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ECMO人工肺的千里出征記:和時間賽跑,與病魔搶人

收到全國緊急調配ECMO的徵集指令後,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閆煬在2月23日晚連夜趕到醫院打包設備,完成工作已是第二天凌晨三點。

這批救援物資奔襲千里順利送抵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以下簡稱“武漢同濟醫院”),隨後即轉至該院中法新城院區。

三天後,該院區一名因新冠肺炎出現呼吸衰竭的患者突然需要立即更換新的ECMO和耗材,醫院第一時間利用西安的救援物資進行準備,為艱難的救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一台ECMO人工肺的千里出征记:和时间赛跑,与病魔抢人

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ICU內,來自西安捐贈的ECMO正在搶救一名新冠肺炎病人,醫生在一旁分析病人的身體狀況。 冉曉供圖

中法院區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冉曉感慨,如果沒有西安同款型號的ECMO和耗材,他們不可能實現這麼迅速有效的搶救。

ECMO也稱體外膜肺氧合儀或者人工心肺機,是搶救新冠肺炎危重症病患的“終極武器”。由於一般按需生產,庫存量不大,目前只能在國外生產。

據統計,全球範圍內現有ECMO約1200臺,其中約400臺分佈在國內。經過採購和徵調,目前集中在湖北的ECMO有100多臺,其中約80臺在武漢。

新冠肺炎疫情後ECMO一度出現較大缺口。為緩解湖北對ECMO的需求壓力,2月23日起,中央指導組物資保障組曾接連兩次緊急向國內醫院發起徵調。多家中央本級醫院和各省地方醫院紛紛積極響應,捐出共21臺ECMO設備及若干耗材。

與此同時,中央指導組物資保障組還協調各方從國外採購了共29臺ECMO,以最快速度支援武漢,和時間賽跑,與病魔搶人。

一台ECMO人工肺的千里出征记:和时间赛跑,与病魔抢人

轉運之前,某醫院工作人員正在加緊檢查即將捐贈給湖北的ECMO。 中央指導組物資保障組供圖

在西安增援之前,武漢同濟醫院中法院區已開啟了兩臺ECMO搶救新冠肺炎病人。2月29日,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冉曉和同事發現,其中一臺的“膜肺”功能開始變差。

“膜肺”是ECMO的核心材料,可以模擬人肺在體外對血液進行氧合,從而幫助人體迅速改善缺氧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膜肺”必須在當天進行更換,越快越好。

冉曉記得,當時護士長熊傑想起有一臺剛從西安送來的ECMO和耗材:“趕得特別巧,如果沒有的話,我們可能要花很多時間從其他地方調配,有很大難度。而且西安跟我們的這臺一模一樣。”據介紹,ECMO的品牌和設備型號必須相同,更換才能順利進行。

冉曉和同事們先對新ECMO進行鹽水預充準備,然後迅速剪斷舊“膜肺”,連接新“膜肺”。連接過程需要“非常非常快”,因為哪怕ECMO停止一分鐘,病人就會出現嚴重缺氧,甚至直接導致生命危險。緊張順利換好後,冉曉和同事們才長舒了一口氣。

令冉曉印象最深的是,西安的物資支援不僅及時,而且十分仔細。ECMO的設備可以重複使用,但耗材卻只能使用一次,有些病人甚至需要2-3套耗材。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很多醫院都拿不出耗材,西安卻捐出了30套,每一套包括已經連接好的“膜肺”、驅動儀和管路,取出後可以直接使用。

冉曉翻出手機照片,簡要介紹ECMO的工作原理:“我們從病人的股靜脈把很暗的靜脈血抽出來,通過‘膜肺’氧合成鮮紅的動脈血,再輸送回病人的頸部血管裡,就可以改善病人的缺氧症狀。”

他介紹,ECMO是搶救呼吸衰竭患者的“終極武器”,在無法通過吸氧、插管加呼吸機改善缺氧的情況下,意味著病人的肺部感染已經非常嚴重,氧氣無法通過肺泡進入血液,此時只能使用ECMO,否則嚴重缺氧可能導致多器官衰竭。解決病人缺氧問題後,才能贏得治療時間,有機會進一步通過藥物治療恢復病人的肺臟功能。

截至發稿,這名使用西安ECMO和耗材的患者仍在ICU搶救,但病情已呈現階段性向好。另一臺武漢同濟醫院本院ECMO已順利完成使命,病人成功脫機。

“先緊著武漢來,我們可以想辦法”

西安的增援物資來自西安交大一附院。2月23日晚上10點,該院心臟外科主任閆煬接到國家徵調ECMO指令後,立即和另外5名心外科醫生、6名設備科工作人員趕往醫院打包設備。

