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和他手下的将领们算弱主强臣吗?

江铁铮


孙权不擅用兵,故军事上长期依赖“顶梁柱”级的强臣。

不过,孙权牢牢把握了权力的本质,对这些“顶梁柱”的驾驭、使用颇得要领,既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具,又从未大权旁落。

不善用兵的孙权,需“顶梁柱”支撑。

比起“用兵仿佛当年孙吴”的曹操和“枭雄”刘备来,孙权的军事能力有些惨不忍睹。

他几次亲自领兵作战,不但没有没有鼓捣出什么名堂,反而打出了个“孙十万”的光荣称号。

生逢乱世,打仗是任何势力长期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

孙权既不能“决机于两阵之间”,就必须要“举贤任能,各尽其能”了。

可是,要做到这个,需要高明的统御之术,才能牢牢抓住核心资源。否则,就是仰人鼻息了。

东吴的核心资源,被孙权牢牢把握于手。

东吴的核心资源,主要分布如下:

1、兵权。

汉末三国,普遍实施的是世兵制。世兵制下,兵为将有。

甘宁、吕蒙、周泰等将,所率的士兵可以说都是他们的私有财产。

而周瑜、吕蒙,他们真正能把控的,其实也就是自己的部曲。任何可能吞并属下部众的行为,都会显得十分敏感。

比如:成当、宋定、徐顾去世后,后辈年纪还小。孙权想要吕蒙统御他们的部众。吕蒙都要拒绝。

因此,不管周瑜、陆逊功绩多大,除非众将都不支持孙权,否则,他们都没有办法实质危险孙权的地位。

而孙权尽管指挥能力有限,但他却牢牢把握了这个核心资源。

(1)、孙家世兵,本就是江东最强的一支。

孙策起兵,众将先后“入伙”。孙家当然是最大的“股东”。这支部队,既有孙策从袁术那里借来的,从孙坚时期就追随的老部队,也有后来从舅舅吴景等人处募来的兵马,战斗力、规模,都在江东首屈一指。

(2)、对众将,都能拉拢得很到位。他与吕蒙(为将时)、蒋钦、周泰、朱然等人都能推心置腹。

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孙盛。

2、财权。

东吴的庄园经济下,财权主要掌握在江东大族手中。

周郎、鲁肃等淮泗集团士族魅力十足,但毕竟常在军旅,与江东大族们关系不甚紧密。

当时,孙权集团与江东大族的纽带,是张昭。

孙权利用张昭(后亲自)获取江东大族的支持,牢牢把握财权。

因此,东吴的核心资源始终牢牢把握在孙权手中,从未旁落。

指挥权的控制

就军队的指挥权而言,孙权也有效利用平衡术,时刻保持对军队的控制。

1、大都督不常设。

虽然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被称为“四大都督”,但实际上,除陆逊外,其余皆只是战时临时所设的都督。

这些“大都督\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三国时期,东吴也是英杰辈出的。不说早死的“小霸王”孙策,如周瑜,鲁肃,吕蒙,黄盖,程普,甘宁,凌统,陆逊等人,也都是盖世的英雄,东吴的“虎臣”。


众所周知,领导这些东吴英才的是孙权。但是,孙权绝不是什么弱主。

濡须口孙权亲自乘船去窥探曹操大营,曹操命以箭射之。孙权命船左右受箭,而后大摇大摆的回去了。这便是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的来由,曹操眼望这孙权船队整齐的离去,不由得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一生,除了欣赏刘备不是一般人物外,那就是赞叹孙权的能力了。只不过曹操没想到他这句话,成了千古名句。


孙权少年时继承江东基业,先后在不同时期,任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为大都督,保护了江东的基业,并收去了荆州。应该说是位成功的守业者。

孙权除了用好,安抚好手下以外。他一直游离于曹操与刘备之间,游刃有余。曹操势大,他一直顺从曹操,并接受曹操的封赏。又不得罪刘备,与其合作抗曹,让刘备占据荆州,替自己抵挡曹操。

