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劇已經沒有“正常人”了?

最近,有兩個媽媽再一次引起了熱議。


彷彿是提前商量過,一起來到大城市工作的女兒身邊,獅子大開口。

一邊是《完美關係》當中邦尼的媽媽,由於弟弟要上學,需要姐姐拿出十萬的學費。

另一邊是《安家》裡房似錦的母親潘貴雨,為了提前還清兒子的房貸,張口就是一百萬。

國產劇已經沒有“正常人”了?


同樣的角色。

看一次,是發現問題,看兩次,是強調問題。

可是當這種刻板的形象,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在我們面前,就到了需要警惕的時候。

並不是說,這些角色演得不好,相反幾位演員的表演相當出色,以至於一次次上熱搜,一次次讓人咬牙切齒。

說也說了,罵也罵了。

關於角色本身呢?

看上去,只是簡單的重複。

國產劇已經沒有“正常人”了?

這個問題其實一直都存在。

而且是國內女演員長期面臨的困境,當年齡到了一定的階段,角色的選擇範圍便會迅速縮減。

基本上不是媽媽就是婆婆。

大家印象比較深的可能有李明啟老師。

一開始在《我愛我家》和《水滸傳》都有不同程度的客串,後來憑藉《還珠格格》當中心狠手辣的容嬤嬤一角徹底走紅。

有多紅?


就是那種走在街上或者坐公交車會被人罵的程度。

國產劇已經沒有“正常人”了?


必須承認的是,國產劇經常出現以製造矛盾為目的的老年角色。

比如,當年聚焦於婆媳關係的《雙面膠》。

李明啟老師飾演的亞平媽媽來自農村,遇上了從小在上海長大的兒媳胡麗娟。

自從兩個人住在同一屋簷下,吃飯,睡覺,生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開始出現分歧和誤解。

隨著時代的發展,理不清的婆媳關係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容易被年輕人感知的“原生家庭”。


國產劇已經沒有“正常人”了?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邦尼媽媽的同時,一定會想到另外一個名字——

樊勝美

同樣是在大城市努力工作的女兒,同樣是家裡的“兒子”需要資助,同樣是一味索取的父母口口聲聲抱怨著“女兒你怎麼這麼自私”。

不僅僅是人物性格和劇情如出一轍,更重要的是她們本來就是同一個演員。

毫不誇張,樊勝美的媽媽也好,房似錦的媽媽也罷,她們早已不再是一個角色,而變成了一種代表。

只要出現類似的人物,人們首先想到的都是“又一個樊勝美的媽媽”。


國產劇已經沒有“正常人”了?

《完美關係》


國產劇已經沒有“正常人”了?

《歡樂頌》


寫觀眾願意關注的,拍容易引起話題的。

國產劇的視角就會單一。

不要說女演員的選擇在變少,她們可以出演的角色也大同小異。

有人可能會反駁:現實中確實存在很多這樣的情況,大家都感同身受,覺得拍出了他們的故事。

可是,我們的家庭難道就只有矛盾和撕扯嗎?

那些溫暖和理解,也可以拍的很精彩啊。

國產劇已經沒有“正常人”了?

問一個問題、

以下幾點限制:

有一定熱度的國產劇,女兒是主要角色,母親一般是配角。

請問你能想到的,比較通情達理的媽媽有哪些?

老實說,很少。

大多數鑽進腦海裡的,不是忙著催婚就是急著要錢。

有一個角色倒是很有趣,但有點不符合要求,就是《家有兒女》中宋丹丹飾演的媽媽劉梅。

首先她不算配角,其次她也是夏雨和夏雪的後媽。

國產劇已經沒有“正常人”了?


當然了,認真找肯定還是有的。

最近熱播結束的《下一站是幸福》。

賀繁星的媽媽面對女兒的婚姻問題,沒有強求,只是囑託找個靠譜的,賀爸更是強調“我生的起我就養的起,我養她一輩子”。

一對開朗的父母形象,沒有拘泥於傳統的婚戀觀。

從這個角度看,這部劇在“剩女”的話題上確實有所突破。

國產劇已經沒有“正常人”了?


