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常進行重複性學習,家長不用著急,孩子是在充分吸收知識

很多家長都有給孩子朗讀繪本的習慣,每晚睡前給孩子讀幾個小故事不僅有利於孩子思考,還能夠增強親子之間的互動。

孩子常常進行重複性學習,家長不用著急,孩子是在充分吸收知識

可是很多家長都有著同樣的煩惱,他們買了一堆各式各樣的童話書回家,每本書的插圖都各有特色,可是孩子卻總是對同一個故事特別"鍾情",在爸爸媽媽讀別的故事時總是喊停,說要聽原來的那個故事。

面對孩子的重複性學習現象,家長們表示很難理解。其實,孩子在重複性學習中可以增強他們對這個故事的認識,參透背後的道理,這比多讀十個故事還要有用。

孩子常常進行重複性學習,家長不用著急,孩子是在充分吸收知識

比如,英國文學家喬恩·布萊克的經典繪本《我不知道我是誰》就是一本很經典的圖書,書上看似講述了小兔子一個個荒誕可笑的故事,但是小兔子帶著"我是誰?"這個問題去和別人交流學習的過程中,也逐漸開始認識自己。

<code>3-5歲的孩子正處於閱讀啟蒙階段,他們對於"自我"的認知尚淺,因此家長在反覆給孩子讀這個故事的過程中,孩子對自己的認知也會一天比一天完善。/<code>
孩子常常進行重複性學習,家長不用著急,孩子是在充分吸收知識

  • 3-4歲的孩子對於故事書的概念主要為圖畫和紙,5-7歲的孩子會逐漸開始瞭解故事並注重趣味性,等到孩子會主動閱讀故事時,才算真正開始研究故事。

美國著名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在《朗讀手冊》談及:就像你不會在一夜之間就記得所有鄰居或教友的名字一樣,孩子也需要重複聽才能學習。

重複學習對孩子產生了潛在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孩子常常進行重複性學習,家長不用著急,孩子是在充分吸收知識

  • 重複閱讀更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思考能力。孩子會願意重複閱讀同一個故事,其實就是認為這個故事具有鑽研的意義,孩子通過對這個故事的不斷深入閱讀,同時產生了自己的思考,其實是一個不斷完善知識體系的過程,這證明孩子對這個故事或是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不斷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家長的引導一步一步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樣無形之中也鍛鍊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
孩子常常進行重複性學習,家長不用著急,孩子是在充分吸收知識

  • 引起孩子的探索欲和想象力。當孩子第一次聽故事時,對於故事本身其實並不能瞭解,但是一旦多次學習之後就能夠理解故事背後的深刻道理。孩子在自己的認知基礎上會主動對故事進行修飾和潤色,最終對故事產生更強的理解。這一過程能夠激發孩子的探索欲和施展想象力。
孩子常常進行重複性學習,家長不用著急,孩子是在充分吸收知識

  • 重複閱讀有助於深刻記憶。在生物學中,人類的大腦需要通過七次的信息接收才能對一個知識或是行為形成深刻記憶,那麼孩子在重複閱讀當中不僅學會了故事背後的深刻道理,還能在未來與人相處的過程當中進行運用。
孩子常常進行重複性學習,家長不用著急,孩子是在充分吸收知識

重複學習並無害處,它潛在的好處就是可以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和能力,最終將所學的知識進行運用,並形成自己的理解。

來自北京中關村三五年級的邢道同學就是個很厲害的小小作家,他的寫作技能就來自於反覆閱讀素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筆。一套六十多冊的《可怕的科學》,邢道已經反覆閱讀了十幾遍,將其中的知識背得滾瓜爛熟。孩子家長對孩子非常有信心,並常常陪著孩子讀書,引導孩子學習。

孩子常常進行重複性學習,家長不用著急,孩子是在充分吸收知識

可是,身為家長要跟著孩子重複學習同樣的內容確實有些枯燥無味,可是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又不能缺少家長的引導。

那麼家長要如何讓陪伴孩子學習,運用什麼方法使重複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呢?

孩子常常進行重複性學習,家長不用著急,孩子是在充分吸收知識

首先,家長要逐步增加學習的互動性。例如,第一次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可能只是以傾聽者的身份在學習,因為這是孩子第一次接觸這個故事,孩子很可能只會對故事裡有趣的名字和好看的插圖印象深刻。那麼第二次學習時家長就可以有意地提及故事中的名字,喚起孩子對於故事的記憶,跟孩子共同回憶故事梗概。

孩子常常進行重複性學習,家長不用著急,孩子是在充分吸收知識

那麼第三次、第四次,家長就可以針對故事情節更孩子之互動,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讓孩子也成為一個訴說者。那麼最後就可以讓孩子獨立複述這個故事,並說出自己的理解。這樣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僅有助於形成深刻記憶,孩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讓孩子真正理解故事背後的意義。

孩子常常進行重複性學習,家長不用著急,孩子是在充分吸收知識

其次在生活中可以對故事進行應用。比如在生活當中,家長可以學習故事書中的做法,讓孩子感受到代入感。就好像《三個和尚》的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家長要在生活中告訴孩子,一個人要獨立打水,兩個人要齊心協力,哪怕三個人也要學會共同努力,否則會沒有水喝。這樣孩子對於故事的認知不僅僅只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可以真正運用到生活中的道理。如此一來,重複閱讀才具有真正的意義。

孩子常常進行重複性學習,家長不用著急,孩子是在充分吸收知識

最後,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以原來的故事為基礎進行創造。通過對原始故事的理解創造出孩子自己的故事,其實是對孩子創作能力的初步訓練。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孩子鍛鍊想象力,也為家長提供了一個通道,深入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常常進行重複性學習,家長不用著急,孩子是在充分吸收知識

家長們在給孩子讀故事時,

要記得密切關注孩子的反應,通過重複學習教會孩子鑽研和思考。孩子的學習能力較弱,如果家長不能正確引導,那麼孩子很有可能會養成三分鐘熱度的習慣,但是隻要家長了解了重複學習背後的道理,就能夠進行正常引導,從而教會孩子故事背後的深刻和道理,明白閱讀背後的意義,這樣才能夠化知識成為真實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