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早期詩藝創作受到法國詩人魏爾倫深厚的影響

前言:魏爾倫是法國象徵派詩人的前輩,他創作的詩歌在美學觀上對中國詩人戴望舒早期詩品創作產生很大的影響

。這裡由戴望舒早期詩歌作品的特點開始,經由分析《雨巷》一詩,自魏爾倫同戴望舒詩歌美學觀共同具備的相似性裡四個方面(即語言的音樂美、意象的平淡美、意境的朦朧美及情感的憂鬱美)來分析前者對於後者產生影響,並經由代背景等三個方面來分析魏爾倫是怎樣影響戴望舒的。

戴望舒早期詩藝創作受到法國詩人魏爾倫深厚的影響

中國詩人戴望舒

一、戴望舒早期詩藝

戴望舒於1905年11月15日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他是我國現代派中典型象徵性詩人及翻譯家。戴望舒曾經依次在鴛鴦蝴蝶派的刊物中發表了三篇小說,分別為:《債》、《賣藝童子》及《母愛》。他一度跟杜衡、施蟄存及張天翼等數人成立名謂"蘭社"的小型文學團體,並創辦名為《蘭友》的旬刊。戴望舒於1950在北京病逝,享年僅45歲。

文人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即愛好看書與買書,戴望舒亦是如此,嗜書如命。通常情況下,愛書的文化人,縱然囊中羞澀而無錢買書,僅去看一看或摸一摸,亦將由此感受到其樂無窮。戴望舒平生愛好就是福彩逛塞納河左岸上的書攤,他曾講過:"就算去摩挲觀賞後一回空手而返,心中亦十分滿足,何況薄暮的塞納河又是這等窈窕多姿!"戴望舒在留學於法國的時候,雖衣食無著,但他人在異鄉,但凡手上有錢,總是會量力買書,如此長期積累,最終買得不少好書。

戴望舒早期詩藝創作受到法國詩人魏爾倫深厚的影響

我國現代派中典型象徵性詩人及翻譯家戴望舒

施蟄存是他的好友,對他買好書豔羨得很,因此給他寫信道:"聽聞你有許多書運回來,很想快些見到。"施蟄存亦時常委託他買書,他們兩面對好書之時,始終有不可遏止的衝動,要想去擁有它。施蟄存談到戴望舒於信中講述的巴黎書業盛況之時,總是可憐兮兮地嘆息道:"只恨我無錢,不然就寄你三四百元買回大批新書來看看。珍秘書之嗜好到如今未消除,希望繼續物色,雖沒有書寄來,有目錄也好。"

戴望舒早期詩藝創作受到法國詩人魏爾倫深厚的影響

施蟄存

戴望舒創作的詩歌裡,憂鬱情思中蘊含有古典意味之生命的感受。

首先,他創作出的愛情詩針對表達愛情隱私性和表達愛情當中喜歡運用女性意象方面受晚唐詩人影響二分顯著,從大的角度上尤其能夠講這是針對於溫、李詩歌裡那些相思主題所進行的現代連釋。與此同時,愛情內容由此變成了作者進行人生體驗所針對的一項主導性內容,這就表達出戴望舒詩作所具備的強烈現代情感。總而言之,戴望舒的愛情經歷是現代的,愛情特質是現代的,但他所賦予的表現形式卻是古典的、傳統的。

其次,戴望舒詩歌中的悲秋主題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詩人以詠秋的傳統題材來呈現現代人寂寞與青春煩憂的感傷情懷,加強了詩歌的審美張力

最後,戴望舒詩歌中的田園鄉愁與牧歌情懷是一種傳統的人間情懷的流露,深具東方詩的神韻,而漂泊的、倦行的旅人形象

不僅受到中國古代詩歌羈旅者形象的影響,同時尋夢者與夜行人形象又明顯地帶有西方象徵主義的影響,構成了一個帶有現代性意味的創作母題。作為一位深受中西文學和文化影響的詩人,戴望舒積極尋找中西詩歌藝術的融合點,創造出了屬於自己民族的現代詩。

