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人皆可为尧舜,季羡林说坏人是不会改好的,你认为呢?

鹏友程


王阳明说人皆可成为尧舜,我想他的意思是众人都可以和尧舜学,努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而不是说每个人都能成为尧舜。


尧舜是谁?古代的帝王,都能成尧舜,那还了得,别的人先不说,王阳明自己成尧舜了吗?也没有,他最多说我具备了尧舜那样的品格。其实这也是有疑问的。


季羡林说坏人是不会改好的,这个话大概是赌气说的,就是对坏人失望之极,觉得他们骨子里就坏掉了。其实这涉及一个坏人的标准问题,如果坏人只是做了坏事,那么改正了,就不是坏人了。如果坏人的标准是德性,品性坏才算。那季老师这个话就是对的,因为骨子里坏的人,根本就不会想到要改,也就说不上改的好不好。


再说,坏人谁来认定,根据什么认定也是个问题,二十四史上的帝王将相,那个没杀过人,有的还杀了很多,可是好像没有人说他们是坏人,还整天研究他们的成功经历和使用的谋略呢。


其实很多人可能想,王阳明和季羡林在讨论人性问题,王阳明那肯定是代表相信人性善的一类。而季羡林是代表认为人性恶的一类。这样想,就把问题复杂化了,而且讨论不出个结果。

人性这个东西怎么说呢,说不清楚,比如小孩子,有人说你看小孩子多好,你对他笑,他也对你笑,天真无邪,人性善啊。但是就会有人不服气,说你把俩个小孩放一起,看看小孩为争着吃奶是什么个表现。


人这个东西吧,其实没有那么复杂,第一想活着,那就得基本生活条件满足,满足不了,就得想辙,往往想出来的就是不好的办法,逼急了,卖儿卖女,易子而食,历史上这些事都是发生过的。但是这不能证明人性就不好,他是没办法,他得活着。


活着了,接下去就想活的更好,但是资源有限,就有竞争,早先的时候,竞争比较直接,就是谁厉害谁赢,达尔文的弱肉强食。但是老虎再厉害,也抵不过群狼,架不住狼组织起来。但是组织起来也不容易,组织起来需要有规则,规则的建立就是文化的开始。


有了规则以后,想活的好,不靠强力了,靠学习,靠对规则的理解和掌握。这个时候要想活的好,就是对规则吃的透,要么就是作弊,不遵守规则,但是让人抓不住,这就是所谓的权谋,鬼谷子那些。


总之,人就是要活着,还想活的好,被欲望驱使,被利益左右,这就是人,其实尧舜也没有那么好,大禹的爹是被谁杀的,还不是尧舜吗?


总之人不可能都成尧舜,而坏人呢,有利益的奖励下,他自己就去做好人了。这就是老话说的,放着有大米饭吃,谁去抢别人的窝头啊。也像更古的人说的,仓廪实知礼节。饿着肚子让你当尧舜你干嘛?


你肯定是不干的,因为尧舜是不饿肚子的,尧舜如果饿肚子,他也不当尧舜了,就去当坏人了。


扯了半天,总要总结一下:不要让王阳明忽悠了,也不要跟着季羡林一起愤怒,吃好,喝好,不害人,但是也保证自己不被别人害,在规则的范围内努力奋斗,对于破坏规则的人,最好就是诉诸法律,遇到恶人拨打110.然后平安的过几十年,结果你知道,总有一天,蹬腿,撒手,和这个世界说再见。


吴公子燎


既然人皆可为尧舜,何事而今久无圣贤?

所以,王阳明这句话只是一个烟雾弹,正如《红楼梦》开篇故意说“贾雨村言”,显然是反话正说。

坏人不会改好,好人倒是常常变坏。

因此,季羡林先生这句话也是一个烟雾弹,偏偏只说了一半,正如嘴上说世界如此美好,心里却流着泪说了两个字“但是”。

可为尧舜,并等于必为尧舜。正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和“天生我材必能用”有十万八千里之遥。

道德,倒底有多大的力量?

善是否有善报?好人是否一生平安?显然,无数历史书中的事件赤祼祼地告诉每一个人这个问准的准确答案。

我想做一个好人,然而,我不做一个好人。你又能把我怎么样?

引伸为一个实际的问题。

做尧舜有什么好处?

做好人有什么帮助?

做君子有什么利益?

