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小科普——湖泊成因

公共基础知识地理模块的考查中,对于湖泊的种类、成因、分布等都有所涉及,星罗棋布的湖泊在地球上构筑了陆地上一片安宁、灵动的所在,也是人类离不开的地理单元。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同来疏离下有关湖泊的这些考点,在众多湖泊中探寻最重要、最有趣的地理常识。


考点 1湖泊是什么?

湖泊是湖盆、湖水和水中所含物质(矿物质、溶解质、有机质以及水生生物等)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并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湖泊组成有三大要素:

湖盆、湖水和水中所含物质。

湖盆是湖水赖以存在的前提,湖盆的形态特征不仅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其形成和演变过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制约着湖水的理化性质和生物类群;

水体则是湖泊的主要内涵,是湖泊之所以成为湖泊的最基本条件。

地理知识小科普——湖泊成因

一般来说,湖泊是指陆地上低洼地区储蓄着大量而不与海洋发生直接联系的水体,因此,凡是地面上一些排水不良的洼地都可以储水而发育成湖泊。水库属于人工造就的一种湖泊。


湖泊是湿地的一个部分。

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滩涂和水稻田等。

湿地又是地球上水圈的组成部分。

水圈(hydrosphere)指地球上(包括地表、地下和大气中)液态水、固态水及气态水的总称。

考点 2湖泊的名称

在我国,湖泊的称谓多种多样,在不同的地区湖泊的名字可是大不一样:

地理知识小科普——湖泊成因

湖泊的这些称谓,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它反映了不同民族与语言的特色。汉族称之为湖;藏族称之为错或茶卡;蒙族称之为诺尔;满族称之为泡子;白族称之为海。而汉民族又因地区和地方语言不同,对湖泊又不同的称谓。江苏、浙江和上海人称之为荡、氿、漾;山东人称之为泊,河北人称之为淀,四川人称之为海子。


考点 3湖泊的成因

凡是地面上排水不良的洼地都可以储水而发育成湖泊。形成湖泊有多种原因,具体分类如下:

地理知识小科普——湖泊成因


特别注意:

(1)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永远不变的,它们也会受冲刷、侵蚀、溶解、崩塌等等。一旦堵塞物被破坏,湖水便漫溢而出,倾泻而下,形成洪灾,极其危险。

(2)风成湖泊都是些不流动的死水湖,而且面积小,水浅而无出口,湖形亦多变,常是冬春积水,夏季干涸或成为草地。

地理知识小科普——湖泊成因

(威宁草海)

地理知识小科普——湖泊成因

(敦煌月牙泉)

地理知识小科普——湖泊成因

(甘孜新路海)

考点 4中国湖泊概况

中国境内(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共有1.0 km2以上的自然湖泊2693个,大于1000km2的特大型湖泊有10个,分别为:

色林错、纳木错、青海湖、博斯腾湖、兴凯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呼伦湖。

我国拥有湖泊数量最多的3个省份: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

我国拥有湖泊面积最大的3个省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江苏省,分别为28616.9 km2、13214.9 km2和6372.9 km2 。

全国最大的3个湖泊:分别是青海湖、鄱阳湖和洞庭湖,太湖和呼伦湖分列第4和第5位,其中青海湖和呼伦湖属于咸水湖,其它3个属于淡水湖。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拥有湖泊数量最多的3个一级流域:

西北诸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

地理知识小科普——湖泊成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