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为什么要实行“无为而治”,实行无为而治的汉文帝真无为吗?

大马哈鱼12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道是无为,却有规律,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就是以制度治国,去约束臣民,让所有的臣民都去遵守法律制度。

因此,"无为而治"绝不是什么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却又无所不为。是当时汉文帝刘恒顺应国情采取的一种非常高明的政治手段。可以这样说,假如没有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就根本不可能有后来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

那么,汉文帝为什么要实行"无为而治"来治理这个国家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汉文帝其人。

汉文帝刘恒,西汉王朝的第五位皇帝,父亲是汉高祖刘邦,母为薄姬。

薄姬原是秦末魏王豹的小妾,后被刘邦俘获宫中。只因一时心生怜悯,刘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宠幸了她,致使她一夜成孕,最终生下了刘恒。

但这并没有让她在宫中的地位改变多少,事实上刘邦和她的缘份就仅限于那缠绵的一夜,自此之后,两人再无相见。

直到公元前196年,年仅八岁的刘恒被侧封为代王,都于晋阳,薄姬才和他一起来到了藩属代地。在薄姬的悉心教导之下,刘恒渐渐养成了谨慎沈静,宽仁待人的性格,只用了短短十五年的时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代地由是大安"。

可以说当时的代地就是刘恒实行"无为而治"的实验田。汉高祖去世之后,吕后监国专权,诸吕外戚掌握着朝中大权,作为刘氏藩王的刘恒,身处这样一种复杂的政治环境当中,只能顺势而为,保持低调。

实际上刘恒由代王之身而被迎立为帝,都是显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般。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忠于刘氏汉室的陈平、周勃等人趁机平灭诸吕之乱,考虑到吕后所立的刘弘并非汉惠帝一脉,有悖皇位继承之法统,意欲在诸王之中另择贤能以代之。

于是刘恒得于进入他们的视野之中。在他们看来,刘恒之母薄姬出身卑微,外戚势力最为薄弱,即使刘恒上位,外戚专权的局面也不复存在。但这不是主因,真正的原因还在于刘恒在代地实施的"无为之治"卓有成效,颇有声名,作为黄老无为哲学的信奉者和执行者,陈平周勃等人自然乐见其成。

实际上,汉文帝并非是西汉王朝第一个实行"无为而治"的君主,他所做的,只是对汉初政策的一种延续。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继而又是刘项争霸,十年战乱。

到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建国称帝,当时的百姓饱受战火蹂躏,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全国人口锐减,以致大片田地荒芜,放眼望去,到处废墟。

在这种情况之下,刘邦先行废除秦朝苛政,继而释放女婢,鼓励士兵解甲归田,以此来为国家增加劳动力。与此同时,他轻徭薄赋,鼓励百姓生育,目的就是一个,那就是希望通过这些手段,扩大生产,促进经济,最终强国富民。

《汉书》曾记:

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已,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这说明汉高祖在建国之初所制订这些强国富民政策为后来的统治者所认同,所以在惠帝和吕后掌权时期,他们并没有对这些国策作太大的改动,"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虽然国家财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依然艰难,但社会经济渐呈复苏迹象。


煮茶道史


汉文帝实行无为而治,其实他是要效仿舜帝主政时的模式。舜接了尧的班,沿袭了尧的主政纲领,不做任何改变,只需说服人民按部就班,顺其自然的生活下去就可以了,做帝王只要以德服人,让大家轻轻松松快快活活的,何乐而不为呢?他这套思想来自孔子的《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无为而治者,其舜也”。

无为而始,无为登基。汉文帝刘恒是高祖硕果仅存的两个儿子之一,另一位是淮南王刘长,八个弟兄中汉文帝排第四,其他六个弟兄都被吕后祸害死了。吕后8年7月,吕后去世。吕氏家族的吕产 联合吕氏权贵王爷企图推翻刘氏江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人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吕产,大臣们齐心协力诛灭了吕氏家族的叛乱,准备迎接在代地做代王的刘恒为皇帝。代王犹豫不决,半信半疑,于是就烤龟甲占了一卦,龟甲竟然裂了一道大大的横纹,预示帝王更替,天王登基。但是代王还是不信,经过多次探听消息来来回回印证,方才驱车到了渭桥。