取了荆州杀了关羽,孙权急忙派人与刘备求和。夷陵之战后也是派人与蜀国修好。而在赤壁之战后,孙权依然上表曹操说愿意顺从。包括到了曹丕登基,仍然上奏愿意顺从魏国。

用现在的话说,孙权一直很低调,等到时机成熟了才称帝。应该说,孙权在曹操与刘备三人当中,是真正的奸雄。


路遥lgy


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孙权

三国时期孙权其实还算不上主弱臣强,孙权小时候便跟着父亲孙坚,兄长孙策一起征战,父亲孙坚去世后,兄长孙策也时常带着他一起参加讨论会议,

并对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是你的部下”孙权十九岁时,后孙策因外出打猎被许贡的门客刺死,孙权虽然接替了哥哥的位置,但后来依然有很多人反对孙权阴谋夺权,最后被孙权让孙策留下的旧将如周瑜,程普,以孙权老师张昭为军师,全部剿灭。所以孙权的时候,并没有主弱臣强的局势出现。

孙权还趁机招揽了鲁肃,步鸷等人,后赤壁之战,周瑜大败曹操,名声大噪,倒是有可能威胁到孙权的地位,可惜最后周瑜英年早逝,鲁肃担任大都督,

而后孙权时期的大都督交替频繁,就连陆逊也是被孙权郁闷死,并没有办法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倒是孙权死后,东吴权利一直处于主弱臣强时期。

孙亮

孙权死后,孙亮继位,但权利一直掌握在权臣诸葛恪手里,而后孙亮与孙峻密谋在宴席上,杀死了诸葛恪,大权又落在有功劳的孙峻手上。

孙峻在出征途中病逝,其弟孙綝主政,再次再次主掌东吴大权,后因发现孙亮密谋与长公主孙鲁育除掉自己,孙綝废掉孙亮,贬为会稽王,另立琅琊王孙休为帝。

孙休

孙休继位后,孙綝更加肆无忌惮,曾经说当今陛下能继位多亏了有我,现在却将我看作一般的臣子,看来我要改变计划了,孙休听说这件事遂与左将军张布,老将军丁奉等人密谋除掉孙綝,最终在一次召孙綝进晚宴的时候,

除掉了孙綝,及其党羽五百多人,东吴政坛才暂时摆脱了权臣执政的局面。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嘴痕


我的看法是不算。

先说“部曲世袭制”,这个制度是由孙氏过江后的现实情况决定的。江东内部,山越遍布,易动难安,不得不各设部曲,防卫山越。同时,孙策过江后,依靠朱治、吴景、孙贲等人的支持,又依靠当地豪强,给予其部曲,但必须要注意的是,前者本身就是孙氏故吏,或者亲族,而豪强虽屡有叛乱但仍不难被孙氏平定。

”部曲世袭制“并不是绝对的原则,这期间孙权是有很大的操控能力。

权统事,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薄者,欲并合之。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滕,及简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三国志 吕蒙传》

同在《吕蒙传》,又有记载:

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三国志 吕蒙传》

可见,对于部曲,孙权是有权力决定其归属的。

而孙权也可以赐予属下部曲,任其发展。

而对于那些将领后代,孙权也并不在其继任后就无可奈何。

子瑰,以罪徙会稽,无几死。——《三国志 甘宁传》

子平,以无行徙会稽。——《三国志 潘璋传》

壹无子,休领其兵,后有罪失其业。——《三国志 蒋钦传》

甘宁、潘璋、蒋钦都是所谓的”江表十二虎臣“,但后代有罪都没有得到宽恕,或流放,或失业,这难道是”主弱臣强“。

再来看一位级别更大一点元勋,周瑜的后代。

循弟胤,初拜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黄龙元年,封都乡侯,后以罪徙庐陵郡。《三国志 周瑜传》

而在诸葛瑾、步骘、朱然、全琮等人接连上表求情后,孙权才勉强同意,但是周胤正好病死。

瑜兄子峻,亦以瑜元功为偏将军,领吏士千人。峻卒,全琮表峻子护为将。——《三国志 周瑜传》

周瑜兄长之子周峻去世,全琮请求立其子周护为将,但孙权不喜欢其为人,就是不许。可见领导要是不待见你,你一样继承不了部曲,有罪,也照样能够剥夺你的部曲,这远远不能说”主弱臣强“了。

至于韩综,《韩当传》有记载:

其年,权征石阳,以综有忧,使守武昌,而综淫乱不轨。权虽以父故不问,综内怀惧,载父丧,将母家属部曲男女数千人奔魏。

因为行事荒唐,怕被孙权问罪,结果带着部曲奔魏,这哪是”主弱臣强“,反而就是惧怕大领导问罪,才带着全家跑路。这反而说明了孙权的威望之高,法网之严。

其次,孙坚、孙策以武立国,难道孙权就不是以武立国吗?

