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皇帝枉吃“闭门羹”,南宋宗子的悲惨结局

落魄皇帝枉吃“闭门羹”,南宋宗子的悲惨结局

宗室移泉与“南外宗正司”

泉州在南宋年间,来了一批赵宋王朝的皇亲国戚,并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出现了皇族事务的管理机构——“南外宗正司”。这些皇亲国戚虽然人数不是太多,但对泉州的兴衰,却产生过重大影响。

自古以来,皇亲国戚大都集中在京城,管理皇族事务的机构“宗正司”,一般也是在京城。赵宋王朝开始也是这样。但后来随着宗室的外居日益增多,北宋时,除了首都汴京设有“大宗正司”外,还分别在商丘和洛阳两地,设立它的分支机构——“南外宗正司”和“西外宗正司”。以后,因为北方的金国步步进逼,这些宗室及其管理机构也步步南移。就“南外宗正司”来说,它先是由商丘迁到镇江,到了宋室南渡偏安江南以后,它就由镇江迁到泉州来了。

为什么这些赵宋宗室及“南外宗正司”要迁到泉州来呢?不言而喻,在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的情况下,宋、金在长江南北形成对峙局面,福建是大后方,在这里可以苟且偷安;而泉州在当时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素有“富郡”、“乐郡”之称,“田赋足登,舶货充足”,在这里可以继续过着他们那醉生梦死的寄生虫生活。莫怪乎在那时,一批批的皇亲国戚纷纷移居泉州。开始只有340多人,庆元间(公元1195-1200年)增到1700多人,绍定间(公元1228-1233年)又增至2300人左右。这些增加的宗室中人,有在泉州繁衍的,也有陆陆续续从别地移居来的。

落魄皇帝枉吃“闭门羹”,南宋宗子的悲惨结局

“南外宗正司”设在泉州西街旧肃清门外的水陆寺(后为梨园剧团驻地),是管辖泉、漳两郡赵宋宗室的衙门,最高官员叫“知南外宗正司事”,简称“宗正”、“知宗”或“知正”,均由朝廷选赵姓宗室中的“老成更练之人”担任。内设“惩劝所”、“自新斋”、“芙蓉堂”等,大概含有惩戒和教育的意思,以避免这些皇亲国戚利用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多行不轨,但事实上这是很难做到的。

落魄皇帝枉吃“闭门羹”,南宋宗子的悲惨结局

赵宋宗室带给泉州的祸害

南渡以后,赵宋宗室大批移居泉州,对泉州来说是祸是福、是利是害?有人认为,宗室移泉以后,香料宝货及其他奢侈品需求增加,有利于泉州港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是从大量史料来看,它给泉州带来的却是祸害,而且是主要的。

首先是增加了泉州人民赋税的负担。据史料记载,宋室南移之前,宗子的俸禄,经朝廷批准,由漕司和住地各出一半,朝廷拨度牒或提取舶司的钱加以补助。但是随着宗子人数的日益增加,这些所谓“补助”便由打折扣、拖欠变为徒具虚名,实际上要由住地人民全力来负担。绍定年间(公元1228-1233年)泉州仅出俸钱和米价钱两项,每年就要支出十四万三千七百贯。此外,还要负担南外宗正司的所谓“养廉”、“养士”费一万一千一百多贯,米一千五百石,造成了泉州地方财政的严重亏损,迫使地方官吏不得不从老百姓身上打主意,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真德秀在回顾他治泉举措时说:

“宗子之给乃倍多于昔,虽有材健之守,亦无术可为。不过阴纵诸县探借一、二年之税,重催已纳之钱,而抑勒保司代输逃阁死绝之赋,甚至无罪而估籍,非理而科罚,无所不为,民之憔悴,为日已久”!

其次是破坏了泉州港的对外贸易。这些寓居泉州的宗室,是一批享有种种特权的吸血鬼,他们仰仗皇室势力,在泉州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吸食泉州人民膏血还不够,连外商的正当权益也恣意加以侵害,“抵法冒禁,色色有之”。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官吏和舶司官员,往往屈服于宗室的势力,不但不能对外商的正当权益加以保护,而且往往对蕃舶实行苛征,从而造成了来泉贸易的外商“破者多而发船者少”的局面,有不少生意“漏泄于恩、广、潮、惠间者多而回州者少”,因而泉州昔日那种“舶货充羡”的景象消失了。蒲寿曾感慨地写道:“泉南昔乐土,画戟深凝香。今为雕瘵区,盐米忧仓皇。”!