群臣都来跪拜称臣,太尉周勃献上皇帝的玉玺和符节,代王不受。到了官邸,群臣伏地请求代王称帝,代王谦让多次不受,群臣无奈扶他向南坐在君主的宝座上,再次伏地称臣献上皇帝玉玺符节,代王说:我为了宗庙社稷着想,大家也都认为我最合适,那就不推辞了。当即下令大赦天下,官嘉爵一级,寡居女子一百人分给一头牛,十担酒,普天之下可饮酒五天。

无为欲所为,法不公即无作为。文帝登基数月后冬日。文帝说:法令 是治理国家的基石,是用来制止犯罪作恶的准绳。而公正公平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够引导人民从善守良。可是我看到犯罪的人已经受到法令的惩罚,这是罪有应得,无可厚非。但你们还要把他们的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给抓起来,或连坐,或同罪,或据为你们的奴婢。我认为这十分不合理,你们好好再商量商量吧,看怎么办吧。

主管法令的官员商量后回复文帝说:“百姓们不能自觉,所以制定出来法令禁止他们干坏事,让无罪的亲属跟着连坐,和犯罪的人一起抓起来判罪,就是要让他们心里边恐惧害怕,感到犯法事情重大,这种做法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还是依照原来的法令不加改变为宜”。文帝说:“我听说法令公正, 判罪得当了。百姓就会心服。治理百姓要学会引导他们向善忠厚。你们做官吏的,既不能引导百姓一心向善,又使用错误的发令处罚他们,这样反倒是加害于人民,不但制止不了犯罪反倒会使他们去干更凶残的事情。你们执行的发令,我看不出它到底有哪些好处,请你们再仔细考虑考虑吧。”考虑的结果是,皇帝陛下你给百姓以大恩大德,功德无量,不是我们这些臣下所能想得到的,从此我们废止拘押亲属,收为奴婢等连坐的法令。

3

无为于王侯,有为于庶民。文帝上位以后,当时很多列候都不在自己的封地居住,他们都留恋长安的繁华富庶,这样一来长安的粮食就供不应求了,于是文帝下诏命令所有列候都回自己的封国去生活,即使个别获得恩准留在长安的,也要把自己的儿女打发回去,但是每个人都有不走的借口,文帝很生气,便让刚上任十个月的丞相周勃做榜样,免去丞相的职务。

很快有人举报,周勃不但没回封国去,而且在家里边身披盔甲,有造反的迹象,文帝立马抓捕了他,周勃托国舅辩解自己害怕有人寻仇才佩甲避祸,绝无谋反之心,文帝慎重调查,确实没有谋反迹象,周勃这才被释放。相信这绝不是文帝的宽容,而是文帝能够做到明辨是非。

无为即无治,无治必有为。由于大力推行无为治理国家,再加上文帝又新封了很多封国,诸侯王爷势力开始恶性发展,乱象纷生。宗室内部矛盾开始尖锐地显露出来,诸侯就地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文帝三年,皇侄济北王刘兴居不满文帝无功受帝,起兵叛乱欲推翻文帝帝业,无为而治首见逆流,刘氏宗室开启同室操戈先例,文帝派兵镇压,叛军不几日即告土崩瓦解,济北王被俘,文帝无意加害,怎奈皇侄羞见叔皇自尽了断。

三年后,皇弟弟淮南王刘长联合其他几家诸侯欲举旗谋反,但未及行动就已走露风声。文帝下诏宣刘长入京问询,证据确凿罢去王位,囚车锁链加身发配蜀中。发配途中,刘长拒食沿途奉上的官饭,直至饿死。文帝怪罪于沿途县丞,斩十数人。

文帝推行无为而治。主要是要体现自己的宽厚仁爱,谦让简朴的美德。后世的史书也从褒扬的角度,全面体现文帝仁慈的儒家治国思想,丰富的仁爱内心世界,从而刻画出一个完美贤圣的封建君主形象。无为而治实为文帝的谦让品德写照,而在无为而治的背后却是大有所为。


斤斗山下


汉文帝实行“无为而治”,是客观历史环境决定的:一是汉初尚未形成长期占有思想领域的治国理念;二是西汉开国以来“黄老思想”的影响;三是汉初客观的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

不过,“无为而治”不等于“不作为”,而是在一定范围内作为,不搞脱离现实条件的活动,将所有精力放在经济复苏。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不搞政治运动,不搞经济干预,以宽松的政策,调动自然规律的修复能力,促进生产力快速提升。