目的决定行为,欲望取定取舍。我卖东西是要收钱的,我开房是要滚床单的,我上班是要开工资的,我结婚是要一起生活的,哪怕我在写这个问答也是要人看的。

不喜欢阴影,那么同时也就失去了阳光。

不喜欢爱情,那么同时也就失去了孤独。

什么是坏人?杀人放火,奸淫掠夺,对不起,那不是坏人,那是恶人。我们在骂着一个老人不该碰瓷,却不知道这个老人当年一直是劳动模范先进标兵一直无私奉献却落得下岗失业整日靠拾破烂为生。

什么是好人?慈善捐赠,乐于助人,对不起,那不是好人,那是名人。我们在点赞一个名流大献爱心,高瞻远瞩,言之有物时,却不知道当年他可能囤积物资哄抬物价巧不正常兑争弄得别人倾家荡产。

试问题主,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有人当街行凶,我是不是应当见义勇为?见义勇为的是好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就是坏人?

坏人说,我不能上去,我爸妈卧病在床,儿子还在读书,如果我受了伤,所有责任就会落在我媳妇一个人的肩膀上,谁伺候我爸妈?谁教育我孩子?谁帮助我婆娘?

我得了一个奖状,我上了一次报纸,我进了一个电视,我成了一个热点,我变成了一个英雄,然后呢?

父母的泪,妻子的泪,孩子的泪。

没有然后了!


亦有所思


很高兴能收到你的邀请,以下表达以下我个人的观点:

“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这是植根于"性善论"而鼓励人人向善,个个都可以有所作为。王阳明只是借鉴了而已;尧舜做了什么?年代久不可考,无非是贤明圣德,大公无私,或者如舜一样事亲至孝,以德报怨到似乎是非不分。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王阳明的诠释:

儒家哲学史,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之后,大家会提出一个问题,你讲人性是善,偏偏就有人会为恶。

其实我自己心中就有一些恶的念头。其实我也干过一些坏事,虽然我也干过不少的好事。所以性善论成立吗?

王阳明就让性善论成立了,透过「成色分两说」讲什么是圣人,既然人人可为尧舜,那就是性善说成立了。

「成色分两」指的是金子,金子之所以为金子,是因为他的成色足,不是因为他的分两重,如果分两很重,杂了一些金银铜铁什么的,他不能叫做金子。

分两不重要,成色才是核心。

所以一克的金子、一两的金子、一吨的金子放在一起,他们都叫做金子。

所有一个小小的员工,他勇于任事,他全力以赴,他专心在他的执掌上,不懈怠,不马虎,不偷窃,他跟董事长你,是一样的重要,一样的品格高贵。

所以圣人为天下人服务,小螺丝钉管理一个小小的地方,都是圣人,重点是他做事情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把事情做好,利他,这就是人人可为尧舜。

所以重点不是分两,这个人能力很强,可以做很多事情,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坏事,损人利己,他分两再重,也不是个金子。

是不是人人可为尧舜呢?孟子说,人人可为尧舜。王阳明说,对,人人可为尧舜,只要你做事情的动机是利他,不管你的能力多大,还是多小,你的行为就是尧舜的行为。

分两逾增,成色逾下。你钱越多就是分两越多,你企业越大,就是分两越大。但你越大的企业,你的成色足吗?

还是成色被稀释掉,所谓成色就是你这个企业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让社会进步的事情,让客户得到健康的食品,良好的生活环境。

那你的成色跟你的分两与时俱增,否则分两逾增,成色越薄。你这个公司越大,危害社会越大。

成色分两说,是王阳明非常有名的理论,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理论。

然后我们在来看看季羡林:(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赞成这个句话的,首先我没有看到他佐证这一句话,反而强烈的看到了个人主义色彩,我个人算他是学术的学者而不是作家,我觉得在理。其次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季羡林一生在乎名利,高度参加政治活动。孤儿出身,对妻儿冷漠。娶了不爱的女人,长期分居且有过婚外情,却不离婚。与儿子反目成仇。同时有真性情、纯真的一面。

有十三年时间宁可一个人在北京过着冷清寂寞的生活,也不把老家的夫人接过来;宁可给外孙女买一套新的《安徒生童话》,也不把自己的书出借;对猫、乌龟比对妻子儿女还要好,对保姆所说的感人肺腑的话却从不曾对家人说过……

简短的简介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何许人,回头在来看他说的,也许就没有那么认同了。我个人觉得有选择性的学习更佳。

以上是百度百科了解到的资料,真实性有待考证。以上回答纯属客观的陈诉,如有不妥联系作者删除


阳明悟行学宫


季羡林曾经撰文说:“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这就是季先生的“坏人论”。

“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孟子最早说出来的,王阳明说的是“满街都是圣人”,是同一观点的不同表述,这是王阳明的“圣人论”。

我想起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认为,王阳明的“圣人论”是一种人性“应然”的信念,季羡林的“坏人论”则是一种人性“实然”的判断。两者立场不同,观点自然就不同!