一台ECMO人工肺的千里出征记:和时间赛跑,与病魔抢人

2月24日,西安交大一附院的工作人員正在整理向武漢捐贈的ECMO設備。 閆煬供圖

當時醫院一共有四臺ECMO設備,其中三臺正在分別搶救新冠肺炎、其他重症肺炎和心肌炎的病人,只有一臺空閒。耗材倒還算“充裕”,但得來不易:1月底,市場上耗材稀有,據說有廠家的訂單已排到7月。醫院擔心疫情嚴重,從西安4家代理公司緊急搶購了40套耗材。閆煬記得當時跟對方說“把手裡的都給我”,一臺ECMO設備動輒上百萬,而一套耗材也要近十萬,且用量大,需要提前做儲備。

幾乎沒有任何猶豫,醫院決定捐出一臺ECMO和30套耗材。為方便重症科和呼吸科醫生做手術,醫院又擠出30套動脈及靜脈插管和30套穿刺包。

一台ECMO人工肺的千里出征记:和时间赛跑,与病魔抢人

2月24日,響應國家ECMO緊急徵調,西安交大一附院向武漢捐贈了1臺ECMO,並從搶購的40套寶貴耗材中擠出30套用於支援,以及30套動脈及靜脈插管和30套穿刺包。 閆煬供圖

為方便武漢醫生使用,工作人員專門打電話給武漢同濟醫院,詢問所需的插頭類型,配齊放進打包箱裡,並註明不同型號耗材的信息和使用提醒。“總之能想到的都想到、做到了。武漢比較需要,所以先緊著武漢來,我們還可以想辦法。”閆煬說。

打包完所有設備,已是2月24日凌晨三點。由於一大早還要裝車,所有人乾脆在辦公室坐了一夜。上午10點,在所有人疲憊卻充滿祝福的目視下,載著寶貴救援物資的郵政專車駛離醫院。

2月25日,武漢同濟醫院器材科的江明尹收到了這批物資。在此之前,他正為醫院緊缺ECMO和耗材苦惱:“當時我們也想搶購,但全國都沒有貨源。”看到分門別類、打包仔細的物資,他希望有機會親自感謝西安交大一附院。

3月16日,閆煬告訴記者,西安交大一附院還有唯一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在使用ECMO搶救。從1月接收新冠肺炎病人至今,他和同事們還沒有好好休息過。

與時間賽跑的全球支援

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後,湖北省曾向中央指導組反映,有約55臺的ECMO需求缺口。中央指導組物資保障組研究後發現,全球只有三個國家可以生產ECMO,國內只能進口;由於ECMO操作要求高,使用並不普遍,所以一般僅按需生產,因此庫存量不大。

為給搶救爭取更多時間,中央指導組物資保障組立即在全球範圍內尋求資源。首先,2月23日、26日向國內醫院發起徵調。截至2月28日,在郵政、民航通力合作下,共有來自各地的21臺ECMO和若干耗材運抵武漢。

一台ECMO人工肺的千里出征记:和时间赛跑,与病魔抢人

ECMO轉運路途中。 中央指導組物資保障組供圖

除了西安交大一附院,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一、二、三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以及來自河南、山東、山西、遼寧、安徽、福建的省級醫院紛紛伸出援手。

中央指導組物資保障組介紹,中央擬用“借舊還新”的方式對捐贈醫院予以補償,並加倍返還耗材。

國外採購同樣彰顯了“中國速度”。2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商請中國紅十字會從國外採購並捐贈的13臺ECMO運達上海和南京。2月26日凌晨,不到一天時間,這批物資便運抵武漢。

2月26日,由保利集團從德國採購並捐贈的另外16臺ECMO在運抵德國法蘭克福機場後,曾發現貨倉空間不足。國航果斷決定將旅客行李挪至客艙,緊急協調安排後,飛機於27日凌晨3點多騰空而起,搭載救命設備飛往北京。

與此同時,海關總署已向北京海關發出指令,要求迅速清關;民航局已協調空管部門,做好國航落地和郵政航空轉運準備;中國郵政集團也已安排郵航飛機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待命,隨時準備接洽物資。

2月27日晚8點,這批來自德國的物資抵達武漢。原本預計需要2-3天轉運,結果用時不到17小時的“空中接力”,令德國生產廠家直呼不可思議。

據瞭解,全球範圍內現有ECMO約1200臺,其中約400臺分佈在國內。經過採購和徵調,目前集中在湖北的ECMO有100多臺,其中約80臺在武漢。2月23日,WHO專家組完成在武漢的考察後,一名外方專家曾表示,如果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希望能在中國治療:“一家醫院擁有50-60臺呼吸機、5臺ECMO,連歐洲都達不到這個水平。”

據中央指導組物資保障組介紹,2月24日之後,在武漢集中收治重症的多家醫院,呼吸機和ECMO數量已遠超這名專家看到的水平。

中央指導組物資保障組有關人士認為,正是各方不惜代價、無私奉獻的救人精神,這場從全球到武漢的ECMO緊急支援才得以實現:“早一分鐘就可能多救一個生命,這是生命的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