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教授谢渭芬:抗疫“满月”,他让每一名患者看到希望

三级教授谢渭芬:抗疫“满月”,他让每一名患者看到希望

记者/孙国强 邱志方 吴浩宇

2020年3月17日发自武汉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军医。事实上,在医学消化内科领域,他在全国都是一个领军人物。称之“大医”,名副其实。

打开搜索引擎,成千上万个网页都闪耀着他的光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全军科技拔尖人才、“海军名师”、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十佳医生”、《中华消化杂志》总编辑……

40年军龄、35年医龄、30年党龄,56岁的他一直潜心于救死扶伤,从找到肝纤维化和慢性肝病治疗新方法,再到肝癌细胞“诱导分化”研究成果,在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发起冲锋。

“大医精诚、赴汤蹈火。”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这个未知领域,他带领团队坚持科学精准救治,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让每一名患者都看到希望。

他,就是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一位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三级教授。

▶大医之道

大医行大道!大医家国情!

大年初一,谢渭芬连续2次请战,但医院领导都没有明确表态。医院党委考虑,作为权威专家,后方同样需要他坐镇,以备不时之需。

但谢渭芬坐不住了。大年初二刚查完房,他就来到院长办公室,再次当面请战,言辞恳切地说:“一个军医,如果一生都没有上过战场,那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他还担忧地说:根据现在情况来看,这次疫情可能要持续两个月以上,我们要做好支援第二批、第三批的准备……

三级教授谢渭芬:抗疫“满月”,他让每一名患者看到希望

请战最终获得批准!在被确定为病区负责人后,谢渭芬迅速进行医护选配,第一时间组建了由呼吸、急救、中医、心理等10多个学科构成的全科团队。那段时间,疫情猛烈,不少民众对病毒传播途径和防护认知不够,存在着侥幸麻痹和过度恐慌两种极端情绪。

为让民众对疫情有理性认知,谢渭芬认真分析疫情,以从事消化内科35年的临床嗅觉和敏感,撰写了一篇题为“新冠病毒会通过消化道传播吗?”的科普文章,提醒民众警惕新冠肺炎可能出现与急性胃肠炎类似的症状,也有可能通过消化道传播。之后不久,国内多个团队就证实新冠肺炎患者粪便中存在活病毒,为新冠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再添实锤。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抗击疫情新战场,谢渭芬坚持科学精准救治,既讲战略又重战术,既把临床治疗作为当务之急,又把长远研究作为重中之重。

病历作为长远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谢渭芬一直看得很重。35年前,他一毕业就师从著名消化内科专家张国治教授和李石教授。病历中每一个字、每一个逗号,两位老师都会揪住不放。恩师严谨求实、大医精诚的治学治医风范,深深影响着谢渭芬的从医之路。

在谢渭芬看来,病历作为患者的发病记录、诊疗记录,掌握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就可以为回顾分析疫情、总结经验、科学防治提供可靠资料支撑。这不仅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

谢渭芬要求全科医生书写病历时要做到“确保病史准确、突出病情演变、体现诊疗思路、具备归纳总结”。为让医生有紧迫感,他在全科开展病历评比活动,14名医生分为7个小组,每个小组推荐1至2个病历,由专家组联合评审后推荐到全院作为示范病历。

三级教授谢渭芬:抗疫“满月”,他让每一名患者看到希望

开科伊始,主治医师孙亮亮和岳小强副主任医师收治了一名新冠重症肺炎患者。大病历一完成,谢渭芬就花了一整天时间将这份病历逐字逐句修改,完善病史细节,规范书写样式。之后,这份修改后的病历作为示范病历模版提交全院,让全院医生照着写、比着做。

另一位年轻医生也被逼出来了,这位从基层医院来支援武汉的医生经过几轮评比,病历质量有明显提高。他从撰写病历中不断总结经验,科学救治成效越来越明显,一批患者从中受益。

▶大医之术

自古豪杰重豪杰,从来英雄惜英雄。进驻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后,一个又一个全国知名专家来到感染三科,他们共同的合作伙伴都是谢渭芬。


三级教授谢渭芬:抗疫“满月”,他让每一名患者看到希望

科学精准救治,离不开强大科研团队的支持,离不开前瞻性研究。早在从上海出发前,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咽拭子核酸假阴性率高、部分患者“复阳”等问题,谢渭芬就提出,应开展患者外周血抗体滴度(含量)测定和流行病学调查,有助于判断患者所处感染阶段,有利于早期识别无症状感染者,还可以评估病情演变过程。

谢渭芬的设想,立即引起了一位北京专家的注意。她专门派助手到医院与谢渭芬洽谈,双方一拍即合,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全程参与这项工作的黄海教授说,谢主任和北京那位专家是强强联合,也是临床与科研的无缝链接,将为新冠肺炎预防和治疗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