汉文帝实行“无为而治”的三个历史条件

采取何种治国理念,说到底是思想文化与现实条件结合的产物。历史上出现太多的“复古主义”,其实就是不顾现实条件的盲目复制。汉文帝实行“无为而治”既有传统思想沉淀的历史渊源,更有现实环境的制约条件所决定。

  • 1.汉初尚未形成长期占有思想领域的治国理念

在儒家思想成为统领帝制文化的唯一思想之前,中国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治国理念的探索期。秦朝之前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理念,随着秦王朝的覆灭,汉初出现了对法家思想的集体批判,以贾谊的《过秦论》为代表,将法家打入了“永不起复”的一类。

在董仲舒的新儒学出炉之前,儒家思想其实一直处于末流的尴尬地位,墨家思想明显的缺陷,注定不可能登堂入室。将黄帝之学与老子之学相结合的“黄老之学”,就是在治国理念真空的条件下,获得了统治阶级的意外垂青。

  • 2.“无为而治”来源于汉初主流的“黄老思想”

黄老之学是百家争鸣后期的一个学术支派,它将个人修行与经事治国相结合,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

与纯粹的道家“无为而治”不同,黄老之学杂合了百家之学的治世之术,将数术、方技、兵发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有所为”的“无为而治”思想体系。

汉帝国建立之初,对法家过度作为的批判,必然导致思想的一次急转弯,“无为而治”就是在这个现实环境下破茧而出的。

汉文帝的“无为而治”,是对汉初高祖、惠帝时期“黄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3.汉初的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与“无为而治”的匹配

西汉立国之初,天下刚刚经历了一场人口大灭绝式的战争,国家经济极其孱弱。即便法家思想不受到批判,它的严苛与繁杂,也肯定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在这种条件下,偏向于简约化的思想就应运而生。比如,刘邦入主关中后,就颁布了“约法三章”。很多人质疑约法三章的可行性,是的,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下,约法三十章也未必能解决问题,但是对政权更迭,治安混乱,人心离散的状态下,这三章就能解决最主要的矛盾。

“约法三章”体现的就是“无为而治”的一个基本思想:简约,不折腾,恢复自然状态!

吕后掌权期间的黄老治国,已经体现出它对国力恢复的正面价值。汉文帝时期,汉帝国虽然经济条件有所提高,但是大环境依然没有改变,沿袭“无为而治”成为必然。

“无为而治”的“不为”和“为”

“无为而治”不等于道家的“不作为”,它体现的是自然规律的能动性,在经事治国中的借鉴意义,是对“为”的对象做了符合现实的界定,范围之内要有所为,范围之外,要“无所为”。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制度层面:重“守”轻“更”

在制度建设层面,“无为而治”注重对成法旧制的“守”,不主张轻易“变更”。我们知道,制度的变更,往往是随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汉初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没有环境巨变的空间,恪守旧制,遵循旧法,不让老百姓在变更中无所适从,就是最实用的制度。

  • 2.法律层面:重“法”轻“罚”

重“法”就是注重法律的严肃性,严格执法,轻“罚”,就是注重量刑的宽松,体现仁爱的治国思想。

这一点在汉文帝本人身上,表现很突出,比如薄昭犯罪,他不顾母亲反对,毅然决然地逼死了自己最亲近的人。但是另一面,他又废除了“肉刑”等不仁道的法律条文,还留下了“缇萦救父”的佳话。

  • 3.礼制层面:重“简”轻“繁”

汉文帝对古代的礼制文化,表现得非常“轻慢”,跟儒家的礼法相去甚远。汉文帝主张礼从简,反对繁文缛节。

说不清汉文帝是骨子里反对礼制,还是现实条件的限制,必须提倡“简化”,反正汉文帝一生丝毫没有皇家的“气派”,仿佛自己就是部落首领,一个卷起裤脚跟大伙下地的联盟长。

  • 4.租役层面:重“薄”轻“苛”

少征赋税,少发徭役,将租赋降到封建王朝的最低点三十分之一的水平,改徭役为三年一征。跟“简”与“繁”一样,“苛”比“薄”更具存在感,其实“简”与“薄”才是更难的“有位”。

  • 5.经济层面:重“宽”轻“管”