落魄皇帝枉吃“闭门羹”,南宋宗子的悲惨结局

落魄皇帝枉吃“闭门羹”

蒲寿庚兄弟决定弃宋降元以后,南宋当局尚蒙在鼓里。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兵包围福州,知州王刚中投降,迫使景炎皇帝带着后妃仓惶逃难,登舟出海,来到泉州港,出现了一幕落魄皇帝在泉州城枉吃“闭门羹”的趣剧!

起初,蒲寿庚为了麻痹南宋当局,当船队开到泉州港时,作为闽广招抚使的蒲寿庚,还假惺惺地登舟“进谒”,请皇帝在泉州“驻跸”。但是护送皇帝来泉的张世杰却认为不可;有人主张把蒲寿庚留下来,要动用海舶就可以“不令自随”了,张世杰也不同意。结果把蒲寿庚放回去了。后来,元兵迫紧,舟师无力以对,出现了船舶不足、军费不够的局面,张世杰又作出了“掠其舟而没其赀”的错误决定,终于激怒了蒲寿庚。在景炎帝登陆,想在泉州避一避时,蒲寿庚便“闭城拒命”了,迫得这位落荒而逃的皇帝,只能在城外稍事停留,就南奔潮州,最后到了广东惠州才住下来。于是,蒲寿庚便与泉州的州司马田真子一起,投降了元军。

落魄皇帝枉吃“闭门羹”,南宋宗子的悲惨结局

蒲寿庚降元,在泉州的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转折。元朝统治者因为蒲寿庚在这方面功劳不小,于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授给他昭勇大将军(正三品)的头衔,以后又任命他为闽广大都督兵马招讨使,最后当到江西省参知政事(从二品)和福建省中书左丞(正二品)的大官儿。所以,泉州在元军占领的第二年就开港了,海外交通贸易发展势头未受破坏,并持续发展成了“东方第一大港”。

张世杰到广东以后,将皇帝安顿下来,兵威稍振,又带领淮军及漳州的陈吊眼、许夫人诸洞畲军围攻泉州。蒲寿庚派了得力将领孙胜夫到杭州向元军将领唆都求援。张世杰攻城九十天,蒲寿庚奋力抵抗,最后在元军的援助下,张世杰不得不弃城而去。一年半以后,张世杰又与元军大战于崖山,因军力不支败绩,连同皇帝一起跳海自尽,宋朝就这样灭亡了。于是,元朝便在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统一了中国。

落魄皇帝枉吃“闭门羹”,南宋宗子的悲惨结局

南宋宗子的悲惨结局

正当南宋的景炎皇帝仓惶来泉、蒲寿庚闭城拒命之际,在泉州城内,发生了一起有史以来闻所未闻的屠杀宗子事件。据记载,蒲寿庚在这个事件中,共杀死南宋宗子3000多人,不仅男性宗子,连女子幼童也未能幸免,血雨腥风,“备极惨毒”。

蒲寿庚之所以这么残酷地对待南宋宗子,决心把他们斩尽杀绝,除了适应当时宋元交战形势和他本人政治态度急剧转变之必要以外,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这些留居泉州的南宋宗子,仍然迷恋于过去的豪华生活,忠于南宋王朝。当他们得知景炎帝来到泉州,蒲寿庚闭城拒命时,他们纠集了大批的宗子,企图迎接王师。这对于业已投降元朝的蒲寿庚,实在是必须坚决拔除的心腹之患。

第二,蒲寿庚降元以后,南宋的势力并未最后崩溃。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南宋王朝主战派的代表,仍然在江西、广东和福建等地,组织力量,坚持斗争,企图恢复。他们对这些寓居泉州的南宋宗子,抱有极大的希望。

第三,也是最直接的导火线,是张世杰在泉州,将蒲寿庚的大量海船和货物强掠而去,使蒲寿庚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蒲寿庚为了寻求报复,就把气通通发泄于仍然掌握在他手中的南宋宗子身上,举起了血淋淋的屠刀。

蒲寿庚在大量屠杀南宋宗子时,还焚毁了建在泉州的规模巨大、富丽堂皇南外宗正司与睦宗院等,使这些司院府第,顿时化为废墟。

但是,南宋宗子是不可能全部斩尽杀绝的。那些幸免者,特别是宗室中的外姓人家,他们隐姓埋名,或逃出泉州,或遁迹民间,或被迫北迁。当然,朝代已经改换,宋室已经灭亡,大势已去,恢复无望。在局势稳定下来以后,有的人便得到宽赦。在更长一段时间以后,有的人还出而仕元。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不足为怪的。

落魄皇帝枉吃“闭门羹”,南宋宗子的悲惨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