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疫情期間在家亂翻書,居然翻出了兩張有點年紀的成都地圖:


一張是袁庭棟《成都街巷志》(四川文藝出版社版)內贈的《成都市街道詳圖》,1948年測圖,1949年製版——表現的成都距今已經70多年。地圖右下角還有“文維提供”幾個字;不知這個文維,是製圖人,還是隻是供圖人。

另一張是2019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王笛著《消失的古城》裡附贈的《成都市明細圖》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左:成都市街道詳圖,來自《成都街巷志》;右:成都市明細圖,來自《消失的古城》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左:《消失的古城》;右:《成都街巷志》


王笛書裡這張地圖是哪一年繪製的呢?在《消失的古城》的一次讀者活動上,主持人、歷史影像學者徐家寧說,這張地圖是民國地圖。


但“民國”這個時間跨度可就太長了,如果以其中一些街道、機構的名字,說不定可以嘗試縮小範圍?

比如在地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位於皇城中心的四川大學校,位於南較場的國立成都大學,以及位於現在的川大望江校區的農業學校


由於這幾所學校,最終都合併到後來的國立四川大學(1931年),所以或可據此判斷這張地圖繪製於1931年前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而地圖上,春熙路上已經有了中山紀念碑,這座紀念碑是1928年初落成的。


所以,基本判斷這張地圖制於1928年至1931年之間(當然,這裡不是完全嚴謹的學術意義上的考證,也期待大家給出更準確的信息)——為方便敘述,我們假設它繪製於1930年好了。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兩張地圖的比例尺都為10000:1,主要表現的都是由錦江環繞著的中心城區,差不多剛好是今天一環內的成都。


我們可以看到,兩張地圖所呈現的上世紀早中期成都,東邊至於如今的猛追灣望平坊、水井坊、廊橋一帶,北方邊界在文殊院、萬福橋,西郊就在青羊宮、二仙庵一帶,而南郊似乎發展得最早:


1930年地圖上,成都西南郊是武侯祠,正南郊外是華西協和大學及其附屬的諸多學校,東南側則是農業學校和望江樓。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1948年的地圖上細節更豐富,四川大學在望江樓邊建了新校址;在華西大學周邊,大學、中學、小學林立。


如果像一位報社的資深老校對那樣,把自己的眼睛當放大鏡撲入這一片,可以看到在黌門街、漿洗街和國學巷一帶,活潑潑地跳出了“小弟李維”幾個字。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還記得本文開頭時提到過的提供這張地圖的叫“文維”的人嗎?看到這裡的時候,我險些以為這是這位文維調皮在地圖上埋了個彩蛋——像很多大導演一樣,想在自己的作品裡留下個記號什麼的。


不過,人還是要多讀書。再多看一些才發現,原來是“弟維小學”


那不是木子李,而是文子斈,“斈”是“學”的另一個寫法……這所學校因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念而命名為“弟維”。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1926年,弟維學校校董饒珍芳(後排右一)與部分師生(Carl Crook 供圖),圖源/網絡


在最近的新聞裡我們還看到,這所建於1915年的小學,它的名字在幾經變更後,於去年年底又改回到了這個百年前誕生之初的名字——“弟維小學”。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如果拿著1930年和1948年的成都地圖,去逛2020年的成都,會發生些什麼事?


前些天,我們好奇地嘗試了一下。限於腳程,我們只逛了不多的幾個地方,卻也足夠腳耙手軟了。


這裡是自公元前311年,秦國的張儀開始創築成都,修建了大城和少城以來,就大致形成的成都地圖上的中心;自此成都城的地形,長久以來就有了一個北偏東約30度的偏轉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秦代創築大城少城圖,截圖自《成都城坊古蹟考》一書。地圖上古城是秦代築造成都城的大致範圍,而清城則是清代成都城大致的範圍,與我們翻到的兩張地圖的基本一致


不知是不是從這個時候的“偏心”,導致後世成都人的形容詞裡,“歪”這個字的用法就特別豐富呢?一個人厲害,“有點歪”;特別厲害,“飛歪”;連辣椒辣了,也要說“這個辣子有點歪”。