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在经济上表现得最明显。有几项对经济推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无为”之举,比如废弃国家对铸币权的垄断,民间随便铸;开放民间开采矿产;开放山川水泽的管制权;连盐铁这类,几乎所有王朝都会管控的经济领域,都对民间开放。

似乎,汉文帝彻底“不作为”,放弃了政府该有的管理职能,但是正是这些不作为,有效地调动了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对经济的扶苏作用非常明显。

  • 6.风俗层面:重“俭”轻“奢”

简朴之风的倡导,是黄老之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汉文帝倡导简朴风尚,对自己做到了苛刻的程度。为了防止奢侈之风,汉文帝砍掉了一批工程建设,这种不作为,除了直接带来政府支出的减少,更带来社会风化的改善。

  • 7.军事层面:重“和”轻“武”

军事开支是一个政权的最大支出项目之一,汉文帝为了弥补经济实力的不足,在对匈政策上,延续了汉初的和亲局面,虽然屡遭入侵,也尽量以克制的状态维持局面。

  • 8.政治层面:重“稳”轻“改”

在政治生态中,汉文帝力求稳,避免政策变化带来的不安定因素。最突出的就是针对诸侯国的问题,包括贾谊和晁错在内,都提出了削夺诸侯王权限的政治主张,但是汉文帝为了政治稳定,一直采取克制的态度。

汉文帝曾经对晁错和贾谊的主张大加赞赏,但是终其一生都没有采纳晁错的削藩策,贾谊的“众建诸侯少其力”在拖延了十年之后,才开始执行。表面上看,汉文帝是不作为,其实都是为了谋求经济发展,政治求稳定,不能急于改革。

汉文帝“无为而治”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汉文帝的“无为而治”是“文景之治”的政治基础,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价值,也让黄老思想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是有一利必有一弊,“无为而治”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积极意义:

  • 1.缓和政治矛盾,创造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汉文帝即位之初,平定诸吕的后遗症对政治稳定的负面影响,其实很大。但是汉文帝以“不作为”的姿态,确保政治稳定,甚至不断放宽对诸侯王国的经济政策,不光维护了安定的局面,还发挥了诸侯国对全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对缓和中央政府与侯国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 2.给经济发展松绑,为生产力大发展奠定基础

“文景之治”的最大成果就是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和国力的大幅提升。宽松的经济政策,表面上看,削弱了政府的存在感,却实实在在地发挥了经济的自然修复能力。

汉文帝时期的经济,还有一个显著特点:藏富于民!这一点,跟他的孙子汉武帝完全不一样,事实证明,汉文帝的“无为”恰恰就是大有为。

  • 3.变革社会风气,缓和阶级矛盾促进民生改善

除此而外,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在缓和统治阶级与民众矛盾,改良社会风气等方面,还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隐患:

  • 1.诸侯国势力的坐大

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带来的最大一条危害就是诸侯王国势力的疯长。诸侯国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垄断了帝国优势经济条件,形成诸侯王富得流油,而中央财政却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同时,由于在政治方面追求平稳,诸侯王出现对中央政府阴奉阳违的行为,甚至连朝拜这种正常的礼节都不顾及,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给日后的藩王之乱,埋下了隐患!

  • 2.助长匈奴人的气焰

汉文帝在位期间,匈奴人一边享受汉帝国的奉养,一边屡屡犯境,多次突破汉军防线,劫略百姓,抢夺人口,甚至一度威胁到京师长安的安全。

汉文帝坚守的和亲政策,在保证了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边境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 3.成为后世改革的阻碍

当一个治国理念形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走向时代前进步伐的对立面,几乎不可避免。文景之治后,西汉的环境开始复杂化,“无为而治”显然不适应环境的变化了,但是保守势力依旧坚守黄老,恪守“无为而治”,给汉武帝更化改制带来阻力。

综述

综上所述,汉文帝的“无为而治”,绝不是字面意义上的“不作为”,它包含了很深刻的治国理念。它是汉文帝一朝,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而采取的治国模式,为“文景之治”奠定了政治基础,也为黄老之学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寻根拜祖


汉武帝先是信奉儒家思想来治理教化国家,罢黜道家思想,却遭到了,信奉老子哲学无为而治思想,窦太后一派刁难打压,差点丢掉皇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才开始研究利用,老子无为而治以退为进,窦太后死后汉武帝大权在握,不仅信奉儒家思想,也使用道家毛略,无为而无不为,汉武帝能够成为千古一帝,就是他灵活应用儒家相思,道家毛略并用,汉武帝没有真正的无为,而是灵活运用



