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知識“遭遇”流量,是否能成為實體書店突圍之路?

四位女性作家談論“不可替代的她” |《我在中國做電影》講述幕後製作乾貨 | 部分電影撤檔、影視新劇推遲製作 | ......

当知识“遭遇”流量,是否能成为实体书店突围之路?
当知识“遭遇”流量,是否能成为实体书店突围之路?

突如其來的疫情,將實體書店放到了抉擇的路口,此前只做線下流量的書店們在“倒逼”之下,開始了“造血”自救活動,提前迎來了自我轉型與升級。而在這場經營模式的考驗中,率先被拿來實驗的是“直播”,從2月初上海鍾書閣開始第一場書店直播,到目前,直播與書店已形成一種探索模式,不熟悉鏡頭的書店主理人們,學習面對屏幕,對著隱形的消費者們講述書店的故事。

近期,一場由單行空間聯合淘寶直播、薇婭viya共同發起的名為“保衛獨立書店”的直播企劃受到了關注。由“主播”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連線南京先鋒書店創始人錢小華、杭州曉風書屋創始人朱鈺芳、重慶精典書店創始人楊一、廣州 1200bookshop 創始人劉二囍、烏托邦書店創始人童興家,一起討論實體書店的未來。

最終,單向空間直播間這場直播的最高在線觀看人數達14.5萬,保衛書店盲袋產品賣出8000份,收穫了70多萬元的銷售額,據介紹,這些盲袋的利潤會用來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獨立書店。

談到當初要開一家書店的原因,幾家書店的創始人不約而同提到了書店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精神存在價值。正如錢小華曾在賈樟柯紀錄片《我們的時代 十年敢想錄》中說道的:“我覺得不管做什麼,都是來自自己內心的呼喚,做書店就是自己對生命的一種敬畏。”

当知识“遭遇”流量,是否能成为实体书店突围之路?

《我們的時代 十年敢想錄》錢小華部分截圖

他認為開一家書店肩負著很重的責任,一家書店的存在給一個地方帶來了希望,說白了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杭州曉風書屋的朱鈺芳一開始將書店定義為社區書店也是出於這樣的理由——和社區裡的人一起成長,一起擁有幸福感。“在實體書店,本身想買這本書的同時你又邂逅了另一本書,那種驚喜感不是‘點擊購買’可以擁有的。”精典書店的楊一則是為了紀念,紀念過去的自己,也是為了感謝用閱讀拯救他的母親。

当知识“遭遇”流量,是否能成为实体书店突围之路?当知识“遭遇”流量,是否能成为实体书店突围之路?

先鋒書店和杭州曉風書屋

直播是即時互動,對於書店與直播的結合,有觀眾當場提出了質疑:這是知識向流量的低頭。而許知遠則回答這並不代表向流量低頭,我們要尊重傳統,但也保持開放。

而這次推出的保衛書店盲袋產品,由六家書店共同準備,盲袋內包含不同書店的精心選書、限定文創產品,價值150元,定價99元,每家書店的盲袋產品也各不相同。

各家書店盲袋

当知识“遭遇”流量,是否能成为实体书店突围之路?
当知识“遭遇”流量,是否能成为实体书店突围之路?当知识“遭遇”流量,是否能成为实体书店突围之路?

盲袋(盲盒)文化在年輕人中受到熱捧,據2019年天貓發佈的《95後玩家剁手力榜單》數據顯示,盲盒收藏成為玩家增長最快的領域,這種新的銷售形式或許能為書店帶來新轉機。此前,南京先鋒書店就發佈了盲選購書活動,很多讀者表示收到盲選書目後很驚喜。作為廣州目前唯一一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的1200bookshop,也推出1200bookshop盲選禮包,配合優惠儲值卡和文創產品在一星期裡迴流了50萬現金。

当知识“遭遇”流量,是否能成为实体书店突围之路?

1200bookshop

除卻盲盒,書店也涉及了圖書O2O模式,外賣成為了賣書的新方式。連鎖書店言幾又發起“言讀:精神食糧補充站”專題活動在餓了麼外賣平臺上線,以各大門店為服務中心,周圍三公里範圍內接單配送,讀者在線選書,半小時即可收到“精神食糧”。

当知识“遭遇”流量,是否能成为实体书店突围之路?

對於實體書店的困境,多地政府開展了扶持活動,如上海宣佈出臺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引導目錄》和專項資金申請規定,對實體書店給予扶持,對維持企業正常經營活動的流動資金進行貸款支持等。

除卻政府的扶持外,越來越多書店在疫情中將線下體驗轉入線上服務,開始實驗線上讀書會、線上直播、線上眾籌等等生存出路。由廣西師大出版社發起的“書店燃燈計劃”聯合全國各大書店,舉辦線上分享會,目前已成功舉辦了三期,在“書店燃燈計劃”的總群中,各大書店的主理人們會在每次活動結束後,討論是否有改進空間,如何進一步提高讀者的互動等問題。

当知识“遭遇”流量,是否能成为实体书店突围之路?

