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是否可以不講數理邏輯胡說八道呢?請以王安石《梅花》為例解釋一下好嗎?

深圳鄭海洲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和“千里鶯啼綠映紅”“白髮三千丈”這類誇張的詩句,採用的是自《詩經》始的“賦比興”中的“比、興”,這在唐詩中是常用的修辭方式。

“賦比興”是中國詩歌常見的表現方法

賦比興始於《詩經》,見於《詩·大序》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賦比興”是古人按表現方法、表現技巧所作的分類。在《詩經》中大多采用這樣的表現手法以表達作者的情感,使詩歌的內容昇華,思想更加深刻。

“賦" "比“ “興"的含義各種說法眾多,“斌",在劉勰的《文心雕龍.詮賦》裡是這樣解釋的;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南宋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鋪陳直敘;“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引譬設喻;“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也就是觸景生情,託物興感,啟發聯想和想象。

《詩經》中的民歌大量運用賦、比、興手法,形象鮮明生動,使鳥獸魚蟲,花卉草木的神態色採、風雨山川的萬千景象、人物的音容笑貌,無不活生生地表達出來。從《詩經》起始的賦比興,特別是比興手法,已成為我國詩歌表現手法的基本準則,對後代的詩歌發展影響巨大。

唐詩之所以為唐詩的奧秘就在於“比”“興”的運用

“比、興”是中國詩歌最為重要的表現手法之一,可以這麼說,它是詩歌之所以為詩歌的靈魂。缺乏比興的詩歌,便缺少了詩的立意與神韻而使詩歌變得了無生氣,單純的文字排列。

所以,比興這種表現手法由《詩經》創立,《楚辭》發展以來,一路直達唐詩的最高峰。詩人們以自己體悟之天地,運用比興之要義,形成百花齊放、氣象萬千的唐詩風采。唐詩之所以成就最大,成為中國詩歌的最高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唐代詩人能嫻熟而又別具個性地廣泛運用了比興手法。

清人洪亮吉嘗雲:“唐詩人去古未遠,尚多比興,如‘玉顏不及寒鴉色’、‘雲想衣裳花想容、’‘一片冰心在玉壺’及玉溪生《錦瑟》一篇,皆比體也。如‘秋花江上草’、‘黃河水直人心曲’、‘孤雲與歸鳥,千里片時間’以及李、杜、元、白諸大家,最多興體。降及宋、元,直陳其事者十居其七八,而比興體微矣。

唐詩創造性的將“比”與“興”融合

唐詩中的比興不僅僅單獨的採用,而是更進一步將的“比、興”融合。內涵是將兼有寄託的“比”歸到了“興”中,而“興”又單獨存在,起到思維、意象發端的作用。而“比興”融合,賦予了唐詩新的意義和內涵,是傳統的“比、興”概念的發展和昇華。

我們來看下絢爛的唐詩世界,是如何運用這種方式的:

《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仙李白用銀河從九天墜落之態喻廬山瀑布,起詩人開闊的胸襟和昂揚的氣概,這就是唐詩的魅力。

如李賀的“大漠沙如雪”(《馬詩》) ,用白雪比喻沙漠。如杜牧的“霜葉紅於二月花”(《山行》)以紅花比喻霜葉。又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憶江南》) ,用火紅的火喻火紅的花,用藍色的草喻江水的藍,如此的色彩,如此的想象,如此的讓人愜懷。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你我的友情是如此深厚,非千尺不能及。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長恨歌》)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贈別》)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

太多、太多的唐詩佳句讓我們流連其中,這種種意象、種種比喻、種種色彩,編織成唐詩的世界。唐代的詩人是幸運的,唐代的詩人是痛苦的,宇宙天地的萬事萬物,山川花木鳥獸蟲魚之類無不成為他們詩歌中的比興材料,隨手拈來渾然天成。這就是唐詩,唐人。

王安石的《梅花》也是這種比興相融的佳句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首句就採用了“比興”,在點出了環境氣氛和題詠對象的生動神態中,以梅花比喻自己,以獨自開為下一句起勢奠基,這就是興。

隆冬臘月、雪花紛飛 、百卉調零、只有牆角的梅花傲然挺 立。詩人以牆角、寒冬比喻自己所處的環境,以“獨自開”借用梅花冰肌玉骨的傲立姿態,為我們展現了詩人的鐵骨錚錚。這就是比興。

“白髮三千丈”和“千里鶯啼綠映紅”同樣如此,如果瞭解了“賦比興”的含義及其運用方法,你在朗讀詩歌時,就會發現原來詩的色彩詩如此燦爛,詩的天空是如此明媚,詩人是如此多嬌。


雲隱


詩歌屬於文學藝術大類,講究的是藝術真實,而不是科學真實。因此,只要有一絲可能,詩人儘可發揮個人想象,運用比喻、形容、誇張等修辭手法,進行賦、比、興,產生藝術美學效果,抒發情感,悅己怡人。

藝術的靈感來自生活,是人的大腦對自然世界的主觀反映,因此不可避免的會打上個人烙印。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人眼裡,就有不同的樣子,得到的結論有可能完全相反,也就是說,一千個人眼裡,就會有一千個不同的哈姆萊特。正因為如此,才有可能產生異彩紛呈的藝術世界,讓人目不暇接,給人以美的享受。不然,千篇一律,還有何藝術價值?