戴望舒早期詩藝創作受到法國詩人魏爾倫深厚的影響

戴望舒詩歌

戴望舒的詩歌創作生涯約始於1922年到1924年間,他寫詩是為了把真實隱藏在想象的空間裡

,他的詩是"由真實經過想象而出來的"(《詩論零札》十四),他寫詩的動機是在表現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戴望舒的詩的確是表現了他的真情實感,但它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想象緩緩道出,其早期詩歌多是以藝術想象為主要特色的抒情詩。

《可知》是戴望舒於1926年首次以該筆名發表的作品,注重押韻,但保留了舊體詩的身影;意象選取沒有好的典型,導致意境有點虛無縹緲。總的來說,戴望舒的早期詩歌多以哀怨、感傷為基調,詩歌意象和現實生活有所聯繫。基於中國社會、文化背景,他接通了與西方象徵主義的聯繫,詩歌創作也突出了象徵派重暗示、重音樂性的特點。

戴望舒早期詩藝創作受到法國詩人魏爾倫深厚的影響

戴望舒詩作《雨巷》

二、戴望舒與魏爾倫詩歌美學觀的相似性

《雨巷》作為戴望舒早期詩歌的代表作,是一首優秀的象徵派抒情詩,詩裡流露著法國象徵派詩人魏爾倫那抑鬱憂傷的調子和富於暗示的藝術技巧。

戴望舒早期詩藝創作受到法國詩人魏爾倫深厚的影響

《雨巷》

1、語言的音樂美

這是戴望舒詩歌語言最突出的藝術特點,他曾說:"詩的情緒不是用影機攝出來的,它應當用巧妙的筆觸描出來,這筆觸又是活的、千變萬化的。"而"巧妙的筆觸",即充滿樂感的詩歌語言。

戴望舒早期詩藝創作受到法國詩人魏爾倫深厚的影響

《雨巷》手稿

《雨巷》在音樂美的體現上最具說服力。全詩語言以短句為主,音節以短促、緩慢、多停留為特點。押韻方面靈活多變,如第一節和第七節押二、三、六句,第二節和第四節則是押三、六句,第三節押一、六句,而第五節和第六節押三、五、六句,這種隨意性中突出情感優先與情感錯綜複雜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之中也有不變的恆定:全詩自始至終都押的是鼻音"ang",給人以迴環往復的節奏美感。

戴望舒早期詩藝創作受到法國詩人魏爾倫深厚的影響

《雨巷》劇照

全詩還多次出現詞彙和句子的重疊,如"悠長,悠長"、"像我一樣地,像我一樣地"、"走近,走近"、"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這些詩句營造出餘音繞樑的藝術效果。而有些同樣的字在韻腳中多次出現,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有意地使同一個聲響重複再現,好似一首輕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戴望舒早期詩藝創作受到法國詩人魏爾倫深厚的影響

《雨巷》朗誦

"韻和整齊的字句會妨礙詩情,或使詩情成為畸形的。倘把詩的情緒去適應呆滯的,表面的舊規律,就和削自己的足去穿別人的鞋子一樣。愚劣的人削足適履,比較聰明的人選擇較合腳的鞋子,但是智者卻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腳的鞋子。"《雨巷》便是戴望舒為自己量身打造的鞋子。

法國象徵派先驅魏爾倫曾在《詩藝》裡指出:"音樂性先於一切準則。""魏爾倫所說的音樂性是要發據詩句的內在音響節奏,從而加強詩歌的抒情性。"他鐘情於單數音節,善於使用諧音詞以及迴旋韻律,使其跌宕起伏、節奏明快,以強化詩歌的音響效果,從而達到抒情效果。

戴望舒早期詩藝創作受到法國詩人魏爾倫深厚的影響

法國象徵派先驅魏爾倫

魏爾倫詩歌音樂性首先表現在豐富多變的韻律上,如《啊,我的心緒多低沉,多低沉》,他在詩中反覆使用"低沉"、"由於"、"雖然"、"流徒"等字詞,產生了一種難以揮去的幽怨情愫。但重複的排列順序又變化不一,像詠歎調一樣,主旋律循環往復。同時,押韻方式亦是如此:第一、二、五、六句押韻相同,而且第一、五句與第二、六句押韻相同:全詩是兩行一韻,給人一種恆定之中帶有變化的節奏美感。其次,"魏爾倫喜歡長短結合的詩行。這種句子具有舒緩的節奏,能創造種單純明晰的境界。長短相間,既複雜多變又流動自如,讀起來抑揚頓挫,節奏輕快,這是一種內在的音樂性"。

