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院士攻克世界級難題,美國出價200萬美元,被一口回絕

60年代,是中國農村最貧困的時期,這個時期物質上是最窮的,但精神卻不是。

孫金聲,中國工程院院士,1965年出生於江西的一個貧窮的村莊,生在貧困人家,從小隻有靠知識來改變命運這一條出路,儘管父母貧困,但一直鼓勵他的學習,正是由於見到了父母的貧困,孫金聲一直髮奮讀書,勵志改變家庭的命運,並在高考中以超錄取線40分的成績成為他們村裡面的第一個大學生同時也是第一個研究生。

中國院士攻克世界級難題,美國出價200萬美元,被一口回絕

研究生畢業的孫金聲,想繼續出國深造,但當他面對昂貴的留學費用時,只好選擇先工作後求學。這時新疆塔里木的“石油戰”也開始了,孫金聲為一展抱負,毅然加入了新疆油田工作,然而真實的油田對這個一直以來都只在實驗室接觸的研究生,絲毫沒有眷顧。

到新疆參加工作不久,他就發現了現實的油田與實驗室相差甚大,尤其是在打井技術上,我國緩慢的打井速度與美國人比起來差距太大,孫金聲覺得中國人不應該比美國人慢,抱著這樣的想法很快他就發現了美國人比中國人多了一個步驟,那就是美國人加了一種特殊的材料到鑽井液中。

為了提高中國的鑽井速度,孫金聲提出和美國合作開發這個技術的申請,但對方的回覆卻是200萬美元的合作費,高昂的合作費和民族情懷,孫金聲決定自己造!

中國院士攻克世界級難題,美國出價200萬美元,被一口回絕

五年後,孫金聲和他的團隊研發出了比美國更先進的技術,聞訊而來的美國像五年前的孫金聲一樣提出了合作的申請,不過被他嚴厲拒絕。

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現,他收到了劍橋大學、麥吉爾大學等多所著名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不過為了能在新疆這塊油田上有所成績,他放棄了之前的想法去劍橋大學去學習,一直留在了新疆塔里木。

中國院士攻克世界級難題,美國出價200萬美元,被一口回絕

2004年,陸地上最深的一口井--莫深1井成了中國石油集團難啃的一塊骨頭,這時期正是我國石油基地的初步開發,國內沒有任何成熟的技術,如果石油基地無法按期完工會產生無法估計的後果,這一次面對的國家出現的問題,他又接下了這個燙手的山芋。他帶領團隊經過十幾年的艱苦研發、日夜兼程,發明了一種能夠抗240度高溫的高密度鑽井技術,確保了中國石油集團的按期完工,同時該發明的產生也為我國的鑽井技術提高了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出生貧困的家庭,有了成績後仍然忘不了自己的家鄉。孫金聲時常鼓勵中國農村大學生走出大山,用知識來改變命運,他時常想起當年自己因為學費差點上不起大學時是村裡湊的200元錢,讓他有了今天的成就,成才後的他,經常資助家鄉的貧困人口。

科研,在孫金聲看來是需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去做的,沒有捷徑、沒有曲線,做科研的人需要沉得下來氣、靜得下來心、耐得住寂寞。

落後就要捱打,我國近代的發展就足以證明這一點,只有自身實力強大了才能夠讓國家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然而祖國的強大背後就是因為靠著像孫金聲這樣的科研人員存在,正是他們這些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熱血幫助祖國實現了再次強大的夢想。也正是因為有了孫金聲、錢三強、李四光、這樣一代又一代為祖國發展而默默奉獻的科學家們,我國才能夠在短短的70年時間裡成長為如今可以比肩美國的世界大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