瘟疫等災害,僅王氏倖存,明初(1368——1398年),李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至清代中期興建樓房並改村名為大李樓。

東荊林

位於鮑溝東南3.5公里。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姜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名姜家樓,後於村東塋地廣植紫荊樹,俗稱荊林,村名漸為所代,後經發展,析立兩村,本村居東,稱東荊林。

邢寨

位於鮑溝西南2公里,滕州至夏樓公路西側。明中期(1460——1552年),邢氏由邢家莊遷至李、於二村附近建村,名邢家場,明末世亂,邢氏會同李於二氏伐木結寨,以保家室,三村並稱邢家寨。今稱邢寨。

楊郝莊

位於鮑溝南2公里。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楊氏由琉璃廟遷此建村,名楊家莊,1982年因重名,以楊郝二姓居多,更為楊郝莊。

卜廟

位於鮑溝南1.5公里。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卜氏由微山卜灣遷此建村,名卜家善莊,後村中建有三聖堂廟一座,村名隨改稱卜廟。

張村

位於鮑溝南2公里,滕州至夏樓公路東側。明代中期(1460—1552年),張氏由滕縣城關鎮東關沙窩街遷此建村,名張村。

大劉莊

位於鮑溝南1公里。元代皇慶年間(1312—1313年),劉氏自山西省垣曲縣劉張鎮遷此建村,名大劉莊。

官莊

位於鮑溝西南3.6公里,西與西崗鎮祝陳毗鄰。明萬曆十年(1582年),知縣楊承父於縣境內設官莊二百餘,疏近村民遷入聚居,本村即為當時所建。

三清閣

位於鮑溝南3.5公里,南與張汪鎮顏村為鄰。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楊氏由山西洪洞縣阿山遷此建村,名前楊村;明末(1628—1644年),村北建廟名三清閣,遠近香客絡繹不絕,村名漸以廟名所取代,習稱三清閣。

興劉莊

位於鮑溝西南2.7公里。明初(1368—1398年),劉氏遷此建村,名劉莊,後劉氏一支遷北三里,另建新居,名大劉莊,本村隨改稱小劉莊,1982年因重名,更為興劉莊。

甄窪

位於鮑溝西南3.5公里。金大定二年(1162年),甄氏由魚臺縣遷此建村,名甄村,由於地勢低窪,常受水浸,土地荒蕪,水草叢生,群眾俗稱甄家窪,今稱甄窪。

褚村

位於鮑溝南部2.5公里。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褚氏由辛集遷此墾田定居,以姓取名褚家村,今稱褚村。

邢莊

位於鮑溝西南2公里,篤西公路南側。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邢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取名邢家莊,今稱邢莊。

關村

位於鮑溝南偏西2.5公里,滕州至夏樓公路西側。明初(1368—1398年),關姓於此墾田定居,取名關村,後關氏徙出,繼有數姓遷入,仍沿用關村之名。

趙泉樓

位於鮑溝西偏南3.5公里,西北與西崗鎮杈子園為鄰。明嘉靖八年(1529年),趙氏由西趙坡遷此建村,名為趙莊,1982年因重名,更為趙泉樓。

鞋城

位於鮑溝西偏南4.5公里。此處原為漢代薛縣之所,後城廢為村;鞋古讀為薛,薛因近於靴而訛,故薛縣城漸演為鞋城,沿用至今。

來源自:遇見滕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