戴望舒早期詩藝創作受到法國詩人魏爾倫深厚的影響

魏爾倫

2、意象的平淡美

臺灣詩人余光中在《論意象》一文中指出:"所謂意象,即是詩人內在之意訴之於外在之象,讀者再根據這外在之象還原詩人的內在之意。"簡單地說,意象就是詩歌裡面用來抒發詩人內心情感的外在之物。那麼,什麼是平淡美呢?"真正的'平淡'並非貧血或生命力底缺乏,而是精力彌滿到極端,'反虛入渾',正如琴絃底勻整微渺的震盪到了頂點時顯得寂然不動一樣。"

戴望舒早期詩藝創作受到法國詩人魏爾倫深厚的影響

臺灣詩人余光中:《論意象》

《雨巷》選取了"油紙傘"、"雨巷"、"丁香般的姑娘"、"頹圮的籬牆"等常見意象,卻抒發了作者獨特的情感。比如"油紙傘",一則寫實,油紙傘是當時人們的日常用品;二則寫虛,雨打油紙傘,空氣中都懸浮著若隱若現之美,與深邃的雨巷共同營造出幽靜朦朧的意境,若換成雨衣,效果難以想象。而其核心意象"丁香"最具代表性,古人以丁香結本身象徵苦悶愁緒,而戴望舒創造出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與人們心中希望和幻滅的情緒產生共鳴。

戴望舒早期詩藝創作受到法國詩人魏爾倫深厚的影響

《雨巷》

魏爾倫雖是象徵派的先驅,但其作品並不像其他詩歌那般晦澀難懂,反而清新撲面。他所選取的意象往往是人們司空見慣的事物,如《秋歌》中的"秋天"、"孤寂的心"、"鐘聲"、"轉蓮"、"落葉"等,正是通過這些平平淡淡的外物抒發了作者的寂寥。再如《瓦上長天》中的"碧瓦青天"、"高樹青鈴"、"鐘聲悠悠"、"鳥兒啼怨",把作者被困獄中時的內心狀態表露無遺。作者意象選擇的平淡盡顯言有盡而意無窮之美。

戴望舒早期詩藝創作受到法國詩人魏爾倫深厚的影響

魏爾倫

3、意境的朦朧美

"詩的意境就是詩人在詩歌作品中所創造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契合的藝術境界。"《雨巷》宛若水墨畫,再現了梅雨時節的江南小巷,構成了一個富有象徵色彩的朦朧意境。陰雨霏霏之中,狹窄、悠長的雨巷悽清、空虛。"我"獨自緩緩前行,希望能遇見"像我一樣默默行著"的人兒。有丁香一般的姑娘出現了,悄悄地走近,又如夢中的丁香,消逝而去。整首詩彷彿夢境一般若隱若現、若虛若實,展現了一個飄忽不定的朦朧的藝術意境。

魏爾倫曾在《詩藝》中指出"要朦隴",要做到"模糊和準確彼此相連"。因此,他的詩歌也往往是一幅朦朧畫。如《淚酒我心中》"飄落滿城的秋"和"酒落心中的淚水"交相輝映,難以分清,不管是雨絲飄灑的小城,還是淚花縈繞的心間,都是一種模糊的朦朧美。而《感傷的對話》描繪的是兩個幽靈從古老的公園漫步到麥田的情景,

魏爾倫未闡明二者的關係,也不曾解釋其淪落至此的原因,但這模糊之中已經把悽清、哀怨的感情表露無疑。

4、情感的憂鬱美

戴望舒早期的詩,常常流露出一種哀嘆的情調,對人生往往採取消極、悲觀的態度。《雨巷》寫於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不久,這首詩表現了五四運動中沸騰的理想同大革命現實相脫節的悲劇感,以"丁香姑娘"的"走近"與"飄過"表現出詩人對理想的追求與所求不可得的惆悵,從中透出憂鬱之美。

魏爾倫在《詩藝》中指出"灰色的詩歌最為可貴","灰色"即憂鬱:但是,"這是面紗後面的秀目,這是中午烈日的顫動,這是秋高氣爽的天空"這是美的憂鬱。他於1866年出版的首部詩集名為《感傷集》,此後憂鬱則成為他一生創作的脈絡。魏爾倫所抒發的憂鬱情懷、愛情的喜說、留戀幸福的悔恨、對過去不檢行為的否定、精神轉變等等,基本上都離不開個人的所思所想、心理變化和精神覺醒。

三、魏爾倫是如何影響戴望舒的?

