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红利传导有赖银政企良性互动

16日,中国人民银行新一轮定向降准正式实施,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用以支持发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释放资金占2019年新增小微企业贷款(2.09万亿元)的约26.3%。

此次降准是前期政策宽松信号的靴子落地,既释放了流动性,又具有明确针对性,是小微、民营复工复产的“雪中送炭”。不过,让降准“甘霖”充分润泽实体经济,尚有很长的路要走。货币政策红利传导至宏观经济“神经末梢”,有赖于政府、银行、企业的良性互动。

银政企共促共进的生态,在化解实体经济融资难题中具有积极作用。有江苏金融业人士表示,对银行而言,小微企业是“发烫的金子”,原因在于小微贷款大都既无抵押物又无征信报告,导致银行风险敞口大开。在稳金融大局及受疫情影响无法实地调研景况下,如何让银行更加放心地将低成本资金贷给小微、民营,这亟待银政企互动解决。

银行是红利传导的第一步,是金融活水的“闸口”。“闸口”敢开多大,决定了活水的流量。当前,应在倾斜信贷资源、创新产品体系、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基础上,更多依靠金融科技与数据信息,完成信用考核及信贷发放,为“闸口”装上更加敏锐的科技开关。银行利用大数据等技术能够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画像,比如基于企业纳税、工商、知识产权、舆情等多维数据,完成针对小微企业的考核评价。在展业方式上,银行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建立的智能风控平台,实现从授信申请到贷后管理的全面数字化,从而降低小微企业申贷成本,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用户不跑路”的革变。整体上看,江苏银行业金融科技发展走在行业前列,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民生银行南京分行等银行业已与省税务、省工商等部门合作多年,有着丰富的技术积累与实践经验。在业务落实层面,江苏银行业注重考核引导及“履职尽责、尽职免责”信贷文化培育,给予基层网点、基层信贷从业人员普惠领域贷款一定的不良容忍度,去年辖内141家法人银行机构尽职免责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达到46.33亿元,涉及2.1万人次。这对于破除信贷红利传导梗阻具有重要推动意义。官方数据显示,基于央行前期政策,江苏优惠利率贷款投放已过百亿。

政府为金融活水“引流”“筑坝”,是红利传导的“护渠人”。引流,就是为银行信贷指向,通过政策明确重点扶持的行业、企业;筑坝,就是通过风险分担、代偿等政策工具,为小微企业增信,提升银行信贷积极性。江苏在这一方面的做法可圈可点。疫情之下,江苏开设了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融资绿色通道,直接对接各有关银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转贷服务公司(基金)等金融从业机构,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减免各项费用。同时,人行南京分行会同江苏银保监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财政厅等部门,增强金融与财政政策的协同叠加效应,综合运用风险分担和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对绿色通道内发放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相应支持,为银政协同扶持实体经济树立了良好样本。

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是降准政策受惠者,是红利传导的末端。能得到多少活力滋养,也取决于本身“引力场”的强弱。对其而言,在加速推进复工复产的同时,增强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经营业绩是强化资本“引力场”的唯一途径。此次疫情“危”中有“机”,在形势倒逼之下紧抓改革经营与管理模式的机遇,提升风险预判及应对能力,对于企业发展将大有裨益。

只有银政企形成良性互动,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才能更加畅通,经济运行才能更加稳健。这是实践经验的昭示,也是当下形势的必须。(张东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