孙权继位之时,江东不安,各地居心叵测之徒不少,孙权以武力平等庐江太守叛乱,又降服山越。之后又攻灭黄祖,赤壁之战、荆州之战、夷陵之战都是在孙权的拍板之下,才取得的胜利,固然有统帅的功劳,孙权的明断是不能缺少的。只能说,孙权没有如其父兄直接攻城克敌而已,而且合肥之战确实打得难看。

孙权在位期间,安抚原先仅有且并不稳定的江东六郡,又囊括了荆州、交州、这些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实打实的”武力“开拓而来。

最后,孙权与陆逊的关系问题,《陆逊传》里有:

时事所宜,权辄令逊语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权每与禅、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三国志 陆逊传》

这种信任程度可是不一般的,而且陆逊本人一直就很谦虚,忠诚,没有任何犯上的举措。两宫之争,陆逊反而被孙权逼死。

书三四上,及求诣都,欲口论适庶之分,以匡得失。既不听许,而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工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余财。——《三国志 陆逊传》

这种臣子真是强地可以,被”弱君“流放近亲,活活气死。我觉得汉献帝、高贵乡公等同行都要哭了。

如果认为孙登是一种人质关系,那么孙登去世之后,孙和、孙亮怎么不见在武昌为质呢?而《孙登传》反而记载:

权迁都建业。征上大将军陆逊辅登镇武昌,领宫府留事。——《三国志 吴主五子传》

这也说得很清楚了。




生活大话家


东吴不是弱主强臣!孙权虽年幼,但胸怀壮志,很有政治头脑和才干,他的文武百官也是人才济济,而且忠心耿耿。因此,孙权也创成了一番帝业!曹操曾有评价:生子当如孙仲谋!

先说“部曲世袭制”,这个制度是由孙氏过江后的现实情况决定的。江东内部,山越遍布,易动难安,不得不各设部曲,防卫山越。同时,孙策过江后,依靠朱治、吴景、孙贲等人的支持,又依靠当地豪强,给予其部曲,但必须要注意的是,前者本身就是孙氏故吏,或者亲族,而豪强虽屡有叛乱但仍不难被孙氏平定。

”部曲世袭制“并不是绝对的原则,这期间孙权是有很大的操控能力。

孙权不擅用兵,故军事上长期依赖“顶梁柱”级的强臣。

不过,孙权牢牢把握了权力的本质,对这些“顶梁柱”的驾驭、使用颇得要领,既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具,又从未大权旁落。

不善用兵的孙权,需“顶梁柱”支撑。

比起“用兵仿佛当年孙武”的曹操和“枭雄”刘备来,孙权的军事能力有些惨不忍睹。

他几次亲自领兵作战,不但没有没有鼓捣出什么名堂,反而打出了个“孙十万”的光荣称号。

生逢乱世,打仗是任何势力长期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

孙权既不能“决机于两阵之间”,就必须要“举贤任能,各尽其能”了。

可是,要做到这个,需要高明的统御之术,才能牢牢抓住核心资源。否则,就是仰人鼻息了。

东吴的核心资源,被孙权牢牢把握于手。

东吴的核心资源,主要分布如下:

1、兵权。

汉末三国,普遍实施的是世兵制。世兵制下,兵为将有。

甘宁、吕蒙、周泰等将,所率的士兵可以说都是他们的私有财产。

而周瑜、吕蒙,他们真正能把控的,其实也就是自己的部曲。任何可能吞并属下部众的行为,都会显得十分敏感。

因此,不管周瑜、陆逊功绩多大,除非众将都不支持孙权,否则,他们都没有办法实质危险孙权的地位。

而孙权尽管指挥能力有限,但他却牢牢把握了这个核心资源。

(1)、孙家世兵,本就是江东最强的一支。

孙策起兵,众将先后“入伙”。孙家当然是最大的“股东”。这支部队,既有孙策从袁术那里借来的,从孙坚时期就追随的老部队,也有后来从舅舅吴景等人处募来的兵马,战斗力、规模,都在江东首屈一指。