美劇《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的媽媽,看到女兒因為情感危機離婚的時候,不但沒有為了面子百般阻撓,而且回到了自己上大學的城市。

雖然是一個配角,卻沒有成天把視線放在子女的身上,即便在特殊的時代做了大半輩子的家庭主婦,依然有資格尋找獨立的生活節奏。

國產劇已經沒有“正常人”了?


再比如去年大火過的臺劇《俗女養成記》。

同樣是既有女兒,又有兒子的母親,面對兒女的婚姻問題。

除了催促和著急,還有另外一種答案。


國產劇已經沒有“正常人”了?


劇中39歲的陳嘉玲,沒房沒車沒結婚,不僅丟了工作,還從奮鬥了幾十年的臺北回到了小時候一直想逃離的家鄉。

坐在弟弟的車上,吐槽著自己一事無成,一無所有。

這部劇比較特殊,採用的是雙線敘事,小時候的成長和成年後的失意,相互對應。

什麼意思?

講的其實也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我們見到了勢利的姑姑,騙人的叔叔,嚴厲的媽媽以及不認真學習闖禍的小嘉玲,可是我們也看到了可愛的爸爸和善解人意的奶奶。

這才是大多數普通人的家庭現狀,有歡樂也有煩惱,有責罵也有關心。


而不是拿著放大鏡,只注意到爭吵。

國產劇已經沒有“正常人”了?


最後的結局非常難忘。

40歲的嘉玲買下了自己從小就害怕的鬼屋,重逢了14歲的嘉玲:

“你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來,做夢又醒過來;你又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這輩子其實很短,短到你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沒時間再去討厭你自己。”

過去的事情並非一筆勾銷,而是無法改變。

所謂的和解也並非原諒一切,而是和自己握手言和。

國產劇已經沒有“正常人”了?


電視劇當中出現討人厭的“壞人”並不會引起我們的反感。

如果壞得有血有肉,甚至會變成一大亮點。

例如《都挺好》裡面的蘇大強和蘇明成,雖然結局的處理有點刻意,但對社會議題的探討並沒有止於表面。

我們反感的是什麼?

是沒有緣由的使壞,毫無說服力的發難。

換句話說,大多數“樊勝美”背後的媽媽,已經開始從人物關係的拼圖轉變為工具人。

究其原因是偷懶,藝術創作上的討巧。


國產劇已經沒有“正常人”了?


最典型的例子,在很多這樣的家庭中,我們發現那些需要幫助的哥哥(弟弟)往往沒有自己的聲音,再糟糕一點完全就是家庭的累贅,不學無術。

為什麼?


因為他必須變成累贅。

蠻不講理的母親之所以強取豪奪,不是為了自己享受,而是為了家庭,為了親人。

在職場中雷厲風行的都市女性,好不容易躲過了瑪麗蘇的毒害,經濟和生活真正開始獨立,結果還是沒有逃過原生家庭的壓榨。

事業一路順利,愛情需要撒糖,只能拿遠在農村的家庭開刀。

這是一個連鎖反應,一個人物的片面需要一群人的片面去彌補。

國產劇已經沒有“正常人”了?


更糟糕的是,你在這些母親的身上甚至看不到一絲屬於母親的氣息,如果不是女主口口聲聲嘴裡喊著媽媽,你還以為她們是來討債的“潑婦”。

不可否認,重男輕女和原生家庭的確是一個值得關注和討論的現象,並且也有很大一部分觀眾深受影響。

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看上去從一個模板裡複製出來的人物和角色究竟是在突出原生家庭的痛苦,還是借一個容易引起熱議的話題博取眼球?

值得打出一個問號。

至少在我看來,它們正逐漸脫離現實問題,繼而演變成臉譜化的標籤。

國產劇已經沒有“正常人”了?


作為一部電視劇,如果塑造的人物簡單浮誇,呈現的生活漏洞百出。

即便能夠突然引起人們的注意和共鳴,也不過是熱鬧一時。

總有一天,觀眾會覺得麻木。

不是這部,也會是差不多的下一部。

記得關注哦,我是小八,筆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