文藝作品不是科學論文,如果對詩歌語言也要進行一番科學論證,那就完全沒有了藝術這個行當。詩歌也不需人去絞盡腦汁,編一個軟件程序,鍵入關鍵詞,就能得到準確答案;更不需畫家,用手機一照就得了,何必瞎耽誤工夫?

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前人寫過的句子,你不賦於其新的視覺,演繹出新的含義,全盤托出,那就等於拾人牙慧,貽笑大方。

“白髮三千丈”,正常的白髮不過三尺,這裡足足誇張了一萬倍,李白第一個寫出,在那時就是一種創新,大家都覺新奇,當然就叫好。一千二百年過去了,你再拿來炒剩飯,這不倒人胃口嗎?

藝術的真實當然也需有生活真實的基礎,你不顧事實,胡說八道瞎扯乎,誰看了都會嗤之以鼻,千萬不要怪人不懂你啊!

回到開頭,王安石的《五絕•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

“數枝梅”、“獨自開”不符合數理邏輯,胡說八道?腦袋是用來思考想問題的,不是拿來裝象噴氣的。“數枝”是個多的模糊概念,但那個“枝”長在哪裡,不可能都插在地上,應該是長在梅花樹上吧?一株梅花樹,百枝千枝也不為過,何況只提“數枝”?而且首句還有個“牆角”這個前提,既是“牆角”,也就方寸之地,容納一株“梅樹”也夠擠了,還不夠“孤”夠“獨”?

詩人在這裡,明裡寫“梅”的孤獨,其實就是寫自己不被人理解的落寞。即使這樣,詩人胸襟還是充滿自信和正能量:“唯有暗香來”,你們不理解沒關係,歷史自會作出客觀的評價!

不要認為我們現代人學了《數學》《邏輯學》,就想當然地認為古人不懂什麼數理邏輯,王安石是誰?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一代大儒,雖然不成功,那只是時代之殤,卻不是他個人之錯。

這首小詩之所以長久為人傳誦,是因為其蘊含了極深的思想內涵,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和無窮的藝術光芒。試想,一句不合數理邏輯、胡說八道的夢中囈語也能流傳千年?


雲卷飛山


鄭老師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這個問題:

我在這裡簡單的發表一下我的觀點,希望老師雅正:

首先我們確認一下問題,保障信息對稱-數理邏輯是邏輯中可以被數字化的部分。

那麼“胡說八道”大概就應該是為了表達一種狀態而借用的誇張比喻的手法吧!如果深究的話,我們會反饋到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別上,那麼我們不過深的探討這個問題,針對幾句詩進行一個分析。

北宋王安石,五言絕句,《梅花》:

為什麼牆角數枝梅可以獨自開?我們不就情感來分析,今天我們只看邏輯。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牆角就那麼幾朵梅花,那麼冒著嚴寒,它們獨自盛開,那麼這個邏輯沒有任何問題,梅花幾朵幾朵的盛開,可以稱之為獨自。如果加上情感的話,那麼就是形容梅花盡管身居簡陋,仍然不畏嚴寒不從眾,孤芳自開。


唐杜牧,七言絕句,《江南春》:

千里鶯啼耳盼鳴行不?原句是: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江南千里大地鳥叫聲聲不息,綠草紅花相映,可以說這句話在當時的意境來講江南千里大地那麼這個千里相對符合邏輯,杜牧所講的重點是在江南大地上鶯歌燕舞,桃紅柳綠,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老師所講,千里鶯啼耳畔鳴那麼這個重點不是生機的盎然而是一種小鳥聲音,那麼對於是後面所想要重點表達的東西,沒有辦法去突出。


唐李白,五言絕句,《秋浦歌》:

白髮三千丈,飄飄墜後腰行不?原句是: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個如果就數理邏輯來講是屬於胡說八道,這首詩採用的是浪漫誇張的手法,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這是李白慣用的手法也是他的特點。一個七尺身軀的人長了3000丈的頭髮,這胡說八道,但是當我們看了後面這句才明白,其實這個頭髮就是愁思,無形遇有形,更為形象突出,那麼就不存在胡說八道了。老師所講白髮三千丈,飄飄墜後腰,讀起來確實很通順,但是這時就坐實了你的3000丈頭髮,同時也就坐實了不符合數理邏輯的胡說八道,這一比較淺顯,沒有辦法表達出更深層次的思想。


所以樹立邏輯與詩人所表達的東西成相關狀態,也正是這種誇張比喻的手法,讓我們更好的去理解詩中更深層次的含義,以及所想表達出來的情感,將情感寓意於詩中,值得學習。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如果有需要補充矯正的歡迎評論點贊。

我是森嶼嶼,文化領域創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