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系列第二篇:西周興亡

​上周我們說到了周朝的建立,本週繼續沿著時間軸線前行,來到周朝(西周),看看周朝社會發展的興亡邏輯。

精讀系列第二篇:西周興亡


一、周朝的絕對優勢

周朝在宗法繼承方面取消了商的兄終弟及統治模式,確立了嫡庶禮法和立子立嫡的制度。在政治上通過井田制,把人分成“國人”(居住在國中的宗法貴族和郊中居住參加征戰的平民,有資格參加戰爭和祭祀)、“野人”(被征服部落的人民,沒有政治權利),重構世俗社會政治秩序。在禮法上通過“尊尊親親賢賢”的政治原則,依託擬親緣共同體,周天子成為共同體的至高象徵,“以德配天,明德慎罰”。與天子同姓、異姓貴族分封為諸侯,將諸侯族人和附屬封為國人,共同抵禦野人。

在宗教信仰方面,周天子壟斷青銅器鑄造技術和文字解釋權,將刻有銘文的青銅器贈與各個諸侯國,這種壟斷,讓周天子在信仰層面成為“上承天意,為天下共主”。其他任何信仰“天意”的諸侯都要服從周天子的“權威”,即便是南方稱王的楚王也不得不為融入中原地區的交流貿易圈,而承認周天子的正統地位。周天子則通過正統地位,對不臣服的部落進行戰爭征服。

在軍事戰略方面,周王朝起家的關中地區,讓其獲得了天然的戰略要地。四周都是易守難攻的高山,中部有渭河和涇河形成河谷平原,適合農業發展。南部有秦嶺,將關中平原和漢江谷地隔開,北部有北山山系和陝北高原分開,西方在寶雞以西海拔迅速攀升,有南北向六盤山和隴山,將關中之地和甘肅和寧夏分開,在東部古黃河以南有小秦嶺、崤山、熊耳山、伏牛山等山脈,古黃河北有太行山、中條山,劃分關中和關東。

商周時代,無論是人力還是畜力都無法短時間內對關中地區發起襲擊。因為想要攻打關中必須通過四方的孔道:東方孔道函谷關,連接長安和洛陽;寶雞附近大散關、大散關以東的褒斜道、褒斜道以東的儻駱道、儻駱道以東的子午道,均南通漢中;關中東南部有武關道,連通湖北;西部有蕭關,連通寧夏固原平原和關中。只要扼守住函谷關、武關、大散關、蕭關這四個重要的關塞,就可以北拒戎狄、東拒關東,西拒犬戎、南拒巴蜀。

在經濟戰略方面,周朝時期關東大片領土都處於未開荒階段,而所謂中原地區,都位於現今河南省內,且僅限於河南中部、西部等靠近山區的土地,這些地區大都位於洛陽至鄭州之間。其他地方由於水網縱橫、沼澤密佈,到處是坑窪溼地無法開發利用。其他宜居的地區處於河南、山西交界的山區,以及河北、山東交界處的山腳平原。這些地區雖然更適於耕種,但在戰略上缺乏安全性,絲毫沒有戰略防守資源。

精讀系列第二篇:西周興亡

以殷商首都(現今安陽)為例,處於古代黃河和太行山之間,人口和軍隊首屈一指。但即便是殷都,也很難防守。黃河北岸至太行、王屋山之間,有一條過渡地帶,只需翻過幾個小山丘就可以進入濟源、慶陽、焦作等地,然後一馬平川直達安陽。武王伐紂就是走的這一條路。殷朝首都尚且如此,其他城市,更是無法防禦堅守。而關中平原寬五十公里,長三百多公里,佔據了當時人們眼中天下面積的三分之一。

二、以戰養戰的窘迫

戰國時期魏國安釐王墓出土了《穆天子傳》和《竹書紀年》。其中《穆天子傳》以神話小說的形式記載了周穆王西征、見西王母后東歸的故事。西征途中和西部的犬戎、剻人、巨蒐等部落共發生十一次互動,其中的描述和秦代以後“進貢”截然不同,更像是一次次對等的交易。周天子利用農業社會剩餘產品,諸如黃金、白銀、貝帶、朱丹等,購買牛馬羊等畜牧產品。