(2)、对众将,都能拉拢得很到位。他与吕蒙(为将时)、蒋钦、周泰、朱然等人都能推心置腹。

2、财权。

东吴的庄园经济下,财权主要掌握在江东大族手中。

周郎、鲁肃等淮泗集团士族魅力十足,但毕竟常在军旅,与江东大族们关系不甚紧密。

当时,孙权集团与江东大族的纽带,是张昭。

孙权利用张昭(后亲自)获取江东大族的支持,牢牢把握财权。

因此,东吴的核心资源始终牢牢把握在孙权手中,从未旁落。

指挥权的控制

就军队的指挥权而言,孙权也有效利用平衡术,时刻保持对军队的控制。

1、大都督不常设。

虽然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被称为“四大都督”,但实际上,除陆逊外,其余皆只是战时临时所设的都督。

这些“大都督\

当代曹植


这个是分阶段的,继位到周瑜死以前,弱主强臣是没跑的,一来年龄小,二来威望低,三来脑子笨,四来性子软。

鲁肃接掌军权到去世的这几年,是一个过渡期,吕蒙正式上位以后,从此步入强主阶段。

主强不强,标志在于对军队的把控,吕蒙是第一个正式意义孙权亲手提拔起来(区别于周瑜),而且没有任何身世背景的嫡系将领(区别于陆逊),能力还非常强悍(区别于鲁肃),用吕蒙,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家族对军队的掣肘,同时还能打胜仗,这也是为什么孙权对吕蒙如此喜爱的根本原因。

可惜吕蒙死的很早,刘备夷陵东征又逼迫孙权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选择非世族的草根将领(鲁肃,吕蒙都是非世家背景被提拔上位的,所以孙权是非常希望建立自己的嫡系势力的,用来摆脱几大家族的控制),只能把能力经过检验的陆逊推上前线,这时候考虑是否有世族背景已经要放到次要位置了,首要任务当然是要击败刘备以及随之而来的曹丕。

刘备曹丕固然都击败了,但是陆逊掌控大权以后士族势力又一次抬头,而且陆逊擎天一柱,孙权也不好动他,孙权转而通过婚姻以及一系列操作,将陆逊与太子孙登绑在一起,希望陆逊也脱离世家背景,坚定的站在自己及太子孙登一边。

按陆逊的人品道德以及胸襟,这么设想本来是没什么问题的,陆逊当的起孙权这份信任,但是孙登暴死,太子悬空,立刻又把局势推向了孙权不可控制的一面,无奈之下只好大开杀戒,毕竟立谁当太子,贤愚不论,都是自己的儿子,而如果太子继位以后继续被世家控制掣肘,重走自己的老路,这是孙权更不愿看到的情况,他自己斗争了一辈子,不会不明白其中艰苦。




小华历史


大家好,我是幻海尘封,非常高兴与大家一起讨论分享这个问题,下面是我的答案:孙权不是一位弱主,孙权既拥有用人之量,又深得用人之法,每遇到关乎国运的生死之战,孙权总是会选中最合适的人,这与他的善于识人有着密切关系。

赤壁之战用周瑜火烧曹营

周瑜是当初跟随孙策起兵的人,是东吴的开创者之一,作为东吴的大都督,通关东吴所有兵马,孙权十八岁即位,周瑜像一个大哥哥一样教导孙权教他熟悉军务与政务,而孙权在赤壁决战时更是将东吴全部兵马统统交由周瑜统帅,可见对其之信任。

荆州之战用吕蒙擒杀关羽

“吴下阿蒙”的轶事更是一桩美谈,孙权作为一代君主,能发现手下大将的短处并主动去要求其补足,可见其对部下了解之深。而吕蒙也不负孙权,后来在荆州之战擒杀关羽遏制住了刘备势力的上涨,一举让东吴控制了荆州和襄阳两个地区,此战之后三国鼎立之象显现。

夷陵之战用陆逊击败刘备

陆逊是陆康的从孙,当年袁术派孙策攻打陆康,陆康宗族百余人战死近半,陆逊是因为被爷爷送回老家避祸才幸免,而孙权确敢大胆启用陆逊为大都督。夷陵之战陆逊38岁,刘备63岁,最后刘备大败,蜀国元气大伤,最后刘备也病死在白帝城,留下一句“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结语