这里风景独好123


为什么汉文帝要实行无为而治?其实答案很简单也很无奈。根据《史记》的记载。当时因为战争的关系,

连皇帝都配齐颜色一样的马,可以想象是有多贫困。可以用现在的一个词叫一穷二白来形容。百姓生活潦倒贫困。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养生息,而正好道家的老庄思想讲究的就是休养生息。所以汉文帝采取了道家的思想甚至汉文帝还亲自下田耕种。为百姓做了表率。

我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确实只有这种办法是最有效。也是最可行的。他也为汉武帝开创盛世。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汉文帝实行的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就不可能会有这么大成绩。机器会如此的发达,

跟繁荣都是文景之治打下的基础。如今我们在感叹汉武帝时期的丰功伟绩的时候,千万不能忘了为他的丰功伟绩奠定基础的汉文帝跟汉景帝。是他们俩的文景之治。

奠定了汉武帝的经济基础住,使得汉武帝的雄韬伟略得以发展。我认为与其说是无为。其实是有为。汉文帝为老百姓安居乐业打下了基础。休养生息是最好的国策。虽然现在有人说要改革改革,但是当时的情况确实需要休养生息。等时机到了自然需要改革。你就为后面的汉武帝奠定的基础。没有前期的发展,哪来的后期的建设?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希望大家多点赞关注评论。谢谢大家的观看。


最强大的我们


汉初,特别是文景时期为什么要实行“无为而治”?我记得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历史书上就讲过这个问题了。原因并不复杂,经过秦末之乱和楚汉战争,以及汉朝建立之后平定天下,剪灭诸候的连年战争,当时的天下已经处于民生凋敝状态。由于战争死亡了大量的青壮年人口,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社会发展处于停顿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治选择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无为而治,是和休养生息联系在一起的。在讲无为而治之前,先说休养生息。息是什么?是现在我们所谓的利息。其实是人们生命得以延续的物质条件。具体来说,最根本的就是吃的和穿的。统治者是靠百姓养活的,百姓的生存是有物质条件的。他们首先要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吃的和穿的,也就是粮食和布匹。老百生产的粮食,只有自己吃饱了,才可以把剩余的交给国家。这是国家政治统治得以延续的前提。比如说,一对年轻的夫妇,上养两个老的,下养两三个孩子,可以保证一个七口之家的存活,并可以把余粮交给国家。

但在连年战争的状态之下,会产生什么情况呢?那就是青壮年人口的大量死亡。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直到汉初文帝上台之前,天下几乎是连年征战的状态。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国死了四十万青壮年人口。秦国的名将像白起、王翦等,每一次出战,都回有几万,或是几十万上百万的人口死亡。秦朝统一天下之后,也就是十几年的时间,秦末之乱就开始了。群雄并起灭秦战争,以及楚汉战争中,都有大量的人口消亡。项羽在鸿门宴的时候,手中有四十万军队,而到垓下一战,身边只剩下八百人。

楚汉战争胜利之后,刘邦又开始了剪灭诸候的战争,黥布、彭越、陈余、张耳、韩王信,魏王豹等等,一个被刘邦收拾掉。这些战争中,那一次不是成千上万的人死亡?战争之后的社会景象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可以看看汉末曹操的《蒿里行》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家庭因为没有劳动力,无法生存在而灭亡了。侥幸生存下来的,也仅仅只能保证活着,那一天没有吃的,饿死的话,也就说不定了。所以,汉代在汉文帝之前,政治上没有统一,必须是有为的。比如魏豹反了,刘邦无论有没有钱,有没有粮,总是要带兵去平定的。因此,造成人口的死亡,社会的伤害也没有办法。到文帝上台的时候,汉朝政治上已经稳定了。老百姓普遍承认了刘家的统治。这个时候,无为而治,就是必需的了。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政府尽量不去找些事情来干。而是让老百姓安心生产,使得人口增加,财富增加。