這樣的“歪”一直到明代修建“蜀王府”時,才首次確立正南北的中軸線,從而形成沿南北中軸線東西對稱的龐大建築群。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明代大城與蜀王府城


明蜀王城在清康熙時被改建成貢院,也就是科舉考試的考場,四川學子要考舉人都要來這裡。清末狀元駱成驤、經學大師廖平都是從這裡走出的四川。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明蜀王城的一處城門洞,攝影/西德尼·甘博


在1930年的成都地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區域仍以“四川大學校”為中心,環繞著美術學校、民新中學、附屬女高中等多所學校。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1930年版地圖的四川大學校


在1948年的地圖裡,“四川大學”幾個字出現在了地圖右下角的望江樓邊。取代“四川大學”,佔據地圖中間位置的,是皇城正南側的“博物館”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1948年版地圖裡,四川大學遷址到望江樓邊,而四川博物館正“居住”在皇城


這座博物館自然不是創建於1958年,並於2016年更新的、選址天府廣場西側的成都博物館,而是現在位於浣花溪畔的四川博物院,它的前身是創建於1940年的四川博物館

好玩的是,四川博物院在剛創立的時候,其實是在郫縣東嶽廟。1945年才遷至皇城明遠樓,也就是這張地圖上的位置;幾年後的1950年,它又搬到了人民公園裡。

這座博物館在天府廣場不過5年,剛好就記錄在了這張繪製於1948年的地圖上,讓我們得以更具象地去“觀看”這段歷史。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而這幾天,川博、成博、金沙等成都的各大博物館也相繼發佈了恢復開放的公告,並於昨天和今天重新與大家見面。


現在我們去天府廣場,從地鐵一號線的“迷陣”裡走出,也不消搞清目的地在哪一個出口,“先上到廣場上”,可能是最佳選擇。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從天府廣場地鐵站鑽出來,看到一位大爺坐在廣場的雕塑池旁邊,曬著太陽讀書


現在出了下沉廣場,浮出地表,到了天府廣場上方向感一下子就回來了:眼前是主席像,是科技館、圖書館,還是大劇院、博物館,對於尋路的人來說,都一眼可辯。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俯瞰天府廣場及其周圍建築,圖源/VCG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成都人在閒時的選擇與今天的我們相差無幾:安心喝茶、聊天、曬太陽,訴求就這麼簡單。


比如曾在四川大學任教的朱光潛先生,就常常從自己在皇城內的川大公寓,步行到1930年地圖上的“少城公園”去喝茶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1930版的地圖上,人民公園叫“少城公園”


“少城”這個名字,幾乎與“成都”一樣久遠。


在張儀築造成都城時,初築“大城”為軍事政治中心,不久就建了“少城”為經濟重心,同時也成為了大城的屏障。少城,聽著就有點偶像劇裡的一位年輕的、翩翩的將領的味道喃。

1946年,“少城公園”改名為“中正公園”,公園裡的“成都市圖書館”也改名為“中正圖書館”。“中正公園”於1950年正式更名為“人民公園”。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1948年的中正公園和中正圖書館

繪製於1948年的這張地圖,記錄了人民公園在少城公園之後的,一個短暫的名字。而中正圖書館,現在則作為人民公園的管理處,繼續使用。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人民公園中正圖書館舊址,現為公園管理處,上圖為最近的公園,下圖為去年夏天的公園


而最近,從天府廣場,步行10來分鐘,沿著比平時沉寂的蜀都大道,我們也來到人民公園


從公園北大門,進行體溫測試,用公用的筆錄入個人信息之後,保安大叔還特別遞過來免洗洗手液,“來,手指拇兒消個毒”之後才進入公園。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非常時期,人民公園的經營場所全部暫停營業。在我們去的那天,看到的都是這樣的景象: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始建於1923年的鶴鳴茶社,在2020年的春天,用幾條紅白相間的安全帶,將它與平日裡沸騰的茶水和來自天南海北的客人隔離開來。

竹椅一張疊一張地碼放在一起,公園彩色的遊船也擠擠密密排放在水邊。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上:去年夏天的人民公園鶴鳴茶社;下:今年3月初的人民公園鶴鳴茶社