正如季羡林说自己长寿的秘决是奉行“生命在于静止”,而侯仁之却说自己的长寿秘决是奉行“生命在于运动”。

我不否定季羡林的“坏人论”,但我依然善良地相信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梁漱溟临终前曾问道:“这个世界会好吗?”答曰:“会好的!”





云润春天


王阳明的心学很多观点来源于佛学,佛经上说人人佛性具足不加外求,跟阳明先生说的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内心都存良知是一个道理,这个观点似乎又可以追溯到人性本善,人从未出生前就具足佛性,出生那一刻就开始受到凡尘所有欲望的沾染,虽具佛性,如果不断舍离清修内心,最后只能陈垢越积越厚,终至于佛性不见,良知无存,尧舜不在。所以阳明先生主张致良知,其实跟佛家说的修行几乎是一个道理,只不过方式方法有所不同,阳明老师说通过实践的修行和时间的砥砺,不断地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心地善良,言行合乎伦理道德,并一定程度富有“敬天爱人,自利利他”的敬畏、怜悯和博爱之心的人。而佛家甚至还宣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就是说只要你一念证悟了,前一秒是个强盗,后一秒都可以成佛。




星河历史观


王阳明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在《书魏师孟卷》中有提及,魏师孟的几个哥哥都拜王阳明门下学习心学,可是他对人人都是圣人不能理解,于是去问王阳明

王阳明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而良知可以知道是非善恶,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智慧可以区分是非,也有道德可以明白什么是善恶。而圣人就是有智慧而且道德几乎完美的人,而你我也具备智慧和道德这两项,都有良知所以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圣人

致良知的意思是按照心中的良知去思考和做事,圣人就是这样。我们做不到不是因为没有良知,而是自己把它遮蔽了。

他说每个人都有良知,哪怕是罪大恶极也有。就像太阳它的存在,不会因为乌云遮住了就代表不存在了。

王阳明的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基本条件,关键要看你自己的行为,你不去做或者明知不对也不想改那是你的事情。他说的是理论,也可以说一种美好的愿望。

而季羡林的那篇“坏人是不会改好的”,文章说的是生活所得,是现实。最后哪句“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段话可以看出他的观点,不管别人如何,每个人都不容易。

现实生活中的人,更像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里的那句“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每个人都是这样多面的,不能一言以蔽之,所以我的理解就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而不要对别人要求过高,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做好自己就行了。


k咯吱


其实,他们都对。

前面有高山一座,王阳明说大家都能爬到山顶,没毛病吧?一个人只要智力正常,身体健康,不断地往上攀登,肯定能到达顶峰。

季羡林说有些人肯定爬不上去,这也对,因为事实本来如此,有的人怕累,有的人根本就不向往山顶的风景。

王阳明是个哲学家,谈的是哲学问题;季羡林是个文化学者,探讨的是人性:两者不冲突,因为它们本来就不在同一个纬度上。


上头派掌门


我认可王阳明的说法,并且我觉得每个人只要教育得法,都能成才。以《绝代双骄》里小鱼儿和花无缺为例:正常情况下,双胞胎因为基因相近,应该人生会被设定好,但实际情况确并不是这样的,在恶人谷长大的小鱼儿如果没有万春流大夫的教导,那小鱼儿就一定会成为一个集大成的恶人,但因为有万大夫,小鱼儿分善恶,反而把恶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而花无缺因为跟着两个不苟言笑的宫主生活,为人就呆板,不灵活,做事一板一眼的。这个例子虽然是拿武侠小说来解答,到文学作品大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我认为人能不能成才和原生家庭、教育方式、自身努力等多重因素有关,只要因材施教,就一定能成为各行业的尧舜。


闲谈文化


两个人说的都没错,在于每个人自己的选择,选择做好人,皆可为尧舜,选择做坏人,坏人自然不会变成好人。路是自己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