科学救治,不仅要观察短期疗效,更要关注长远质量。

三级教授谢渭芬:抗疫“满月”,他让每一名患者看到希望

感染三科病区,老年患者多,有的患者一入院就发生“炎症风暴”,病情急转直下,危及生命;还有的虽然病情稳定,但肺纤维化严重,肺功能受损大,举手迈步都气喘吁吁,严重影响了愈后生活质量。

谢渭芬就瞄准阻断炎症因子风暴和改善患者肺纤维化这两大难题,与另一位知名院士密切合作,实行新的治疗方案。目前,接受新方案治疗的41例重症患者,初步显示较好疗效。

大医之术,需要系统思维作为支撑。一位80多岁的重症老人,患有认知功能障碍,还有冠心病、房颤、糖尿病等多种基础性疾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谢渭芬组织全科进行病历分析,迅速给予抑制炎症因子、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几天后,老人由入院时只有90%的氧饱和度上升到99%,患者意识也得到较好恢复。

三级教授谢渭芬:抗疫“满月”,他让每一名患者看到希望

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查房时,谢渭芬会随时提问管床医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会一改平时的温和,黑着脸批评。

让别人记着,自己心里也得有“数”。平时爱哼两句的谢渭芬虽然记不全一首歌词,但会清楚地记着每名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诊疗情况。针对个体差异,谢渭芬带领团队制订个性化诊治方案,运用营养治疗、心理疏导和康复训练三位一体模式,让患者得到精准有效的治疗。在病房里,他和同事们鼓励患者进食,加强营养,树立信心,取得了很好效果。

作为“大医生”,谢渭芬有“儒侠”气质。儒,是形容他作为一名学者身上风度翩翩的儒者气质。侠,是他作为一名军人身上的侠肝义胆。但在抗疫战场,他似乎少了一点“儒”,多了一份豪气。

有一天晚上10点多,一名55岁男性患者突然呼吸急促,氧饱和度也低于正常,胸片显示大片肺实变。谢渭芬闻讯后立即再次穿戴防护服进入病房,指导值班医生进行治疗,回到宿舍已是凌晨2点。令他欣慰的是,第二天上午查房时这个重症患者呼吸困难就明显好转。

▶大医之情

这是邹最难以忘记的一幕!

那天,从病房门口经过,病床前一个挺立的身影是那么熟悉。虽然隔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但邹最知道他是谢主任。

推门一看,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管,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瞬间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输液的滴数。

三级教授谢渭芬:抗疫“满月”,他让每一名患者看到希望

那位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对输液速度有非常严苛要求,100ml液体需要45分钟内输完,至少要每分钟50滴。那天,谢渭芬站在患者病床前整整数了60秒,数满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救治患者,谢渭芬从来都是细致入微。他常说,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

谢渭芬从医35年,收到的感谢信数不清。但最让他难忘的是10多年前的那封感谢信。一位患者去世后,其女儿却送来了锦旗,还写了一封感谢信,说她最感动的是谢主任每一次查房都紧紧握着父亲的手,直到离开人世。

三级教授谢渭芬:抗疫“满月”,他让每一名患者看到希望

如今,奋战在疫情战场,这双大手还是温情一握,暖了多少人心。不论是男女老少,不论病轻病重,甚至是智障患者,谢渭芬每天查房招牌动作就是一手握着手,一手拍拍肩,三言两语的抚慰便减轻了患者焦虑。

一位74岁的患者,高度焦虑,一入院就觉得自己出不去了。谢渭芬每天查房都是握着老人手,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安排心理医生柏涌海进行心理疏导。几天之后,老人吃饭多了,睡觉也踏实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命!”

大医之大,在于业精,更在于情深。

一位感染患者刚分娩就住进了医院,身体虚弱,思子心切,让她焦虑不已。谢渭芬就联系后方医院邮来了产妇护理手册。三八妇女节那天,他还亲手送上了鲜花、巧克力。面对父亲般的关爱,那位年轻妈妈感动得泣不成声。

医护人员中,大多数比较年轻,难免会焦虑。谢渭芬一边严格要求加强防护,一边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邹最第一次踏进“红区”时,谢渭芬拍拍他的肩膀,一声“兄弟加油”让他眼圈红了。邹最说,那一刻虽然只是轻轻一拍,但就像父送子上战场,赋予了勇敢的力量。

三级教授谢渭芬:抗疫“满月”,他让每一名患者看到希望

“初闻儒雅谦和君子之风,初见眉眼温柔笑靥如父。”年轻护士们眼中的谢渭芬温文尔雅、风度翩翩,都称自己是“谢粉”。心细如发的他,会记住哪个护士年龄最小,会记住值班医生哪顿饭吃得不合口。有的医生在班车上说了句胃不舒服,下车一盒胃药就送到了房间。

3月17日,谢渭芬带领团队在武汉奋战已经“满月”。对他来说,这一个月,仿佛是转瞬的一天,又像是漫长的一个世纪。快也好,慢也罢,他相信至暗时刻已经过去,胜利的曙光正在普照大地。

三级教授谢渭芬:抗疫“满月”,他让每一名患者看到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