蘭花園關著門,濃蔭茶園也關門;盆栽園關著門,廣場小賣部也關了門;鍾水餃關門,老鍾白家肥腸粉也關起門。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同樣陌生的,還有人民公園的相親角


如果不是路上有則敬告大家警惕虛假相親信息的“溫馨提示”,我們可能根本記不起這裡就是一直掛著各種“徵婚”“尋緣”廣告,走過的人都要停下來仔仔細細閱讀一番的相親角。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上:2019年夏天人民公園的相親角;下:2020年3月初人民公園的相親角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轉了一圈,又從人民公園的北門出來,沿著少城路,看著努力餐驕傲的大公雞,我們還打算去長順街兩邊的那一排排骨街走走看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長順街兩側,像排骨一樣的平行小巷子,因為曾經是清代八旗軍隊的駐地,而都擁有名字。


長順街太長了,所以就被分成了三段,長順上街、長順中街、長順下街,這樣的命名在1948年的地圖上已經成型了,不過在1930年的地圖上,它還叫“通順街”。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左:1930年版地圖的通順街及其兩側街巷;右:1948年版地圖的長順街及其兩側街巷


才走到少城路和將軍街的街口,就看到非常時期有點詼諧的一幕:

一位頭髮梳得極順滑的大叔,戴著白色口罩在街口的雕塑黃包車上睡著了,坐在旁邊的黃包車師傅,一臉愁容地盯著我們:“這位乘客睡戳了就是霸起不下車,咋個走嘛?我是不是該去領個‘ETC’。”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兩張地圖上,這兩排街道的名字大都是一樣的。不過,也有兩條街道名字發生了有趣的改變。

一是商業街和仁厚街之間的那條,在1930年的地圖上叫“刀子巷”,而1948年的地圖,則叫“多子巷”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左:1930年版地圖的刀子巷;右:1948年版地圖的多子巷


這條巷子中,原本因為有不少為滿蒙八旗鑄造兵器的匠鋪,在民國時期就被叫作了“刀子巷”。


當時的四川省主席劉湘就住在這條巷子裡。因為覺得巷名不吉利

,1935年,劉湘便聽從學者張聖奘的建議,將刀子巷改名為了多子巷。

我們去的這一天,多子巷和附近其他的街巷一樣,兩旁高大的居民樓與高聳的黃桷樹中間,偶爾透出點點陽光。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一定是跟“多子”這個名字有關係吧,這條巷子裡碰到的人事物都非常可愛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多子巷的幼兒園自然沒有開學;巷子裡一位大叔戴著口罩出門遛狗,小狗穿著像小蜜蜂一樣的衣服跟在他的身後,閒庭信步。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連巷子口的小賣部,都擺著故事滿滿的玩具。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而從長順上街走出到長順下街,在1930年被叫做“笆笆巷街”的街道,在1948年和現在都叫“八寶街”

笆笆巷在清代是皇城外的貧民聚居區,當時的貧苦百姓以竹篾為牆、草蓆為頂,沿街搭起簡陋棚屋。這條小巷,因此被稱為“笆笆巷”。這個聽起來就有點“窮”的街道名,後來抖了個機靈,改了個名兒叫“八寶街”。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左:1930年版地圖的笆笆巷;右:1948年版地圖八寶街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長順街的春天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大半天下來,我們匆匆轉過的地方,不過天府廣場、人民公園和長順街而已。

作為成都的古老又彌新的中心城區,這幾處空間在數千年裡看著世代的更替,也在成都這座從來不曾改變過名字的城市的地圖上,不停變更著自己的名字。

這個對於你我的人生而言有些特殊的春天,在它們的時間裡也終會過去,留下灑落著同樣陽光的午後經驗。

而成都這座城市,也在不斷接納我們,認識它更多。


— THE END —


圖源:慕樹、VCG


參考文獻:

1.《成都城坊古蹟考》,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時代出版社,2006年;

2.《成都市街道詳圖》,2018年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袁庭棟《成都街巷志》;

3.《成都市明細圖》,2019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王笛著《消失的古城》.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我們用90年前的導航,逛了逛成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