汉文帝时期难道国家没有事情可做吗?当然是有的。国内政治虽然已经稳定了。但是,边境的形势依然不好。北方的匈奴虎视耽耽,经常侵犯汉朝。而是对汉朝也很无礼。按说,汉朝应不应该收拾他们呢?答案是不能。因为打仗是要花钱,是要有人,有马有粮才可以的。可是汉文帝的时期,整个社会发展还比较虚弱,所以,只能无为而治。当匈奴单于给吕太后让她嫁给自己的时候,吕太后答复说,我年纪大了,已经侍候不了你了。这就是无为,被人欺负了,只能装孙子。休养生息,等我强大了,有钱了,老子再收拾你。

汉代的休养生息,是从汉初政治上大局已定,直到汉武帝初期。等汉武帝亲政之后,无为而治的政策才发生改变,从无为而治,变成积极作为。其标志就是对匈奴开战,把匈奴赶跑,稳定的北方的边境,开拓了汉朝的疆域。因此,无为不是无所做为,而是顺其自然。无为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没有文景的无为,就不会有汉武帝的有为。因为没有无为所生之息,有为就没有资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想为也为不起来。

历史都是一样的。今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韬光养晦不就是“无为”吗?敌人在南海闹事,我忍着;在东海闹事,我还忍着。这就是无为。但是,全国人民埋头苦干,发展经济可不是无为。是无为后边的有为。当我们的国力强大的时候,不能再韬光养晦,就要有所作为了。这时,别人再来欺负我的时候,我就不会再忍着了。


七月流火140400643


“治大国,若烹小鲜”讲的是治国之道,出自《道德经》。治理大的国家要像烹饪小鱼一样,或许让人难以理解:这样的清静无为,怎么能把国家治理好呢?

其实,这句话用极其形象、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极其复杂的治国韬略――国家治理不宜朝令夕改。如果以个人的主观好恶去改变社会,忽左忽右,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国家就难免动乱不安。相反,政策法令如果能够得到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就能收到富国强兵的作用。

历史上,对老子治国思想较有研究且娴熟运用的,当数汉文帝刘恒了。在吕后专权的日子里,他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而且顺利地继承到了王位。执政23年来,他总体上也是以清静无为的方式来安定人民。

刘恒即位之初即下诏:现在的法律对违者本人作出处罚后,还要株连当事人没有犯罪的父母、妻子、兄弟,这是不可取的!今后,要废除各种罪犯家属为奴婢及各种相连坐的法令。

同时,还下诏救济鳏寡孤独和穷困的人:80岁以上者,每月赐给米、肉、酒若干;90岁以上的,另外再赐帛和絮。郡国二千石长官要派出负责监察的都吏,循环监察所属各县,发现不按诏书办理者给以责罚、督促。

文帝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臣民产生影响。稍有不慎,就会有人投己所好,从而滋长不良风气。一次,有人进献日行千里的宝马。文帝反问:“朕乘千里马,独先安之?”意思是说,我自己乘上千里马,独自跑到哪里去呢?据此,他把马退给了进献者。接着下诏:“朕不受献也,令四方毋求来献。”

此外,文帝还能以身作则,做到勤俭节约。在位期间,宫室、园林、服饰器具都没有增加。史料记载,文帝曾想修一个露台,召来工匠计算,需花费一百斤黄金。文帝说:“一百斤黄金,相当于中等民户十家财产的总和。我居住着先帝的宫室,经常惧怕使它蒙羞,还修建露台干什么呢?”文帝常常身穿粗丝衣服,并要求宠爱的慎夫人所穿的衣服不得拖到地面;所用的帷帐不刺花纹,以示朴素。修建霸陵,一律使用陶制器物,而不准用金、银、铜、锡装饰,并充分利用地形地物,不另兴建高大坟堆。

为引导百姓安心从事农业,文帝还一次次减免税收,勉励农民通过诚实劳动赖以生存。总的来看,文帝统治期间的政策具有很强的连续性。正是在清静无为中,做到了不扰害百姓,因而国力随之大增。

汉景帝继位后,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到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社会和国家都比较富庶了。故司马迁写道:“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而府库余货财。”

从这个角度来看,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确实称得上太平盛世。因此,史家赞颂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它也为“汉武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伟大的思想总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检验。1987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名言,引发强烈反响。近年来,西方学界更是掀起了探讨老庄思想的热潮。但遗憾的是,我们自己还没有充分认识这一宝藏的价值,甚至还在一味批判“治大国,若烹小鲜”等传统理念的消极面。这也太对不住我们的祖先了吧?


