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一只鹦鹉拉的粑粑颜色不对,为什么让李鸿章惊慌失态?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1期:

《走向共和》是一部历史剧,前后几十年,囊括了晚清到民国的一系列大事件。

1840年,西方列强用洋枪大炮,强行打开了腐朽的满清王朝大门,使得东方大国开始真正接触到西方强国。

在经历了以洪秀全为主的太平天国冲击之后,清政府内部汉臣的地位逐步上升,并掌握大权。随后,以这些汉臣为主,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而剧集就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慈禧皇太后要过生日之时……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1期:一只鹦鹉拉的粑粑颜色不对,为什么让李鸿章惊慌失措?

走向共和:一只鹦鹉拉的粑粑颜色不对,为什么让李鸿章惊慌失态?

一、

开篇就是李鸿章在天津的府邸吃清蒸鲈鱼,属下在汇报工作,吃鱼器具相当奢华,也符合李鸿章的身份。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杨角风读书的时候,曾经去过“李鸿章故居”,看起来还是相当气派的。正所谓“宰相合肥天下瘦”,经过李鸿章家族多年的经营,李家大院占据了合肥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人称“李府半条街”。

这倒让人想起另一位晚清名臣,左宗棠,两次担任军机大臣,历经多次战役,包括战太平天国,平捻军,收新疆,战法国等。他一生清廉,死后的墓地异常凄凉,远没有李鸿章的墓辉煌,不过李鸿章的豪华墓后来被毁了。左宗棠也有故居,是在北京的一个小四合院,而且当年也不过借宿于此,产权不是他的,民国时,只卖了几匹白布。

回到剧情,李鸿章的属下一共汇报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丁汝昌又来催银子了,主要用于给北洋海军几艘军舰购买弹药,更换大炮。

第二件事,日本征讨清国策已经坐实,他们要以朝鲜为跳板,侵略清朝,占领台湾,再占领东南亚。

第三件事,南洋大臣张之洞上了折子,汉阳铁厂已经建好出铁了,以后修铁路,建轮船都可以:

“据闻,朝野喧嚣,说,张香帅此举,到底,压过我北洋一头。”

而这三件事,李鸿章根本不关心,啊、哦的,继续吃自己的清蒸鲈鱼。

走向共和:一只鹦鹉拉的粑粑颜色不对,为什么让李鸿章惊慌失态?

二、

但,属下汇报这三件事,并不是随便汇报的,而是另有深意:

首先,丁汝昌又来催银子,证明他早就催过很多次了,对于李鸿章来说,已经司空见惯,反正也没钱,催也白催,干脆不听也不回复。

而第二件事跟第一件事相呼应的,正因为日本人存在侵略的野心,所以,丁汝昌才催银子,不然怎么跟日本作战?

第一件事没有解决,第二件事知道了也没办法,又不能跑日本让他们改政策。实际上,我们称呼甲午中日战争,日本称呼为甲午日清战争,原《走向共和》剧本写的是日本征讨中国策,一字之差,意蕴不同。

第三件事,在剧本中写的是翁同龢和阎敬铭关于“恢复制钱”的争斗,在电视剧中变成了张之洞的南洋跟北洋之争。

这一段显然是剧集处理得更好,毕竟《走向共和》前一段,南洋和北洋就互相争斗,都想压过对方一头。但到了后期两者又联合了起来,李鸿章派人救了汉阳铁厂,张之洞又送钱给了北洋水师,这样处理呼应性更强。

除了这三件事,其实还有一个下属汇报了半件事:

“大人,英国人来电,我北洋水师定制的铁甲舰,几近完工,可这款项……”

这件事也是跟钱有关系,属于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的延伸,这艘战舰在剧中是指吉野号。坊间传说也是讲这艘舰本来是李鸿章订购的,但后来被日本人买走了。

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走向共和:一只鹦鹉拉的粑粑颜色不对,为什么让李鸿章惊慌失态?

