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歷史上的太宗(一)

歷史上的太宗有多達29位(中國22位,越南5位,朝鮮2位

)。本文盤點了五位,今後按照歷史順序整理29位太宗,關注我,瞭解更多歷史知識

商太宗太甲

太甲(生卒年不詳),子姓,名至。商湯嫡長孫,太丁之子,外丙和仲壬之侄,商朝第四位君主。

太甲繼位之初,由四朝元老伊尹輔政,伊尹連寫《肆命》、《祖後》等幾篇文章,教導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繼位後前兩年,其作為還過得去,但從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發號施令,一味享樂,暴虐百姓,朝政昏亂,又破壞湯制定的法規。伊尹雖百般規勸,他都聽不進去,伊尹只好將他放逐到商湯墓地附近的桐宮(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湯陵社區) ,讓他自己反省,自己攝政當國,史稱"伊尹放太甲"。太甲在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又將他迎回亳都(今亳州市譙城區),還政於他。重新當政的太甲能修德,諸侯都歸順商王,百姓得以安寧。

盤點歷史上的太宗(一)


漢太宗劉恆

漢文帝劉恆(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前196年,漢高祖鎮壓了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漢高祖死後,呂后專權,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劉恆為代王時有位王后,生有四個嫡子,在劉恆稱皇帝后不久,這四個嫡子相繼去世,其餘諸子中寵姬竇漪房之子劉啟最長。劉恆登基後三月後(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竇漪房為皇后。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

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漢文帝對待諸侯王,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道德方面,漢文帝亦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藥,深具孝心。後元七年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後葬於霸陵。在古代,有奪取天下之功的稱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稱為宗。所以,

其廟號太宗,諡曰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盤點歷史上的太宗(一)


三國吳太宗孫休

孫休(235年-264年9月3日),即吳景帝(258年-264年在位),字子烈,三國時期吳國的第三位皇帝,吳大帝孫權第六子。十八歲時,受封為琅琊王。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孫綝發動政變,罷黜孫亮為會稽王,迎立孫休為帝,孫休三讓而受,改元永安。孫休登基,封孫綝為丞相,孫綝權傾朝野,孫休與張布丁奉合謀,遂除孫綝。

孫休在位期間,頒佈良制,嘉惠百姓,促進了東吳的繁榮。孫休好文,即位後於永安元年創建國學,設太學博士制度,詔立五經博士,為南京太學之濫觴,韋昭為首任博士祭酒。

盤點歷史上的太宗(一)


東晉太宗司馬昱

晉太宗簡文皇帝司馬昱(320年-372年9月12日),字道萬。東晉第八位皇帝(372年1月6日-9月12日在位),晉元帝司馬睿幼子,晉明帝司馬紹的異母弟,母為簡文宣太后鄭阿春。

司馬昱歷經元、明、成、康、穆、哀、廢帝七朝,先後封琅玡王、會稽王,累官撫軍將軍。晉穆帝時,升任撫軍大將軍、錄尚書六條事,與何充共同輔政。何充逝世後,司馬昱總統朝政。他引名士殷浩等輔政,企圖對抗威權日重的桓溫,殷浩反為桓溫所廢。廢帝即位後,再次徙封琅玡王,又進位丞相、錄尚書事。

太和六年十一月(372年1月),桓溫廢司馬奕,改立司馬昱為帝。司馬昱名為皇帝,卻多受桓溫牽制,"拱默守道而已"。在位僅八個月後,便因憂憤而崩,年五十三。諡號簡文皇帝,廟號太宗

,葬於高平陵。

成漢太宗李雄

李雄(274年―334年),周朝巴國宗室後裔,姬姓李氏,字仲俊,李特第三子,母羅氏,十六國時期成漢開國皇帝,306年―334年在位李特在四川起兵時,被封為前將軍。303年李特喪身沙場,秦文王李流收拾殘兵敗將,接管其部,自稱大將軍、大都督、益州牧。李雄帶兵打敗晉建平太守孫阜,大獲全勝,聲勢復振。

李流病死後,將軍權交給侄子李雄。李雄自稱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不久,攻克成都。304年稱成都王,建元建興,306年稱帝,國號“大成”,改元晏平。314年漢中的楊虎和梁州的張鹹也先後投奔了李雄,成國疆土達到最大。334年李雄頭頂生瘡而死,享年61歲,諡號武帝,廟號太宗,葬於安都陵。

------------關注我,精彩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