《竹書紀年》和陝西岐山出土的小盂鼎(小盂鼎的年代介於西周康王【穆王祖父】和穆王之間,)記載:王二十五年,天子命令大臣“盂”帥軍討伐“鬼方”一族,俘獲戰俘和大量馬匹、牛羊。相似的記錄在《國語·周語》中也有記載,周夷王(穆王之子)七年,虢公帥軍討伐西戎“荒服不朝”,獲得大量馬匹和牛羊。在惜字如金的周代記載中,獲取畜牧產品頻頻出現,有力佐證了周朝同其他周邊部落的關係。

精讀系列第二篇:西周興亡

穆王為後世留下了兩種印象,一種是“西征”,一種是“東征”,為了獲得更多的良駒和金屬,利用從東夷獲得的金屬征服犬戎獲得馬匹,又利用犬戎獲得的良馬征服東夷。這就構成了周朝社會的日常。

戰爭的初期,投靠周朝的各部落和分封出去的諸侯聽從調遣,協助周朝南征北戰,周朝發動的戰爭用不到太多本國的國人,但是隨著被征服部落戰爭意識的覺醒,周朝維持戰爭機器的代價與日俱增。

戰事的頻發,讓歸屬的部落和諸侯吃不消,走上了抗拒之路。到了西周中後期,周朝僅僅能調遣“西六師、殷八師”了。周懿王時代,戰爭獲得的利益開始入不敷出。懿王七年,犬戎入侵鎬京,十三年翟人入侵岐地,二十一年,虢公帥軍北伐犬戎戰敗。而此時周朝王畿居民不斷被徵召參與戰爭,人口銳減,國力逐步衰微,再加上戰爭的失敗,財力和人力難以為繼。周夷王時期,諸侯開始不朝見天子,諸侯之間開始爭權奪利。

精讀系列第二篇:西周興亡

為了從周朝國人和諸侯處獲得更多的財力,周厲王開始財政改革,啟用被後世詬病的“榮夷公”,實施“開源節流”政策。一方面通過擴大農業生產,增加農業面積;另一方面實施“專利”,顛覆周朝傳統“以令地貢,以斂財賦”(只收農業稅)的政策,大力拓展稅收門類和額度,不僅從各類國人生活必需品中收取稅賦,還公開賣官鬻爵,開了賣官的先河。在政治上,為了獲得更多財力維持東西兩線作戰,對國人實行“防民之口”高壓統治。但是戰爭的消耗還是拖垮了厲王朝政,導致國人暴動。

共伯和執政以後,廢除了厲王政策,讓繼任的周宣王面臨更加沒錢的窘境,雖然有後世稱讚“宣王中興”。但從記載對比來看,戰爭規模明顯減小。雖然宣王初期獲得部分勝利,但從宣王三十三年以後,勝少敗多。幽王即位前的十幾年裡,只獲得了伐申戎的一場勝利。

周曆王變法以前,雖然各諸侯、國人對天子服從,不是遵從天子個人的“旨意”,而是“天意”。而周朝以及相當長的中國歷史語境中,傳統就是“神意”的表達。周曆王改革,打破了傳統,要求國人聽從於王的“個人意願”,挑戰了社會的底層倫理基礎,讓天意的公正性失去了基礎。倘若厲王能構建出了新的傳統和新的秩序,併成功賦予其超越個體的意義,那麼社會就會因此而改變,周朝還有一線生機。然而,厲王心智高能力不足無法完成自我思想超越,讓王權在不受任何約束的條件下瘋狂,最終在反對聲中被反噬。厲王的改革為東周“天下大亂”、“禮崩樂壞”埋下了伏筆。

沒了厲王“專利”,繼任者周宣王不得不通過改變政治結構來維持東西戰線的平衡。在西邊扶持歸順周朝的西戎——秦人先祖“秦仲”,委以重任。後西戎叛亂殺死秦仲,又讓秦仲後人獲得了更大的政治權力。宣王四十年,周朝“喪南國之師”之後,開始把可控的力量收縮,“料民與太原”。但是邊境的收縮,不僅沒有阻止各方的壓力,反而激起了更多的戰事。到了周幽王,內無財力阻止戰爭,外無兵力抵禦外敵。

精讀系列第二篇:西周興亡

為了改善財政狀況,幽王想重新使用厲王的政策,任用虢石父,實施“專利”。但今非昔比,國土和人口的減少,讓幽王無利可徵,致使政令廢弛。待到寵愛褒姒,想要更換王儲時,曾經為周朝抵禦西戎的申候選擇背叛,聯合犬戎、西戎攻破蕭關滅掉了西周。幽王之子周平王東遷洛邑,開啟了春秋戰國的大幕。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這是與您分享的第497篇文章,歡迎您的閱讀,我們下週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