鲁西自由人


汉代实行‘无为而治’,真的只是为了‘修复’吗?事实上,你想了解更多小编记得初中教材已经学会了汉代,秦,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残酷统治,民生凋弱,国力衰竭,所以我决定的时候要进行政策的汉代无所作为的开始,称赞黄老学派,我相信很多网友和小编有同样的看法,这仅仅是一个喘息和国家政策的决定,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汉武帝实行政策无为有很多偶然因素。今天和小编一起汉代无为政策看,什么是国家实行这样的政策,它真的只为“修复”的原因所在?事实上,你想多了,怎么它的结局?看一看。\r实际上有从高祖刘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茎,虽然刘邦,导致这些谁拥有手底下征南征北无与伦比的缺点,但他们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他们是什么没有人文化,即使有文化,如汉还要熟悉兵法,没有管理国家的能力。于是,他们开始的时候成立,那些没有受过教育自己的手底下,包括刘翔本人,他也是一个大老粗,没有办法建立一个完整的政治制度,所以大部分的制度体系是继承了秦朝的时候。\r所以从这个小编说,一层意思来讲,为什么刘落实政策无所作为,因为他不知道收购的原因,部分是因为他才懒得控制。除了管理国将不,他也懒得去管理国家。这一群人,他们虽然没有受过教育,但他自己的刀山下火海的顽强信念,统一全国,所以他们更嚣张,他们不希望听到任何意见,但他们真的一无所知州路的事务。\r时候开始建设的国家,为自己的败军手底下各种杀人放火的事情完成的统治的好,但他们发现,这种影响是最小的,有越管越烂,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懒得去管这些事,只考虑自己的国家不会分裂,如何挑选这些东西了继承人。对于民间如何在自由放任的状态基本用完。\r事实上,儒家也重视爱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平,也有利于各种业务撤消民事共存的平等。事实上,有一点类似于道家学说,为什么他们用黄 - 老挝,而不是儒家思想呢?事实上,这是一个较小的程度上,与秦,秦焚书坑儒的时候。在儒家经典,这导致有大量的书籍被毁,并有很多人为了避免惹祸上身学习儒学放弃。更重要的是,到了汉代,当社区已经无法找到足够大的儒家孟子的身影,没有人能提出一套对他们的政治策略。因此,还不如直接实施黄 - 老挝,人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不要搞就行了长除法。\r锯小编说,这有几个原因之前,你是不是也觉得汉黄老学派的实施,不但养病,确实还有其他的原因。你真的想要正义之前。\r其实现,因为刘的妻子吕雉最意外,最意外因素的不作为。事实上,刘邦在世时,虽然爱找些美女,但在本质上,他是相当早年的刘有时间成立明明白白怕老婆,他活着的时候绿植会表现出对权力的欲望,它一直无法管理他的妻子。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他自己的国家的死亡落入手中其实是他妻子。至于他的妻子\r为什么如此推崇无为而治,有两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小编说的最多的意外,最意外。女人要掌管政权,会受到很多人的反对,绿植想夺权,太多,很多人会反对她,所以等到刘的死亡,她的心脏和灵魂的政治斗争后里面。无为而治的实现,因为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管理这些事情的私人,让人们发挥自己就好了。如此轻描淡写,仅汉代统治者。

头条认证。希望能给优质。麻烦了[祈祷]谢谢🙏



咏絮才高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尊重自然规律,做到与民休息。“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

汉文帝实施“无为而治”是由当时社会大环境决定的。


一、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秦奉行法家治国,严刑峻法,对老百姓很残暴,导致陈胜吴广发起了历史上首次农民大起义,而后各国诸侯纷纷掀起反秦斗争。

后来楚汉相争又持续了四年,在多年战争的情况下,社会动荡不安,老百姓流离失所,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史料记载:

“汉初人口与秦代相比,大为减少,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统治者无法搜刮更多的财富,“自天子不能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

所以刘邦建立西汉后,为稳固统治,恢复经济,统治政策发生了变化,实行黄老政治——“无为而治”,实行仁政,与民休息。后来吕后、惠帝也是沿袭这一政策。

而汉文帝无为而治只不过就是继续实行。

二,受母亲薄太后影响

母亲薄太后面对强悍的吕后,采取黄老的“无为”和“不争”,主动去偏远寒凉的代地,保护了母子平安,母亲推崇黄老学说,而汉文帝又以孝敬闻名于史,薄太后的影响不可谓不深。




