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準紅利傳導有賴銀政企良性互動

16日,中國人民銀行新一輪定向降準正式實施,釋放長期資金5500億元,用以支持發放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釋放資金佔2019年新增小微企業貸款(2.09萬億元)的約26.3%。

此次降準是前期政策寬鬆信號的靴子落地,既釋放了流動性,又具有明確針對性,是小微、民營復工復產的“雪中送炭”。不過,讓降準“甘霖”充分潤澤實體經濟,尚有很長的路要走。貨幣政策紅利傳導至宏觀經濟“神經末梢”,有賴於政府、銀行、企業的良性互動。

銀政企共促共進的生態,在化解實體經濟融資難題中具有積極作用。有江蘇金融業人士表示,對銀行而言,小微企業是“發燙的金子”,原因在於小微貸款大都既無抵押物又無徵信報告,導致銀行風險敞口大開。在穩金融大局及受疫情影響無法實地調研景況下,如何讓銀行更加放心地將低成本資金貸給小微、民營,這亟待銀政企互動解決。

銀行是紅利傳導的第一步,是金融活水的“閘口”。“閘口”敢開多大,決定了活水的流量。當前,應在傾斜信貸資源、創新產品體系、開闢審批“綠色通道”基礎上,更多依靠金融科技與數據信息,完成信用考核及信貸發放,為“閘口”裝上更加敏銳的科技開關。銀行利用大數據等技術能夠對小微企業進行信用畫像,比如基於企業納稅、工商、知識產權、輿情等多維數據,完成針對小微企業的考核評價。在展業方式上,銀行藉助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建立的智能風控平臺,實現從授信申請到貸後管理的全面數字化,從而降低小微企業申貸成本,實現“讓數據多跑路,用戶不跑路”的革變。整體上看,江蘇銀行業金融科技發展走在行業前列,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民生銀行南京分行等銀行業已與省稅務、省工商等部門合作多年,有著豐富的技術積累與實踐經驗。在業務落實層面,江蘇銀行業注重考核引導及“履職盡責、盡職免責”信貸文化培育,給予基層網點、基層信貸從業人員普惠領域貸款一定的不良容忍度,去年轄內141家法人銀行機構盡職免責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達到46.33億元,涉及2.1萬人次。這對於破除信貸紅利傳導梗阻具有重要推動意義。官方數據顯示,基於央行前期政策,江蘇優惠利率貸款投放已過百億。

政府為金融活水“引流”“築壩”,是紅利傳導的“護渠人”。引流,就是為銀行信貸指向,通過政策明確重點扶持的行業、企業;築壩,就是通過風險分擔、代償等政策工具,為小微企業增信,提升銀行信貸積極性。江蘇在這一方面的做法可圈可點。疫情之下,江蘇開設了受疫情影響小微企業融資綠色通道,直接對接各有關銀行、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轉貸服務公司(基金)等金融從業機構,進一步優化業務流程、簡化審批手續、減免各項費用。同時,人行南京分行會同江蘇銀保監局、地方金融監管局、省財政廳等部門,增強金融與財政政策的協同疊加效應,綜合運用風險分擔和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工具,對綠色通道內發放中期流動資金貸款的金融機構給予相應支持,為銀政協同扶持實體經濟樹立了良好樣本。

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是降準政策受惠者,是紅利傳導的末端。能得到多少活力滋養,也取決於本身“引力場”的強弱。對其而言,在加速推進復工復產的同時,增強經營管理水平、提升經營業績是強化資本“引力場”的唯一途徑。此次疫情“危”中有“機”,在形勢倒逼之下緊抓改革經營與管理模式的機遇,提升風險預判及應對能力,對於企業發展將大有裨益。

只有銀政企形成良性互動,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才能更加暢通,經濟運行才能更加穩健。這是實踐經驗的昭示,也是當下形勢的必須。(張東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