这几场战役都事关东吴的生死存亡,孙权成就霸业,能与强大的魏晋抗衡长达数十年之久,靠的不是一两个杰出人物,而是靠着一个又一个传承有序的人才团队,这与孙权的识人之明是无法分割的,也是同期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蜀汉所无法比拟的。


幻海尘封


不能算,孙权算是个雄主,他继承父兄基业,年纪轻轻就射虎亲为,这代表其勇气出众,孙权占据江东,当曹操来功,他能在赤壁与曹操对决,说明他有野心,有抱负。内部用人方面能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说明他有慧眼识人之能。与诸葛亮联盟后领军出战合肥证明其人信守承诺,对友军义气。总之孙权对内能安邦定国,任用贤臣,有凝聚下臣之能,对外能外交,有度量,个人能审时度势,能做到这些也算是英明之主(除去晚年猜忌他人的性格),不能说他是弱主。

在看其手下周瑜、鲁肃等人皆是当时有名的谋臣,武将有像黄盖、程普等老将,凌统、甘宁等猛将,皆愿受孙权领导,可见他们并不认为孙权为弱,这应该是少年英主率强臣!





幻境影射


1不算

2孙权是继承孙策的衣薄

3周瑜可能不服孙权

4东吴的将军和谋士算不上好[灵光一闪]

5孙权在三国中也是一个有谋律的诸侯

6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本身就说明了孙权的本事

7周盖,黄当等武将不勇猛,但是对孙家最忠心

周瑜对孙权有芥蒂,但是毕竟跟孙策也是拜把子兄弟,

8有个老将黄盖还算不错,但是年纪有点大[泪奔]





小亚找开心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解史。

三国时的江东最出名的肯定就是孙策孙权两兄弟了,一个创业,一个守成,将偌大的江东打造成了可以和曹魏蜀国相抗衡的东吴,要说孙权弱,小果是不赞同的!


东吴的基业是靠着孙策的勇武以及他父亲孙坚的余荫,以传国玉玺的献出为代价,向刘鹞借来了兵马,后经孙权发扬光大。

为什么小果不认同东吴是主弱臣强呢?

一、孙权对江东世家门阀的掌控

孙策善于打仗,为人豪爽大气,不拘小节,这也是他被刺客杀死的原因。早在孙策发展壮大,引起曹操忌惮的时候,郭嘉就对曹操说过“策轻而无备,早晚必死于匹夫之手”,也就是说,孙策仗着武力时常单骑独行,早晚会被别人害死。

孙策死后,按理应该有他的儿子接任,但是孙策却选定了孙权,孙权接任以后,按理说应该会有忠于孙策的武将文臣提出质疑,但是也没有,就连和孙策同为连襟的周瑜,也沉默寡言。

而孙权对于江东世胄门阀的态度和孙策大不相同,以怀柔的手段迅速拉拢了门阀的支持,在那个以士为尊的年代,有了门阀的支持,就可以坐稳江山。历史上,任何一位可以在权利新旧交替的时候安稳度过的都不是庸人,所以说孙权弱,他武力确实不如孙策,但是他的权谋却比孙策要将许多!


二、孙权对江东百官的掌控

孙策死后,孙权接任江东,时任水军大都督的周瑜常驻柴桑,很少和孙权面对面交流,掌控着东吴最大战斗力的周瑜担心孙权的猜忌,甚至对孙策的儿子也只是暗中照顾,周瑜尚且如此,其他武将更不必说。

孙权也有自己的心腹将领,比如周泰。周泰的武力不弱,本领也不弱,重要的是对孙权忠心耿耿,在周瑜死后,孙权可以快速的认命其他人接掌周瑜的水军大都督的位置,也充分说明,孙权在防范周瑜的同时,同时也有替代他的人选!

而江东的文官集团更是倾向于孙权,盖因孙权保护和拉拢了贵族的利益,这些举动对文臣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信号,孙权和孙策不一样,时代也不一样,孙权给出的信号就是我要重新启用一批忠于自己的人,为了保命和为了荣华富贵,倾向孙权对门阀态度的文臣很多,比如诸葛瑾!


总结: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这是孙策死时留给孙权的两大臂柱,但是孙权对周瑜和张昭的态度并不是非常倚重,如果没有实力没有能力,孙权也不可能建立吴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