文帝即位之初,经济上经过二十余年的休养生息,财务仍然十分衰弱,农民贫困,地主农民矛盾再次激化。为巩固封建统治,发展生产,文帝继续奉行“清静无为”,极力推行无为而治。

文帝采取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无为政策具体表现有:

(1)倡导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关心老百姓疾苦。

文帝认为农业是稳定天下的根本。为了提高农民耕种的积极性,他在春日亲自扶犁耕地,以作表率。他还采纳晁错的建议,允许天下人以粮食换取爵位,或者用粮食来赎罪,大幅度减轻徭役。公元前167年,他下令免除农民的赋税。

他还颁布照顾鳏寡孤独的法令,切实关心老百姓。

比如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刚当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再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棉,给他们做衣服。发给90岁以上老人的物品,必须由县丞或者县尉亲自送达。

这些政策迅速获得人心,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生活的安定,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一定作用。

(2)废除严刑峻法。

废除了肉刑法,将黥、髡等刑罚改为城旦(筑城)、舂米等,将劓、砍脚等刑罚改为打板子。相比秦和惠帝吕后年间,刑罚更为宽松、柔和,这也是无为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

(3)亲自做表率,厉行节俭。

汉文帝曾经穿着草鞋上朝,做节俭的表率。他的龙袍破了,就让皇后给他补一补再穿。汉文帝不仅自己穿粗布补疤衣服,还要求皇后亲事蚕桑,后宫嫔妃们穿着要朴素,不得在衣裙上刺绣。真正做到与民同甘共苦。


文帝当皇帝二十三年,没有建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车辆仪仗。

他带头实行薄葬,要求为自己从简办丧事,明确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汉文帝做到不扰民,不代表他治理国家无所作为,他也“有为而治”。

(1)在处理与功臣关系上,先是给予高官厚禄,而后旁敲侧击,慢慢夺去权力。比如对周勃。避免了刘邦时诛杀功臣带来的恶果。

(2)在处理宗族关系上,也是有意识地压制,不给予过大权力。

比如诛杀吕后一族的朱虚候刘章,后来在赏赐上明显偏低。对于惠帝的几个伪子,也是相继死亡,原因不明,汉文帝也不过问。

(3)注意发掘人才

他会亲自体察民情,周亚夫就是他去军营提拔的人才。把他提升为负责京城治安的军事长官——中尉,后来周亚夫果然不负其望,在平定“七国叛乱”里立了大功。

(4)根据国情,灵活外交

比如针对南方的南越郡,统治者赵佗,原是秦始皇派过去的官员。刘邦没有力量降服赵佗,就采取了缓兵之计,封他为南越王。



吕后当政时,对南越采取强硬手段,多次派兵镇压,可惜都被赵佗打败。赵佗干脆宣布独立,自称南武帝,并派兵攻打长沙郡。

刘恒执政后,下令官府修好“老赵”家乡的祖坟,使“老赵”大为感动。他给“老赵”写信,表示要和平解决南越问题,接着派出使者带着诏书和礼品来到南越,赵佗很快就答应了刘恒提出的条件:

取消帝号,恢复南越王称号,由其依旧负责当地政务。

刘恒不费一刀一枪解决了大问题,避免了一场战争。这就是政治家的魅力。

对于北方的匈奴,刘恒根据国家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的办法也是“不争”,即“和亲”,将汉朝的公主嫁给匈奴王,还将内地人口迁往边疆,既发展了当地经济又保证了保卫边疆的兵力补给。

经过汉初五、六十年的发展,到文景时期,西汉封建统治基本上稳定下来,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出现了封建史家所谓的“文景之治”局面。

文景二帝的无为而治,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是不是应该感谢祖父和父亲呢。


历史逸事


其实在汉文帝之前的惠帝时就确立了无为而治的国策,萧规曹随这一成语,就反映了这一状况。当时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说明了惠帝时的无为而治,还是受百姓欢迎的。

到了文帝登基时,汉天下还是比较穷困的,从贾谊向文帝的上书里就可看出.″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当时国家积贫如此,文帝采取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而是不扰民,让百姓发展生产,休养生息。″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争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尝恐羞之,何以台为!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是以海内安定,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这段文字是《资治通鉴》对汉文帝的评价,可以看出:文帝以无为之策治国,立下了大有作为的功绩,″文景之治"几十年的盛世,就是他们父子的治国杰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