受到該計劃啟發,碼字人書店創始人李蘇皖發起了“星夜聯航”,第一季主題為“女性·生長”,邀請5至6位女性創作者,包括詩人、導演、作家等,在每個週末與讀者雲端相聚。

上海建投書局則開展了“雲逛書店”,定期舉辦“JIC講堂”“建投讀書會”,還提供了包括藝術品策展、文化空間管理諮詢、企業文化定製等在內多種文化服務,充分發揮“空間”所能提供的多元化功能。正如此前店長謝重澄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的:“我認為有著理想主義情懷的書店主理人們,也許是時候考慮加強商業思維,不能僅僅依靠扶持與情懷,而是要鍛鍊優勢,尋找能持續發展的路徑。”

当知识“遭遇”流量,是否能成为实体书店突围之路?

建投書局近期也上線了美團外賣活動

關於實體書店的未來,《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曾指出,未來書店核心價值的構想應該是消費者的“學習場”,是通過各種書與非書的內容,閱讀與非閱讀的形式,服務於讀者的終身學習。

而書萌創始人孫謙則為此做了更具體的闡述,她在一篇《實體書店如何盈利——未來篇》文中稱未來實體書店的盈利主要依靠三個部分:升級產品線,從原來的只賣圖書、文創、咖啡這些有形產品拓展到課程、知識、服務等無形產品上;要進行升級服務,從原來的只提供現有產品的批發零售服務到提供社交和情感的服務;空間上要進行線下到線上的升級,積累對自己有信任感的客戶,形成自己的“私域流量”。實體書店在突圍之後,應該做什麼將成為各大書店的新課題。

当知识“遭遇”流量,是否能成为实体书店突围之路?

上海朵雲書院·廣富林店近日發佈了迴歸預告

目前,很多書店已陸續恢復營業,雖然要恢復客流量,還需要一段時間,但每一家實體書店都對回到線下充滿渴望,期待著與讀者再次相逢的日子。

【此刻·我們】

記錄疫情下作家們的生活和思考

何建明:在上海五十餘天 / 徐魯:武漢“生活記” / 王國偉:萬物共生的距離如何約定 / 羅偉章:審視自我 / 王磊光:黃崗日記 / 汪劍釗:寫或不寫都應該被允許 / 甫躍輝: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 育邦:疫情之下詩歌何為 / 林淵液:災難中的讀書社日 / 周華誠:庚子正月插花記 / 鄧安慶:如何做一個疫區記錄者 / 趙瑜:“武漢時間” / 周聞道:一種微笑 / 楊獻平:本相生活 / 沐墨:等待是一場與時光的較量 / 林東林:寫下普通人的承受史 / 戴恬:疫情下的東京生活 / 崔瑩、麥榮浩:香港疫情筆記 / 宋長征:鄉村生活秩序 / 袁恆雷:靜守一隅

【專題報道】

守望相助 藝起抗疫

▶人類幾乎沒給過它選擇的權利▶在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人類將始終堅守正直與善良

▶所謂“大醫”,不負理想不負人間

▶公共焦點面前,文學的亮相“出圈”應先懂得如何“下沉”自己

▶明月何曾是兩鄉,中國詩詞大會的國內冠軍和“國際冠軍”都誕生了

▶凝視過他們的努力和堅硬,才明白我們誤解了“歲月靜好”

▶那些隔著口罩綻放的羞怯笑容,恰似象徵愛情的永恆花朵

▶書店人和作家們轉型“主播”,讓閱讀的力量燃照全網

▶閱讀聚力,我們終將學會拆解和重塑這鏗鏘的春日 | 閱讀的力量

▶收藏這一篇,再也不會錯過喜愛的閱讀活動 | 閱讀的力量

▶疫情之下奶奶走紅:從意大利文學傳統中,讀懂他們樂觀精神的根源

▶詩歌與非虛構:凝聚記錄的力量,也應避免語言的過度自信

▶拒絕追逐短視頻熱點的B站up主,給出了什麼樣的讀書大賞?| 閱讀的力量

▶口罩廠志願者,網絡主播,抖音up主……“藝起抗疫”時,演員們有了這些新身份

▶知識類自媒體“出圈”,助力公眾理性應對疫情

▶文學介入應在意“快慢”嗎?這六位作家講述孤島如何緩慢重組廣袤大陸

▶從專業團隊到手機直拍的“武漢”,他們都在記錄和傳遞真與信

▶5000人匯聚同一天聯合記錄疫情,誠實是無名者的英雄主義

当知识“遭遇”流量,是否能成为实体书店突围之路?
当知识“遭遇”流量,是否能成为实体书店突围之路?

新年文創季

当知识“遭遇”流量,是否能成为实体书店突围之路?
当知识“遭遇”流量,是否能成为实体书店突围之路?当知识“遭遇”流量,是否能成为实体书店突围之路?
当知识“遭遇”流量,是否能成为实体书店突围之路?当知识“遭遇”流量,是否能成为实体书店突围之路?

郵發代號:3-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