1、時代背景

20世紀30年代,魏爾倫便與許多法國象徵主義詩人一起走進中國詩人的視野。1920年3月開始,《少年中國》發表了《秋歌》和《他哭泣在我心底》。後來,其詩歌理論也見於報端,《少年中國》刊登了《法蘭西之格律及解放》,指出了魏爾倫在詩歌格律方面所做的貢獻;《文藝週刊》發表了《魏爾倫》和《魏爾倫與象徵主義》等。由此,魏爾倫慢慢地走進中國詩人的內心,戴望舒也受著其潛移默化地影響。

戴望舒早期詩藝創作受到法國詩人魏爾倫深厚的影響

《雨巷》

2、魏爾倫詩歌中易被中國接受的元素

多數象徵派詩人提倡晦澀神秘,但由於中國當時特定的社會、文化因素,其詩歌並未被大眾所接受。而魏爾倫以其自然流暢、雲捲雲舒的特點吸引了不少中國詩人的目光。馬拉美在《談文學運動》一文中指出:"直陳其事就等於取消了詩歌四分之三的趣味,這種趣味原是要一點一點兒去領會的。暗示,才是我們的理想。一點一滴地去復活一件東西,從而展示出一種精神狀態。"

魏爾倫詩歌中暗示的運用是其作品易被中國詩人接受的另一原因。因為暗示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己經廣泛使用,中國詩人對此並不陌生。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便是想念的暗示。

3、戴望舒自身經歷

戴望舒1925年學習法語的同時,便開始接觸法國的詩歌作品。

後來赴法留學時,更是花費了大量時間進行法語作品的翻譯,尤其是詩人魏爾倫的。蘇聯學者契爾卡斯基曾說過:"就多愁善感的氣質來說,望舒也接近魏爾倫。"魏爾倫《無言的歌集》表達了巴黎公社失敗後,知識分子的理想和現實生活相脫節的悲劇感。而戴望舒的《雨巷》,表現了從"五四"運動中燃起的理想同大革命失敗的現實相脫節的悲劇感。此外,他還翻譯了許多魏爾倫的詩歌,深受其影響。

戴望舒翻譯魏爾倫詩歌與其創作《雨巷》幾乎同時。卞之琳曾寫道:"在這個階段,在法國詩人當中,魏爾倫似乎對戴望舒更具有吸引力,因為這位外國人詩作的親切和含蓄的特點,恰閤中國舊詩詞的主要傳統。"魏爾倫朦隴美、音樂美、憂鬱美等詩學因素在戴望舒的作品中熠熠生輝。《雨巷》的音韻流動近似於魏爾倫的《秋》,其對音樂美的追求,直接師承魏爾倫"音樂先於一切的主張"。《秋》借"l"、"n"、"o",不斷地刺激、喚起讀者秋日蕭蕭的感覺和氛圍:《雨巷》則同樣以"雨巷"、"丁香"等意象的反覆出現,渲染了詩人希望中的失望、失望中的尋覓及"尋夢者"一樣的幻滅感受和憂鬱感。

由此可以看出,魏爾倫對戴望舒早期詩歌創作的影響之大。

戴望舒早期詩藝創作受到法國詩人魏爾倫深厚的影響

戴望舒

結語:我們通過以上三個部分就魏爾倫對戴望舒早期詩藝的影響進行了簡略的分析,可以看出戴望舒確實受到了法國象徵派詩人魏爾倫詩歌美學觀潛移默化的影響,正因如此,戴望舒的早期詩歌創作才能獲得如此卓越的成就,為其贏得了"雨巷詩人"的稱號,也為其詩歌理論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戴望舒.《詩論零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59.

鄭克魯.《法國文學史(下卷)》.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梁宗岱.《詩情畫意———梁宗岱散文隨筆選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104.

徐有富.《詩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92.

曹萬生.《現代派詩學與中西詩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