三、

清政府购买失败的那艘军舰是白朗古‧恩卡拉达号,由智利海军购得,该军舰比吉野号更大,护甲更高,火力更猛。当时甲午中日战争已经开始,外界舆论也讲,谁得到这艘军舰,谁就是最终胜者。

后来智利那边不停涨价,而日本又从中作梗,清政府终于没有购得此军舰。而剧中提到的吉野号,后来在甲午中如海战中重创北洋海军,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前面提到的这几件事,都没让李鸿章停下吃鱼的动作,而随后汇报的一件事却让他惊慌起来,这是什么事呢?

“老爷!老爷!准备进贡给太后的那只鹦鹉,已经一天多不吃不喝了!”

闻听此言,李鸿章陡然就定住了吃喝,不由自主地呼了一声:

“啊?”

随后属下又补上一句:

“拉的粪便的颜色,也有点儿不对呀!”

作为一名封疆大吏,在吃饭的时候,被属下提粪便,换谁也得膈应,但李鸿章却不膈应,却表现出来了惊慌之色,这是为何呢?

其实就是因为这只鹦鹉是要送给慈禧太后的,如果问国家大事跟上级的小事哪个更重要?

虽然说出来比较残忍,但终归来说,国家大事离自己比较远,但顶头上司的小事却近在眼前。这样说可能不合理,但绝对合情,正应了李鸿章后来面见慈禧时讲的:

“太后之事无小事!”

走向共和:一只鹦鹉拉的粑粑颜色不对,为什么让李鸿章惊慌失态?

四、

但其实,这只鹦鹉的剧情虽然充满着戏剧冲突性,但在德龄郡主的《御香缥缈录》中记载,是袁世凯送给慈禧的鹦鹉:

​“奴才蓄有鹦鹉一对,乃是特地打发人从印度那里觅取来的,为的是要贡献给太后赏玩,以见奴才一片孝心。”

这时候的袁世凯其实已经是直隶总督了,而剧中的袁世凯才刚刚从朝鲜跑回来。

之所以,慈禧皇太后喜欢这对鹦鹉,是因为这对鹦鹉会绝招,会说:

“老佛爷吉祥!”

所以,袁世凯说了谎话,就是自己训练的鹦鹉,根本不是印度来的。其实剧中这一段有点问题,一般送鹦鹉都是送一对儿,哪有送一只的?

那么李鸿章为什么对这只鹦鹉这么关心呢?

很显然啊,他要靠这只鹦鹉讨慈禧皇太后的欢心,同时为自己办事啊,办啥事?

当然是要钱啊,日本已经虎视眈眈,要进攻大清,自己的北洋水师又缺钱严重。但李鸿章显然没有搞清楚自己跟慈禧太后的关系,只有关系亲密到离不开你,才能送鸟。

对于陌生的上下级关系,不如直接送真金白银来得实在,不然你送鸟,人家只给你办鸟事,所以,钱也没有筹成。但剧中李鸿章之所以敢送鸟,也就表明,这一时期他跟慈禧的亲密关系不一般啊。

走向共和:一只鹦鹉拉的粑粑颜色不对,为什么让李鸿章惊慌失态?

所以,整段对话,貌似李鸿章不在乎国家大事,却在乎一只小小的鹦鹉。实际上,他明白,要想解决前面的几件大事,那就必须做好身边的这件小事。鹦鹉养好了,太后就高兴了,太后高兴了,银子的事才能有着落啊。

而在关心太后的鹦鹉同时,李鸿章还反问了属下一句:

“袁世凯从朝鲜跑回来,怎么就不见了人影啦?”

虽然李鸿章“悠悠万事,唯太后之事为大”,但他认为第二大的事,却是袁世凯。

由此,整部剧的开篇就开好了,也应了整部剧的封面,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三个男人,分别是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一个女人,就是慈禧。

走向共和:一只鹦鹉拉的粑粑颜色不对,为什么让李鸿章惊慌失态?

整部剧也是围绕着这四个人展开的,从慈禧建颐和园起,到孙中山建立民国终,而整部剧就一个主题,那就是为中华儿女寻求一个出路!

我叫杨角风,换种事件看《走向共和》,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