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第六計 “聲東擊西”之 劉邦制韓信

勝戰計之《聲東擊西》

【原文】

敵志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攻之。

【譯文】

敵人神志慌亂,不能正確預料和應付事變和複雜局面,正如坤下兌上的萃卦受到擾亂一樣,要利用敵人這種不能自主把握前進方向的時機,對敵人發起攻擊。

劉邦制韓信

韓信是劉邦手下第一員大將。

劉邦曾數次將韓信的兵權奪回,使之失去權力而處在劉邦的嚴格控制之下,還數次鉗制韓信,乃至最後殺掉韓信,劉邦和呂后都用的是聲東擊西之計;以必攻示不攻,陰而取之。一而再,再而三,劉邦屢屢使用,韓信屢屢中計,真是耐人尋味。


《三十六計》第六計 “聲東擊西”之  劉邦制韓信


楚漢戰爭期間,韓信雖歸劉邦節制,但在當時也是獨佔一方的強者,強行徵發他的軍隊,很可能促使他反叛。

此時劉邦想得到韓信的軍隊,便與滕公北渡黃河,直向韓信、張耳的趙軍軍壘趕來;離軍壘不遠,暫時住下,在清晨時,自稱漢使,馳入趙壁。

這時韓信、張耳尚在睡覺。劉邦直入他們的臥室,奪得他們的軍符印信,調遣起軍隊來。等韓信、張耳起床,軍權已失,不得不前來請安。


《三十六計》第六計 “聲東擊西”之  劉邦制韓信

劉邦藉機將他們打發回趙國,讓張耳留守趙國,韓信帶趙的餘兵去攻打齊國。

劉邦此次以韓信不備,奪得兵權,可謂老謀深算。他身在成皋,離韓信軍營尚遠,此為聲東;清晨至壘,詐稱漢使,守門軍士不會因此等事叫醒主帥,此亦聲東;入門即奪兵符印信,迅速調兵遣將,掌握主動權,乃是擊西。聲東示之不攻,擊西乃是必攻,此即是劉邦高於韓信之處。

可以看出,劉邦和他的謀臣,在每次使用聲東擊西之計時,都是經過深思熟慮而後行的。劉邦和他的謀臣,利用韓信居功,自以為不會對他下手,在政治上優柔寡斷的弱點,示之以不攻,造成聲東的聲勢,使其不防,再以突發的形式,趁其優柔寡斷之時,以出其不意的方式直搗其虛,故屢用屢奏其效,可謂老謀深算。

三擒不殺,在當時國家初建,根基尚不穩定之時,能起到安功臣、用其力的效用。此正是這種手法獲得全勝而無咎的根本,亦可見聲東擊西之計的老謀深算,以必攻示不攻,陰而取之手法的高明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